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庄头村见闻(散文)
应约,我将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或许那儿,是为花花都市所遗忘的角落——
乘车行走在大路上,总遇有一些小岔道,也总邂逅拐弯处。偏偏一过台曲桥头,恍惚之间,听到了六公里外的深山里,一声呼唤。这应该属于心声,不然如何听得见。
怦然心动。沿着那蜿蜒岐道,伴随着一路晚秋景色,禁不住逸兴飘飞。转眼,一声“恰恰”入耳,不知不觉已然到了庄头村。
下车时,回头寻寻喜鹊。村委院子门前,一排苍柏,四分其株,却见九支挻立。西风乍起,绿枝摇摇曳曳,好似招手。只觉得,柏若有情柏未老,风若无情风止境。那一只黑白影子,晃然还立枝桠。算不上什么新奇的风景,或许是特别入眼。世间风景的定义很多,我觉得入眼皆成风景,就像平日里的人物风物,我们看得上的,就有了风景的内涵。
合影。一条长幅《庄头村纪事》等汉字,字字红似火,暖了一颗颗诗心。看坐罢,一杯清茗,芳香扑鼻,顿感怡怡。笑谈间,一位豪爽而已过花甲的蒙古族汉子,本是帮扶过客,却扎根于斯,执念深沉。他乡人,深情深深几许?抬头甘做此乡人。溯忆中,一位七尺汉子,在自己耳顺之年,竟然潸潸欲下,饱尽了风霜。一个人,就是一个故事。但满腹乡愁之人,风尘仆仆里有几个?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脉人缘,戮力同心的又有多少?忧民谋福祉的路上,总有坎坷和无尽的委屈。只要这儿的山水记得,就不枉此生。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阳光闪烁。有道是,金银无穷尽,人应有上善若水的襟怀,从而不负尘缘。原谅我不叙事,直接感慨这样的人物。乡愁,可以重新建立。苏轼说,心安便是吾乡。他们较之这个判断更进一步,心依才是吾乡。他们是被安排到这里,选择的是帮扶的责任,从此有了第二故乡。
一个小小的自然村,依山傍水,纯纯朴朴,虽钟灵毓秀,然而鸡犬并非相闻。信步村前,一排排砖瓦房四合院,简简单单。有的屋顶搭着太阳板,显得与时并未远离。抬望眼,南山接南天门岭像一条蛟龙,北面窑垴山峦亦像一条卧龙,二龙合口下,村落就像一颗含珠。自然风水,加上美丽传说,充满了几多诱惑。不禁思,何氏立村?从张头到庄头,演变了多少岁月?可惜不详。问青山,青山依旧默默。问白云,白云旷野悠悠。此时节,归真亦幻,若有竹箫声,一片淡泊静好。历史,真的无法写透其中的变迁。
独自下了土坡,过草丛,过湿泥滩,蹲于浣石上,近而听水。冷溪清清,空谷潺潺,幽远隐约孤啼。潜流中,抑郁的萋萋小草,还在等着东风来,吹皱一溪春水。至凉至清至深,则无鱼儿。三二只水黾,浮游泛起了,一些浪花波。可否幻想?有一叶蠡舟,载着月晖,任凭游弋。多愁善感,本是吟人天性,毋庸置喙。相看内外,空朦烟树枝杈上,何处无鹊巢。知否?知否?此河从村前流过,却叫台曲河,大小之村,一闻自了然。水自群山来,可曾湮没了耿家庄足迹?可曾带走了,小庄则、前后杨家庄、芽儿沿村、蒲池村、董家庄、大贝庄、后申则,这一颗颗串珠上的姓名?可否又带回了,一颗颗红色的英魂。几度回眸,觅觅杜鹃鸟,寻寻映山红,怅然而不见。岁月哟,流水矣,带不走的唯有乡愁。只缘这一方风土,让人迷恋的深沉。其实,以美学去打量我们的村落乡屯,莫不如此,只是我们很难调动自己的审美,视作平常,诗意就远遁而去了。
撷一支芦苇,近距看着风向,仍然飘飘荡荡。忆一回三秋,荻花若有怜心事,许我再少年。轻轻一吹,如仙子散花,满空飞。掬一把土,轻拂一嗅。想一次春色,满山杏花带雨,飘落心头。莫道逍遥销魂其内,谁是神仙。采一些秸秆田间小蒜苗,野味十足。
人生,无论富贵,我想最难舍弃的是趣味细节,学会用生活的细节增加自己的敏感度,才是生活的需要。
兴然未尽,移步文昌阁。读石碑,抚捐名,感佩之至。太平世间立庙,岂止功德无量。捐的是纸币,海纳的却是一片德心、一共风土人情。凝聚了真情,接上了地气,幸运而人才辈出。二月二与八月初二,赶庙会时,香火缭绕。四届元老,亲自下厨,乡人同食一堂,何其乐也。十日收秋,亦共飨一羹,何其幸福也。能不记忆?小巷里,百家端碗而出,有说有笑,恍在眼前。
有位乡人,赠我一棒子苞米,寥寥可数,怜怜今年。荒芜也靠天,丰收也靠天,能不惘然?风调雨顺时,两千多亩可耕田,也养活不了,三百多口人家。何况,雨水不逢时,留不住外出打工人。垂垂留守者,壮心不已,耕作油葵、种百草,卓有成效。又且知,垄上何处无酸枣。这个北国的相思豆,从来不逊南国,尽可采摘,各有其所,并非谁家之物。有人说,无酒不成诗。我意悠悠,醉在乐山水、乐自然。
对影红尘,对影桑田,对影小山村,多情应笑我,一来田园就着迷。见闻入心,加工成一则心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