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期盼】登上泰山之巅(游记)

编辑推荐 【星月·期盼】登上泰山之巅(游记)


作者:晨夕若梦 举人,313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发表时间:2025-11-17 15:29:57
摘要:原创首发

“此生不爬泰山,不知天地之大也”做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永恒丰碑。泰山带着神秘的色彩,带着对自然风景的无限向往,心中涌动着对远方的无限憧憬。对我而言,旅行不是蓄谋而久,而是说走就走,于是带着家人满怀期待地登上了旅途。
   “到了泰安,不登泰山岂不遗憾吗?”昨晚旅店的老板如是说起。他说,有时他兼做导游,载客到山下,现在生意不好用,多挣点外块,说完,他笑了笑。老板是个热心肠,说着帮我们规划了明日登山的路线。
   选择在“在天外村”线登山,这里是轻松的观光线,可以先乘车到中天门,由中天门步行上山,也可以选择坐缆车上山,比较适合老人和亲子游。这样即节省了体力也可以欣赏到泰山的风景,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同行的伙伴,大多年纪较大,登山较为吃力。
   泰安当天大雾弥漫,同伴们都坐缆车上山,只剩下我一人,年纪最轻,已到达泰山脚下,一定要徒步登山,来到泰山才不会留下此生的遗憾。我从中天门出发,顺着蜿蜒的石阶一路向上,途径快活三里,深秋的泰山色彩斑斓,山下翠绿的青松,举目皆是,苍翠欲滴,层林叠嶂,纵横交织着将山岩遮挡着严严实实。路边的草有些枯萎,黄的、绿的、把仅剩的陆地覆盖了起来。高大挺拔的树木,微微泛红的树叶,将山林点缀的分外好看,浓重的色彩是金秋最美的油画。
   由于,雾气很大,地面有些潮湿,湿滑的地面让登山变得更加的艰难。山峦间云雾弥漫,看不见山顶,真可谓,只可观近树,远观不见山。只见蜿蜒的石阶路渐渐消失在云海中,真真是成了“登天”的阶梯。
   到达云步桥,远远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清澈的溪水从山林间奔涌而下,清凉的水汽迎面扑来,顿觉神情气爽,减去了旅途的疲惫,。泰山“月色泉声”石刻在云步桥东侧的观瀑亭,只见岩石上刻着“银河落九天”“飞泉挂碧峰”亭内对联为“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坊爵松”。意在于瀑布飞流与月色泉声交相呼应。被溪水洗刷过的岩石,湿漉漉的,滴滴答答如珍珠般的水帘垂直而下,清清的水流不分昼夜,奔流不息,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山林间雾气与水气交织着,它们掠过树梢,抚摸着青苔,亲吻着岩石,所过之处都那么的润泽清新。就连空气中都溢满了水分,凉凉的、水嫩嫩的,轻轻一抓能掐出水来。
   这个季节游人不是很多,稀稀拉拉,三五成群,不过也好,不拥堵,登山变得更容易了些。我不紧放慢了脚步,因为路边的碑刻比任何博物馆的都珍贵,——有光绪皇帝的题字,汉武帝留下的隶书碑记,还有李白、杜甫题诗的石碑,碑文题字比比皆是,仿佛在翻阅一部“石头上的中国通史”。不仅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千年文化传承的博大智慧。
   到达五大夫松,休息了一会儿,我倚在山路的围墙上喘着粗气,爬山是很考验耐力和体力的。在这里歇息的游人很多,有的在打卡拍照,有的在补充一下能量,我从背包里取出一瓶八宝粥,一是为了增加体能,也为了减少背包的重量。
   五大夫松典故源于秦始皇封禅泰山时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封为“五大夫”后演变为五株松树的佳话。千年古松经过岁月的洗礼,屹立在青山之上,树皮粗糙,枝叶依旧繁茂,古树遇今人,今人观古树。
   我不知道距离“南天门”还有多远,只是跟着人流一路向前,抬头看见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上。天气更加的阴沉了,此刻下起了绵绵细雨,细细的雨丝,落在树木、岩石上、落在我们的身上,清清凉凉的,十分清新。半山腰没有风,温度也很适宜,听返程的游客说,山顶上的风很大,我这时穿上了雨衣,是为了挡雨,更为了保暖。
   十八盘全程有1633级台阶,是登山路上最险峻陡峭的一段,不足一公里内垂直高差达400米,坡度近90度,山势险峻,台阶密集狭窄盘旋,形成“盘”状路径,像挂在峭壁上的天梯,远远望去,蜿蜒的天梯在白茫茫的雾气中隐约不见。我早已累的气喘吁吁,腿已不听了使唤,扶着旁边的围墙大口喘着粗气。“再坚持坚持,过了十八盘就到南天门了”我身边的挑山工说起,只见他汗流狭背,涨红的脸有汗珠从脸颊流下,肩上的重担压弯了他的身体,他依然笑容满面,他的肩头扛起的是生活的希望,是全家人的生计。我快速跟上他的脚步,听他说起,泰山的那些事,从南天门到达玉皇顶步行平均约30分钟,这段路途比较的平坦,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点“泰山极顶”,也是观日出的绝佳位置。
   “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形容泰山十八盘直冲云霄的险峻气势,突出泰山十八盘从地面陡然升起的巍峨高度,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在泰山流传着这样一句“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把十八盘分为三个阶段,开山至龙门称“慢十八”坡度比较的平缓,龙门至升仙坊称“不紧不慢又十八”,这段路程坡度适中,升仙坊至南天门称为“紧十八”是登山路上最险峻的一段,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段路程。
   我们一路向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山中的风景在不断的变化着模样,温度也有的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爬到升仙坊,感觉到从山顶吹过来的风,带着丝丝凉意,我穿上了随身携带的棉马甲,很庆幸自己的准备工作做的很好。弥漫的大雾加上绵绵的雨丝,空气、山林、岩石都异常的清新,赶上这样的天气,虽然错过了观看日出,却也欣赏了大雾泰山的奇特风光。其实,就像这人生,当你错过了一段美丽,前面定会有更美的风景在等着你。
   山顶的雾气更加的浓重,能见度很低,白茫茫连成一片,将山峰包裹。“南天门”隐约可见,胜利在望,只要再坚持坚持,就能成功登顶了。虽然膝盖有些隐痛,腿也没了力气,在登山队友的相互鼓励下,不断的努力着,虽然我们彼此并不相识,一路上聊着听不懂的各地方言,简单而淳朴的表情成了交流的方式,我们在彼此的眼神中感受着平凡生活中的温度,每到一处景点,大家互相帮忙拍照,打卡留念。交谈中我认识了一位来自南京的美女,之后我们一路同行,她是出差来到泰安,我们年纪相仿,从事着相同的事业。有时缘分就是这么奇妙,茫茫人海,注定我们短暂的相识,成为旅途中最美的风景。一路上我们相互鼓励,即使累的气喘吁吁短暂的休息后,继续前行,看着遥不可及的山顶那是我们要抵达的目标。
   山顶的风更大了,温度也下降了几度,阵阵寒气逼来,我赶紧戴上了帽子,山下绿树浓郁,温度适宜,是夏天一般,山顶的温度就是初冬的寒,让人难以接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我在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感受着季节的差异,体会一冬一夏的短暂变化。
   站在“天街”上望云海,如临仙境,云雾缭绕,心中豪情万丈。天街是山顶上的商业街,热气腾腾的大饼,飘香的粘玉米,不可阻挡地钻入鼻孔,直达味蕾。古典的大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就仿佛置身于“天庭”一般,有些飘飘欲仙,群山和云雾在我脚下,我不禁想起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
   山顶的地势比较平坦,穿过天街,经过白云亭、蓬元坊、孔子庙、青帝宫,到达“五岳独尊石”,人民币五元纸币背面的风景,今日有幸亲眼所见,十分的震撼。“五岳独尊,昂首天外”在雨雾朦胧中似裹了一层轻纱,更增添了几分美丽。
   继续上行,爬过一段台阶后,就到达泰山的最高点玉皇顶“泰山极顶”。站在泰山的最高点,举目望去,山峦起伏跌宕,在云海中隐约可见,树木在冷风中左摇右摆,雨丝有些大了,夹在冷风中从我们的头顶穿过,“高处不胜寒”,在此刻更加的具象化了。
   “大观峰”位于玉皇顶前,平顶峰下,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碑,称得上是“碑林”了,是泰山摩岩石刻最集中的区域,泰山也是中国名山中石刻最多的山。此处绝壁如峭,奇石林立,大气磅礴,布满了历代题勒,历史之久远,内容之广泛,涉及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有唐玄宗的“唐摩崖”唐李隆基封禅泰山时所写的一篇《纪泰山铭》;有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写下的《云峰》以各种艺术形式展现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穿过东神门进入“碧霞祠”,金黄色的琉璃瓦在薄雾的轻烟中巍峨屹立,这里称得上是“天上的宫殿”。建筑十分的精美,二进院落,五间大殿,雕梁画柱,处处透着浓重的历史气息。碧霞元君被尊为天仙圣母,相传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是中国民间备受尊崇的女神之一,俗称“泰山老奶奶”。大殿前面是“香亭”,千年碧霞祠,万代祈福地,这里香火十分的旺盛,登泰山的游客一部分是为了游山玩水,一部分是为了上山祭拜“泰山老奶奶”的,护佑我们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中华泰山,世界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双重遗产,不仅是重点风景名胜区,更是沉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深远的历史文化。泰山每天接纳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它用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每一位平凡的人们。然而我只是千千万万游客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员,我笨拙的笔写不出泰山的巍峨壮丽,你不记得我曾经来过,我的脚印轻轻浅浅,留在那段美好的时光里,值得回忆。
   旅途中的期待,是对前方风景的向往,更是自我挑战的渴望。坚持过,努力过,不会留有遗憾,无论山路有多崎岖,始终要记得路在自己脚下,勇敢的走出去,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感受简单生活中的暖意。面对高山的险峻与疲惫的侵袭,把来自心底的渴望化作前进的动力,让美丽的风景成为生命中永恒的珍藏。

共 36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泰山游记最动人之处,在于将山河之壮与人心之暖揉成了鲜活的画卷。作者以徒步登山的足迹为线,串起自然景致、历史底蕴与市井温情,没有空泛抒情,每一笔都沾着山间的雾气与生活的温度。文字里藏着触手可及的真实——旅店老板“笑了笑”的朴实、挑山工汗湿的脸庞、与南京同行者的偶遇,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让登山之路不再是单纯的行程记录。写云步桥的水汽“亲吻着岩石”,十八盘的石阶“挂在峭壁上”,将感官体验揉进文字,比刻意的辞藻堆砌更有感染力。历史与当下的交融更添厚度。五大夫松的典故、大观峰的石刻,不是生硬的知识陈列,而是与“倚墙喘气”“打卡拍照”的当下场景相映,让“石头上的通史”有了温度。结尾“路在自己脚下”的感悟,从“错过日出却见雾景”的遗憾中生长,没有强行拔高,恰是登山人最真切的心境。整篇文字像山间的溪水,自然流淌间载着风景与感悟,这份源于真实体验的鲜活,正是最动人的笔墨。佳作欣赏,推荐共赏! 【编辑 萍庭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萍庭鹤        2025-11-17 15:30:42
  佳作欣赏,推荐,祝福万事如意
健康和谐、自由和平、耐心共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