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专栏★名著品读】何去何从

精品 【专栏★名著品读】何去何从


作者:且贪杯醉 举人,428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65发表时间:2008-11-18 11:46:59

曹操的泰山压顶,使得刘备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考验,也使得诸葛亮面临着被检验是否对得起刘备三顾茅庐恩遇的大考验;而一旦消灭了刘备,曹操肯定也不会就此罢手,孙权已经没有办法袖手旁观了。此时的孙权,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是做好迎战的准备呢?还是投降曹操呢?其实,就是东吴集团内部也分化成了两派,一派以周瑜、鲁肃为首的主战派,也称“鹰派”;一派以张昭等众谋士为首的主张投降的,也称“鸽派”。那么,孙权是战是降呢?他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
   上一回我们提到了孙权承父兄基业,坐稳了江东,用甘宁的计策,灭了江夏太守黄祖,意图夺取荆州。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孙权骨子里并不愿意做一个守成之君,不然他也就没办法成为三国鼎立的一员,没法做到“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是鲁肃给孙权制定的所谓东吴版的隆中对的最终结局,而孙权也做到了。他在称帝的时候顾谓左右说,鲁子敬早就料到孤有今天了。可见是志得意满的。
   而当初孙策选择孙权作为接班人的时候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也就是说,孙策的历史使命是靠武力打下一片江山,这个使命现在基本上算是完成了。这个时候,官渡之战犹酣,曹操、袁绍雌雄未决,各路诸侯虎视眈眈。荆州有刘表,益州有刘璋,汉中有张鲁,关中有马腾,有句话叫做“数雄未灭,天下未定”,以东吴集团的实力,暂时也只能这么着了。当然,关键是孙策在官渡之战这节骨眼上挂了,不然难保他不会插一杠子。但现在孙策死了,他的几个弟弟都年幼,况且还在为这父兄基业在窝里斗,也没那个心思去插手其他诸侯的事。等到摆平了这窝里斗的事,袁绍都已经被曹操消灭了,也没那个机会了。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的就不再是军事才能,而更多的是政治才能;不是英勇善战,而是老成谋国来守住江东这块父兄开创的基业。从这一点上讲,孙策也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因为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规矩是接班人总是希望像自己,即所谓的“深肖朕躬”。而孙策选择的不是跟他相似的孙翊,而是选择了与自己不同的孙权。这一点出乎张昭他们的意料之外,事实也证明孙策选择的没错。
   我们都知道在魏、蜀、吴这三个政权当中,吴的寿命是最长的,五十一年;接着是魏国存在了四十六年;而蜀国则只有四十二年。也就是在魏、蜀、吴这三家当中,东吴政权是最稳固的,原因之一就是孙策选择了一个好的接班人。当然还有一点是孙权的寿命最长,《三国演义》里面说吴夫人生孙策的时候,梦月入怀;生孙权的时候,梦日入怀,所以孙权多福多寿,不象孙策英年早逝。虽然是鬼话,但孙权多福多寿倒是真的。他有一份现成的基业,又有周瑜、张昭这些人的忠心辅佐。而孙权建立帝号的时候才四十出头,活到了七十一岁,比刘备、曹操都命长。当然曹操没有称帝,他儿子曹丕也才当了六年的皇帝,就去见阎王了。之后便是一代不如一代,当然主要是政权已归司马氏。(这个后面再说)
   孙策传位给了孙权,也就给江东集团的政治路线定了一个调子,那就是要以“守成”为“基本国策”。所以江东集团的基本方略是守,但是守也有两种守法,“抱残守缺”是一种守法,“以攻为守”就是另一种守法。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江东集团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张昭为首的主张固守,不要惹事生非的鸽派;另一派以周瑜和鲁肃为首的主张以攻为守,靠进攻来保住既定成果的鹰派。而孙权作为江东集团的领导人,表面上在鹰派和鸽派之间搞平衡,骨子里是倾向于鹰派的,象打黄祖,他听了甘宁的建议之后,就立马拍板了说,说甘宁你去打黄祖吧,这个任务就像这杯酒一样,交给你了。
   这不但说明了孙权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说明了孙权骨子里是个鹰派,而且还说明了孙权会用人。能够对一个刚来投降的敌方的将领如此坦诚相待,采纳其建议,还将事情托付给他,孙权的这份气度让人钦佩。
   虽说孙权骨子里是个鹰派,但有些事情他不得不考虑,这也是孙权犹豫不决的原因:
   第一,他乘父兄基业,这降了尚且可以保全一方百姓;那要战了,打胜了固然好说,可以扩充地盘。但万一要败了呢?这父兄基业可是要毁于一旦啊,自己或许也会性命堪忧。不是有句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这都尸骨无存了,还谈何东山再起?而孙权考虑最多的怕也是败了怎么办的问题吧?
   第二,考虑完是战是降的问题。孙权接下来就该考虑联不联盟的问题。也就是帮不帮刘备的问题。帮刘备,养虎遗患,胜利了总要让刘备来分一杯羹,事实也证明刘备得到的好处太多了;不帮刘备,唇亡齿寒,刘备被灭了,自己也没什么好果子吃,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至少,夺取荆州的计划就会落空。联合了刘备好歹也算是一股力量。
   孙权犯难着呢?所以这问题归根究底就是打不打得赢的问题。
   易中天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的时候说,真正打动孙权,让孙权下定决心对抗曹操的是鲁肃的那句话“将军迎操,欲安所归”。问题就由帮不帮刘备转化成为投不投降的问题。而“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就变成了孙权投降不得。投降不得,就只有联合刘备。
   我认为是片面的,或者说不完全对。当然作为鲁肃,他是希望孙权能够“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而孙权又何尝不想,当然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孙权还没那个“贼胆”或者说是“贼力”,鲁肃只是说说,孙权也只是听听而已,但这话未必不是他的想法,怕已植入骨髓了。
   但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要考虑“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而是你守不守得住这块基业,或者说跟曹操的这一仗,打不打得赢,打不赢的话,一切都免谈。虽然你是江东之主,不能轻易地将父兄基业拱手让人,否则就不是称职的接班人;但如果实力不济,打不赢的话,又何须以卵击石,这份基业也只能是让曹操夺了去。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送出去,好歹可以免得生灵涂炭。所以,孙权才会两难,也就不是鲁肃轻易的一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所能打动的。这也是孙策当初选择孙权当接班人的原因,就是看在他不是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眼光。如果只是盲目的去打,孙权也不配做这个江东集团的领导人了。
   而张绣不是投降了曹操,也不见得日子就不好过了;而后来刘备要来打孙权,孙权一慌,不也投降了曹丕,但见曹丕不派兵支援,就不认账了。所以,孙权也不是不能投降的。只是孙权投降了,他的雄心壮志一时半会的就难以施展,最迫切的就是荆州这块肥肉就要掉入曹操的口中。另外,孙权也不是不能反叛的,就象张绣不也投降了两次,还将曹操最中意的儿子曹昂、最勇武的亲兵队长典韦给杀了。从这一点讲,投降跟打败仗的结果的是不一样的。因为打败仗的这块地方就不是自个的,而是让曹操收归己用了,也就没根据地了;但投降,说不定曹操依然封你做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这块地方实际上还是你的,手下的谋臣武士有可能还都在,就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易中天先生接下来说,孙权最后决定出兵帮刘备,并非是出于行侠仗义,路见不平一声吼,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在此前提下再捞一把。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从这一点上讲,我觉得孙权考虑得最多的也不会是“将军迎操,欲安所归”的个人利益,毕竟他是这个集团的领导人,只有保住了这个集团的利益,他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所以,孙权考虑更多的应该是自个集团的利益,也就不是鲁肃一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所能打动的。
   所以,这一场战争,孙刘的联盟,是孙权对战争成败得失的反复掂量之后才下的决定,也不会是草率的,也说明孙权这人算是一号人物,不然曹操就不会夸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因此,说诸葛亮促成的孙刘联盟,是个错误的观点。当然,诸葛亮的外交才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个我们后面再说)。但最为关键的,是孙权自己的决定,因为毕竟他才是江东集团的领导人,打不打这一仗,他说了才算的。而他降了曹操,并不会怎么样。易中天先生说的,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若要论亲疏,孙权跟曹操还是姻亲,曹操的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得到孙匡;曹操的儿子曹彰娶了孙权的侄女。当然,当时的婚姻更多的是为政治服务的。象后来孙权就将妹妹嫁给了刘备,是为了掌控刘备,可惜计划落空。但不管怎么说,孙权和曹操总归结了亲,不象刘备,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所以,孙权投降曹操,曹操肯定不会杀他。而刘备就不一样了,刘备投降曹操,那是必死无疑,因为曹操之前放了刘备都在追悔莫及了,岂会一错再错?刘备也因为这样,只得跟曹操硬碰。不然,难保刘备不会又投降。刘备之前投靠人难道还少吗?
  
   由此看来,这一切的问题归根究底是孙权考虑联合刘备的实力足不足以对抗曹操,这就牵涉到几个问题:
   第一,自身的实力如何?这个孙权自己心里应该是有个数的,但这个数应该不足以对抗曹操,所以才会派鲁肃去探听一下虚实。此外,孙权也在等着周瑜回来明确这个数,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所以,我觉得周瑜没有回来之前,孙权应该没那么快下决定。
   第二,刘备的实力如何?这一点得问诸葛亮。尽管诸葛亮说得多么好听,多么有鼓动性,还显得刘备很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样子,说穿了,也不过是装装样子,孙权没有权衡再三,会轻易答应吗?在没有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孙权怕是不会贸然答应吧,又岂是诸葛亮几句慷慨陈词所能说服的。而《三国演义里》写道: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这恐怕是有的。但要诸葛亮夸大其词说曹操:“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怕是没有的事,要知道孙权才多少兵力,三万,刘备呢?二万,总共加起来也不过五万。这五万连曹操的一个零头都不到,这一仗,孙权还敢打吗?诸葛亮没那么傻,跑来吓唬孙权。而后,诸葛亮说“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这话怕是有的。孙权不悦也是有的,毕竟面子上不好看。但若说:“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而后鲁肃入后堂见孙权。
   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怕是将孙权看得太轻了吧。
   而诸葛亮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
   只怕是一味地抬高诸葛亮,未免也显得太矫揉造作了些。要知道刘备这回可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孙权不帮他,他就只有等死的份了。这也是诸葛亮接受的第一场考验,又如何敢怠慢呢?成败也就在此一举,先不说孙权不是这么容易被激怒,那他岂不是跟其他的暴君差不到哪去,又如何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就说诸葛亮担的干系这么重,如何敢去惹恼孙权,还能嚣张地说孙权不能容物,即便是真的惹恼了孙权,诸葛亮怕也是惶惶然,赶忙道歉了先。而要说诸葛亮“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那岂不是等于说诸葛亮不能容物,你说都这生死存亡关头了,诸葛亮还藏什么私呢?而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三分是有的,所以计谋估计早料定了,这是有的。但要说“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怕也是夸张了。因为指挥赤壁之战的是周瑜,借东风更是离谱,根本就不关诸葛亮的事。这只是显示出诸葛亮过人的政治眼光,而并非其军事才能。不然,为何不是诸葛亮来指挥这场战争。因为孙刘联盟了啊,于公于私,诸葛亮如果军事才能比周瑜强的话,周瑜也应该退位让贤才对。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墨最多,虚构最多的一场战役,这个后面再慢慢说。
   而《资治通鉴》说,孙权当即就拍板了:“吾计决矣,非刘豫州不可挡曹操者。”怕也是没有的事。而是孙权直截了当地问了:“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而诸葛亮就要把老底掏出来了:“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之后还分析了战胜曹操的可能性以及曹操失败的必然性,这个与周瑜暗同。(这个后面再说)
   其实,最关键的还在于这个兵力,东吴集团也都急切地等着知晓刘备到底有多少斤两。而实际上东吴集团关于是战是降一直争论不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都以为刘备已经全军覆没了,荆州已经全部沦陷。既然刘备手头上还有这么一股力量,就还有一拼之力,于是孙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当然,我觉得是没有这么快,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没有出场。那就是周瑜。
   孙权还在等周瑜,此外,他还在考虑另外两个问题:
   第三,孙权要考虑自己的军事实力与曹操相比如何?如果可以自己搞掂曹操,自然最好。要知道刘备可不是什么善类,刘备可是来分红的。最理想的是自己来,顺带再将刘备也给解决了,那东吴集团就无敌了。当然,孙权推算来推算去,还是觉得不可能。所以,接下来第四点,他就要考虑,跟刘备联合的力量足不足以对抗曹操?
  

共 64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孙刘联盟应该说是三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对于这件大事,历来的史学家都把功劳归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易中天则认为鲁肃才是孙刘联盟的首功之臣。作者在向我们介绍完这些情况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孙刘联盟关键性的人物是孙权,别出心裁,却也有理有据。问好,欢迎作者继续投稿。——美丽简单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锦恒        2008-11-21 22:55:46
  曹操的泰山压顶,使得刘备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大考验,也使得诸葛亮面临着被检验是否对得起刘备三顾茅庐恩遇的大考验;而一旦消灭了刘备,曹操肯定也不会就此罢手,孙权已经没有办法袖手旁观了。此时的孙权,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是做好迎战的准备呢?还是投降曹操呢?其实,就是东吴集团内部也分化成了两派,一派以周瑜、鲁肃为首的主战派,也称“鹰派”;一派以张昭等众谋士为首的主张投降的,也称“鸽派”。那么,孙权是战是降呢?他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2 楼        文友:巴枢虱        2015-09-12 18:25:13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