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家乡的古纤道(散文) ——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
我的家乡位于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这里最著名的是水和桥,因此也被称为“水乡”“桥乡”。
这里江河湖泊,纵横交叉,星罗棋布,仿佛就像是散落在人间的一条条的白色绸带,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星星。人们出门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大小船只,就像是西方的威尼斯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船只,这些船就被称为“水上的士”。
坐在船上,缓缓地行进在这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悠闲地观赏着两岸如画,美不胜收的风景,听着河水打船舷的潺潺流水声,那种感觉,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船,不仅是这里的人们水上交通工具,也是人们用来割草,捕鱼捉虾的最重要的工具。
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就用小船托起了一座世界闻名的纺织之城——中国绍兴轻纺城,与鲁迅先生的大名并驾齐驱。然而,这里,最闻名遐迩的不只是船,还有路和桥,还有酒。
因为地处水乡,路和桥连接着一个个的村庄,一个个城镇,然而,最为著名的却是古纤道。它早就在一九八八年已经被列为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
这古纤道是古代人们拉纤用的,相传东汉时期的马臻在修筑鉴湖以后,将山阴古纤道围于鉴湖。又传晋朝,贺循在这里开凿了这条河用来灌溉农田,从此以后,历代农民都在这里进行修筑,也就在此筑了一条海塘,也叫“官塘”。
这条古纤道自西向东,沿着浙东运河,迤逦前行。有时,它依附在河岸边,有时候,它就绵延在河流中间,宛如一条蜿蜒在粼粼微波中行进着的巨龙,世界纺织之都“金柯桥”就是镶嵌在这条聚拢上的一颗闪闪发光的东方明珠。
它从钱清蜿蜒着,一直到素有金柯桥之称的柯桥东面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城东面这才结束,中间与太平桥相交。
钱清这个名字还是有一个小故事的。相传很早以前钱清那边的河流都非常混浊。那一年,驻守钱清的一位太守被罢免,就在他离去的时候,当地的百姓纷纷相送,场面非常感人,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这位太守就将百姓们送给他的路费退还给他们。他又愤而将其中的一枚铜钱,丢入河里,从此,整个钱清所有的河流就都变得清澈见底了。钱清这个名字也就由此而生,一直延用至今。
古纤道闻名遐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绍兴柯桥东面水面上的一段。
这座太平桥,也是江南水乡有名的一座古石桥,整座桥横卧在水面上,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建成,紧连着古纤道的就是一个高大的圆形桥洞。
大小航船从此桥洞经过,紧接着,后面就是一级比一级地势低的路,它就像是一条巨大的彩虹,降落在人间,更像是一条巨龙,高高的昂着头,横卧在宽阔的江面上,与古纤道相映成趣。古纤道就从这高大的桥洞边上穿越而过,这就是立交桥了。
在太平桥的脚下,原来有一个也是用石块做成的小小的凉亭,它是专门用来给拉纤,行船的人们挡风避雨,休息的地方。可惜的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这个小凉亭在就没有了。
这条古纤道最为著名的是位于河流中间,用巨大的石条筑成的一段路。它突兀地竖立在宽阔而又平静如镜的河流中间,每隔一段距离就建一个桥墩。
这桥墩是方形的,也是用巨大的石条砌!成的,上面用三块长条形的巨石平铺组成桥面,如此一节一节紧紧相连,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巨大的铁链横躺在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因此,当地的人们就叫它铁索桥。中间还架着两座形状不同的小石桥。
真的十分惊叹古人的智慧和力量,在没有现代化的大型建筑机械的情况下,靠肩挑手提,居然就能够在这么宽阔而又水深十几米的河面上,架起这么大的桥,而且,这些用来做古纤道的石块,每一块有几百上千斤重。
古纤道的两岸,是成行的绿柳,绿柳的后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春季,在油菜花盛开的时候,碧绿的垂杨柳跟金黄色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再加上远处在淹没在绿色的原野上,上升着袅袅炊烟的人家屋,还有,行走在田间道路上的行人,河流上面行驶着的大小船只,这就是一幅绝妙的江南水乡的画图。
款款地行走在古纤道上,举目远眺,那赏心悦目的景色,仿佛就像是在你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巨大的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每到四五月的时候,油菜开花,蚕豆成熟,一大片一大片盛开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夹着紫红色的苜蓿花,桃红柳绿,相映成趣。欣赏着这赏心悦目的画面,不由得让人想到了现代京剧中的两句唱词:“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当年,鲁迅先生他们摇着三片瓦的大船,出门去看社戏,回来的时候,摘蚕豆煮着吃,写的就是这个时候。
那年,鲁迅先生就因为龙华案发,英雄喋血,愤而写下了“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列氤氲入诗囊”这首诗歌,用来祭奠英雄。
这美丽的江南水乡,这闻名遐迩的古纤道,历来就是众多文人骚客游览赏玩的好地方,兴之所至,借景抒情,也留下了很多诗文。
慢步行走在这蜿蜒曲折的古纤道上面,呼吸氤氲着花香的新鲜空气,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仿佛在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中间游走,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