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锁住时光的书京(散文)

精品 【晓荷·暖】锁住时光的书京(散文)


作者:风中求静 秀才,261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发表时间:2025-11-13 09:50:41

这个村子不像常见的村落,有点特别,一个家族的房舍并非抱团取暖般地簇拥在一起,而是零零星星地分散在一片山坡上——东一栋,西一座,高高低低的,看去有些疏落,好似少了些彼此的照应。
   我想,这大概是地理所限。村子坐落于横贯闽中的戴云山脉北段以西,藏在一条山坳里。此地山势陡峭,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
   但自然风光却格外秀美。这个四面环山的山坳,东南西三面偏高,唯北面偏低,整体看过去,还真像一把沉稳的太师椅。
   一条溪流自南向北,穿村而过,最后终汇入尤溪。上游处,溪水聚成一汪深潭,村人唤作“漈潭”,曾是夏日里村民洗澡游泳的好去处。
   村舍皆依山而建,好似被画师信手点染于葱茏山岭上的几处墨痕,又像是安歇在苍翠竹木间的温馨鸟巢。屋舍前后,是层层叠叠的梯田,无数条优美的曲线仿若灵动的旋律,谱写在这静静的山窝窝里。
   村中有座高峰,名曰“老鹰顶”,因常有老鹰盘旋而得名。山峰东西两侧地势陡峭,视野极为开阔。若逢雨后登顶眺望,但见云雾缭绕,恍如人间仙境。
   这村子的名字也尤为特别。“书京”二字,字面上便觉气派不凡,文气氤氲。这哪里像山居小村的名字?倒让人轻易联想到北京、南京这等古都,以及书香弥漫的世家大族。其实,书京其名的大气磅礴,正与这里的巍巍青山同出一脉。
   “书京”的由来,是因村子由书山、京岭两个自然村组成,在此生息的,是一支邱姓人家。
   据传在明洪武十年,邱氏先祖福五公于村西琵琶山下建起祖祠“时思堂”,家族从此在此扎根。他们世代秉持“耕读为本,勤俭持家”的祖训,渐而枝繁叶茂,人才辈出。
   时思堂周围,仍保存着聚庆堂、槐茂堂、桂山堂及古书院等建筑,但最负盛名的,当属被誉为“远乡奇构,高山瑰宝”的两座土堡——光裕堡和瑞庆堡。
   我正是慕这“书京土堡”之名而来。那天夏日炎炎,在闽中山水间探访了几处古村后,待到抵达书京村,已是下午五点。山间的热气已然消散,眼前的田园风光,愈发显得宁静迷人。
   进村遇见的首座土堡便是瑞庆堡。我将车停在路边,先走向堡对面的观景台,以期望能看清它的全貌。
   它坐落在村南坡地的较低处,上下皆是梯田,远望过去,犹如一条静卧于碧波之上的盘龙,身形随山势起伏。外墙极高,据说高六米,用大石块垒砌为基,下部石块裸露,上部夯土抹灰,厚两米有余。最妙的是其格局:前墙笔直,另三面则呈优美的圆弧形,构成“前方后圆”的制式,暗合“天圆地方”的传统哲理。因山势陡峭,土堡前后落差足有十五六米,更显气势磅礴。瓦檐下,一串红灯笼为这古朴雄浑的土堡添了一抹艳丽。
   我重新来到瑞庆堡前,只见堡门门槛上坐着一位老人,独自望着远处。登上数级石阶到达门口,跟老人打了个招呼。看她银丝白发,我问她高寿了?她说八十多了。
   门额上有“紫气东来”四字。我学着老人的样子转身北望,果然见一座山峰自谷中隆起,恰似为土堡而立的一面天然照壁。不禁暗叹,此处的风水当真绝佳。
   然后,我便急不可待地跨过被踏磨得光滑的石门槛,进了土堡。
   堡内的前部是生活区,由上、下厅与两侧横屋(当地称为“护厝”)围合而成;后部则顺势辟为一片空旷的坡地,充作后花园。
   天井极为宽敞,分为两层,以条石镶边,设六组如意踏道相连。地面由粗三合土夯实,如今已是苔痕遍布。两侧是几数间厢房。
   上厅看上去挺简朴,没有过多的雕饰。但高悬着“瑞庆堂”匾,其上还有一块彩漆的匾额“创业垂统”,匾托是精美的双凤木雕,此匾为时任县令汪学澄赠与建造者邱荣华公的贺匾。
   这是清光绪年间的事。由于邱氏家族人丁兴旺且财力雄厚,其先祖邱荣华公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造了瑞庆堂,占地面积约两千五百平方米。此堂以居住为主,防御为辅,堡外护堡濠,兼有土堡、围拢屋两种建筑元素,是极具闽中地域特色的府第式建筑。
   细看之下,上厅与厢房间的挡水墙上有彩绘,色泽仍艳。两侧护厝为双排结构,以过水亭相连。雨天时,雨水沿石砌的过水道层叠流下,哗啦作响,自成堡内一景。
   与最外侧护厝相连的,是带有木构黛瓦顶棚的跑马道。它依内墙根攀沿,石阶逐级抬升,通向最高处的一座三开间木板房。凭窗俯瞰,后花园的花木果树尽收眼底,脚下是厅堂护厝层叠如鳞的黛瓦,和飞翘的屋脊尖角。
   但最令我心神触动的,是跑马道自身的瓦顶。它们一面面上下参差,层叠铺展,静默中积蓄着一种动势,宛如巨龙的鳞甲。瓦檐下,一溜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荡。
   当我从跑马道下来,准备离去时,路过了那位老人的房门。整个庞大的土堡里,似乎只有她一个身影。我不禁猜想,难道平日便是她一人守着这整座空堡?几只鸭子在水道里啄食着主人投喂的菜叶,莫不是只有它们才是老人日日的陪伴?
   告别瑞庆堡,我顺山坡而上,去探访另一座土堡——光裕堡。连接它们的是一条山间窄窄的石板路,是山上屋舍与山下村落往来的便道。路上这些深褐色的石阶布满苔痕,两旁杂草野花丛生。
   行至山道中段,有个位置恰好能从高处俯瞰瑞庆堡的侧面全景。后来我把在此处拍的照片给外孙女看,问她:“你看这像什么?”她脱口而出:“像把锁,以前那种大铁锁。”我怔了一下,再端详,不禁莞尔,真是像极了。
   登完最后一级石阶,光裕堡赫然立在眼前。它比瑞庆堡显得更高峻气派,正面上下两层挡水瓦檐。二楼密开大窗,一楼却只辟了若干细窄的长条小窗,我不由心想,这么小的窗洞,里头的采光和通风能好吗?
   其实,光裕堡的年纪比瑞庆堡更老。堡前名牌记载,它由邱氏长厚公携子、孙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历时近四年方成。此堡坐西朝东,因山势更为陡峭,竟依地形劈出四级台基,前后落差近二十米,格局亦是“前方后圆”。因其形制稳如泰山,颇似一把太师椅,被村民喻为“金交玉椅”。
   门额上“宽厚流风”四字,意为“宽厚品格、流风遗韵”,是楷体,字形方正,笔力沉厚。门额石面虽已斑驳,但风骨犹存,静静诠释着宽厚传家、遗风不坠的祖训。村人说,这出自一位知府手笔。
   我轻轻推开虚掩的堡门,手掌触到铁皮上带着凉意的门钉。厚重的大门发出“嘎——吱——”一声绵长的钝响,仿佛是一声来自岁月深处的沉重叹息,抑或是对光顾者的欢迎之语。我心下蓦地一惊,仿佛惊扰了一段沉睡的百年旧梦。
   进门才走几步,又是一重门。别以为就进去了,迎面还有十三级的石阶。这设计,一半是顺着山势,另一半,分明是有意隐藏以增强防御性。
   一口气跑上这十三级,才算真正进了天井。天井自个也分两层,才到正堂,连上前头两道门前的台阶,便是村里人说的“四级台基”。从迈进最外面那道门坎起,得爬上三十五级台阶,才能走到最里面的正堂。一步步往上,我不由想到“步步高升”,而这里的每上一级,又分明是将外面的纷扰撇远一分,让堡内人家更为安宁。
   都说瑞庆堡是照着它的样子建的,可真走进来,才觉出这光裕堡的结构要复杂许多。从外面瞧见的二楼那些大方窗,原来后面是架空的木廊,当地人叫它“跑马楼”。正当中的六角花窗后面,是间小小的过厅,厅左右是一溜的厢房。低头看,跑马楼墙垣上密布内宽外窄的射击孔,显然也是防御之用。原来一楼的小窗也都是射击孔。
   而从跑马楼更可直通跑马道。道旁土墙之上,也是射击孔与观察窗星罗棋布。尤为巧妙的是,跑马道上部竟倚墙建有两层吊脚楼,楼上开设了诸多高低错落、不同凡响的射击孔,可谓织就了一张全方位的防御火力网。墙垣左上方还突兀起一座瞭望台,登临其上,堡内堡外的动静尽收眼底。
   目光扫过这星罗棋布的射击孔,不难想见当年遇到匪患时,堡内族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景。而今,只剩山风穿过孔洞,发出呜呜的哨音。
   相传,清道光年间,此地匪患不绝,光裕堡便是为保境安民而建。或许正因它卓著的防御成效,三十多年后修建瑞庆堡时,周遭情势已缓,故其形制相比更侧重于居住的舒阔。
   我最后驻足于光裕堡的正堂。堂上高悬“述作成家”与“五代同堂”两块鎏金彩匾,前者为同治五年尤溪知县为邱氏“叔侄同贡生”所立,后者则立于光绪二十二年。就连堡内第二道门的门额上,也悬着一方“选魁”匾,皆为邱氏先人博取功名的见证。
   这确是一处人杰地灵之所。如在清朝,从此堡走出的太学生、贡生、武生便不下十数位。就连瑞庆堡的建造者邱荣华,亦是出生于此的贡生。他是长厚公的长孙,其膝下五子亦各有建树:长子为贡生,三子四子习武守疆,幼子为太学生。瑞庆堡门前至今保存的双旗杆石,无声地诉说着这“文武并蒂,家国同枝”的家族荣光。
   暮色渐起,我仿佛看见那些勤耕苦读、忠勇传家的身影,正穿过百余年时光,与这巍巍土堡、层叠梯田融为一体,构成了书京村最厚重的底色。
   邱姓人家立志于耕读传家,其文脉的种子,远在光裕堡建成之前便已深种。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邱氏圣钊、圣剑、圣钰三兄弟就在祖祠旁建起一座书院。那是一座约三百平方米的二层木构小楼,一楼居家,袅袅炊烟在这里升起;二楼书院,琅琅书声从这里开始浸润这片山乡。正因这文风鼎盛,原名“大双坑”的村子,后来才改称“书山”。
   日暮时分,我缓步走出光裕堡。堡后的山顶飘着淡淡的彩云,归鸟掠过长空,我也该动身前往尤溪县城投宿了。
   顺原路下山,未走几步,忽见下方瑞庆堡的红灯笼一瞬间全亮了——那把古老的“锁”,仿佛被注入了暖意,顿时鲜活起来。回望光裕堡,它的灯笼也次第亮起,在渐浓的暮色里层叠闪烁。这两把老“锁”,将几百年温馨而富有暖意的时光都锁在了里面。
   从灯笼发出的光,其实并不太亮,若在城市霓虹下,几乎难以察觉。可在这万籁俱寂的山坳里,这一点点红光,却让人觉得格外亮丽,特别令人心暖。它们安静地亮着,像是这古老土地沉静而坚韧的心跳。
   暮霭渐浓,我依依不舍地离去。但这里的山水,与身后那点点暖光,都已印在心上。我知道,它们会在某个时刻,召我归来。

共 39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书京土堡”为切口,呈现闽中山坳里一座邱氏聚居村落的空间形态、历史肌理与精神底色。文章突破“走马观花”式采风,以“锁”喻堡,以“灯”寄魂,将两座清代土堡——瑞庆堡、光裕堡——的形制、功能、世系、文脉,层层嵌进“山—田—人—宅”的共生图景:山势如太师椅,溪流成照壁,梯田作曲线,土堡为锁钥;红灯一亮,古宅即活,数百年耕读与守望被瞬间唤醒。作者用“零零星星”“恍如人间仙境”等诗性语言,消解了学术叙事的滞重,却并未滑向浮泛抒情,而是让数据、匾额、射击孔、跑马道、旗杆石自己“说话”,使防御叙事与功名叙事相互佐证,形成“文武并蒂,家国同枝”的家族史诗。尤具匠心的是,全文以“我”的攀登动线牵引镜头,从平视、俯瞰到仰观,不断切换视角,使土堡的“可观”与“可居”在移步换景中渐次显现;又以一位八十岁守堡老人作活态标识,把宏大历史收束于个体体温,回应“空巢”现实,暗含“谁来点灯”的追问。值此乡村振兴与“非遗热”交汇之际,书京村提供了一份“不抱团”却“同心”的样本:空间离散,精神聚合;土堡冷峻,红灯温暖;耕读传家,防御卫家。本文借游记之“轻”,承载文化人类学之“重”,为传统村落如何“见形又见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观察路径与书写范式,读来意味深长。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13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1-13 09:52:07
  笔挟山风,锁钥开合;土堡叙事,灯温人心。数据与诗意并置,视角切换灵动,百余字家族史跃然纸上,堪称“轻游记”承载“重人文”的范本。深度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回复1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1-13 21:28:29
  每一处古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者风光不太,或者建筑各具特色,但更重要的是蕴藏的历史于文化底蕴各有特色。书京村虽在山坳里,却以古堡出名。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1-13 09:52:30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5-11-13 21:10:24
  感谢芹芹森老师的辛勤编辑!你的编者按让本文增色良多,不仅详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也感谢你的留言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