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心中的红楼

  心中的红楼


作者:陈鸿鸽 布衣,36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91发表时间:2010-08-04 08:10:30

近来,新版红楼梦完成制作,开始在各地播放,且不说她的收视率还有观众普遍的评价。最起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雪芹先生和《红楼梦》原著会跟着李少红又火一把。《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是独特的,作者广博的学识,精湛的才情、丰富的生活经历、另类的人文思想,在著作中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辉煌的,全面的封建生活写照,让后人从这部著作上对封建社会有了近乎完整的了解。整部书中作者对世事人情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厚的,具有启迪意义的印象。从读完原著至今始终挥之不去,相信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会深有影响。
   “问古今将相可还存,只留作虚名儿与后人亲近”,“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些诗句和宝黛的人生观是基本上吻合的,是反正统的观点,这与儒家文化是背道而驰的。看的出雪芹先生在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对整个世界形成了透彻的,超脱的境界。并且整部书中,几乎全部贯穿了佛家文化,这些都是和正统相驳的。整部书作者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凄美,恢弘的悲剧画卷,让人读过之后忍不住产生一种怜爱和共鸣。我想原著被后人普遍的喜爱和推崇和这种悲剧美是密不可分的,张爱玲,三毛对之偏爱慎重,毛泽东晚年还劝人读《红楼梦》。也许雪芹先生道出了整个人类的苦衷,这是别人想说而又说不出,想写而又写不出,甚至于欲说还羞,欲写辛酸的人生经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相信每一个有经历的人,对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有深刻感受的人都会对这首诗感慨万千:读过之后,怎么这么熟悉呢,怎么这么似成相识呢?
   我想《红楼梦》巨大的魅力和这种悲剧美是有深刻关联的,读过原著我把作者视为知己了,因为我了解作者,作者说出了我的心声,这是我所表达不出来的,是我欲说还羞的。这是我也特别喜爱雪芹先生和原著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作者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里面活生生的人物角色,鲜明的悲剧矛盾,喜剧场景是对人类生活的精确写照。过年,过节、某人的生日、平常的聚会、婚丧嫁娶、悲欢离合,特别是最重要的爱情刻画就是在今天看来仍然栩栩如生,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遥远。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相信在未来的时空里,当人们对儒家厌倦,对正统反感的时候。红楼里的你侬我侬,爱恨情缘,仍然会被人类所喜爱,所推崇。这也是《红楼梦》的最重要魅力之一,里面少男少女你情我爱的场景我想永远是不会过时的,永远会被人类所津津乐道,爱不忍弃,甚至会把书中的某些人物引为知己,推为同类。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宝黛;循规蹈矩,聪明正派的宝钗;精明强练,八面玲珑的凤姐;心高气傲,世事悲凉的晴雯。一个个鲜明活现,读后呼之欲出。几百年后的今天,看过原著之后几乎就在眼前。也许这些少男少女演绎的正是你我之间的故事啊!
   《红楼梦》情节的诗情画意,人物的浑然天成,语言的雅俗共赏,观念的超凡脱俗永远会是世事风情的范本,现实生活的鉴照。它独特的人文魅力已倾透了我的身心,在我的心中永远有这样的一个知己,一群生活的范儿。

共 12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每个人对《红楼梦》的理解不甚相同,相同的是对曹公的敬慕和对红楼的铭刻,作者将对红楼的理解与己与现实相融,文笔饱满,富有质感。【编辑:梅暗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暗香        2010-08-04 08:10:42
  每个人对《红楼梦》的理解不甚相同,相同的是对曹公的敬慕和对红楼的铭刻,作者将对红楼的理解与己与现实相融,文笔饱满,富有质感。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