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遇】抛荒(散文)

精品 【宁静·遇】抛荒(散文)


作者:孙兰茂 举人,331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5发表时间:2025-11-09 14:55:24
摘要:人要是不走运,喝凉水都能塞牙,就算倒了八辈子霉,也不至于碰到这样的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啊!


   刘福林这辈子,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随着岁月的推移,女儿出了嫁,儿子婚后带着媳妇进城谋生。不久,小两口又添了孩子,老伴只得前往照看孙子。这样一来,一家人的承包地,便全落在了刘福林一个人的肩上。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加上种地时遇到诸多绕不过去的烦心事,有的田块,也就渐渐地抛荒了。
   在“小沟涯”那块地,刘福林分得了一块长一百一十米、宽一点五米的地。因面积狭小,不方便耕种,地分到手以后,就无偿地转给了东边的地邻张二贵耕种。
   一晃五年过去了。那时,市场上银杏树行情不断上涨,很快超过了种庄稼的收益。为使村民尽快致富奔小康,村里号召农户们将小沟涯等地块,都改种了银杏树。
   听到种树的消息,张二贵灵机一动,便找到刘福林说:“现在改种种银杏树,你的地我就不好再种了,还是还给你吧。”刘福林说:“既然送给你了,你就种呗,又还给我做什么?咱老亲世谊的,不必客气。”
   张二贵说:“田地边子不让人,这是老古语,我怎么好意思要你的地呢?反正种树比种庄稼省事,你抽时间栽上树苗子,平时基本上不要问什么事,树长大了你只等着卖钱就是了。”话已说到这份上,刘福林也不好再说什么。
   没想到的是,两天以后,西边地邻周四宝与东边的张二贵,却都在紧挨着墒沟的边沿上栽种了银杏树。见此情景,刘福林气不打一处来。他找到张二贵说:“咱祖辈种地,讲的是犁不犁到地头,耙不耙到田边。这规矩到你这里怎么就不做数了呢?你把银杏树栽到地边上,树根长到别人地里,吸收了别人地里的养分。树枝伸到别人田里,影响了人家树木生长。你倒觉得心安理得,可你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了吗?再说,银杏树作为绿化树,是靠树形和粗度卖钱的。两家的树挨在一起长,长得慢不说,也长不出好的树形,怎么会卖得出好价钱呢?”
   张二贵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太合适,可周四宝先是沿着墒沟边栽的树,我也只好跟他学啊?”
   “怎么好事你不能学一点啊?”刘福林丢下这句话,就向着周四宝家的方向走去。
   话才刚开了个头,周四宝就指手画脚地对刘福林说:“大家都这样栽树,没人拦着你不让你栽。你也可以沿着墒沟边栽嘛,何必发那么大的火?”
   刘福林原本打算在他地的中心位置以南北走向种一行银杏树的,可两边地邻都想挤占便宜,这让他无可奈何。继续种庄稼彻底没了指望,即使硬着头皮种树,也很难长得起来。思来想去,他只好放弃,任由地块荒芜下去。
   几十年过去了,刘福林在小沟涯的那块地依然还在,上面的杂草依然还是年复一年地由黄变绿,再由绿变黄,像一块丑陋的补丁,缝补在乡邻日益破碎的情谊上。
   在“杨林”那块大田地里,刘福林承包的地块,种植的也是银杏树。刚开始种植的几年里,多数人家都赚了钱。到了后来,银杏树行情一个劲儿地往下滑,以致卖成了木材价。年复一年地等着涨价,又看不到希望。实在耗不起的人家,便开始清理银杏树而改种庄稼或其他树种。
   刘福林在杨林的这块地,南北两侧的邻居分别是杨大壮和范二增。那年,两个地邻找刘福林商量,打算把银杏树卖掉种庄稼。当刘福林把银杏树清理完以后,南面的地邻杨大壮却改变了种庄稼的主意,而是改种杨树后进城打工。因在这个地块上去除银杏树改种杨树的人家不在少数,两个地邻尽管对他出尔反尔的做派从心里感到厌恶,却又拿他没什么办法。
   杨大壮的杨树很快就长得高大挺拔起来,如同一把把巨伞,将阳光雨露挡了个严实。刘福林的地俨然成了不见天日的“林下囚”。人不在人眼下,树不在树底下。在杨大壮的树底下种庄稼,或其他经济作物,什么都长不好。玉米穗小的好似儿童玩耍的尜,麦穗干瘪的如同“瘪大麦”,花生长得如弹珠般大小,山芋细的像“红头绳”“鞋带子”……收成一年不如一年,直至连投入的本钱都收不回来。慢慢地,刘福林的这块地,他再没心思种下去,进而就撂荒了。
   “唐坊林”那块地离村子五里有余。在地的最南头靠近一条大水沟的地方,有刘福林一块面积为半亩的承包地,紧挨着他里边的地邻名字叫陈希早。前几年,有一种植大户来此流转土地,各户都与承包商签订了合同,唯独陈希早死活不签。他分辩,祖上三代都穷的无立锥之地,现在手里有了地,就是扔了也不能轻易租给别人。
   因陈希早拒绝流转土地,刘福林的地也就流转不出去。承包商找陈希早商量,建议他与刘福林的地调换一下位置。嘴皮子磨破了,他也不同意。承包商问他为什么,他却把头摇的像个拨浪鼓似地说,我的土地我做主,你管得着吗?不要问为什么,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刘福林以为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陈希早,便买了些礼品去求助于他。他则阴沉着脸说:“实话告诉你吧,这块地有风水,我死了以后还打算葬在这里呢!调换土地的事,承包商找过我了,我没同意。你来找,我就能同意了吗?死了这条心吧。对我来说,这是底线,是原则问题,咱们没有商量的余地。”
   看来,陈希早对他那块地的持有态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都是同样的地形,唯独他的地有风水?简直就是扯淡!
   人要是不走运,喝凉水都能塞牙,人生有时会遭遇不幸,即便运气差到极点,也不应遇到如此顽固的人啊,可刘福林却偏偏就遇到了!他默默地走出陈家,心头油然涌起了一阵无力和酸楚。
   唐坊林的地属于黏土地,干旱时,地面坚硬如石板,而到了阴雨连绵的日子,又成了烂泥塘。阴雨天,或地面尚未干燥的情况下走在上面,稍不注意,鞋子就会从脚上脱落下来而陷进泥窝里,那情形使人非常狼狈。因刘福林只有半亩地,且地块狭窄,农机进去转不开身。大多数情况下,地里的活儿都靠手工操作。可想而知,在这种土质条件下劳作,是多么的不容易。再说,手工种地,成本高,很难获取收益。
   年岁大了,不知不觉间病痛找上门来。去年,刘福林因身体不适,此地块再无法种植下去,他便询问了好几户人家,试图将地低价流转出去,结果都因不方便耕种而无人接手。直到现在还一直荒芜着,着实让人心疼。
   年逾七旬的刘福林,再没力气拯救那些荒芜的土地。他时常独自来到地头,用哀伤与无奈的眼神,注视着荒地里随风摇晃的杂草。就在此刻,他猛然醒悟,靠镰刀和锄头的时代正在悄然落幕,而机械化、智能化的大农业即将变为现实!正是这份觉醒,让他原本黯淡的神情瞬间焕发出激动与亢奋的光彩。
  
  

共 25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半亩薄田,是乡土中国的生存根基,亦是邻里温情的承载之地。刘福林与三块土地的纠葛,道尽了土地承包经营背景下,农民与土地的不解之缘,也照见了转型时期乡邻情谊的微妙变迁——从无偿让地的淳朴,到争栽树苗的计较,再到死守地块的执拗,土地的荒芜背后,是传统农耕伦理的渐行渐远,更是一代农人面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怅惘。这篇文章,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却于细微处见真情,让我们在读懂一位老农心事的同时,也对土地与人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刘福林与土地的纠葛是中国广大农民现实的缩影,文章乡土气息浓厚,对农村农事农业农民的描写贴近生活,使人更加了解中国的乡土现状。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秦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111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秦安        2025-11-09 15:01:48
  文章引发土地与人性、传统与现代、留守与进城关系的思考,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矛盾心理,具有现实意义。感谢投稿宁静!
回复1 楼        文友:孙兰茂        2025-11-10 15:39:47
  秦安老师辛苦了,感谢你百忙之中编按拙作,遥祝老师一切顺利!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11-10 13:13:07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孙兰茂        2025-11-10 15:41:28
  谢谢社长推荐,祝宁静兴旺,祝社长顺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