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鲢鱼饺子(散文)
一
朋友推荐去吃鲢鱼饺子。告诉我,饺子店老板娘,徐娘半老(这是俏皮话),热情招待,厨艺十分好。我说,30多岁的女人,就有这等功夫?我不信。
朋友说,是50左右岁的年纪,包的饺子很有姿色。这“徐娘”本指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古人称60岁为老,“半老”就是30岁。人们大都误解了这个词,弄错了年龄。能够把鱼饺子包出“姿色”的不多,因鱼馅儿吃水,不易成型,包出来的饺子多是长条猪的样子,并不美观,影响食物的色香味形感的“形”。多年未吃淡水鱼饺子了,我有一看一吃的兴趣了。
还别说,在我居住的城市荣成,三面近海,在城区各处,找家鲅鱼饺子馆吃,满大街都是,甚至饺子香都是弥漫在大街小巷,饺子味真鲜,可任意挑选;而要吃鲢鱼饺子,则是在城区北大街独一份,独家经营,无可挑选。
进店找一张饭桌坐下,没有网络点餐,老板娘姗姗而至,喊着“大哥是想吃白的还是花的?”一头雾水,显然是把我视为常客了,有一种自来熟的亲切。何为白,何为花?原来是白鲢和花鲢的称谓,真是好修辞,就像苏东坡说自己牵着黄狗擎着苍鹰,就在词中写成“左牵黄,右擎苍”,一下子就生动起来。
先问问清楚“白”和“花”的区别。老板娘简单说,白鲢饺子,肉质松软,口感清淡些;花鲢则肉质细腻,口味肥美。要看你喜欢什么口味……看来,也分重口味和淡口味。有时候是难以凭借经验和喜欢取舍了,取舍之难,成为生活的综合征了。年轻时喜欢重口味,年老了选择淡口味,吃一顿,就分轻重,显然也难以取舍。我说,各来一份吧,轻重不分。老板娘表扬我说,大哥这才是懂得口味,挑肥拣瘦,挑三拣四,没有不犯难的。我们居然谈起了生活情调和原则了,其实,原则不都是写在纸上,心为准绳而已。在有些事情上,随心而动,随心而为,可能胜过什么原则。
我觉得老板娘是一个懂得人情美学和饮食美学的人,美的原则,入骨变成她的语言,怎么说都是得体唯美。让我想问一下各有什么缺点的话也吞回去了。想想,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很多事情,只问其好,不纠结其次,真的是一个生活原则。
从店内弥漫氤氲的饺子香去分辨“白”和“花”是不能的,一缕缕鲜香,哪能让人有机会细分,看来我是选对了,兼容并蓄,在很多的场合是最好的“选择”。
二
这不是百年或五十年的老店,一切都是新的,新的饭桌,特制的新盘子,连老板娘身上的围裙好像也是新做的,印着“鲢鱼饺子”的红色字迹还鲜亮,是刚刚穿上身的样子。给我的观感是干净纯粹,连空气都好像被洗濯了一番才放进了店内。
胶东半岛的荣成,吃鲜,多指海鲜,包饺子的鱼类也来自大海,一般用鲅鱼包饺子,鲅鱼肉细腻,绵软,很吃水,一斤鲅鱼馅,要兑一斤的净水搅拌才出鲜汁,否则吃起来很“柴”,鲜度就释放不出来。也有用小黄鱼肉包饺子的,肉质稍硬,吃起来有点小劲道。如果想吃更离奇的,那就自己去海上“漂线”,从水面钓小针鱼,顾名思义,如针那般粗细,肉质特别鲜香。这些鱼饺子,只要是荣成人,都吃过,没吃,那就难说是地道的荣成人了。
吃惯了海鲜鱼馅儿饺子,也想猎奇,尝尝淡水鱼馅儿饺子,淡水鱼可能只有鲢鱼包饺子好,未见其他淡水鱼类当馅儿。习惯也需要改变更新一下,尤其是饮食习惯,可以让人有更多的回味空间,一旦比较,更有滋味,不仅仅在吃上。
吃鱼饺子,都必须趁热,不像人们说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南方人吃不了“热糍粑”。最好是饺子温度在七八十度,端上来,热气腾腾的,香气扑满脸上,然后把头伸进热气,但要夹一只,吹口气,降降温,这个过程就是表达热爱的时候。吃饺子,无论嘴大嘴小,饿了还是不饿,都要咬下一半,否则就是没了吃相。当然,热得很的饺子,要避免一口下去就烫了口腔和舌头。大快朵颐这个说法,不涉及吃相,只是形容吃得快乐和饱腹,但用在吃热饺子上,不合适。
我不能被老板娘对“白”和“花”的分析先入为主,要品出自己的感觉。一口白鲢饺子,乳白的汤汁,漫溢而不淌,都被鱼肉收敛着,轻轻地咬,仿佛一粒绵软的丸,在舌尖上转来转去,一点儿鱼腥味儿也无,淡水鱼,胶东人吃的感觉就是鱼腥甚重,或许因为还有点烫热,又是弹来弹去的,爽滑在此刻,它不似纯粹的水煮鱼丸,Q弹而稍有硬度,而是有入口齿合即开,菜香佐料香,均被吸收,是一种不失清淡而香气恰好的口感。老板娘也知趣,绝不来讨好地问,求一个赞美的句子或形容词。
我还是喜欢花鲢饺子。鲜嫩而香滑,感觉凉热最合适,入口即有爱不释口的感觉,舌尖上玩味着,不肯吞下。其层次感清晰,外表丝滑,咬开就见鱼肉弹糥,就像汤圆一般。
我明白,我这种外行人只能自我感受,怕是内行人见笑,总之,吃鲢鱼饺子,好像并不为了果腹,首先在于享受,我吃饭向来以狼吞虎咽为主要特征的人,居然慢条斯理起来,仿佛是在品一道佳肴必须给出分数。怎么比较呢?就好像是我写一篇文章,有时笔下流淌着文字如溪流,如瀑布,有时又回望,去复原这个吃的过程。我要的是山西老醋,我觉得可能山西老醋就是为了淡水鱼鲢鱼饺子而制,但不敢蘸醋很多,生怕夺走了鲢鱼饺子的本色鱼香。
尽管吃饭出汗可能是脾胃有问题的表象,但我还是认为,不出汗,就是一个吃饭态度问题。我冒汗了。我居然还忘记了山东人每顿饭,特别是吃饺子,都有有一头大蒜,大蒜会干扰味道的纯粹,这是我忘记的理由。可惜没有一壶酒,我不喝酒,这是一个缺项,人家说,吃着饺子喝着小酒,越吃越喝越有,这是助兴的话,是弥补没有炒菜的缺憾吧,我倒觉得酒气会冲淡了我品味鲢鱼饺子的准确性。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找一个理由去想开,世上的事,之所以挠心烦心,有一多半是自己没有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哪怕不怎么成立,如果有点闲工夫,不必按照吃饭的三顿规律,就去找一处饭馆,用美食战胜那些琐事吧。
三
吃完,当然是趁着老板娘不忙了,要闲话,要说些废话,废话在这个时候是有温度的。
鲢鱼多刺,宰鲢去刺,是精细活,熟能生巧,掌握规律,哪些部位刺多,怎么避开,是靠“庖丁解牛”的工匠精神的。要做一个纯鲢鱼饺子饭馆,也不是那么简单,鲢鱼头也是一道鲜美的好菜,我也曾到“阿瓦山寨”饭馆专门点鲢鱼头一道菜,原以为是店主物尽其用,可没想到,这是人家的拿手菜招牌菜。配上宽粉条,粉香鱼香,在一个大瓷碗里顿时蝶变。原来老板娘早就和市区几家专做鱼头生意的饭馆拉上了关系,一点不必担心浪费。这叫生意联动,有别于连锁形式。现代经营方式,早就不是封闭的,成本核算不到位,亏本就是必然。
我佩服老板娘的经营意识,连声赞叹“滴水不漏”。一句好话,居然得了个“好再来”,不是空话送我,下次来,以后都是,九五折。有些食物,打折是难以吸引人的,常常没有回头客而维持不下去,不是心不够诚,态度不够热,方式不够好,而是不合口味,就像我们轧朋友,不是对方不好,而是不投机吧。
我佩服老板娘有眼力,选择做鲢鱼饺子的生意,硬是要打破当地人吃海鲜饺子的良好习惯,要给当地人换换口味。她说,起初也是担心,习惯了的东西,要改变,往往失败,就像我戒烟一样,曾经戒烟两次,最终还是复辟了。当然是个人意志力薄弱,无法抗拒那种尼古丁的诱惑和麻醉。她说,很多食客是来尝鲜的,第一口鲜,不能征服食客吃海鲜饺子的习惯,可能就没有第二次了。我在我们的茶舍喝茶,中午来兴,有人就说去北大街吃鲢鱼饺子。一旦培养了自己的食客口味,那就用不着吆喝,人们自然就走熟了门槛。酒好不怕巷子深,可能就有这个道理。
老板娘说自己是逼上梁山了。我觉得是要养家糊口,其实并不是。她做了半辈子卖菜的生意,突然被他老父亲改了行当。
父亲在乡下承包了一个水库做鱼塘养鱼,主要就是鲢鱼,拿到鱼鲜市场,不好卖,父亲愁白了头,本来就有白发,一下子就成了“雪翁”,总不能让父亲“独钓寒江雪”,于是就开了这个鲢鱼饺子。人家做的是“家族产业”,她说自己的也是,也算是父亲的鱼给了他再创业的启发。
老板娘也宣传她的鲢鱼饺子特色,但不是好吃,而是富含营养,她强调三条:低脂、高蛋白、无激素。低脂可以预防肥胖,尤其是那些男人们,这里是男人的体重管理第二门诊。高蛋白,营养不胖人。无激素,无污染,不伤脾胃。他父亲也喂鱼,都是割草喂鱼,稍微懂得鲢鱼生长特点的,都不会担心这个问题。她正在筹划另一家店,不连锁,就是想增加收入和就业,让她的几个穷亲戚自己撑起一家店。
她特别补充说,有了这三个好处,尽管吃不担心发福,倒是她遇到几个经常来吃鲢鱼饺子的胖食客,有的就瘦成了一道闪电……
这是夸张,但我不反感这个说法。
老板娘还偷偷称赞我,说我选择吃鲢鱼饺子是对的,有眼光。此话就有点华而不实了。但她有口诀:鳙鱼头草鱼尾,鲢鱼肚皮鲤鱼嘴。鲢鱼饺子馅儿就是鲢鱼肚皮肉做的,柔软无刺。这令我想起老一辈人说起海鱼的顺口溜——嘉鱼头鲅鱼尾,黑鱼肉儿可满嘴。这水产的滋味,真的是各有千秋。我又学到了一个民俗知识。
我说吃一顿鲢鱼饺子,就是跳了一场“肚皮舞”?
老板娘不姓徐,姓“连”,是荣成人和镇人。我说是不是因为连字少了个鱼字的偏旁,感觉没有味道?
那是!生活的味道一定要感觉新鲜,没了新鲜,就要学会自己制造新鲜。她很健谈,再说几句,我会输给她的。
2025年11月1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