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韵】生命的意义(随笔)
把心肝拿出来晒晒。宇宙足以融化过往,时光定会开启未来。
——题记
凡事,都要有意义或价值。否则,不足为之。
而对价值的判断和取舍,古已有之,各有各的答案。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提的。古往今来,为什么活着?什么是幸福?是萦绕在思想家心头的终极问题。
所以,每个人都该问问自己,人生到底该如何度过?
一
有的人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有的人说,为了家庭,为了亲人、为了孩子……有的人说,为了权利,为了金钱,为了名声、为了美色。
孟子讲,作为“四民”之首的“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又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不是为了苟且偷生,一定是要有尊严地活着,死得其所,活得其所。
《左传》里多次提到死而不朽,死且不朽,死又何惧?
这既与怠惰保生的逃世心态不同,又和计较功名利禄的执着心态不同。与贪生怕死的恐惧心态不同,又与及时行乐的游士心态不同。这是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多少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激励人们前行,避免了“亡天下”的悲剧发生。
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但他坚贞不屈,拒绝投降。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一待就是十九年。他拄着汉朝皇帝赐予使臣的节仗牧羊,寤寐不离,以至于系在节仗上的节旄都全部掉落了。后获释归汉,拜典属国。
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次抗争和艰辛探索,无数爱国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林则徐因禁烟从一品大员沦为流放罪臣,并没有灰心丧胆、消沉堕落。他在赶往新疆的戍途中,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明志。
1935年4月,红军在贵州北部山区急行军时,陈慧清要分娩了。敌人追了上来,与红军后卫激烈交火。董振堂跑回阵地,大喊:“你们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他们不顾牺牲,坚守阵地,两个小时后,孩子生出来了。可许多战士也因这“额外”的阻击而永远倒下去了。一名阻击的战士见到他,怒目而视。董振堂吼道:“你瞪什么瞪?我们参加革命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吗!”
2009年9月,董振堂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因为他的“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吗”与革命理想的光辉轨迹高度重合。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两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者郭永怀,在美国生活待遇优越,但他朝思暮想回国报效。回国之后,他立刻投入到研究工作中,还将自己和夫人在国外工作多年积攒的48460元钱全部捐给了中国科学院。捐出巨款后,郭永怀竟然连给女儿买一双棉鞋的钱都拿不出来了。
1968年12月,为尽快向科研组汇报最新的研究成果,他搭上了当日飞往北京的最后一班飞机。但当距离地面还有400米时,飞机不受控制地一头扎进玉米地中,火焰冲天而起。
当人们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在飞机坠毁的那一刹那,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地抱住了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没让包里的文件受到任何损坏。这份浸染着智慧与鲜血的文件包,帮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郭永怀留给祖国和人民的最后一份礼物。
二
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类的终极追问不变,追求幸福不变。幸福到底是什么?是地位、名望?还是权利?是金钱?还是美色?是众星捧月、价值实现的快感,还是得意忘形后的悲凉?是人前献媚的造作,还是人后欲哭无泪的无奈?是小富即安的炫富,还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是纸碎金迷的“潇洒”,还是醉生梦死的苟且?是心安不惧的坦然,还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侥幸?是勤政为民的躬行,还是招摇过市的形式?是懦弱懒惰、看似悟透的躺平,还是勤劳勇敢、坚定信仰的笃行?不同的人生观,作出不同的回答。有的高山仰止,有的令人唾弃。
君不见,为晋升一个位次,折戟沉沙的锈迹犹存;住豪华别墅,倚门望夫的嫠妇之叹,不绝于耳;为项目而奴颜婢膝的大款,屡见不鲜。他们的喜乐哀乐,谁人能知?又有多少人还趋之若鹜?岂不哀哉!
烈日炎炎的天气,挥汗如雨的老夫在地头小憩。忽一阵凉风吹来,心满意足的惬意,大款显贵又怎能体会得到。故从一定意义上说,幸福与地位、金钱和美色无关。
那么,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是有尊严的活着,受人尊重,走到那里,都前呼后拥。有人说,衣食住行无忧,吃喝玩乐,就是幸福。
当然,生活需要丰衣足食,自由需要相应的钱财,建功立业也是进步的动力,这些都不应一律否定。
但是,如果放任这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湎于巧取豪夺、取之无道。积人生之经验,天上不会掉馅饼。自助者,天助也。有多大的自律,就有多大的自由。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就是能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有的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爱国人士率先垂范,为我们树立典范。
1940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肖劲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当他走进办公室以后,发现毛主席围着被子坐在床上办公。他以为主席病了,正准备询问病情的时候,毛主席突然笑了笑,指着放在地下的火盆说,我的棉裤洗了没干,我下不得地。肖劲光一听,心里感到特别难受。给自己的警卫员讲,赶快回兵团司令部去领一床被子、一套棉衣回来。毛主席听后说:“你千万不要领,领来我也不穿。”他紧接着说,“劲光啊,我不能搞特殊化,你也不能搞。任何党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准搞特殊化。”伟人身着补丁衣服作报告的情形,光照千秋。
三
人降临俗世,尝尽人间的苦乐,或幸福或悲伤,直至生命终止,都不懈地、顽强地奋斗着。那么,拼搏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呢?英雄豪杰,为使命而生死。黎民百姓,为任务而生离死别。
《左传》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北宋大家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大夫的追求,一直被后人传颂不衰。
芸芸众生,大多凡夫俗子。人生在世,大抵五项任务,让父母安享晚年,养老送终;繁衍子孙,把子女抚养成人,即使不成才,也不能无德;夫妻同甘共苦,白头偕老;报恩;报仇。如今生不能了却心愿,来世必以愚公精神为继!否则,既愧对祖先,也无颜见妻儿,百世不能瞑目。
现实生活中,“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且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圆满完成所有任务。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故遗憾是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无法躲避的必然选项。
孟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张载:“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就是上无愧于天地,中间无愧于父母,下无愧于妻儿,出无愧于亲友,入无愧于自身。
从积极的态度看,不拼搏,人生白活;不尝遍酸甜苦辣咸,人生没滋味。最大成功,来自最倔强的坚持。即使一粒微尘,虽无光芒,也努力发光,实乃略表寸心,亦足快慰之至。用兴趣去追求,用苦难去磨砺,用爱去生活。珍惜机遇,珍惜平台,珍惜身体,珍惜家庭,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从达观的态度想,生命就是一场长途跋涉。能够去远方或雄踞山巅,欣赏无限风光更好。在家乡或半山腰,看小桥流水,听鸟语花香,同样可以强身健体,愉悦心性。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不算计个人的进退,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不沉溺个人的名利,视功名利禄如粪土,追求内心的淡定从容。“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最后,还是以范仲淹的名言结尾最为恰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