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图书馆里(散文)
手机打败了电视机,因为它可以随时随地捧在手心里看,不用找好位置,不必与家人争夺遥控器,各频道之间自由切换,无缝衔接。我真的要夸奖一下,发明手机的人,而把手机开发出如此多的功能者更值得嘉奖。
手机除了可当录音机,照相机,还可以在网上天南海北地畅聊,只要网络不断,世界就在你眼前(手机)上,发明手机的人高,真的是高。
我也喜欢用手机上网,听音乐,听故事,听讲座,手机就是你掌上的世界。
但手机也有不好的一面,许多小孩子,大孩子,成年人喜欢用手机玩游戏,赌博。而大多数孩子通过网络游戏得到了心灵上的认可与满足,而有的在与世界联网时诉说了心声,排遣了寂寞。手机成了许多人的发泄工具,许多人又因此不上学,不上班,不出门不社交。这时候家长站出来了,不给孩子用手机,即使使用也限制时间,有的干脆断了家里的网络,不给孩子充值交费,唉!你呀!该说你什么好呢?
十月的下旬,霜降节令已过,离冬天也就越来越近了,天还下着蒙蒙的细雨,冷飕飕的。我再没有一个人夹着书本去小山凹里与草木为伍的兴趣了,我怕冷,还怕风,刷手机,又怕伤眼睛。
忙过了前一阵子,这段时间可以偷懒几天不去看老父母了,不上班的日子,我便闲了下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是单身狗的特殊待遇,而我这上有两个杵拐棍勒(在妹妹家)下有两个背书包的(在学校)还有一个打工的(在外省),我可以暂时不管他们,只做自己。
昨天通班,早上六点半出门,晚上十一点到家,今早睡个自然醒(六点多醒了睡床上听故事)然后买菜做饭。下午没地方去,便揣着手机,拿着水杯去图书馆里消磨时间。
我随手在汉语言文学书柜上抽出一本书,2003年出版的,应该不是网络小说,封面上有两行字,书名《我们仨》杨绛写的。就是他了,我捧着这本谷黄色封面的书随便找个位置坐下,关掉手机网络,准备开启一段沉浸式的阅读。
“叫阿圆回去,回家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这是钱鍾书老先生让老伴给同在病榻上的女儿带的话。他们的女儿病逝时还不满六十岁,我看到这欢乐的一家仨口变成两口,最后只剩下杨绛先生,不觉悲从中来。
想起自己,还有九十高龄的老父亲,快九十的妈妈,眼泪便在眼睛里打转。我合上书本,闭目靠在椅背上,听着窗外细雨落在树叶上的沙沙声。图书馆里温暖如春,灯光柔和地映照着每个角落,还有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
吱嘎一声,有人挪动椅子,我动了下眼皮,没有睁眼,这双眼睛不知道还能用多久,还能不能陪我到老,再有二十年也好啊?我暗自思忖。
椅子再一次被挪动,有书本落在桌上的踢踏声,接着是笔,手机。我睁开眼,一对女孩在我对面的另一张桌子前面对着我落了坐,她们打开了书本,她们摊开了纸笔……
我也会来图书馆蹭网,蹭暖气,但我更喜欢这里的氛围,这里安静,有书香气,还有很多人陪你学习。
两个女孩玩着手机,不时小声地交谈着,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她们相约着走了出去,书本依旧在原来的桌上,她们只是拿上了手机。过了一会儿,她们回来了,手上多了一些小零食,她们依旧认真地玩着手机,并不管书本笔纸在一边生出怨气。
我可不能冷落了我的书,我认为这本书这一刻是属于我的,谁也无法从我的手里把她抢去。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这是杨绛的女儿圆圆四岁多时在见到分别两年多的爸爸时说的话。
对面的女孩仍低头玩着手机,低垂的刘海遮住了她们的大半边脸,此时我在想,我那调皮的女儿是不是也在低着头玩手机,嗯!等我先接杯水。
我坐的周围没有窗户,我看不到外面的天空,但我知道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流逝,我也跟着杨绛先生从中国到牛津,然后又回到了中国。
我正沉浸在书中与古人交谈,听他们的喜怒哀乐,跟着他们去旅行,看沿图的风景。这时图书管理员进来说,他们要准备下班了,没有看完的书可以放在小车上,明天继续看,需要借书的到前台办理。
我划开手机,五点刚过,再有二十来分钟,图书馆就该闭馆了。两个女孩匆匆地收拾了书包离开了坐位,我将书本合上放在一旁的小书车上,有点不舍地离开了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