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妩媚今朝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今朝散文】壮哉,红旗渠

精品 【今朝散文】壮哉,红旗渠


作者:雪地梧桐 秀才,23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37发表时间:2010-04-27 18:48:09

人们聚啸山林围猎而食,临水而居洞穴休眠,以石器为具,集群而动网渔猎兽,维系生命的延续,这是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使然。可见水作为生物必须的一种物质,维系着生命的存在。无水,则河枯海竭乾坤死寂,无水,体液殆尽身亡魄散。水作为五行之一,是自然界基本物质之一,维系着生态平衡循环,世界才能存在,生物才能生生不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掘井技术的创造,人类有条件走进阡陌原野开疆拓土,创造了璀璨的农业文明,才有了男耕女织田园牧野生活。现代生产力的发达科技高超,管道供水的方式网织覆盖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水库蓄水、压力迫水、管道供水等水利设施有力的保障了供水安全,甚至于区域调水,都可以变为现实。古时候,水事业一直隶属于工部,为历代历代的朝廷大事,疏通河道漕运,防洪抗旱保田,关于天下黎民生计,决定社稷根本。现代社会水利是国家的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浇田收麦,为社会提供食物,人民只有丰衣足食,才有奋斗事业奉献社会的可能。断粮无炊的生存状态,一切美好的蓝图愿景,都只是纸上谈兵海市蜃楼,无从谈起。水作为人类必需的物质,从个体的人,到宏观的社会都离不开水,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乡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最西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之地。三晋文化、燕赵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此融合交汇,古时候在此发生了许多典故和传说,世代在人间传诵。巍巍太行南北走向逶迤而过全境,如一道屏障屹立,山之西为晋,山之东为豫。滔滔漳河流淌,似一条玉带缠绕,河之北为冀,河之南为豫。全县山多地少土簿石厚,2046平方公里面积,山地丘陵占去十之七、八,耕地有限且坡地梯田居多。地处内陆深处,属于温带气候,全年降水量少且降水期集中,夏季偏多,春秋冬降水少。地下为断裂岩层,呈漏斗状,很难存得住水。天时不利地理堪忧的状况,严重的制约着家乡人们的生产生活。历史上的家乡逢大旱绝收小旱歉收,平常年份亩产大致在百市斤左右,犟够收回籽种,用仅有的这点粮食伴着野菜粗康为生。饿死人是平常事,活下来的也是瘦骨嶙峋奄奄一息。旧社会黑暗的阶级剥削制度,再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摧残,这种双重的苦难折磨着家乡人民。地主老财仗着田亩众多余粮充足,尚可怡然度日,贫穷农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折磨和地主的层层盘剥之下,几欲被榨的血干气竭。沿着落满秋叶的山路,走进大山深处的村落,村口常有石碑,碑文记载着干旱缺水的惨状,读之令人触目惊心,“林县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拂去落满封面的粒粒尘埃,掀开史书,一篇篇缺水逃荒的记录溢满书页。一幅幅干旱百里河干井枯的画面震撼在脑海,田亩绝收被迫举家逃荒要饭,十室九空焦土饿殍遍山野……
  
   上世纪50年代的文献是这样记载当时的用水情况的,为了吃水需要走来回的几十里的山路,光排队担水的人就要几里地上。水的严重缺乏威胁着家乡人民的生存状态,为了争水争执斗殴的事情屡有发生……一口老井承载着方圆十几里地的人们对生存的渴望,摇轱辘提水,井绳磨砺的井沿道道痕迹,像是饱受煎熬人们内心累累伤痕。当时全县90多万亩土地,水浇地仅仅一万亩,其他的地域只能全靠老天吃饭,人力全然无可奈何。水的缺乏危及人的生活状态,新中国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沧桑历史沉淀了累累的缺水窘境,天灾人祸折磨着家乡的时代人民,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大气魄的变革,来彻底改变缺水的现状,一场重新安排河山的活动正在酝酿之中。
  
   六十年代初期,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水利工程,解决缺水的现状。经过实地勘察和酝酿,一副宏图逐渐浮现在人们面前。漳河源自山西,水量充沛,如果能把漳河水引进林县,既能保证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又能解决林县人的缺水问题。引漳入林得到了中央,河南、山西的政策支持,限于当时正处于三年饥荒时期,国家也是有心支援无力出资,这就需要充分的利用自力更生了。全县动员起来了,以各个乡镇为单位,十万劳力浩浩荡荡开进大山。县委领导走在最前面,身先士卒最是共产党员的风采。母送子妻送郎,大伙们都理解,即使为国家义务做工程,也是为自己寻找活命水。我时常沉醉在现在的时光中,却也是怀想那时候人们高度自觉的精神觉悟。排队犹如长龙,百十里的巍巍太行一字排开。人们坡地搭起草棚,山上寻来洞穴,铺草而卧盖被而眠,在这茫茫大山里,天房地床禽兽为邻,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每日人均一斤的口粮,维系着高强度的劳动,实在饿得不行,就上山挖野草,下河捞水草充饥。如此大的工程量和艰苦的劳作,在世界修渠史上乃至建筑史上都堪称经典。古时候人民卖命为了帝王的奢欲,充满阶级压迫,而现在出力是新社会建设,是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在猿爬不上的地方落脚,在鸟飞不过的地方劳作,抬头山吻着天,低头万丈深渊。一根钢钎千万次的重复着捶打,叮叮当当此起彼伏在山野间响个不停。掌钎的要忍耐着击打震裂虎口的阵疼,抡锤的要力道和准头兼顾,简单的动作相互配合着,一坚持就是十年。许多妇女也战斗在修渠的第一线,掌钎推车毫不示弱,撑起修渠的半边天。
  
   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许多的建材比如石灰,水泥都是自己用土办法制造的,土吊车等设备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工地实际建造的,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有效的保证了在困难时期,万般困难的情况下,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就是咋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这样的现实困难中,纯朴的乡亲们,战斗在太行山的山巅沟壑间,一干就是十年的光景。十年的寒雪酷日,草长花谢,太行山见证了人们是怎样用战天斗地的气概,坚持着劈山凿石架桥修渠,重新安排河山营造大好家园。100多名烈士埋骨太行,多少青壮的少年干白了头……其中多少故事感人至深。
  
   红旗渠通水时,全长1500公里,分为三个干渠,支渠斗渠密植,毛细血管一样遍布田园,沿渠长藤结瓜修建了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提水站45座,利用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了45座水电站。历史上千年干旱地,今朝水溢田野,粮丰囤满成为现实,逃荒要饭尘封记忆里。
  
   家乡的荒蛮苍凉穷山恶水,先人们也在此刀耕火种的生活了千万年。只是一遇旱年便要背井离乡逃荒,在历史上成为一种现象。山西陕西各地多有林移村之类的村庄,便是当年逃荒来此的人的后代。生前遥望故乡不得归,死后黄土客埋他乡。新中国的建立人民做了主人,心怀民生造福家乡,重新安排河山兴修水利修建红旗渠,营造了宜居环境。一项建筑可以改变一个区域的生态,人居等因素,使得原来荒凉之地变成人寿粮丰的福地。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将得以发扬和传承,激励起后人们干事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并将带动一系列的产业连续发展,造就璀璨的明天。红旗渠是一项地方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是红旗渠的精神,必将激励着更多的人们奋发有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共 27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红旗渠通水,为民造福,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年年获得丰收.充分体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者描写到位,荐读。编辑推荐【编辑:我江山128abc】【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004028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