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我的“第一次”(随笔)
人这一生,漫漫亦灿灿。所谓成长,是第一次蹒跚地学会了走路,第一次里吃饱了饭,第一次反着穿上了衣衫……每个第一次,都是踉踉跄跄,却有弥足真。在我三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涯中,诸如此类的“第一次”有很多,它像春蚕一样破茧而出,羽化成蝶,记录着成长的苦辣酸甜,它又像裹着糖衣的药丸,初尝清甜,再品稍涩,回味时满是余甘。
我永远忘不了在2017年获得的第一个市级课题证书。那时,我担任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镇上教育主管部门分给我们学校两个课题名额,校领导为优化任务分配,将名额直接分给了数学和语文教研组长。
我是一个只要有机会就绝不放过的人。说干就干,我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困惑问题,在网上搜索了大量同类主题的申报书材料,三天整合申报了课题《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勤奋总会有收获,外加机遇巧合,竟然成功立项。
我没记错的话,当时全县立项的共有8位老师,我们殷巷镇就占了5位,可见,我镇教育氛围十分浓厚。从立项到结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我们镇立项人数多,镇教办领导还邀请了当时全县唯一的正高级教师孙迎辉老师为我们做培训讲座。
那三年,真是边学边做。今天,看篇论文学“行动研究法”;明天,请教兄弟学校的老师怎么设计问卷;后天,搜索大量同主题的论文来读,写文献综述。再后来,就把这事束之高阁了。该上课上课,该批作业批作业,该辅导学生辅导学生,完全忘记了还有课题这茬儿。
直到结题文件下来,才慌了神,原来立项后需要填写开题报告,中间还要中期报告,结束时还得把研究过程梳理出来,汇总变成研究报告。那两个月天天加班,人家吃过午饭都睡午觉。办公室里,只剩下自己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复制立项申报材料内容粘贴为开题报告,将课时教案修改为“研究案例”,拍摄学生作业和试卷照片作为“支撑材料”,硬凑出一厚本结题材料。经过两个月的劳心费神,最后倒是结题了,但自己知道那些材料是站不住脚的,拿着市级结题证书都觉得烫手,满心羞愧。
第二次做课题,属于县级课题。正值2020年春天疫情严重,各地延迟开学。五月份,孩子们重返校园,疫情综合症特别明显,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作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我时时处处关注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咨询室全天候开放,接待了不少前来咨询的学生。这期间,县级课题申报开始,我顺势申报了《疫情影响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并成功立项。我吸取第一次课题研究的教训,申报后,我就开始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疫情下的教育实践,着手准备资料。一生一案辅导,个案教育,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积累素材。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这一课题顺利结题。
第三次课题研究,也是县级课题。2022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教学楼后海棠树间隙开辟出了七八分劳动实践基地。垫沃土、平土地,整畦块,分到各班,起好听的名号,什么“怡馨园”“拾趣园”“魏氏庄园”……孩子春夏秋冬穿梭其间,投身大自然,乐享劳动趣味。
与此同时,学校还结合传统节日、节气,家校社携手共劳动,整理书包、做家务,小小志愿者参加社区劳动,到商河县麦丘文化博物馆当小小讲解员,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快乐成长。
学校良好的大环境,赋予我诸多灵感。我把这些劳动策略全都写进论文里,《劳动教育赋能学生幸福成长》《红色讲解点燃农村娃强国梦》发表在《山东教育》上,也是我的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劳动教育策略研究》强有力的支撑材料。第三个课题结题材料已经上交,期待有好的结果。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第一次发表文章,第一次“一师一优课”获奖……太多的“第一次”奏出和谐舒缓而又铿锵的乐章!它赋予我能量,催促我奋进,更照亮我前行的路,见证我一路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