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遇】我与作家路远的缘分(散文)

  【宁静·遇】我与作家路远的缘分(散文)


作者:草原白杨 秀才,2821.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发表时间:2025-11-14 20:41:15


   前些天,看到了著名作家路远先生在中国作协举办的“入会三十年,说说心里话”活动上的发言,想起了自己和路远老师相识以及来往的点点滴滴。
   1985年,我考入锡盟教育学院中文班,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虽说这个愿望有些迟,而且和自己心中最初的理想有些折扣,但毕竟也是通过严格的统考招录进来的,还是自己喜欢的中文专业。
   初次结识路远老师,是在学校的课堂上,他教我们写作课。那时我算是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对写作课特别感兴趣,只是先前的爱好更多的是停留在小说的阅读上,一如中国人传统的阅读习惯,更重视小说的故事性,至于一些文学常识,甚至什么是散文都分不清。通过路老师的讲解,让我对文学常识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开始了文学创作。当然,更多的原因是因对路老师的崇拜。事实上,我与路老师同龄,当时他从电视大学毕业不久,但已经在创作上有了很大收获,其中小说“在马贩子宿营地”在内蒙古《草原》期刊上发表不久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其后还拍摄了电视剧,并于1988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这样的成果自然是大家仰望的对象,也激发了同学们对文学创作的激情。当时班级办了一份内部油印文学刊物,我有幸做了编辑工作。路老师对此非常关心,为刊物起名“溪流”,还热情满怀地为我们撰写了发刊词。在班主任海老师和陆老师的关怀和指导下,刊物办的有声有色,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投稿,每个人都以能在上面发表文章为傲,甚至兄弟班级也发来了评论稿件,并引起了学校的重视,提议要与我们联合,把《溪流》办成校刊。当时也许自己的认识浅薄,或者说敝帚自珍,不想“出卖”自己的“孩子”,最终这项联合搁置了。也是那时,经路老师推荐,我的一首稚嫩的短诗“怎样写”在《锡林郭勒日报》刊发了。
   后来,大约半年之后,路老师调到呼市,我们的师生之缘就告结束。毕业后,窝在乡下十几年,彼此天高地远的,缺少了见面沟通的机缘,只是偶尔在报刊上看到他的消息,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他编写的电视剧,譬如《京华烟云》、《快嘴吕翠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厨子当家》、《七品钦差刘罗锅》和《关东大先生》,而且他编写的电视剧《静静的白桦林》还荣获了当年的“飞天奖”
   2018年深秋某天夜晚,在家看电视的我突然接到师弟邓小海的电话,他让我下楼,到临街的饭馆等他,说路远老师要见我。那一刻,真感到格外惊喜,于是拾起外套,边系纽扣边走下楼。到了饭馆,没候多久,小海便领着路老师走了进来,然后是一阵寒暄,随后几样可口小菜,一瓶老酒,那个夜晚就被氤氲的温馨、热烈、亲切……那天,我还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他新出版的中篇小说集《色的狂想·原野》,上面还有他亲笔签名。也知道他创作了一系列电视剧后,经过一番沉淀,又回到小说创作这个老本行了。
   随后,我们便建立了联系,即使难得见面,也用微信彼此关怀着,偶尔,在文联举办的活动上也能见到他的身影。
   今年年初,在朋友圈看到他新书《红城时代》出版的信息,便向他求购,不久便收到了这部长篇小说,同时还收到了他赠送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守望者》,前些天又获悉,《守望者》被国家现代文学馆珍藏。
   看到他沉甸甸的收获,由衷感到欣喜和敬佩。他始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书写着时代深处的回响,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文学的敬畏与热忱,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和对草原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
   有人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九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应该是这样,路远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除了自己有几分文学天赋之外,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勤奋和对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了写好每部作品,他都要体验生活,深入到牧区,和牧民一起住蒙古包,一起走敖特,一起放牧牛羊……记得当年在教育学院的时候,资料奇缺,有没有互联网,路老师不知从何处借到一本《蒙古族民间谚语》,为了来日使用方便,他竟然用钢笔抄写。这正应了那句话:机会都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早些年,搭着网站方便之车,出版了第一步散文集《从故乡到草原》,最近几年,陆陆续续又写了几十篇散文,虽然谈不上名篇佳作,但敝帚自珍,总想着出个集子收藏起来,也算对生活的纪念。今年初,愿望终于要成事实,便也想着请路老师作个序,可是又怕给他添麻烦,权衡多日,也没定下来。5月份,他为爱女办婚礼,酒席宴上,借着敬酒的机会,我把出版的计划说给他,没想到他特别爽快地答应下来,仅过七天,便通过微信,把题目为“字里行间,疑是故人来”的序发了过来。收到书序的那一刻,怀着激动的心情,对着手机屏幕,我反复默读了三遍,内心的甜美就如喝了一瓶陈年佳酿一样陶醉。
   路远先生在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入会三十年,说说心里话”活动中说:“我虽然已经退休几年,但体力尚可,我计划在有生之年再好好创作几部自己满意的作品。”我期待着个愿望能早日变成现实,也想把这些化为自己的动力,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
  

共 19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纸文字,牵系着师者的热忱、生者的敬意,也流淌着文学路上跨越三十余载的温暖情谊。文中笔触朴素却饱含深情,从锡盟教育学院课堂上的初识,到《溪流》刊物的悉心指引,从荧幕上脍炙人口的剧作到回归小说创作的坚守,路远先生以扎根生活的勤奋、对文学的敬畏与热忱,成为晚辈心中的灯塔。而那份求序时的忐忑、得序后的沉醉,更让我们看见文学传承中最动人的模样——师者引路,薪火相传。愿这份情谊与坚守,能激励每一位在文学路上跋涉的人,不忘初心,步履不停。文章语言质朴,叙述了和路远先生的真挚友情,文学道路上因为有这样一位文友而感到不再孤单寂寞。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秦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秦安        2025-11-14 20:44:49
  作者和路远先生的深情厚谊令人感佩,文学路上有良师益友相伴是一种幸福。感谢投稿宁静!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