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饸饹面(散文)

精品 【晓荷·暖】饸饹面(散文)


作者:青李子 秀才,1556.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发表时间:2025-11-18 16:59:02
摘要:我在手机上敲下这行字,“大姐,哪天得空,我可要直接上门,补上今天这碗落下的饸饹面哈!

11月16日,我刚踏进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门,董大姐的电话就追了过来,邀我中午去她家吃饸饹面。我连忙回复:“大姐,我正在西山无名烈士广场,参加单位团建呢。”末了,又重重地补上一句:“好遗憾!”
   这声“好遗憾”,绝非客套。我遗憾的,不只是一碗面,更是屡次与大姐们围桌谈笑的相聚。我知道,若是去吃饸饹面,马大姐必定也在场,因为做饸饹面她最拿手。
   所谓饸饹面,又叫合罗面、河捞面,是北方传承已久的家常风味。依照网络上的说法,制作时需将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多用小麦面)团塞进“饸饹床子”里,人坐在杠杆上,借全身之力将面挤轧成长条,直接落入沸水锅中。这便是它最地道的模样。
   然而,饸饹面的世界远比这定义丰富多彩。面里和上菠菜汁,是“翡翠饸饹”;掺入南瓜或南瓜汁,便是“黄金饸饹”;用白玉米面做的,叫“白玉饸饹”;若是掺了榆树皮磨的面粉,就成了口感独特的“榆面饸饹”。此外,还有莜麦的、荞麦的、高粱的、玉米的、混合面的……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董大姐做饸饹面,用的已不是那种笨重的木制饸饹床子,而是一架轻巧便携的不锈钢手摇饸饹机。为了追求那份地道的口感,她还特意寻来了榆皮面。这榆皮面,乃是用榆树根或树干的内皮研磨而成,富含多糖与植物黏液,在过去的贫瘠岁月里,它是让玉米、高粱等杂粮能黏合在一起做成饺子、饸饹的宝贝。那时,它是吃不起白面的无奈之选;而今,却成了我们餐桌上尝个新鲜,寻个口感的古早味。
   大姐做的饸饹面,我吃过好几回,在她家吃过,在书画家“燕化神人老陆”那儿也吃过。在老陆那儿的那次,我还闹过笑话。国人讲究“原汤化原食”,吃完面要喝点煮面的原汤。陆老和大姐都只盛了小半碗,唯独我,实心实意地盛了满满一碗,浮边浮沿,几乎要溢出来。结果,他们二位不慌不忙地喝了好几碗,我这碗还烫得无从下口。“不能太贪心,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陆老笑着打趣,长须直颤。大姐也忍俊不禁:“李子就是这样的傻子,拿她也没办法呀!”带着浓郁甘肃口音的陆老,疼爱我的大姐,都爱这样拿我“打镲”,我懂得,这是他们表达亲切的独特方式。
   大姐的一句“饸饹面”,让我想起今年十一回家时母亲说的话:“以前的饭啊,就只有山药(红薯)面的饸饹面没吃够。”母亲吃饭挑剔,不爱炒菜,炖菜、凉菜也绝不吃第二顿。若要她吃重样菜,她宁可干嚼馒头。
   说实话,那红薯面饸饹,我也没吃够。
   我的家乡威县,沙质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长出的红薯格外香甜。尤其那红瓤品种,糖分积累得足足的。红薯分春茬和麦茬,春茬块头大,出粉多。收获后,将它们洗净、擦成薄片,一片片铺在秋收后的空地上,宛如给大地披上了一袭红白相间的铠甲。待薯干晒得焦脆,再用石磨磨成粉,过一遍细箩,筛出的便是细腻的红薯面。和面,蒸成窝窝头,趁热塞进木饸饹床子的空腔里,用力压下去,一根根匀称细滑的饸饹面便从漏孔中丝丝垂落。刚压出的饸饹,拌上菜码、卤汁和捣好的蒜泥,那滋味,简直要胜过世间一切珍馐。
   用木制饸饹床子压饸饹是个力气活。有时为了将杠杆压到底,整个人都得坐上去,使出全身的力气。昨天,我跟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打电话,故意问:娘,红薯面饸饹为啥要趁热压?母亲笑着说:要不我说你上学上傻了,红薯面窝窝头要是凉了,也压不动呀。说实话,我倒想抽时间去试试。
   红薯面饸饹因口感极其劲道,被戏称为“钢丝饸饹”。我家后院的三爷爷,牙口早已不行,却偏偏好这一口。只见他挑一柱子面送进嘴里,也看不见咀嚼,嘴巴嚅动几下,便咽下去了。我曾悄悄问母亲:“三爷爷不会吃得肚子疼吧?”我小时候稍吃不对付就肚子疼,生怕三爷爷也受这个罪。母亲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放心吧,你三爷爷就好这一口。吃自己心爱的东西,肚子是不会疼的。”我看着三爷爷花白的胡须上沾了星星点点的菜汤,却依旧舍不得放下筷子的模样,忍不住偷偷笑了。
   据说,饸饹面是陕西蒲城、河南郏县的特色美食。可作为河北威县人的我,同样是吃着它长大的。或许,只是我的乡亲们生性低调,不喜大张旗鼓地宣扬罢了。
   “大姐,”我在手机上敲下这行字,“哪天得空,我可要直接上门,补上今天这碗落下的饸饹面哈!”

共 16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面食文化在中华饮食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饸饹面,这道看似普通常见的面食,却在作者笔下绽放出绚烂光彩。文章跨越地域,串联起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的风土人情。在穿越时光之际,承载着从贫瘠岁月到富足当下的记忆年轮。作者以饸饹面为叙事线索,巧妙地将与董大姐、马大姐、老陆等亲友的情感羁绊,以及母亲的饮食喜好、三爷爷的“钢丝饸饹”趣事等生活片段串联起来,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与乡情。文章语言生动活泼,方言词汇与俗语的运用恰到好处,如“拿她打镲”“原汤化原食”等,既增添了生活气息,又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让读者仿若置身于那热闹非凡的饸饹面制作现场与围桌而坐的欢声笑语中。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作者借一碗饸饹面,唤起人们对传统美食的珍视与传承意识。我们由此懂得,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延续。佳作力荐赏阅,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1119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1-18 17:02:17
  一口面,一串笑,在乡愁与温暖间一齐出锅。细细咀嚼,余味悠长。好文,值得一读!
2 楼        文友:芹芹森        2025-11-18 17:02:47
  为老师点赞、敬茶献花!祝老师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