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梧桐散文】透过沈从文的文字游凤凰

精品 【梧桐散文】透过沈从文的文字游凤凰


作者:婉若清扬 童生,84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76发表时间:2010-07-11 14:32:01

去凤凰的人,多少都是被沈从文所吸引。凤凰城滋养了沈从文,沈从文成就了凤凰城。
   我们是2009年元旦去的凤凰,之前先去了湖北,再从湖北折回湖南。坐着夜行客车从湖北一路往西,天亮的时候,就进入了湖南境内,视觉从灰色渐转为绿色,空气也渐渐湿润,路边的民居也渐渐转为宽屋檐带廊檐的房子。两边的山岭很多桔子树,每到一个小站,就会有乡民塞进来很多筐金色的桔子。这里的乡间,现在还有背着装满桔子的背笼,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夭夭么?
   在怀化下了火车,转乘大巴往凤凰。公路比较窄,在山岭间起伏婉转,车穿过一片片碧绿的山林。望着那些山林,我寻思着里面还会不会有阿黑、五明、龙朱、黄牛寨主女儿之类的青年男女在对歌谈情,享受着这个年纪的人该享受的种种乐趣,还会不会有傩送一样的小伙子对着翠翠一样的女孩子唱歌,唱到她的心柔软起来。
   到了凤凰城,在河南的停车场下了车,就看到眼前清澈的沱江穿城而过,两岸的吊脚楼笼着一层淡淡的寒烟,衬着不远处的绿色山岭,一副青绿山水画。上游有一条水坝子,水声哗哗,形成一条小瀑布,坝子下面的河段水流平缓,绿幽幽的水草在水里飘摇。石砌的河岸边,挤着很多吊脚楼,大都是陈旧的灰黑色,有些人叮叮当当的敲打在重新修葺木楼,新换的木板,新刷的油漆,突兀的新木的颜色,真有些不协调。这些吊脚楼从前是住家或客栈,现在是客栈或酒吧。
   空气很冷冽,特别在河边,冷风吹得一阵阵发抖。河岸两边民居里的人们围坐在一张铺着小棉被的小桌子旁,就着火炉取暖。他们闲散的谈着话,妇人或者一面织着毛衣,来去的游人经过他们的门口,好奇的张望,他们不为所动,自顾自的把他们原有的生活过下去。他们和我们,好像是不同世界的人,我感觉自己突兀的打扰了他们的生活。
   沿河是一堵城墙,把旧城区圈在里面。墙两边都有房子,墙外临河的房子多是吊脚楼,墙里的房子多时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有着前厅,天井和后厢房。古朴的前厅很多变成了店铺。街道是青石板路,光滑细腻,有些路面中间被岁月磨成了凹坑。城墙根下有些上了年纪的苗族妇人在卖苗绣。这里满大街都是姜糖和猕猴桃的果脯,张氏百年姜糖,镇竿刘氏百年姜糖,这样的牌子随处可见,也不知道到底哪一家才是正宗的。后来我在河边曾问一个当地的女子,她说都是正宗的,各家制作的手法稍有不同而已。姜糖恰是我所爱,买了一堆。猕猴桃一路买一路吃,挺不错的。还有一种龙须糖,入口即化,甜而不腻,很好吃。看看已是中午,随意在河边的一家酒家吃饭,本地的野菜倒不错,就是口味偏咸。墙壁的四周,挂着沈从文的介绍和一些文字。我便和店里的小妹打听从文故居(这里的人提起沈从文都是称呼从文),她说离这里不远,转一转就看到了。
   也不知道是怎么转的了,总之就看到一个路标指向从文故居,顺着指示牌走过去,果然在一条安静的小街看到了从文故居。小小的四合院,数间房,干净整洁,石板铺就的天井,围着四角的天空,和我的老屋是一样的。我无限怀念起下雨天把排水孔堵住了光着脚在天井里玩水的幼年时光了。角落里隔开一个小棚,祖父在那里养鸡和鸽子。祖父在天井里编竹器,祖父在天井里整理打猎的工具,祖父在天井里吸旱烟,祖父在天井里唤我吃饭……祖父在天井里活动的身影重重叠叠,折出很多岁月的痕迹。从文先生的天井,一定也留下他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吧。他小时候,每天从这个房子出发,提着书篮上学,出门就是街市,各种买卖各种手艺的奇妙处,都深深吸引进了他,他常常逃学出去玩,回家便在这房子的一隅罚跪。一面罚跪。一面回想种种所见事物的奇妙处,不觉得痛苦,反而练习了想象力。这个顽劣的小孩,就这样自然习得了日后作为一个文学大家的素质。他一直很谦逊说自己小学毕业,北大旁听生,但是他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今日致力于要把孩子教成乖乖听话的好学生,努力追求升学率,就业只看文凭的社会所想象。
   其实凤凰城还有一个名人的故居,但是大概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我也是看到路标才知道,而且我告诉炀了他都还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曾被誉为“湖南神童”,后来是第一任民国内阁总理。在从文故居往北转过另一条街就看到了,熊希龄故居。熊家的房子比沈家的房子要好,青砖墨瓦的门厅,里面的天井比较宽敞,也是带廊檐的砖木结构的厢房。政治人物在当时要比文人气派多了,光宗耀祖之类的事,也比文人更让人钦羡。但在历史的长河里,作家却比政客更流芳百世,文学作品也远比时事论文更能持久地照亮人们的内心。
   在那些青石板的街道上转悠,完全没有目的和方向,反正古城不大,转转就走完了,时间充足。我一面逛一面用目光搜寻街上的女孩,幻想着可以遇见翠翠、夭夭、三三、萧萧一样的苗族女孩。那些女孩,都是皮肤黑黑,眼睛清亮,性情自然天真,带点羞涩,整天不知道忧愁,森林里的小兽一样的可爱。但冷清的街上女孩不多,包括本地的和游客,也就难以遇到那样的女孩了。那些从前不喜城里的夭夭、三三们,现在可能也已经跑到城里去了吧。转到河边码头,城墙城门都保存得很好,一些游船泊在岸边,招揽客人到下游的苗寨去。跨河有一排石墩,相当于桥的作用,一些游客背着背包正小心翼翼的走过,一些人在河中央停下来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河边有些当地的妇女在洗衣物,蓬蓬的捣衣声撞到墙上反射回来,清脆响亮。那里面没有翠翠,也没有夭夭。这个河滩,绝不能是傩送泅水抓鸭子,吓唬翠翠河里大鱼咬你的地方。
   晚上过了虹桥,河北岸这边,看到一间酒吧,名字叫“翠翠”,里边没什么人,我为着这个名字,进去坐了一会。低矮的屋子里面,粗木桌子周围散放着几个用破锅子作的火塘,我们在有火塘的桌子旁坐下来喝着饮料。旁边的木头柱子上,重重叠叠钉满了来自各地游人的留言条。我也钉了一张在上面,具体写什么忘了,不过那是写给翠翠,写给自己,写给有缘人的。河里的灯光荡漾着,有一种迷离的色彩。沱江很浅,河里没有夜行船。沈从文笔下的把木材运出山,把油、盐、布匹、干货等从下游运来的船,根本就不能是发生在这条河的事,这里的吊脚楼,也就无从发生多情水手与多情妇人那样的故事了。
   不过也难说,七八十年前的沱江,也许每天还走那样的船,每天都发生着那样的故事。旁边的一座吊脚楼,就完全保持了古旧的模样,两层的木楼,一面临街,一面临河,厚厚的木板作的楼梯,很陈旧的黑色,走起来支支嘎嘎响,楼上楼下摆着几张古旧的方桌子。楼板磨得有些光滑了,中间被踩得微凹。一楼的地板上有个微凹的地方,是火塘,只有这火,是常用常新的。当年的水手就是把泥泞的脚踩在这样的楼板来会那些宽脸秀腰白齿的妇人的。
   第二天我们要离开风凰了,一大早,我说什么也要专程去拜访从文墓地。沿着沱江一直往东走,人烟越来越稀少,地方越来越偏僻,离城大概三里路的一个小山坡,长满了青绿的树木,从文墓地就在此山上。山脚有一家凤凰书社,里面摆满了沈从文、黄永玉的书籍。沈从文的小说散文集我基本都有,看了半天,买了一本《服饰发展史》。先生解放后鲜有文学作品问世,转而研究考古文化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卖书的姑娘送我一张印着湘西风光和凤凰书社字样的书签,我欢喜的夹在书里。沿着一条小路往山上东弯西拐的走,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原来是几棵腊梅开花了。离山脚不到一百米,就看到绿树修篁中,一块小小的鹅卵石铺就的平地中间,立着一块五彩斑斓的大石,顶上放着一些小小的花环和竹编的蝴蝶,这就是先生的墓地了。这块石头,实际起到墓碑的作用,从文先生和兆和先生,在地下相伴而眠。石的正面刻着先生的手迹: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反面是其姨妹张允和的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站在那里,松涛阵阵,鸟声啾啾,从树缝间可以看到沱江绕山而去。从文先生小时候喜欢逃学到各处去玩,附近的山野村寨也都去的,这里应该也是他小时候玩过的地方吧。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他热爱着故乡的山野和自然的人性,对本乡的山水人物有着深深的理解和悲悯。这个凤凰城的孩子,当初决定“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的命运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的更合理一点还是更糟糕一点。”如今看来,他是赢了。但是转了一圈,他仍然是回来了,长久的在故土休息了。
   离开凤凰的时候,窗外笼着淡淡蓝烟的山林,仿佛传来翠翠柔和、快乐中微带忧郁的歌声:
   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
   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
   他们大人会喝酒,会做事,会睡觉;
   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
   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

共 35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游湘西凤凰,清扬跟着从文,我跟着清扬。我看清扬的眼、观清扬之心,品清扬眼底心境中陈而不败、喧难掩静、沌而益清、俗中尚雅、质朴自然、因从文而更显风标人味的凤凰古城。先生视角清腻,写景柔情百转,思绪在景像之中驭情怀之舟,顺、溯沱江碧水,出、入故园内外,穿、越去日从文今日清扬之心中块垒处,如此状物、绘景、纪游、论事、纾情,淋漓酣畅哉!文末,翠翠的踏歌让人身起爆栗,如醇酒回甘,余音清扬于凤凰山水之间。好文推荐。【编辑:一剪骄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梧桐文学        2010-07-11 14:34:17
  我看清扬的眼、观清扬之心,品清扬眼底心境中陈而不败、喧难掩静、沌而益清、俗中尚雅、质朴自然、因从文而更显风标人味的凤凰古城。先生视角清腻,写景柔情百转,思绪在景像之中驭情怀之舟,顺、溯沱江碧水,出、入故园内外,穿、越去日从文今日清扬之心中块垒处,如此状物绘景纪游论事纾情,淋漓酣畅哉!文末,翠翠的踏歌让人身起爆栗,如醇酒回甘,余音清扬于凤凰山水之间。学习了。
本着“文学性、探索性、开放性”,以精品散文为主,汇聚成熟写作群体,高举责任和归属大旗。
2 楼        文友:梧桐文学        2010-07-11 14:38:43
  问好婉若清扬,读你的文章真是享受之至。:))
本着“文学性、探索性、开放性”,以精品散文为主,汇聚成熟写作群体,高举责任和归属大旗。
回复2 楼        文友:婉若清扬        2010-07-12 11:50:54
  呵呵,过奖啦
3 楼        文友:玉堂        2010-07-11 16:11:21
  诗文并茂,写作手法成熟、老练,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欣赏了,问好作者,期待佳作。
江山群豪多壮志,巨匠擎天椽如林。
回复3 楼        文友:婉若清扬        2010-07-12 11:50:28
  多谢你的点评,过奖啦
4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0-07-12 15:31:06
  清扬的笔端下流泻的永远是诗意的美,好享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