【星月】塞北风雨思,府中兄弟情(散文)
《史记》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的追求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义与利。义与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然而,金钱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被五彩的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正义的指南针,陷入欲念的无穷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义与利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
兄姐妹之间的亲情,就是一份关心,一份牵挂,一份温暖,在你遇到了困难时,能有亲人的帮扶,在你无助时,能有亲人的依靠,共同携手走过这漫长的人生岁月。越是亲人之间,越应该懂得礼让,懂得付出,才会有亲情在,人心换人心才会有真心。下面就听听大北我的家乡,我们姬家湾“姬姓人家”团结互助的故事。
“姬家湾”命地名的来历。
在大西北黄土地上我的家乡,那里有风景如画的大自然美景;那里有肥沃的黄土地;那里有世代居住着心地善良、憨厚朴实、与世无争的父老乡亲;也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是我的家乡。村里所有的农家院子和房屋,都是傍山依水而建的。村中央有一条常年涓涓流水的小溪,是由“红土沟”的几眼清澈、甘甜的山泉,汇集而成,一路向南,穿越而过。村里除了可以耕种的田地外,所有的空闲地方,都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树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在旧社会名字叫“小杨家湾”,却没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地名的命名来历,却无法历史考证。可这里住着一户大户“姬”姓人家,还有后来从外地迁徙而来了几户“雷、黄、马”几户人家,他们和谐共处、团结友爱,世代联姻,永远呵护着这片美丽、富饶的黄土地,在她上面辛勤的耕耘,世代繁衍、自强不息,永远坚守着“诚实守信、和睦共处、共建家园”的诺言。从来不践踏黄土地上“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永远过着只求解决温饱、与世无争的俭朴的世外桃源生活!由于这里的“姬”姓家族,人丁最兴旺,后来便用“姬家湾”用来命名地名。
“勤、耕”建家
小时候,贪玩无知、懵懂的少年我,经常让我那年过花甲的爷爷,给我讲故事听,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这个发生在“姬家湾”的“我的太爷建家、持家、分家”的故事吧!
“姬家湾”位于甘肃省陇中高原,是今天定西市安定区所辖区域的高峰乡,处于临洮、渭源、定西三角界,在解放初期这里曾是“三不管”地带。遇到国家的好政策,都与老百姓擦肩而过。“姬家湾“的姬姓家族,都是一个祖太爷的后裔,居住今天“高峰乡平湾村,姬家湾社”。建国初期称呼“高峰公社坪湾大队第一生产小队”。
位于今“姬家湾”的姬姓人家,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考证,应该属于清朝同治年间前后,通渭县碧玉乡迁徙而来。搬迁而至,旁山依水居住。截止目前,延续有六代人居于此地。
据世代口传,始迁祖(名字无法考证)一人因拔了一根萝卜,触犯了清朝令律,横挑一根扁担,两个竹筐,一个筐里是自己的家产,只有一口铁锅,另一个竹筐里是不满1周岁的儿子,带着如花似玉的娇妻,蜗居于村北端一稍高处、不知道啥年代遗留下的土窑洞内居住,目前还有遗址。就是现在的“庄窠梁”。第二次搬迁到当地人叫“搬迁沟地方;第三次搬迁至“后头院”。在同一处地方,后来经过了三次搬迁,才定居下来,开始开荒种地,世代以农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衣不遮体、腹不充饥的简朴生活!
第二代人有四男两女,四个男的分别起名姬讳金有、姬讳金余、姬讳有余、姬讳有胜,两个女儿的名字无法考证。从起名上来看,“金、有、余、胜”寓意着有了“新家”就着有了“金银财产”,便有了宇宙之间的“家有余粮”接着便有了“胜利”,由此可见始迁祖对定西这片黄土的眷恋和对新家及子孙后代的期许。
可始祖却英年早逝,听说四十多岁撇下娇妻爱子,撒手人寰!听说当时我的四太爷姬讳有胜,还不到两周岁。便长子我的太爷姬讳金有,撑起了支离破碎、风雨中飘摇的“家”!
我的太爷姬讳金有!他不但心地善良、而且为人正直,从不贪婪,当地人都起了个“光脚面”大汉的优雅外号!(光脚面大汉,是方言,是受人尊敬的人,说话、办事,没有任何人违抗。)即是兄长、又有兄长如父的责任,把弟兄姊妹都拉扯成人,并弟兄4人,娶妻生子,吃着大锅饭,协力合作,开荒种地,家道开始慢慢中兴,太祖金有君堪为中兴之祖。他带领弟兄们励精图治,以农耕为本,筑墙盖房,建家园;开始繁衍生息......
太祖一共四人,他们后代中有叔辈弟兄们16人,(包括少亡的),在太爷辈后代、兄弟们中,大太爷和四太爷的后代,取名字用“鸿”字!如姬讳鸿儒、姬讳鸿君、姬讳鸿明、姬讳鸿章、姬讳鸿范、姬讳鸿斌、姬鸿武;寓意着“硕学鸿儒、文武双全”;二太爷的后代,由于配方,因此用“发”字辈取名,如姬讳发荣、姬讳发堂、姬讳发禄姬讳发海;寓意着“荣华福禄,登堂入室”;三太爷的一方,由于再次搬迁,便用“财”字辈取名,如姬讳进财、姬讳宝财、姬讳俊财、姬讳生财、姬讳茂财;寓意着“人旺财茂,安居乐业。”
随着“斗转星移”、改朝换代、时代的变迁,时逢国民党统治年代,大西北我的家乡,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大小官员贪婪无度,社会动荡不安。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官逼民反,民不聊生。“国泰民安、粮稳社稷”。再加上大西北我的家乡,也是国民党“马家军”安寨扎营的地盘。部队里的地痞流氓,到处流窜,祸害了这一方的老百姓叫苦哭连,以农为本的老百姓不因他们的善良,灾难不降临到他们身上!激起了这一带地方的回族、汉族青壮年对朝庭的不满,开始揭竿而起,组成团队,专抢地主、商户、当地官员豪宅。解救天下受苦受难的苍生……在狼烟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的大环境下,“姬家湾”姬姓人家为了求生和躲避天灾人祸,不得不解散家族“大锅饭”,在长子姬讳金有的主持下,经过弟兄、妯娌的协商达成共识的前提条件下,选择了四个弟兄分家,另起锅灶,并肩携手、共克时艰、共度难关……
“和气”分家
“姬家湾”的姬姓大家庭,在分家的过程中,不因兄弟、妯娌之间不和和不团结,仗着兄弟亲情,贪婪固定家产或做着无情无义的事情,而伤了兄弟、妯娌的心。
分家由太祖姬讳金有主持。所有的家产留给我的四太爷姬讳永胜,任何人弟兄们没有占有权,原因:父亲英年早逝,没有得到父爱;直至今天我们都称呼“庄合里(方言:庄窠里面的意思)”大太爷姬讳金有君和三太爷姬讳有余君,净身出户,自立门户;二太爷姬讳金余君,在土地分配上多分了二十晌土地,原因相传在始迁祖通渭碧玉故乡,后来来了娘、儿两人,都是姬姓后裔,为了有着落和依靠,让我的二太爷姬讳金余君养老归宗,临终的时候,一定打幡抱罐,按长辈最高礼仪高抬深埋,入土为安,给与配方,过继。为了减少兄弟之间“人亲方分远”的隔阂和误会,虽然配方,但不分弟兄情。任何大小事情,必须在一起。因此,多分了二十饷土地。让在老庄窠后面重建家园,安家落户,直至今天,我二太爷姬讳金余君的一方的后裔,都称呼“庄背后”。(庄窠后面的意思)
我的太爷老大姬讳金有君,搬迁至旧庄窠的外面,重建家园,自立门户,自食其力。因此直至后裔都称呼“庄外头”。我三太爷姬讳有余君的一方,搬迁至今天的坪湾村“张家坪”居住。人虽然搬迁的外地、不在同一处地方居住,但遇到“丧事”必须参加,该披麻的必须披麻、该戴孝的必须戴孝;该承担“破股子”(破股子:方言,相当于今天后代该出的丧葬费)一分不能少;“婚事”(婚事:结婚、出嫁的喜事)必须大小人都参见。
也许是姬姓人家,弟兄、妯娌的大公无私,才有了这个家族的“仁、义、礼、智、信、”礼让三先,不成文《家教》的延续,才有了后代的人丁兴旺,和壮大、发展。
过去有好多家庭,都因有自私自利的人,走到哪里也不受待见;兄弟姐妹之间,只有利益,盯着父母的财产,占着兄弟姐妹的便宜,对于出钱出力的事情,孝顺父母的事情,从来都不闻不问,这样的人就是罔顾亲情,心里眼里只有自己,是亲情赤裸裸的破坏者。俗话说: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亲情是相互付出和退让,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你争我夺,最后变成了兄弟姐妹相互交恶,彼此讨厌,没有了人情味。逐渐走向衰败和后继无人。最后沦为绝后的“坟”。
“勤、耕、读”治家
我的太爷姬讳金有君,可以称得上是管家、治家的能手、也是这个时代、目光有远见的楷模。虽然“家”由于时代的变迁而解体,但他高瞻远署的目光永远没有被时代的尘埃搁浅。姬讳金有君对三个弟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家后每一方的弟兄们,一定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大家互帮互助,在我爷爷辈16个弟兄们中间,每一方的三个弟弟,必须培养出一个读书人。一再嘱托:千万别扩建住宅门厅来光宗耀祖。语重声长的说到:“招财房子土地累,存了银钱催命鬼”。
读书可以让人掌握知识,而知识就像呼吸一样,吐纳之间,可以见人的气质与涵养。也许是在就社会,太祖姬讳金有,在生活中,受尽了官场和地主、商户对没文化人的剥削和压榨,才立志让后代有文化。
我的太爷姬讳金有君,以身作则,让弟兄们齐心协力,让我的三爷姬讳鸿明,上私人学堂,读的书最多。四爷姬讳鸿章、五爷姬讳鸿范也读了不少的书。在小家庭中,由于我的三爷姬讳鸿明人比较聪明、再加上读过书有文化,算账账,便成了大太爷姬讳金有家庭的掌柜的,就相当于管家。掌管家里的经济大权。
我的爷爷姬讳鸿儒,为人老实本分,也斗大的字不是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和弟兄们争个高低。听说有一年过年,准备年货,我的三爷姬讳鸿明给每个兄弟小家庭,购买年货、准备了缝一床盖得新被子,给别的弟兄都是大红被面、白色的背里。当我憨厚老实的爷爷,看到别人家过年的被子和自己的不一样,就把我的奶奶说不会缝被子,揍了一顿,才解了自己无知心头的狠。他一生没本事没算计过任何人和手下的弟弟。可苦了我的奶奶,四十多岁因病撒手人寰。是我的父亲在15岁,撑起了在风雨飘摇、快要支离破碎的“家”。我的太祖姬讳金有君,在临终前,牵着我父亲的手,语重声长的告诉我的父亲:你大(大:方言爸爸),人诚实厚道、我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让他读书,苦了你们几个孩子,不过他心地善良,苍天会眷顾他,今天看到你能担起家庭的重任,困难是暂时的,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含着依依不舍的泪水,离开了人世......
二太爷姬讳金余君,让弟兄们齐心协力,让我的大爷姬讳发荣,上私人学堂,读的书最多,在红军路过甘肃、经过定西这片神奇、广袤的土地,文化人有先知先觉的本领、救民与水深火热的民族正义感,早年就参加了中国地下党。在解放初期曾担任原“甘肃省定西地区中级人民院长职务”、“定西地区渭源县县长”、“高崖水泥厂党委书记”、“兰州兰石厂党委书记”“兰州红古区法院院长”“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等职务。官衔正厅级、副部级级别。他为官一生清廉、两袖清风、勤政爱民。2002年临终之前,选择落叶归根,土葬于“姬家湾”的黄土地里,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的“丧葬费”,存折、稿费全部以党费的形式,上交给了党。享年83岁。
三太爷姬讳有余君,让弟兄们齐心协力,让我的五爷姬讳茂财,上私人学堂,读的书最多,我的二爷姬讳宝财,16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多次荣获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在和平战争年代,放弃了党给与的高官厚禄,选择“解甲归田”,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2020年去世,享年88岁。
四太爷姬讳有胜君,让弟兄们齐心协力,让我的大爷姬讳鸿斌,上私人学堂,解放初期,曾担任“定西地区定西县信用社”主任职务。在六十年代,由于挣钱不养家,放弃了“信用社”主任职务,勤学苦读、继承了我们“姬姓”祖辈道家“龙门派”的衣钵,成为道教的继承人,艺走“定西、临洮、渭源”三县,成为这一带方圆几百里地方“德高望众”的艺人。“解疾苦风雨兼程、走艺不辞劳苦”是这一带人给与他最高的评价。最后羽化,享年82岁。
在解放初期,我的爷爷辈,就有五个弟兄,在国家“招工找干”的号召下,因为有知识,顺利的参加了国家工作岗位,成为新中国建设初期,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与时俱进谱新章
自古名门望族都有兴家之法,亦有中兴之人,在家族最为旺盛之时,先祖们共商大计,列下条条家训,一者耕读为本,着力培养下一代知识型人才;二者农商并举,以保证家族绵延不断。自古便有兴修土木,荣耀门庭之教。可这里的“姬姓人家,只求解决温饱,从不贪婪,却重视教育,在爷字辈的后代30多人的弟兄们中,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许多弟兄,走向国家现代化急需人才的工作岗位!
改革开放后,在父字辈后代的60多弟兄们中,受父辈族人,不忘先辈教诲,始终坚持“勤耕读”为传家宝,以农为本,以书为辅,接受现代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共有重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将近50余人,其中:研究生5人,正科级以上干部约5人。毕业之后,分布在矿产资源、医疗卫生、教育行政、新闻媒体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主管部门!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今天和谐盛世,在“姬姓”第六代人中,只要送进校园学生,基本上全部都考上研究生或者重点大学!他们正与时俱进,堂堂正正的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牢记祖训:“励精图治、踏实做人,勤恳敬业”!谱写着新一代人、新时代的新篇章!
2024年12月28日夜落笔于蒙古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