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朝花夕拾】老人

精品 【朝花夕拾】老人


作者:老残007 举人,3467.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32发表时间:2008-11-22 08:56:02

爷爷
   记忆里我应该有一个爷爷,他头发灰白,皱纹爬上额头,脸上写满慈爱,每当他有空,他总能给我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可是我的爷爷却在我出生以前就死于肝病了,于是我的记忆也就产生断层,一个关于爷爷的断层。
   小时候经常看到很多老人给自己的孙子买很多好玩的,好吃的,他们还会带孙子去看社戏,让孙子坐在自己的肩上,一边看着一边给孙子讲解着戏台上的故事,而这时我只能爬到远处的电线杆子上,一个人寂寞地看着。或许你会说你可以叫你父亲带着,但我的父亲总是忙,为了一家的生计忙,他是不会有那么多闲情的。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了书法课,很多同学都有他的爷爷帮他们指点着一笔一划,然后再到老师那里得到一个个红圈圈,而我只能用自己拙嫩的手去描摹,换来的圈圈自然也是少得可怜,更可气的是,老师还拿我做反面教材,当我看着自己涂鸦的那幅“大作”像个受批评的孩子,耷拉着边角,蜷缩在老师的两个手指间时,我多么渴望我有一个爷爷啊。
   于是,我不甘心我没有爷爷,我开始用很多有关于爷爷的印象给自己拼凑出一个爷爷。我爷爷生前是个读书人,私塾出身,好穿长衫,那种灰白色的长衫,还围一条黑色的围巾,鲁迅围的那种。他经历过战争年代,但由于曹村的战火只是一丝丝的星星之火,对爷爷并没有多大影响,他依旧过着他的耕读生活。解放后,他做了村里的会计,用他的金星牌钢笔为村里的人计算着四季的收成。他公正严明,将帐目做得滴水不漏,村人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每年都给他送来两担满满的稻谷作为奖励。
   但是我的爷爷并没有我想的这么潇洒,他还有五个子女一个奶奶需要他养活,那两担金黄的稻谷在两个月里马上就消失在了每个人的肚子里,所以爷爷还得做点其他的活。为别人写信就是其中之一。每到夜晚十分,很多人都会来找他写一封信,给远方的家人,作为报酬,爷爷能得到一点点的粮票或其他什么东西。爷爷笔力矫健,字字珠玑,总能把农民的粗语村言用委婉的方式表述出来。写完了还要念一遍,不满意还要改,这是生意,需要主顾满意才行,不过爷爷的信却是很少要改的,往往都是一蹴而就的。
   爷爷除了做帐和写信外,也经常做农村文人的另一种事情,就是给别人家写分家书,分家是农民家里的一件大事,俗话说亲兄弟明算帐,如果这笔帐算不好的话,出人命也是有的,所以找一个写分家书的能手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写书能手就是杆称,能把一家子的利益分割均匀,让大家都和和气气,好聚好散。爷爷就好几次扮演过这种角色,他一手执笔一手慢慢安抚着一家人的情绪,往往一封分家书写完后,也早已月落西山了。但爷爷还是乐意做这些事情的,用父亲的话说他是在给我们积阴德啊。
   当然,爷爷的那些信和分家书,我是没看到了,只是在前几年搬家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本爷爷书写的帐簿,帐簿是线装本,纸张已发黄,不过墨迹犹在,是有着魏碑功底的行书,遒劲有力。当时由于忙着搬家,没看仔细,随手放到了一边,后来再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还有那支金星牌的钢笔,据说笔头是用黄金做的,在我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也被母亲卖了五块钱。于是爷爷唯一的一点纪念品也彻底地消失了。
   爷爷的肝病是在32岁的时候得上的,这病就像千百条蛀虫一样,很快就啃倒了他这根顶梁柱。俗话说大病如山倒,爷爷病后就再没下过床了,在床上躺了三年,爷爷就去世了。爷爷去世后,身体已如枯柴,被13岁的父亲一个人就抱进了寿材里。寿材是临时买的,由于为爷爷治病已经花费了大部分的钱,就没能够再买厚一点的寿材了,我的爷爷就这么着在一个阴天的下午入殓了。
   爷爷去世后,按理说应有张遗像存留下来的,这样我关于爷爷的回忆拼凑也多少会有些落脚点,但是那张遗像也在一场大火中烧掉了,我对爷爷的所有回忆或者假想也只能如一叶浮萍,永远地飘在岁月的长河里了。
   阿公
   我没有了爷爷,但我却比别人多了一个阿公,这也许是上天对我的一点补偿吧,之所以有阿公,我还得感谢我的外公。我的外公在一个多雾的早晨把母亲送给了我的阿公,从阿公那里换来了一担新晒的番薯丝。那一担番薯丝只吃了半个月,半月后,外公又把我的一个阿姨也送人了,这是后话了。
   那一个早晨,阿公一边哄着怀里的母亲一边往大南山上赶去。在他的家里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领养过来的男孩,他就是我舅舅。按照阿公的设想,是让母亲和那个舅舅结婚的,这样他也就有后了,可惜后来舅舅得了痨病死了,母亲也执意嫁到了曹村镇,这也是阿公想不到的。阿公是个小商人,在他的精打细算的生涯里,这算是他唯一一笔做亏本的买卖吧。
   阿公也是读私塾出身的,先生教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直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母亲出嫁,舅舅病逝,阿公本已经心灰意冷了,但后来看到母亲生了我和弟弟,他又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不过这样说还是有点刻薄的,在阿公和我们兄弟这十来年的相处中,我们也深深知道他对我们的感情已经不是为了找个继承人那么简单了。
   阿公身材矮小且瘦弱,生性就不是下地务农的料,所以他在年少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家里打理生意,长大后就顺理成章地站了柜台,做起了老板。他卖的是干货,需要从瑞安那边运过来。那时陆路未通,只能走水路,需要多次辗转,最后一站还有几十里的山路要走,这营生其实一点也不比下地务农来得轻松。
   阿公为人精明,挑来的货物经常是山里短缺的,山里人图新鲜,没到一个月就来买光了,一买光,阿公就得下山,这一来一回又得遭一次罪,因此阿公是极渴望有个儿子能帮着分担肩子上的这副干货担子的。特别是在他渐渐老去的时候,他的这种恐慌就愈加厉害,本来侄子可以过继一个来的,但想想毕竟是吃别人碗里饭长大,胳膊肘难免是伸向外面,所以这个想法还是作罢了,剩下的就只有寄托我们兄弟了,阿公很想母亲过继一个给他做孙子,他尤其喜欢我弟弟。小时候,弟弟也生得可人,人见人爱,阿公每次看到弟弟总跟看到花似地,一抱起来,老半天都舍不得放下,有些好东西也会给弟弟留着。有几次,他逗着弟弟叫他爷爷,可弟弟人小鬼精灵,硬没答应,气得阿公愣是把一大块牛肉干丢给了狗吃。
   阿公也曾想过“贿赂”我,而我也又是贪吃的家伙,本也容易上当,而且那时在阿公家吃得又好,玩得又舒服,而这一切就只用叫他一声“爷爷”,在我这个小孩子的脑袋瓜看来,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我偏偏是长子,又是长孙,从我父母和奶奶角度,都不可能过继给他的,阿公的又一次的过继计划算是彻底流产了。
   对于过继失望后的阿公似乎像一株被遗留在稻田里的水稻,茫然四顾,一下子就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路了,他不明白自己知道再这么辛苦地经营,又为了谁呢?那些积攒了一辈子的钱,早年伐下存好的大好杉木又给谁呢?每次我上山去看他时,总能感到他眼里的一丝丝凄凉。
   后来陪伴他过了大半辈子的阿婆去世后,他就更加凄凉了,本来如缺月般弯曲的背也更加驼了。他已经挑不动他的干货担子了,只能坐在门前一日日地熬着时光。没多久,阿公就病了,母亲和父亲商量再三,决定接他下山治病,阿公起初不肯下山,但病情恶化,也由不得他了。
   所幸的是,阿公治疗及时,虽未能断根,但性命却得以保存了。下山初始的一段日子里,阿公对山下的生活有些不习惯。母亲便将他安置在了老房子那边,让他静养,后来又找了几位老人陪他说话,渐渐的,阿公的心也开始舒畅起来。到了能下床的时候,阿公也会跟着那帮老人出去锻炼锻炼。老人们都向他打趣说,你养的这个女儿比儿子还好啊,阿公听后,笑笑,不置一词。
   阿婆
   那一天,当我跪在阿婆的坟前的时候,我知道我这一辈子是还不清她老人家的恩情了。
   阿婆是我母亲的养母,她之前也曾生育过一个儿子,可惜不幸夭折,所以就更加疼惜母亲了,母亲每每说起阿婆生前对她的好时,也总是热泪盈眶。阿婆对于我们兄弟就更不用说了,以前每次上山去看她时,总不忘准备点礼物给我们带下山。
   关于阿婆的出身,我是从母亲的嘴里得知的,她是大南山里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在年满的18岁的时候,许配给了我阿公。本来两人郎才女貌,门庭也相当,应该算是幸福的,但是阿婆在第一个儿子夭折后,就再没生育过了,这对深受传统教育的阿公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因此他与阿婆的关系也就冷淡下来了。这在我每次上山时,也都看在眼里的,不过两人磨磨合合,大半辈子也算过来了,我记得阿婆去世那天,阿公也在偷偷地抹着眼泪。
   阿婆除了婚姻上的不美满以外,她的另一个不幸就是她的支气管炎。她的支气管炎是在一次回娘家的途中,喝了一大口的凉水所致的,由于山里缺药,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所以之后虽多方延治,却也未能见效,以至成了顽疾。
   支气管炎的最大一个特征就是咳嗽,而且还是重咳,小时候,阿婆要咳嗽的时候,总把怀里的我或者弟弟先放到床上先,然后才远远地到一边咳去,她是生怕传染给我们。另外,她的一些药汤也是不让我们碰的。记得有一次,我看到药渣里有一个红枣一样的东西,要捡来吃,被阿婆看见,抓过来狠狠地打了一顿,这是我记忆里唯一一次阿婆下那么重的手来打我,那时我也很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那么做,只是打那以后我再也没碰过她的汤药了。
   阿婆得了咳嗽后,对我们兄弟的身体健康尤其在意,只有我们有一点头疼脑热的,就催促着我们去看病,她自己也久病成医,也知道了一些治伤风咳嗽的土方,时不时地会采一些草药,以备不时之需,时至今日我还会经常回忆起那些挂在檐角晾干的草药。
   当然,我们在阿婆的悉心照料下,那些草药是没吃过几次了,我吃的最多的是她的番薯干。在大南山里,每年的冬天,大家都要晒很多番薯干,在大南山的那段日子,我吃过很多家的番薯干,虽都有各自的风味,但对阿婆的番薯干却是情有独钟,因为阿婆的番薯干是为我们特制的,她在每年收来的番薯里总要挑出来几个最大的番薯,然后仔细地洗去泥土,再去掉皮,方才放到锅里去煮。煮熟后,还要切成小小的薄片去晒,好像生怕我们的小嘴会吃噎着一样。看着那些金黄的番薯干晾晒在屋顶,我们的口水其实早就下来了,我一猴急,不待晒干就去拿了来吃,这时阿婆看到了,是不会拦我们的,只会笑呵呵地跟我们说,你们这几个小猴子啊,晒干了吃不好啊。
   可惜番薯干没吃几年,我因为要上学,就下山了,不过阿婆还是会经常地托人带些下来,后来带的越来越少,我就知道她的病情加重了。她的病已经恶化,而且还向全身蔓延开,首先是脚开始溃烂。烂后,阿婆就不能走动了,每日只能坐在椅子里。然而,听医生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并发症,严重的还在后头。阿婆的支气管经了多年的折磨的确是不堪重负了,坐在椅子里的那几个月,她每喘一口气都要费上好大的力气。我去看她时,带去了一些水果,为了使她能方便地吃下,我与母亲便将苹果切成了碎片,看着那些碎片,我不禁回忆起了曾经阿婆为我们特制的那些番薯干,我想如果家中还有剩下,我定将它们搜罗出来,好好存着,永世不去吃它们了。
   终于阿婆在一个太阳刚刚爬上大南山头的清晨,安安静静地走了,而我赶去时,她已经躺在了棺木里,神态安详,如同熟睡。那一刻,我站在阿婆旁边,看一眼,再看一眼,慢慢的,我哭了。
   外婆
   小时候,我极喜爱去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大南山,另一个就是南岙,因为我在大南山可以吃到阿婆为我特制的番薯干,而在南岙我可以吃到外婆家新嫩的竹笋。
   去外婆家似乎是每年都要去几次的,每次去都跟过节似的,快快乐乐地去,再欢欢喜喜地回来,每次回来当然也总有些礼物的,礼物当然也不外乎是甘蔗之类的南岙特产。
   外婆家没有外婆桥,却有好几座毛竹山,在青翠欲滴的竹林深处就是外婆的家了。外婆的家是用石头垒砌的,矮矮的,很像小红帽外婆的家。在这童话一般的屋子前,外婆早已经出门迎接了,她总是乐呵呵地颠着小脚向我们跑过来。
   如果是春天的时候去,竹笋是免不了的一道菜,外婆烧的竹笋是我百吃不厌的,每次竹笋一上桌,我总是第一个抡筷子的。外婆家的菜除了竹笋,当然还好多其他好吃的,不过多年来,我唯一记得的,竟也只有那一碗香喷喷的炒竹笋和每年过节中秋节时送来的月饼了。
   说到月饼,我是应该要被外婆打屁股的。记得那一年外婆送月饼到我家,买的是五分钱的月饼,在当时也算不错了,可是我这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吃了几个隔壁邻居送的小蛋糕后,就再也看不上外婆的月饼了,刚吃了一口就一把扔地上了,还说什么破月饼啊,难吃死了。外婆笑骂,说你这小猴子,我送你阿姨他们家还是两分钱的呢。说着,说着全家人也都笑了。
   除了送月饼,外婆似乎很少到我家来的,她每年大部分时间还都是待在她的竹山里。有着好几座毛竹山的外婆,在我看来是极羡慕的,在别人看来外婆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不过外婆临终说的一番话,却让我感到了旧时农村女人的苦。外婆生了很多儿女,存活下来的有六个女儿,两个儿子,在重男轻女的年代里,外婆为了使他们活下来,只好狠心将其中几个阿姨一一送人了。她一直说自己是在作孽,既然已经生下,却还要送人,是要遭报应的。不过所幸的是,送走的阿姨也都在长大后又回来相认了,这多少也给了外婆一些安慰。
  

共 80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行文如水,在水中回忆那些至亲和表达对他们的爱.对每位老人的文字描述并不长,却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捕捉的很到位.问好.【编辑:对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梧桐烟花        2008-12-01 16:40:10
  对每位老人的文字描述并不长,却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捕捉的很到位.
吾生于齐,长于鲁,壮游长安;踽踽独行中,我行我素,笑靥如花。
2 楼        文友:丁鞠涩        2015-09-12 18:31:58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