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 · 收获】心里的那一亩田(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 · 收获】心里的那一亩田(散文)


作者:吉珍 布衣,25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8发表时间:2025-11-07 17:29:23
摘要: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一代一代的人们在探讨、在思索这个也许一生也未必有解答的问题。年轻的父母面对天使一般的幼子,常常不知该为孩子的心田播下什么,涉世的青年承载着工作、生活、成长的压力,也会迷茫地不知该如何耕耘心里这一亩三分地。人到中年,心里曾播撒过的无数种子,有的已枯萎,有的已长成,有的成绿洲,有的成荒漠,有的遗忘在角落未及发芽。生命本就是一场经历未知的漫漫旅程,是无数次“梨花散尽,春又来”的轮回,只管踏实、笃定地春耕秋收。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一个梦,一颗芽,一颗种子,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这是作家三毛曾作的一首歌,潘越云和齐豫合作,一起演唱了这首歌。在简单的吉他伴奏中,歌曲婉转、深情、平静、清越又不失厚实,两人绵长抒情、空灵清澈的唱腔相得益彰,完美地诠释了这首看似朴实简单、实则诗意无限发人深省的词。
   这首歌于1985年推出,被后面不同年代的新生代歌手不断翻唱,至今仍不时出现在主流媒体的舞台。当下的时代,快节奏下越来越推行竞争和效率,量化一切付出与回报,人们心里的那一点感性,却依然渴望内心的愉悦与宁静。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一代一代的人们在探讨、在思索这个也许一生也未必有解答的问题。
   年轻的父母面对天使一般的幼子,常常不知该为孩子的心田播下什么种子,才能让他健康快乐又不输起跑线。涉世的青年承载着工作、生活、成长的压力,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也会迷茫地不知该如何耕耘心里这一亩三分地,好让梦想能照进现实。人到中年,在既定轨道奔波多年,已如温水煮过的青蛙,再停不下脚步,亦跳不出圈子。但有时一滴晨露、一抹斜阳、一个静谧的晚上,甚至一个灿烂的微笑,都会将被磨砺起茧的心壳打开,那里也曾播撒过无数的种子,有的已枯萎,有的已长成,有的成绿洲,有的成荒漠,有的遗忘在角落尚未及发芽。
  
   小时候生活在大山里,父母除了工作,还要忙着种菜种地,解决一家人的生计,并没有更多的精力刻意思考在我们的心田上播点什么,只要我们健康快乐,不干坏事不淘气便可。父母收入拮据,上有老、中间有很多需要帮扶的兄弟姐妹、下又有小的他们,生活非常节俭。当过兵的父亲常瞅着三个放羊娃一样的孩子发愁,于是每年都匀出一些收入,订书订报,他爱看,引导我们也跟着看,读书看报总是没有错的。
   而我们却更喜欢亲近自然。开始是顺着大路,走着走着会顺上一条小路。小路蜿蜿蜒蜒,有时在山腰,有时盘旋在山脊,有时又下到谷底。有时林荫密布,有时又豁然开阔,开阔得可以见到远远的神秘的远山。让人不禁想生出象鸟儿一样的的翅膀,一振翅便可以飞掠过去一探究竟。有时穿过一片茂密的林子,冷不丁眼前出现一片草甸,山花盛开,蝴蝶翻飞,蜜蜂忙碌,鸟儿啾啾,松鼠跳跃。娴静的朵朵白云缀在蓝天上,悠然覆着这片秘境。有山风忽忽地吹过周围的大树,拂过林间的灌木,再轻柔地掠过这一片草地,与花草们、虫鸟飞禽们纠缠嬉戏。你会忘我地沉浸其间,舒服地拉长四肢躺下,感受着山风拂过脸颊发梢的轻柔与调皮。阳光晒得浑身慵暖,身下的野花野草不安地轻轻扎着你的腰背。你索性顺着坡打上几个滚,惊起草间的蚱蜢,惊飞翩跹的蝴蝶,你再埋头寻上一把野山莓,林边摘上一捧野杨梅,酸酸甜甜,清清爽漺。这山野的滋味、这林间自有的生机与和谐,让人流连忘返。
   穿过林子,若有若无的小径又出现了。一路弯弯曲曲,有时会把你引到山林的谷底。远远便可听到山涧哗哗的流淌声。你会惊喜地发现有在片的野黑枣林、野核桃林,密密的果子高高缀在枝头。雀跃着上树摘取、地上捡拾,将随身的小背篓装满,这才来到涧边。清澈的水流在巨石间穿棱激荡,欢快的水花此起彼伏,在穿过树缝的阳光映照下,四处闪现时有时无的彩虹。你那少不更事的内心,也被这自然的美好与活力充盈得无力欢腾,悄悄找块石头坐下,轻触清凉的溪流,静静地发着呆。
   “我愿意象一条小溪,穿越山谷,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停留,没有什么可以让我回头。”多年后,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再次被触动,少时山谷临涧时无法言说的感受,应该就是种这追寻不羁与自由的向往。
  
   小径穿过森林,越过山谷,不知不觉又汇到一条小路上。沿着小路一直走,渐渐出现了庄稼地,渐渐出现了围着篱笆的菜园子。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平缓,渐渐有了鸡鸣狗吠,你来到了小村庄。寻一户没有狗的人家,推开院门走进去,堂屋开着,里面颤巍巍坐着一位做针线的老奶奶,守着个火塘。火塘的正上方垂下根链子吊着个黑漆漆的茶壶煮着水,边上焐着地瓜洋芋。你尽管打个招呼走过去,掀开她家的石缸,拿起边上的葫芦瓢,舀起清凉的水一气喝个够。奶奶趁这功夫从火塘灰里刨出焐熟的地瓜洋芋,笑笑地招呼着让你过去吃。言语并不相通,但你就是知道这之间传递着的善意和信任。
   瓜果成熟的季节,小伙伴们兴起时会邀约着背上大一些的背篓,来到这些深山里的村庄。总会有慈祥的农家领着去到房前屋后成片的果树下,桃子、李子、杏、梨、石榴......,让你可劲地摘,把背篓装得满满当当,连身上斜挎着的小布袋也塞满。来时轻松,摘时喜悦,负重回家的路却不再好走。一背篓的水果压弯了腰,勒疼了肩背,翻山越岭的长路漫漫,再顾不上周边的风景,只希望背篓能小一些,篓里的瓜果梨能少几个。往后再去,便知取舍,量力而行,不敢背太大的背篓,不敢再贪心地摘个没完没了。
   贪玩的孩子总是近家情怯。果不其然,忙碌一天的父母正拎着棍子四处搜寻一天不着家的野孩子,却惊讶地看到我们大汗小水地背回一篓篓瓜果。没有时间精力管束我们也讲不出大道理的父母,以最朴实的方式引导孩子从善。来年估摸着瓜果成熟的时节,就会提前准备上两合红糖、一小捆粉丝、半斤水果糖之类的吃食挂在高处,眼瞅着一堆孩子相互邀约、起个大早、背上背篓出门,就会追上来把这些吃食塞进背篓,让我们捎去给农家。不准白拿人家的!他们这样说。可这一点点的东西换来的却是农家更加热烈的对待,连攒下的鸡蛋都要拾上些非让你带走。“上善若水”,就这样轻轻悄悄自然而然地灌溉着孩子们的心田。
   “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耗尽时,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回到自然——与山呼吸,与风对话。让心重新找到自己的节奏。”许多年后的某天清晨,一位生活在吉林丹东教英文的历史老师在晨读中表达了这样的一段话,与远在彩云之南的我,隔空有了共鸣。原来儿时大自然赋予我的一切美好,不只属于我一人。大自然的神秘之手,在人间的角角落落播散着同样的种子,宽厚无边,生生不息,静待它生根发芽。人们往往借助这自然之力,找到迷失的自己,找回人生该有的美好与和谐。
  
   庄子《秋水》篇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秋天,黄河涨了大水,河伯看着宽阔的水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已尽在己。”随后他顺东漂流到了海边,浩瀚的海“不见水端,”让他不禁“望洋兴叹。”北海之神若告诉河伯,黄河相对于北海微不足道,而北海之于天地,也不过“太仓之一粟。”两位智者探讨着宇宙之宏大与人神之渺小,以及人之认知受限,犹如“井蛙不可以语于道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于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与教也。”所以“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说法如今仍会遭到世俗者们无端虚妄的比较与嘲笑。且我敢笃定地说,没有一个小孩子天生就是爱读书的。随着启蒙,随着学校老师们的管教约束、循循善诱,识字、读书、明理、拓眼界,渐渐有了思想认知,再有了志向,知识的种子一旦找到沃土生了根发了芽,读书便不再觉得辛苦,学海遨游的苦乐,渐渐成了自觉自愿的习惯。
   我上小学接受启蒙时,一位彝族老师用彝语讲授语文,教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教古诗词;一位傈僳族老师用傈僳语教数学,讲加减乘除、讲应用题。无他,只为顾及四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听懂,事实上,所有的学生确实都能听懂。冬去春来,孩童天生的顽劣被消融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样浓浓的古意里,小马驹一样贪玩享乐的心从神奇的算术延伸到科学的奥秘中,被引发诸多的想像和憧憬。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上学是有劳动课的,尤其是小学。老师踩着节气,带领学生们上学校的花果山劳作。将耕种任务分轻重远近、再按年级高低量力分到各班。翻土、打坑、上肥、播种、盖土、浇水,全校不分大小的孩子们象小蚂蚁一样,来来往往、分工协作,辛勤地忙碌着。然后边上学边等待夏天的雨水和风,期间还会不断去除草、松土、追肥,秋天很快就到来了。孩子们背上背篓拎上镰刀,将金黄的玉米掰回来,将地头藏着的大南瓜扛回来,将各种豆子割下、一把把捆好运回来。小小的校园空地成了打谷晾晒的场地,五颜六色的粮食在阳光下散发出好闻的气息。孩子们感受着亲手耕种、辛苦守护、实实在在收获带来的成就与喜悦。
   有时碰上干旱,播下的种子不发芽,收成寥寥;有时碰上洪涝,将田地冲垮,种子禾苗七零八落,但总有倔强的种子活了下来,在野草丛中长成,在秋天的角角落落里藏着收成;还有时碰上冰雹,眼见着就要成熟的庄稼被打倒一地,饱满的颗粒全被砸到泥土里。悲伤、失望、气恼、无助、望天兴叹,辛勤的耕耘并不一定能换来收获。老师带领学生们学着农人承受现实,雨过天晴,扛上锄头重整田地,待来年。
   上了初中,那时的中学豪气,每个学生都能分到约摸四张课桌大的一块地,种豆种菜还是种花种草都随你,就是不许荒着。于是在晚饭后和晚自习之间的傍晚,一片一片的小菜畦上,倒处是开心地自觉忙碌的身影,个个满头汗水,倒处欢声笑语。一瓢瓢的水浇洒下去,在夕阳中闪烁着此起彼伏的细碎光芒,犹如少年们心上悄悄滋生的梦想和希望。
  
   渐渐长大,也渐渐对父亲订的书报来了兴趣。书报里有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和悲欢离合,收音机里传来外面新奇开阔的世界,始知山外有山,始知有远方。地域可以困住一个人的身体,却无法束缚住借助知识的种子生出了翅膀的心。
   于是用心读书,上了大学。挤上一趟绿皮火车,一路下云贵、入三湘四水,过长江、跨黄河、来到了落日可以在天际消失的华北大平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过的地理知识经这一路的行程就全都具象化了。大学校园,始终是个迷人之所在,德高望重的师长传道解惑,神龙见首不见尾,天南地北各路学子汇聚一处纵横捭阖,不显山露水间各显神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习的有些高度,别人轻易可为,你却是再努力也无法企及。
   所幸大学是包容且宽厚的,虽然学业依然繁重艰深,却不用再拼命为了分数、排名和升学。只要保底不掉队,只要时间不冲破,可以学你之所想。于是埋藏心底多年的向往复苏,选了很多与学业无关的选修课:音乐鉴赏、广义相对论、心理学、历史、文学......,且惊喜地发现隔壁宿舍同系的一个女生也和我一样穿梭在这些课间,于是彼此激动地视为同道,除了主课,痴迷地奔波在这些课间。
   有一日,赶课中记混了时间,乱了方寸,在一门主修课结束之际,俩人毫秒不差地扛着书包气喘吁吁闯进教室,与刚上完课走下讲台的教授撞个正着。老师以为我们来赶的是下一门课,加紧收拾东西,施施然点点头侧身出去了。两人一脸懵懂,再看台下满教室欣欣然才睁开迷糊眼的同学,他们似乎刚跋涉了一段艰难的思维之旅,满脸疲累。猛然间见到狼狈闯入的我们,顿时来了精神,不明白这俩逃课的咋就自投落了网,哄堂大笑。
   舍友见我们成天忙出忙进,发出灵魂拷问:你们学这些有什么用?我们面面相觑,似乎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兴趣引着我们有机会不断接触、探索未知的领域,个中的充实与愉悦,已然是最大的收获了。
   我们还想方设法觅闲书,记得寻到了《红楼梦》,在难得的闲暇中,她看中午,我看傍晚。一本书在我们之间传来传去,共同沉浸在文学描绘的另一个世界里。工科的课程设置艰深,这些学业外的闲书,简直成了我们的心灵营养,精神富足带来的幸福感如此强烈。工作后,有了工资,在某个月终于有了足够的节余,于是到新华书店将觊觎已久的那一整套金庸全集扛回了宿舍,这套书一直伴我走过初入社会独立成长的那些年。
  
   多年以后,我曾经又有了机会重返校园读书。重新感受到了校园的纯粹、学习的苦乐,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摒弃了一些本西,又根植了一些东西。所学的知识渐渐被遗忘,通过不断学习铸造的学习能力、对新事物新领域的求知与理解力,渐渐与你知行合一,你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认知。其间有两堂课尤其记忆深刻。
   那一次轮到我代表小组承担课堂发言。为不辱使命,头一天晚上,我几乎通宵未眠,搜集了任务议题相关的文献新闻和最新近展,并整理出几十页图文并茂的汇报材料,洋洋洒洒。第二天胸有成竹地上台,滔滔不绝地讲了几十分钟,对自己的发挥相当满意,静待老师的赞赏。老师耐心地和同学们一起静静地听完,蹙眉缓缓走过来,问:“同学,对于这一个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讲了这么多,都是别人的思考和作为,那么你的思考和分析是什么?”老师最后看在我象搬砖工一样辛苦的份上,给了我们个及格分。且不提当时的尴尬和无地自容,这堂课给我的触动和启迪如此深厚,不人云亦云,时刻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年少时忽略,成年时是该补上这一课了。
   还有一次,小组共同建立一个预测模型。我们研究了很久,但时间紧,心里没有多少底。仓促间上台汇报,讲了我们的思路、分析、引证的依据和建模方法,一旁的老师听得很专注。讲完后,我怯怯地表达:时间太紧了,我们也不知道这模型建得是否正确。本来面露微笑的年轻老师楞了一下,上台,沉默片刻,郑重地正视着台下已落座的我,说:“大家面对的不确定性、时间都是一样的,但只有你们对这个问题深入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得出了结论,如果你对自己的结论没有信心,让别人如何对你有信心?你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又如何说服别人?”“在你们自己的领域,你们也许也是引领者,那就该有引领者的自信,才能承担起该有的责任。”年轻老师的几句话,敲打得我深入骨髓,怎能将自己该担之事、该决之断、该做的主张依赖于一知半解的旁人?责任与担当、是非与判断、应对与抉择,取舍与坚持,这是一个立世之人该有的底气,尊从自己的内心,信任自己,才能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某天你做了父母,眼前聪慧无邪的孩子全心全意地信任着你、爱着你。你会惶恐,你之前从未有过为父为母的经验,面对质地如此上佳的璞玉,你捧在手上,放在心上,却不敢贸然雕琢。于是你四处学习打探,生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生怕给不了孩子最好的。其实小小的孩子,就如小小的种子,有爱就有沃土,有信任包容就有阳光雨露。
   每个父母应该都是孩子最早最深刻的人生导师,身教胜于言传。她满心满眼都是你,你不仅是她的庇护,更是她心中的榜样。你的言行举止、处世待人,你的见识态度、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无不在悄悄地影响着她。但她又不是你,更不是别人,她就是她,独一无二。无须将你无法企及的高度强加于她,更不能将她与别人的优秀比较。你引导陪伴她长大,而她的天真与真实,也让你再次审视内心,再次将自己修缺补漏。内心丰富的孩子,越长大,越能承载生命的韧性与多样。犹如那一片森林中的万物,各自拔节生长,各有风景和自在,各自迥异独立又浑然一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千百年来共同成就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经年已过,回首细思量,人们似乎都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南辕北辙。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本就是一场经历未知的漫漫旅程,是无数次“梨花散尽,春又来”的轮回,所以只管踏实、笃定地春耕秋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东坡先生任杭州知府时写给时年五十八岁的好友刘景文,所幸,也留给了给我们。

共 60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文笔,厚重的内容,作者以“心里的那一亩田”为题,回顾自己的人生,诉说心中情愫,抒发真情实感。文章开篇点题,每个人心里一亩田,......这是作家三毛曾作的一首歌。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一代一代的人们在探讨、在思索这个也许一生也未必有解答的问题。作者回顾自己的人生,从年少时代,小学中学大学,心里的那苗田在不断种植和收获。文末的结语,点明了主题内涵,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本就是一场经历未知的漫漫旅程,是无数次“梨花散尽,春又来”的轮回,所以只管踏实、笃定地春耕秋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内涵厚重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5-11-07 17:30:25
  这篇散文,生动的文笔,厚重的内容,作者以“心里的那一亩田”为题,回顾自己的人生,诉说心中情愫,抒发真情实感。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