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红】海河叔(散文) ——党家巷记事 (五)
在我们党家巷,曾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人们都称他为“十二能”。这个人虽已离世多年,但他的名号及好口碑却广为流传,至今令人念念不忘。这个人就是我们党家巷人人都熟悉的大能人——海河叔。
在我的记忆中,海河叔总是那样心灵手巧,无所不能。时至今日,我回想起来,依然打心眼里佩服他,对他充满着深深的敬意。
海河叔1941年5月26日出生于一个清贫的农家。家里弟兄七个,父亲又去世得早,兄长还不会说话。作为健康的第三个儿子,他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被迫辍学。十几岁时,他便早早地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不属于那个年龄的家庭重担。
海河叔聪明好学,在大集体那个年代,他干农活总有窍门,是大家公认的能手。比如:当时种庄稼时,人们要使用耧(一种传统的农耕工具,也叫耧犁、耧车,我们那一带都用三腿耧播种)将小麦种子或者谷种子种入土壤中。耧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摇耧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技术活,操作者需要站在耧斗后,通过摇晃耧斗控制种子下落的均匀性,同时需协调牲畜牵引和土地状况。海河叔总结摇耧的操作技术要点是:“三看”技巧——看间距、看种子流速、看牲口牵引方向,并熟练使用木棍调节种子流量或清理耧脚犁铧;动作节奏是:开头紧三摇,结尾慢三摇,保持匀速以确保播种均匀。他播种的小麦或谷子,不仅出苗率高,长势也格外喜人,看上去特别有“精气神”,所以生产队大部分播种摇耧都由他操作。在收割麦子时,别人弯腰挥镰半天就累得直不起腰,他却自己琢磨出一套“顺茬借力”的法子,割麦时顺着麦秆的劲道,手腕一抖就是一捆,不仅速度快,麦茬也留得干净利落。麦子收完碾场后,场里垛麦秸垛时,他垛的垛子不仅外形圆润好看,而且内紧外松,中间留有空隙透气。任凭风吹雨淋,别人的垛子可能里面发热霉烂,他的垛子直到来年开春都干爽如初。还有,当时人们挑水出粪时,都使用槐木做成的扁担,他发现桑木柔韧性比槐木好,因而他使用桑木扁担挑东西,后来许多人都跟着他将槐木扁担换成桑木扁担,这样肩上的负担瞬间变轻,走起路来既快又省力。他的这一发现被大家传为佳话。
海河叔不仅在干农活方面是能手,他还善于钻研农业技术,接受新生事物比别人都快。
上个世纪60、70年代,我们关中一带粮食作物主要以红薯为主。栽种红薯,育苗非常关键。有一年,生产队派他外出买红薯苗(我们那一带叫“红薯秧子”)。他回来后,根据卖主告知的育苗方法,在家里做起了实验:采用了传统地窖式苗床法。先在向阳处挖了20厘米深的苗床,宽度约1.2米,长度大约3米;然后选择表皮光滑、无病虫害、中等大小的优质种薯,按照3-4厘米的间距排列好;接着覆盖3厘米厚的土壤;最后再铺上10厘米厚的玉米秸秆和稻草以便保温(当时没有塑料薄膜)。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照料:适度浇水、通风,发芽后调整覆盖物密度以保证光照等,红薯秧苗终于培育成功了。他兴奋地将这一消息告诉生产队长,由此他便成为我们生产队,乃至全村成功培育红薯苗的第一人。
第二年,我们生产队便在队委会的后院开辟了一大块地方,交由他专门负责育苗。这样做,不仅给生产队节约了不少额外开支,也培育出了更优质的红薯秧苗。后来,他到全村13个生产队介绍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育苗方法,并进行技术指导,使全村红薯秧苗的质量得到普遍提升,进而促进了红薯产量的增加。再后来,他为我们生产队培育的红薯秧苗便销往我们合阳县的邻县:澄县、蒲城等地。他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义务农业技术指导员。
海河叔除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务农高手外,更让人赞不绝口的是: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
海河叔小的时候,对绘画有很大的兴趣。他经常自己观察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并偷偷地在旧报纸上练习画画。他对我们党家巷一位有名的木匠特别崇拜。他经常去木匠家里去帮他解板(两人拉锯,将原木分解成为木板)。久而久之,他们合作的很好。木匠免费教他干木工活的基本技能,而他更留意木匠做成木箱后在箱子表面画的各种花——牡丹、菊花、荷花、梅花等。看完后,他回家就自己琢磨,然后动手在墙上画,在纸上画,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他便挥动彩笔帮左邻右舍在糊好的方格白窗户纸上画上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动物或者花卉。经过他手画画装点的窗户,总是焕然一新,寻常的白纸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那些活灵活现的花卉与动物,不仅点亮了家家户户的窗棂,更将朴素的生活点缀得生动而温暖,让整个党家巷都平添了几分艺术的气息。
渐渐长大后,海河叔自己又钻研粉刷技术、油漆技术,裱糊技术以及修理技术。他见样学样,而且样样都学得有模有样。他人很朴实随和,而且也乐于助人,只要巷子里有人请他帮忙,诸如修理收音机、缝纫机等物品,他总是随叫随到,丝毫不推脱。还有,我们党家巷大多数人家给孩子结婚使用的婚房都是请海河叔装修的,因为大家都信任他,都知道他能干。
我弟弟婚房的装修就出自海河叔之手。他那时的装修绝对引领潮流。时隔几十年,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弟弟婚房那时的模样:被打磨漆黑的门窗油光发亮;新裱糊顶棚的壁纸平整没有丝毫褶皱;果绿色的炕围(北方都是土炕)正中间,画的是鸳鸯戏水图:鸳鸯在湖面上悠然自得,轻轻点水,荡起层层涟漪,其波纹像被揉碎了的金光,又像无数细小的银环,层层追逐,熠熠生辉;炕两头的墙围上分别画着连年有鱼及花开富贵——一头是肥硕的锦鲤在荷间嬉游,溅起晶莹水花;另一头是盛放的牡丹引来蝶舞蜂喧,漾开满墙春意。弟弟的婚房备受好评,前来参观的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都赞叹不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改革大潮的鼓舞,海河叔决定带着自己的几个得意徒弟出去闯一闯,其中就有我的弟弟。他们先到山西运城,然后又辗转于陕北,千方百计地承接油漆、粉刷、水泥制品手工粘花等零活。起初外出的时候,他们吃尽了苦头。活不凑手时,他们忍饥挨饿,甚至餐风露宿,可他们师徒几个无人叫苦,更无人退缩。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加上为人诚实善良、做工精雕细琢,他们干的活儿深受主家喜欢。一传十,十传百,好声誉不胫而走,当地人开始主动登门,请他们粉刷、油漆。他们最终用诚信和质量,为自己赢得了口碑,也换来了可观收益。
海河叔的成功,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了一块石子,在党家巷激荡起层层涟漪。许多有手艺的年轻人纷纷转变观念,外出务工。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渐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的几十个徒弟中,有的开起了涂料厂,有的开起了木器加工厂,也有的开起了装修公司,我的弟弟也开起了玻璃油漆店。他们也和海河叔一样,常把“诚信比金贵”挂在嘴边。在手艺上精益求精,在待人上宽厚热忱,将师傅传下的好风气,变成了自己身上擦不掉的印记。
海河叔,是一位善良朴实的庄稼汉,是一位勤思好学的能工巧匠,也是一位敢为人先的开拓者。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是我们党家巷人的骄傲。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党家巷人的心目中。
2025年11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