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绛溪流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绛溪】锔(散文)

编辑推荐 【绛溪】锔(散文)


作者:土木禾刀 秀才,107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1发表时间:2025-11-16 21:21:51

成爷家的日子,是他用锔子一片儿一片儿锔起来的。就像把一个破碎的粗瓷大碗,锔成完整的一个,然后它才能舀水盛粥,供人使用,喂养生命。那些黑铁的或者黄铜的锔钉,沿着裂缝整齐排列,将缝隙紧紧箍住,箍的滴水不漏。恰如成爷过日子一样,每天也是精打细算,盘算得滴水不漏。
   论支分,成爷已经和我们家出了五服,并不算近。可因为是前后邻居,当中只隔着一扇木格窗,两家也就经常走动,经常交往。我小的时候,父亲是个教书匠,每月有十块八块的工资,日子也就比成叔家过得好些。有时母亲蒸了小米面窝窝,烀了棒子面饼子,就趁热给成爷家送三五个过去。虽说对于一个七口之家没有太大的补益,可多少也算一点心意。都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成爷的三个儿子都大我几岁,十二三、十五六的年纪,个个喂不饱的小牤牛一样。十八九岁的姑娘秋兰,也养在闺中尚未出嫁。光靠生产队那点工分,光靠自留地里收的那三五百斤粮食,远远养活不起一大家子人。
   若是母亲用秫秸莛编的小筐,将干粮送过去,她就会和成奶奶拉几句家常。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地聊着,时不时嘎嘎嘎地笑着。若是母亲派我将干粮送过去,成奶奶就会抚摸着我的脑瓜顶,夸我长大了懂事了,还会抓几颗大枣、花生或是棠梨之类的给我。那时成奶奶的肌肤,已经没有刚结婚时那般细嫩光泽,且比以前消瘦了许多。可她的性格还是那般文静,还是那般温和。仿佛生活的劳累和岁月的折磨,并没有将她如何如何。村里人都说成爷有福气,一分钱没花,就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好老婆。又说成奶奶是个苦命的,放着好好的大小姐日子不过,偏偏一头扎进了穷窝窝。
   虽说日子稍显窘迫,可若是精打细算,也还是说得过去的。因为成爷有个“锔盆锔碗锔大缸”的手艺,农闲时节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一天也能赚个三毛两毛,补贴一下家中的消耗。这手艺有的地方叫“箍炉匠”,有的地方叫“锢漏匠”,有的地方叫“小炉匠”。其历史源远流长,虽比不上陶器的烧制那般久远,可起码也传承了上千年。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说:“市井中有补治故铜铁器者,谓之‘骨路’,莫晓何义。”书中的“骨路”,就是“锢漏”的意思。陆游还考证道:“《说文》云:‘锢,塞也。’铁器穿穴者,铸铁以塞之,使不漏。”
   我将将记事时,就见过成爷给村东头的黑五补锅。那天头晌,黑五和老婆生气,用掏灰耙把家中那口八印的大铁锅砸了个窟窿。等到晌午肚子饿了,想要做饭才想起铁锅已被砸破,已无法烧水蒸窝窝。于是黑五就把成爷请来,将那口锅补一补,锢一锢。成爷从锅台上搬下铁锅倒扣过来,一把戗锅刀吱吱吱响着,铲掉破损处的锅底灰,再用破布擦拭干净。小炉子支起来,劈柴哔哔啵啵引燃焦炭,风箱呼哒呼哒拉着,将火焰吹得旺旺的。待坩埚里的铁末子化成红红的汁水,便用铁钳子夹起来往那窟窿上浇注。外面则拿一个圆弧状的模具堵着,防止铁水滴落。那动作丝滑而精确,变魔术一般就将破损处锢得严丝合缝。倒上几瓢凉水试一试,滴水不漏,大功告成。且补漏处的厚薄和弧度,与那口铁锅恰恰相合,刷锅戗锅时毫无顿挫。
   黑五一番夸赞,小木头盒子里捏一撮碎烟叶,装进成爷的铜烟袋锅里,划根火柴恭恭敬敬点上。成爷慢悠悠吸着,说道:“你这烟没劲,苘叶子掺多了。”黑五说:“劲大了呛嗓子,我爱抽柔和的。”成爷说:“劲大了才好,嘬一口是一口的。”就从裤腰上摘下自己的烟荷包,给黑五递过去。黑五从孩子的旧作业本上撕一张纸条,卷一支喇叭烟吸了几口,呛得一个劲地咳嗽,说道:“你这劲太冲了,燎嗓子眼。”说着就从炕席底下翻出皱皱巴巴的毛票,给成爷递过去。成爷不拿,笑哈哈说:“补锅钱不要了,今天晌午就在你家连吃带喝。”黑五说:“那还不如要钱,你那酒量一斤不醉二斤不倒,我可管不饱。”二人说笑几句,成爷也就回家了,一分钢蹦也没收黑五家的。黑五家的日子穷,比成爷家还穷。成爷也就白搭炭火,白搭铁末,白搭功夫,算是对黑五的照顾。在那清贫的年月,能做到如此也就是很大的人情了。
   严格来说“锔”和“锢”,是两种不同的手艺,两个不同的行当。“锔”是用锔钉将陶瓷的裂缝箍紧,使之不漏;不用动火,属于“凉活”。“锢”是用铁汁、铜汁,将金属器皿的漏洞补住,使之不漏;需要动火,属于“热活”。而工匠们为了多挣点钱,往往既会干“锔”活,也会干“锢”活。榆木扁担两头尖,一头担着火炉,一头担着金刚钻。为了生计走街串巷,美其名曰“箍炉匠”。《智取威虎山》里那个坏蛋栾平,就是个箍炉匠。表面上给人补锅锔碗,暗地里给土匪做联络员。
   锔匠虽说没有木匠那么高大上,可大小也在七十二行,也是个有技术的行当。成爷的技术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锔好的盆碗甏缸,不但严丝合缝,而且漂漂亮亮。成爷个子大腿长,走起路来又快又稳当。软弹弹的扁担颤悠悠担在肩上,扁担上用细铜链拴着一面小铜锣,铜锣的两面各吊着一个小铅锤。走起路来扁担一颤一晃,那铜锣就会叮叮咣咣地响,清脆嘹亮且节奏感很强。
   一听见这声音,那些老娘们、小媳妇、大姑娘,就会拿着自家破损的盆盆罐罐走出来,聚到大街上紧紧围着箍炉匠。成爷放下扁担,扎上皮围裙,稳稳当当坐在马扎上。夏天里选一片树阴凉,冬天里选一片暖阳光。先用带钩的细麻绳,将那破裂的盆盆罐罐捆扎好,再沿着裂缝取好钻孔点。最考验锔匠技术的,就是用金刚钻打眼儿。那细小的钻孔,要根据器物的弧度垂直打下去,宽窄疏密须完全统一。不能太深,亦不能太浅。动作要轻巧,钻孔要精妙。若是手指抖动,钻头歪斜,往往会打出新的裂缝。不但自己耗费功夫和本钱,还会招来围观者的讥笑和冷眼。钻好孔之后,就是用桃木锤轻轻敲打,嵌入铁钉或者铜钉。最后再涂一层腻子,填补裂缝。那腻子是桐油和蛎灰混合而成,干后不易脱落,很是坚硬。要是较值钱的瓷器,那抹缝的腻子就要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制,以便和瓷器的质地合二为一。
   成爷干锔匠三十年,几乎从未失手,从未毁过自己的手艺和脸面。每每锔完那些盆盆罐罐、缸缸碗碗,人家的都会夸赞几句,说成师傅这一行里数第一。而此时成爷也会高兴地咧开嘴笑,少收人家一个钢镚,作为夸赞的回报。
   尽管有一身好手艺,可从阶级成分上来划分,成爷仍旧是一个农民,仍旧是一个清贫的农民。解放战争的时候,他的父亲被国民党抓走,去打淮海战役。半夜里逃跑时被当官的发现,子弹从后脑勺射进去,打了一个血窟窿。他的母亲一直不肯改嫁,孤苦伶仃一个人将孩子拉扯大。那时成爷已是个棒小伙子,胳膊像檩条,大腿像屋梁,浓眉大眼高高壮壮。母亲已开始忙活着,给他说个媳妇找个对象。天擦黑,提着十个鸡蛋给媒婆送过去,求她跑跑腿张罗张罗。媒婆说,没爹的孩子,人家姑娘大都看不上,跑跑腿倒可以,就怕是没有戏。成爷的母亲说,过两天再攒十个鸡蛋送过来。如此,媒婆也就答应了,皱着眼角的鱼尾纹笑逐颜开。
   偏偏那年大跃进,之后就是闹饥荒。水灾蝗灾,别说粮食,就是野草也不正儿八经地生长。吃完粮食吃谷糠,就连杜树叶子榆树皮,也统统被人吞进肚子里。饿得村里人说话都没有力气,走路风吹芦苇一般摇晃。成爷这身强力壮的,到底好一些。他的母亲身子本就虚弱,经不起常时间的折磨,熬到六一年也就死了。成爷把家中唯一一张秫秸席拿出来,把母亲卷好,系上麻绳埋进了祖茔里。打那时起,三间土坯平房里,除了一盘土炕、一个锅台、一盏油灯,剩下的也就只有成爷自己了。
   尽管成爷有个头有力气,耕地、割麦、扬场,都是一把好手。可没爹没娘的孩子,到底缺少关爱。吃喝倒也说得过去,就是二十出头了,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和他处对象。我老爷爷见他孤单可怜,就出主意说:“河西小马庄有个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的,和我多年的老相识。你过去拜她为师,让他带着你出去闯荡闯荡。”成爷说:“靠那手艺也发不了财,成天价走村串街。”我老爷爷拿烟袋锅,敲一下成爷的脑袋,虎着眼说:“艺不压身,人没能耐活路窄。你老在家里窝憋着,谁家大闺女还会送上门来。不如出去见见世面,和村里的大姑娘、老娘们说说话拉拉呱,说不定就能遇见佳偶良缘。”一句话说得成爷开了心窍,笑嘻嘻地给我老爷爷作了一个揖。
   第二日,我老爷爷就把成爷领到小马庄的马锔匠那里,说明来意,拿出二斤好烟叶作为见面礼。那老锔匠见成爷五官端正,朴实健壮,看在我老爷爷的情面上,也就一口答应下来。成爷赶紧扑通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算是正式入了锔匠这一行。
   头两个月,只是挑着扁担跟在师傅后面,就像取经的沙和尚。一天好几十里路,担子虽不沉也感觉肩膀很是酸痛,很是压得慌。不过日子久了,肩膀硬了,走起路来也就轻轻快快、稳稳当当,不像一开始那么摇晃。后两个月,开始帮着师傅拿麻绳捆一捆盆盆罐罐,拿腻子抹一抹钉脚裂缝。再后来,师傅见成爷稳重厚诚,便开始真心传授本领。如何调腻子,如何剪锔钉,如何在陶器上打孔,如何在瓷器上打孔。成爷的脑瓜还算聪明,学习也用功,一年多的时间也就正式出徒,能锔能锢。马师傅出钱,给他买了坩埚、火炉、铜锣和金刚钻。成爷锯倒的大树一般扑通跪下,含着泪蛋子给师傅磕响头,哽咽道:“学手艺没给您交钱,今天还得花您的钱。”师傅说:“这都是小事。好好干活,好好做人,可别毁了我的门脸。”成爷点头记下,辞别师傅去了。
   为了不和师傅抢生意,成爷就挑着扁担去了很远的临清那边,一走就是七八天、十几天。肚子饿了,就帮人家锔一口大缸,换两个窝头、一块咸菜、一碗稀粥。天色晚了,就帮人家锔两个大碗,借人家土炕睡那么一晚。日子久了,在临清那边混得熟了,成爷扁担上的小铜锣叮叮咣咣一响,就会吸引来许多村民将他围在中央,其间少不了一些老娘们、小媳妇、大姑娘。成爷并不是那种爱说笑爱摆划的性格,起先,被许多女人围住问这问那的,还有些紧张,甚至脸红脖子粗的。可日子久了也就慢慢习惯,慢慢适应了。甚至还敢和女人们拉几句家常,说两句笑话。所谓环境改变性格,看来的确是如此的。
   那时候做生意卖手艺的行当,有“八不语”之说。“不语”就是不吆喝的意思,比如说剃头的、修脚的、修鞋的,比如说劁猪的、粘扇子的、卖鸡毛掸子的,再就是行医的和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的。凡不吆喝的行当皆有响器,摇动敲击以发声,还有一个洋气的名字谓之“报君知”。一听见某种特殊的声音,人们也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了。如此既节省嗓子,又富于文化特色。不像现在这么肤浅,凡事都是扯开嗓子直通通地吆喝;或者买个喇叭,录好声音反复播放,聒噪得人家耳朵眼痒痒。在过去,剃头的都是拿着一个音叉,用铁棍叮当叮当拨拉。行医的摇着串铃,粘扇子的摇着挎铃。绑笤帚扎簸箕的,则是摇着一串铁叶子,发出“哗铃哗铃”之声。卖豆腐的敲梆子,卖香油的摇铜拨浪鼓。属劁猪的最为特殊,不吆喝也没有响器,只在褡裢上或者洋车子上竖一根铁丝,铁丝上在系一条红绸布。小风一吹红布条乱抖,不用说就知道是劁猪的了。
   成爷通常也是不必吆喝的,小铜锣一响,大家伙也就知道了。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成爷也会吆喝那么几嗓子。“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声音嘹亮高亢,且将尾音拉得极长。一听见这吆喝,烧陶窑的郭师傅就会走过来,冲着成爷招招手说:“小师傅,有几个粮食甏破了,过来给锔一锔,工钱少不了你。”成爷也就乐呵呵地走过去,将那烧破磕破的大甏大缸放在木头架子上,拿出金刚钻低头钻孔,修补裂缝。还不时抬起头来,东张西望地铮亮着俩眼睛。好似在踅摸什么,在期待什么。
   郭师傅的陶窑,建在村前的一处斜坡上,深六十余米,高两米有余。顶上竖着烟囱,两侧开着风孔、火孔、观察孔。气势很大,宛若长龙。摔打熟化的胶泥铺在转盘上,捏出帮沿作为陶器的底部。之后就是用泥条一层层盘上去,拿木槌反复敲打成形。大口的缸,小口的甏,泥条结合处都需严丝合缝,密不透风。阴干后的陶丕浸上釉水,然后排在窑中烧制,直到坯色烧成杨梅红。大缸套着小缸,小缸套着瓦盆,瓦盆套这瓦罐。这一窑陶器烧好了,大大小小、盆盆罐罐能有上千件。一件件胎质细腻,釉水光滑,器形圆润,大都是上好的佳品。
   和泥捏坯之类的粗活,都是由手下的徒弟和帮工去做。郭师傅呢,专管着观察窑里的火候,调制釉水什么的。这是烧制陶瓷的绝活,是不能轻易外传的。尤其是釉水的调配,更是神神秘秘,从不向人叙说。什么高温的、低温的、透明的、乳浊的、青色的、黑色的,你若向他讨叫,他只装作听不到;或者搪塞说:“这有什么,里边就是些粘土石头,一说就破。”
   偶尔有烧裂的、磕破的,扔了可惜,郭师傅便会找锔匠前来修补修补,然后便宜卖出去。郭师傅有钱,开的工钱自然比普通庄户人家要高一点。只是对锔匠的手艺要求很严,要是锔不好,便小山羊胡一撅,气哼哼地不给开工钱。时间久了,成爷摸清了郭师傅的脾气,郭师傅也摸清了成爷的手艺。

共 81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完这篇文章,小编有两个感叹,一叹作者,能将“锔盆锔碗锔大缸”的这门手工艺流程通过人物叙述穿插其间,写得如此详细,如果对这门民间手艺没有真正的了解,多样的方言称呼与操作方式方法作者是不可能做到信手拈来讲解得头头是道。这门民间手艺如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正如文末所言:“锔盆子锔碗锔大缸——那种浑厚和嘹亮,就像铿锵的文字一般写在面盆饭碗上,刻在盐罐谷甏上。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永远无法淹没的声音,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小编想,作者写这篇文章其中的一个的目的与心愿就是,希望这门手艺不应该被历史遗忘而应该铭记。二叹作者,文字功底的深厚,通看全文,表述简洁流畅,遣词造句自成风格,让小编不仅仅感受到的是故事的吸引更有文学艺术之美的熏陶。两叹说完,小编再具体回到作品本身来谈谈。作者笔下的锔匠成爷命运多舛,家境贫困,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逃跑击毙,后来母亲也被饿死。孤苦伶仃的成爷幸得老爷爷的引荐拜小马庄的马锔匠学得了“能锔能锢”的技术,凭着这门技术成爷用心诚信经营,不仅仅生活有了保障,还因此结缘与巧芝喜结连理情定一生……纵观成爷的一生,那时候有特殊年代历史给他造成的家庭灾难,可是成爷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通过“锔”这门手艺,不仅仅服务于人民群众实现了自身价值,更为自己开创了崭新的生活与人生,家庭美满幸福。成爷这个人物在作者笔下是饱满的,也是温情的,他的人生经历让小编真切感受到,我们多数人的一生都生如蝼蚁,但即使这样,也应该尽心尽力,奋斗未必有收获,要收获必须得努力。小编想,这就是成爷给予的人生启示。成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锔”艺,他对“锔”艺的那种情感令人动容,写完编按到此,成爷那粗门大嗓的吆喝:“锔盆子锔碗锔大缸——”仿佛围绕在小编耳边,让小编心颤,让小编泪流……这是一篇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作者既有对“锔”艺传统民间工艺真实的讲解记录,更有对“锔匠”成爷个人命运生动深情的叙述,细腻感人给人无限触怀。佳作,编辑力荐。【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5-11-16 21:34:30
  成爷用一生诠释的"锔补哲学",恰似他亲手修补的粗瓷大碗,在岁月的茶汤里愈发温润,他修补的是别人的坛坛罐罐,更是修补自己的一生,他虽然平凡但不平庸。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5-11-17 07:59:23
  华君的编按写得真好,说出了许多我心里的话。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25-11-16 21:37:15
  但愿成爷这样的民间手艺人的生命轨迹,锻造成一枚镌刻着时代温度的铜钉,牢牢铆在记忆的裂缝处,让后世人不要遗忘。当新时代的号角散了走街串巷的铜锣声,成爷对着空墙吆喝"锔盆子锔碗锔大缸"的背影,何尝不是传统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最后的倔强回响?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2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5-11-17 08:04:35
  小的时候,家乡有许多手艺人,锔将、瓦匠、木匠、铁匠、柳编将,还有善于剪纸的奶奶,善于织布的姥娘,会做老虎鞋的大娘。俱往矣,唯留惋惜。
3 楼        文友:叶华君        2025-11-16 21:38:38
  成爷这样的手艺人。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本就充满裂痕,而真正的匠心,是像对待瓷器般温柔地拥抱这些不完美,在锔补的过程中,让生命焕发出更坚韧的光泽。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4 楼        文友:叶华君        2025-11-16 21:41:30
  问好禾刀老师,你的文字给读者呈现了一道文学大餐,致敬你辛苦的创作,文章已申报精品,明傍晚江山收稿审核。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