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荷·暖】我的父老乡亲(散文)
在家半个月,又要出发了,好舍不得!父母的关爱,街坊邻里父老乡亲的亲切,又给了我很多很多温暖的记忆。心中又回荡起巜我的父老乡亲》那温柔的旋律。它仿佛穿透了初冬的雾霾,清晰地响彻于天空一样。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
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胡子里长满故事,
风雨中教我做人,
一声声唤我乳名,
一声声唤我入名…… ”
我从上初中时开始喜欢上了听歌,就偏爱通俗歌曲中的爱国歌和乡愁歌曲。《我的父老乡亲》这首歌至今能深情演唱。每当想家的时侯、过节的时侯、走在回家的路上,都会情不自禁哼唱此歌。从出生到长大,与故乡的父老乡亲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这里的山水、土地、地形地貌了如指掌,对村里每个父辈的音容笑貌无比熟悉。出门在外,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过滤、重现,令思念潮湿。想起他们,我心中的血脉便一次又一次沸腾不已。
年纪越大,越依恋父母,越尊敬老者。大抵是更理解了他们,懂得了他们的不易。在家的日子里,喜欢与我的父老乡亲们攀谈。看到他们身上散发出依旧朴素厚道的特质,还是会感觉他们很可敬可爱。我喜欢听他们亲切地叫我的乳名,我喜欢他们把精心做的改样饭与邻居分享。当然,我们家的老爹娘也是如此,真心真意、毫无保留地对待村里的人。都说世界在变,人心很复杂,然而他们永远是这样,具有不受打扰的品质与习俗。
我们中国人历来含蓄,讲究静水无声。农村人更是乐意把自己的身段放低到尘埃之中,所以从小耳濡目染了太多卑微过活的家乡父老。从生到大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育也是要保持低调、谦虚。中国人普及教育实行不足百年,我们七零后这代人的父辈,几乎是生活在文盲的家庭里。而我们大多数人就是生活在半文盲的家庭中,加之那个时代整体物质和精神双重限制,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家乡几乎没有人能活出了自己。每个人都基本上是同样的人生轨迹。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活在默默付出的麻木中。而我们这一代人是改革开放后,走出故乡的一批人,如今明显能看到许多人的精神,在社会上得到了砺炼。思想也随之得到了深层的开发,有了独立意志和独立思想。在这种与时俱进的浪潮冲击下,老一辈的人也有了改观。不知不觉大部分人都年过半百,但精神头还不减当年。说话的声音宏亮,笑声爽朗。
更可喜地看到,在如今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有些老年人也有子女或孙辈用旧的智能手机。微信、抖音、小红书一个不少,甚至也都会从电视和手机上学到一二呢。令人震惊的是,信息时代真的可迅速触达人类,大多数老人竟然也会用微信和支付宝。说出的话也很有水平和哲理呢!家庭条件好的老人,衣食无忧的同时,还互相推荐保健品。在学习科学养生的同时,也比较注重身心健康。
这些小老头小老太太们,大多还有一台小唱戏机。看见他们边走边听,那个潇洒样,还令人不禁几分艳羡。深秋里,找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扎堆儿,晒着太阳看场戏,那叫一个滋润!自从家里按了监控以来,我们即便不在家也能看到,爸妈和左邻右舍大爷大娘们每天看的什么戏。我家的唱戏机,弟弟备了三张卡,评书、老戏和相声。他们都说,这样幸福的晚年生活,以前做梦也不敢想。
在党的富民政策领导下,村路宽阔平坦。以前只知道围着村子打转儿的老太太们,也会时不时地串联好,组团坐上村村通公交车去镇上赶集。她们一个个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头发收拾得油光水滑。看那高兴的样子,不亚于过年。让人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我们,一起玩耍一起上学,连上厕所都要集体行动的小女孩儿们。她们,的确是一群返老还童的老小孩!
老人,就是村庄的根与魂!他们可爱又可敬。即便他们一生默默无闻,如田埂路边的一棵小树、一朵野花,但也有自己的浓荫和芬芳,岁月静好中的春华秋实。
一个县城区域方圆不足百里。下面会有十几个乡镇,乡镇下面是村,村下面还有十几个村庄。对于生活在村里面的人来说,乡镇就是活动半径。他们一年也会去几次县城,因为县城的商品是最全的,服装、建材、肯德基、麦当劳,生活所需要的所有东西都能在县城买到。而乡镇上最常用的东西就是米面粮食、蔬果、零食。有几家日用和家电超市,以及药店、手机店。没有大酒店和电影院,不过有几家快递站点已经很好了。到了村儿里就只有几家小卖部,主要经营水果零食和日用百货之类。所以经常去镇上取快递、采购的人,就成了村子里引人注目的对象。久而久之也发现,有钱有闲的人都是年轻时能干能挣的人。
以往,他们凑一起老生常谈的是:那块地里多少斤肥、这块地里多少斤种子。现在是,西家长、东家短、我对她们说:要看哪个买了新衣服,谁家吃的什么营养早餐,要比快乐、比健康、比生活质量。目的是让他们互相羡慕的同时,就互相学习,逐渐转变观念和习惯。老年人要多走出家门,才会与时俱进、性格开朗、健康长寿。还行,这些话老小孩们都知道是为他们好。这次回家,我发现人人都胖了,脸色红润。还说一起奔一百岁,一个都不能少。
故乡的初冬来临,昨天已下了场薄薄的初雪。风开始凛冽了,水是刺骨的,雪是冰冷的,但农闲的人们开始围座一起,真的是抱团取暖。十几个人围座,女人仍在缝缝补补,男人仍是两手交插袖筒。规规矩矩地拉拉家长里短、交换个看法、共同解决个烦恼;聊聊儿女、说说身体、互相关心帮忙。时而集体长吁短叹,时而个个开怀大笑。此时的田野里也是荒凉空旷的,但走动串门让人心里都装满了知足感。火炉子的火膛里着得劈里叭啦,那欢笑在村子上空打转儿。那一缕缕升腾交织的袅袅炊烟里,依旧有娘喊娃吃饭的声音。如旧时光在回放一样,让人感到祥和而感动。豫南农村的冬天没暖气,富足的乡亲们如今仍舍不得多用电。但无论多么寒冷的冬天,大家都不失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
我伫立在娘家院落的房前屋后,总不禁感慨良多。这里不仅是我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家园,更是我一生的牵恋。这个村庄里,更有时代发展的生动缩影,从往昔的美好到如今的变迁,它让我目睹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奋力拼搏。一辆辆轿车开过、一声声问侯、一张张笑脸,都是心中和笔下浓厚的乡愁情结。
以前的农村路不好,而如今回家,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再也看不到了。农村一年年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雨天也能走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各家的门口。路好了,家家户户也都买了大车小车。老年人也有了档次不同的代步车。会做生意的人,到老都闲不住,还在每天走村串巷,流动商贩也远比以前多了。上门来收纸箱子旧家电的大伯,卖香油的、卖豆腐的大妈,每人骑一辆小三轮车,走走停停也悠然自得。卖烤串的大嫂,开辆卡车,上面各种小商品齐全,一个村一个村的流动,大嗽叭从那庄传到这庄。从而村庄与村庄就有了频繁的联络,人与人也有了投缘的话题。更多时侯,他们不为挣钱,而是要活出一份自由与快乐。在行走中,在攀谈中,在对别人的关爱中,似乎这种给予的快乐才会切实地得到满足和诠释。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形象地反映了如今老百姓的幸福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小康生活就像熟透的蜜糖,甜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老话常说“精神爽,日子旺”。物质富足了,老年人的烦恼就少了,笑容就多了。他们也会底气十足地说出"能用钱解决的事就不叫事”,“别为以后的事耽误过好眼下的日子”之类浅显易懂的话。与他们聊天,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来嘛,人生的经历就是学问,年龄就是经验。
这些年,村里的人们都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多人也会学习着电视上,在夜幕降临的晚饭后,一个个就走出村子。在村外安装了路灯的公路上,三五成群地慢跑或快走,进行有氧运动。笑声随风传播,让家乡的夜晚份外迷人,初冬也无比温暖可人。
感受着故乡亲切的景致、气息和乡音,我的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被轻轻触动了,又深深地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温馨。故乡,自古以来就是个情结!我们在外面,故乡是穿越了时空的牵引;回到家,故乡就是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能给予我们最治愈的能量!
2025年1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