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遇】至爱莫如读书(散文)
在我看来,读书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儿,至爱莫如读书。
念小学时,家里穷,除了课本,再也没书可读,连墙上贴的画纸,偶尔能在地上捡到的碎纸片都成了很好的阅读材料。爹娘夜里编竹筐,白天拿到集市上卖,买回些有字有画的彩纸贴在墙上,遮挡着四处灰暗的墙皮,给土屋增添一份美感。睡在炕上的我,闲着没事就读糊在墙上的画纸,读到兴致时爬起来,冻得瑟瑟发抖,浑身起鸡皮疙瘩,才不得不又趴进被窝。每回儿去小伙伴家串门,一看到人家糊在墙壁上有字的画纸,就如获至宝,挪不动脚步!每每在伙伴家发现有这样的“画纸墙”,心中一阵窃喜,也就有了“串门”的喜好。有字可读,真好!
更让人欢喜的是大年三十晚上。天一擦黑儿,家家户户就放起鞭炮,大街上留下满地的碎纸鞭皮。许多小伙伴在村里到处转悠,拾那些没有炸响而落在地上的哑巴鞭炮。我这个喜欢读书却买不起的小丫头,忙不迭地东寻西找有字的包鞭皮。即使是一张被撕的不成形的巴掌大的有字纸片,我也不会遗漏。捡起,展开,抚平,小心翼翼地装进衣袋,把它视为“珍宝”,还不时掏出来向小伙伴们炫耀,展示这些“战利品”,而招来的却是句句嘲讽:“收拾那些破玩意儿有啥用,不如我们的火鞭有声有色的好玩儿!”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些破玩意儿里,却隐藏着一个个新奇的大世界!
上学后,我迷上了课外书。记得有一次,同桌带到学校一本《安徒生童话》,我眼巴巴地望着……她笑着说:“借给你可以,但要帮我值日一周。”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那本书被我藏在书包的最里面,上课时总忍不住偷偷瞄上几眼。晚上坐在煤油灯下,做完作业继续看。里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忘记了疲倦,也忘记了第二天要早起打扫卫生的约定。
小时候爱书,但不敢奢望有好多书可读。后来上了师范,学校图书室里有好多书,终于能享受一本本地读书了,这对我是一种极度奢侈。夏日午后,坐在校园的核桃树下的石头桌凳上读书,凉风拂过脸颊,手指翻动着书页,油墨的清香混着飘来花的芳香,在鼻尖轻轻萦绕。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簌簌作响。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在纸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文字染得暖融融的。冬夜读书倦了,约上三五好友到操场跑步,群星璀璨,天寒地冻,内心却温暖有力量。
工作以后,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天天与书和文字打交道,终于能满足读书的心愿了。只要喜欢的书,省吃俭用也要买回来。几十年下来,家里快成书店了,但还有好多书想买,更渴望家门口有个图书馆!
国家陆续出台新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断提升。我在县城买上了新楼房,更让人欣喜的是小区旁也建起了一座拥有四层楼房的图书馆。馆内,宽敞明亮、舒适优雅,对我这个“书虫”来说如鱼得水。这座“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图书馆,不但环境好,而且服务周到。借书看书任你选,冬夏有空调,还有免费的开水供应。每个周末,我几乎都会拾级而上,静静享受字里行间的幸福时光。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应用加速普及。随着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的施行,“图书馆”竟被装进了口袋。掏出手机,随时随地无障碍阅读任何书籍,这是我小时候做梦都想不到的!
读书,让我看尽人生百态,悲欢离合。在字里行间,我见过长安市井的烟火喧嚣,也触过边关将士的风霜孤寒;共情过恋人分别的肝肠寸断,也欣慰过久别重逢的热泪盈眶。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命运多舛,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寂寥,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怅惘。那些书中人的喜与悲、聚与散,如潮水般漫过心湖,让我未及亲历,却已尝遍世间滋味,慢慢懂得包容与体谅,也更珍惜当下的寻常温暖。
读书,让我惊叹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的源远流长。荡漾在书的海洋里,看落霞白云,体会生命的灿烂。领会书香,邂逅梦魂,穿梭于古往今来,走进古典与现实,我愿在灵魂中固守书香的浪漫,在柔美的文段和凄美的情节里,不再顾惜一切,任行云流水,任时光荏苒。
“至乐莫如读书。”读书是我的至爱,融入我的生命,如空气般重要,如呼吸般自然。它无需刻意强求,却早已融入日常的肌理。晨起翻两页短文唤醒思绪,午后伴茶香沉浸章节,睡前借文字抚平心绪,就像呼吸维系生命,读书滋养灵魂,在墨香流转间,沉淀了内心的从容。读书赋予我智慧和前行的力量,给了我一双奋飞的翅膀,翱翔天地之间。
如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对读书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带他们领略唐诗宋词的韵律之美,探索中外名著的精神秘境,陪他们在书海中遨游,让文字成为照亮成长之路的星光。愿每个孩子都能在书香浸润中,收获勇气与力量,快乐成长为有温度、有见识、有担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