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冬的味道(随笔)
冬的味道
——— 周虎子
年少时喜欢冬天,踩着厚厚的积雪走亲戚吃席,躺在热乎的土炕上很暖合。特别腊月便有了年味,赶集采买打扫屋子的热闹喜庆,冬天似乎寒冷也有别样的韵味。学校也放寒假,是一段自在放松的时段。老家的空气中飘着煮肉的香味,人们脸上也扬溢着欢快的人情味。过年的初一清早,穿新衣放鞭炮,到处是炮仗硝烟的味道。乡下的冬天到处是烟火气息。
工作后的冬天在城里度过,感觉除了蜂窝煤的烟味,还有街道边冒水汽的暖气管道散发的水味。单身楼道浓郁的煤油炉子做饭的呛味。同事间彼此客气友好,也谈论过年添买年货的信息。单位里己登记回老家过年的职工名单及下车地点,以便向公交公司租车接送。年前放假当天的早上,锣鼓震耳,鞭炮炸响,单位领导分列大门两侧挥手向回家的职工专车送行,一派亲和友善。正月十五更热闹,附近几个单位社火巡游,晚上互赛互比的燃放礼花弹。那个时代人爱人,人有人味。
不知何时起这城乡冬天的味道变了。乡村人多进城买房住了,村上老宅仅贴幅春联锁着门,人烟稀少冷清。城里再也不租专车送职工回老家过年了,也互不挨家串门拜年了,更不放礼花弹了,团圆饭也多在饭馆吃,互相交换礼物,手机转发压岁钱,人情味淡了。农村过去走亲戚吃早中两饭,现在有的进门放下东西说几句话便返回了,有的仅吃个午饭就了,有的干脆不走亲了。城里人现在不在别人家吃饭,约好都在外边饭馆接个头,吃完各自回家。街巷里依然有烟火气,明显的没了温度,过年时大街上有的是冷清。
今年的冬天也特别,秋未便是几十天的连阴雨下着入了冬,冬来的早些。人们既不怨冷也不盼年,依旧忙碌着平常的营生,看上去一切如常。街边门面铺子不时的换主家,不时有新开张的商店饭铺搞活动,似乎也仅少数人关注。多年前高中老同学还热心着几年一聚,如今都己退休随儿女在西安看孙,也没心思聚会。高中老师快九十岁了,住在县城,经常作诗赋词。问之答说打发寂莫,平时想找个人拉话都难。人老了退休了也如季节入了冬,只有自己穿暖吃好多晒太阳,自寻乐子。年轻人忙工作奔生活,同事朋友也多回家宅着,连见一面都得专门特意的安排。同住的小区邻居又互不知底或本就不识,始终陌生。
熬过几十个冬天后己习以为常了,看着室外寒风起便知扑面也寒,看着飞雪满天也知路滑,不再惊奇不再妄想,按步就班的作息。似乎冬天并无独特之处,明白这年过去后就到春天了。退休后的日子里,自己倒像成了旁观者,随季节冷热更换衣着,遇事忙事,无事自乐。欲望小了追求少了,似乎烦恼也少多了。
再看这冬天,黄叶满地雪花飞舞,不也是美景。淡出人群静观天地间的风霜雨雪,挺有别韵。再品这冬天的味道,也平常如往常,难道这就是岁月静好,也许是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退休后宅家的冬天,能平顺平安,不也是好时节么。
最打动人心的,是文中那种“时代变了”的感慨。年少时的冬天,乡村里煮肉的香味、土炕的暖意、走亲戚吃两顿饭的热闹,每个细节都带着温度。工作后单位租车送职工回家、领导列队送行的场景,让人想起那个“人爱人”的年代。而如今的冬天,乡村冷清了,城里人情淡了,连团圆饭都搬到了饭馆。这种变化不是愤怒的控诉,而是淡淡的叙述,却更让人感受到时光流转的重量。
作者写退休后的冬天尤其耐人寻味——“自己倒像成了旁观者”。这句话道出了多少老年人的心境?看着年轻人忙碌,老友散落,老师靠写诗排遣寂寞。但他没有抱怨,反而在黄叶飞雪中找到了平静。“欲望小了追求少了,似乎烦恼也少多了”——这种通透,是走过漫长冬天后才得来的智慧。
文章结尾很美,“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从追逐年味到安于平常,从热闹到独处,作者终于品出了冬天的真味——不是浓烈的人情喧嚣,而是内心的安宁。这种领悟让人想起春夏的绚烂终究要归于秋冬的沉静,而沉静本身,何尝不是一种丰盈?
通篇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冬日里晒太阳时的闲聊,但每个字都从生活里来。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冬天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变迁,一种从青丝到白发的生命体悟。这大概就是好文章的样子——不说教,不煽情,只是静静地讲着,却让每个人都能在里面看见自己的影子。
读完合上眼,仿佛也闻到了那些冬天的味道:炮仗的硝烟、煮肉的香气、煤油炉的呛味,最后都化作了窗前那杯清茶的余香。这味道,叫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