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申遗成功门票经济引热议

  申遗成功门票经济引热议


作者:空中飞 榜眼,2461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9发表时间:2010-08-15 08:06:47

【江山·时事述评】报道:申遗成功,标志着景区涨价的开始。这两天,随着少林寺、“中国丹霞”申遗成功,很多人都在担心是否会涨价。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介绍,丹霞山申遗成本1.2亿元,不排除门票涨价的可能(8月8日信息时报)。刚刚申遗成功没两天,民众的兴奋劲儿还没完全散去,丹霞山就急惶惶嚷嚷着要涨价,实在大煞风景。有网友直接了当地说:“积极申遗原本就是为了涨价”,我也有同感。
   当然,申遗肯定要花钱。据称,安阳殷墟申遗投入2.3亿元,开平碉楼花了1.36亿元,五台山光景区整治搬迁等费用就花了8亿元。黄大维介绍,广东丹霞山申遗也花了1.2亿元。这笔钱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申遗要投入,这能够理解,可既然是贷款,那就要偿还,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除了通过景区开发还贷款外,还有一条道,那就是景点门票名正言顺的涨价。
   有一点是需要搞清楚的,申遗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认为作为文化遗产,它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为一种现实的或一种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申遗就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根和魂。如果申遗后,动辄以高票价将民众拦在大门外,动辄大兴土木经营遗产,加深世遗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程度,则必然与保护世遗的初衷背道而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朗西斯科·巴达兰指出,建立《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在于保护,而非开发,要注意开发旅游与保护的平衡关系。对于那些申遗的景区来说,也肯定这么冠冕堂皇:为了保护而申遗。中国丹霞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就说,我们申遗的最大目的,是对世界遗产“保护、保护、再保护”。这话真是好听,可如果是事实的话,那为什么一些景区一旦成为世遗后,就面临被过度开发甚至濒临破坏的危险呢?一些地方申报成功之后热衷于大兴土木搞建设、大张旗鼓搞开发,而对遗产保护急需的管理、规划、抢救、修缮、展示乃至安保工作则漠不关心,甚至掉以轻心。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向是“共享”,人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文化传承机会,都能够切身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过多的商业化套路则是“选择性给予”,即只有付得起高昂费用的中高收入阶层才能享受,与低收入群体无缘。国外许多文化场馆免费向世界游客开放,部分需要收费的文化项目也相对低廉,这都是为了贯彻上述理念。而反观我们不少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沦落为少数人或部门利益的摇钱树,被赋予了随时拿个借口就可涨价的经济特权。
   这几天舆论热议:申遗一成功,门票就涨价。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说,门票不涨价,谁会去申遗?对于那些申遗的景区来说,申遗就是为了挣钱,不让涨价,凭何去申遗?而且,申遗要花钱,指望它保护,这不是开玩笑吗?现在令人最担忧的,是各地都在积极“申遗”,其目的只是为了发展旅游产业。不错,申遗成功后,它有利于提高旅游的品牌档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有利于改变旅游客源结构,开拓更为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有利于吸引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游客以团队形式来景区旅游,改变客源结构单一的局面。有利于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档次和旅游服务水平。可是,当我们离“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越近,离普通中国民众的距离就越远,似乎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文化产业的一大特色。
   随着近几年旅游经济的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修一条公路、砌一圈围墙、安几道栅栏,就开始大搞“门票经济”,而且门票一个比一个高。类似“旅游立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口号,更是频频出现在地方发展规划之中。一些地方热衷申遗,并非对于遗产保护有多在乎,而是希望将“世遗”作为一块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以及当作涨价的“必要条件”。此前,申遗成功的福建土楼、湖南张家界、湖北武当山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价,有网友直呼:世界遗产大会成了某些景点的涨价批准会,一点不假。
   很多网友不满国内旅游景点申遗成功便涨价这一“传统”,甚至因此怀疑国内景区申遗的"动机不纯"。更有网友质疑:申遗怎么就成了门票涨价的开场锣鼓?申遗成功就要涨门票,那百姓宁愿申遗不成功!山是国家的山,水是人们的水,圈起来赚钱,明确把人们圈在了外面。一般人都知道:申遗目的,是保护。也许,这是申遗的美好初衷,但现实却叫人遗憾。三江并流建大坝问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如果正在建设水电设施得不到有效整治,将可能被吊销“世界遗产”的称号。北京故宫、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武陵源只重迎客,无视保护,景区内宾馆等旅游设施泛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肃批评。最经典的,要属张家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后,因过度开发,被世遗委员会黄牌警告。为了“摘黄保牌”,张家界当地政府拼了,再投11亿整治环境。这是个什么概念?当地百姓无不摇头叹息:这纳税人的钱,花得冤呐。
   一些地方政府把劲儿都使到申报前,一旦申遗成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后,地方政府的政绩完成了,就又是庆祝会,又是文化节的,具体的保护工作却被扔到一边。这种做法是非常令人担忧的。重申报、轻保护,甚至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如今在全国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专注于挖掘“申遗”的含金量,而非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热衷政绩和商业利益。一些地方的申报工作轰轰烈烈,具体保护工作却难以落到实处。这说明地方政府并不清楚保护遗产的意义所在,这是缺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每年夏天,随着一年一度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以及一批世界遗产新项目的入选,“申遗”都会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现在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总数已达到40个,数量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用十几亿元换一个世遗称号,还是“物有所值”。这从丽江入围世界文化遗产第三年,就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13.44亿元,在政府来看来,申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丑小鸭可以变白天鹅,一旦被列入世遗名录就成为了“地球名片”。它能够改变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状况,这是最主要的。它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只是不要光考虑经济利益,还要履行申遗的承诺与责任,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保护祖先留下的自然环境和我们生存的家园。
   申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开发旅游,而是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这点请我们的各级政府的官员们千万不要忘记。伴随“申遗”的成功,随后景区、景点就堂而皇之地涨价,甚至俨然已成了一种惯例,门票不涨价,谁会去申遗,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希望景区能端正申遗的目的。拿“申遗”为开发旅游项目开路、为景区、景点涨价作铺垫,是一种短视行为。如果“申遗”之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而成为了当地赚钱的“机器”,加速了环境的破坏,那么,严格地说,这种“申遗”是绝对的失败。
   花纳税人的钱申遗之后,百姓还要为高价门票埋单,这才是老百姓热议的原因。而这活脱脱就成了一出这样的闹剧:本来属于公众的东西,花了老百姓自个儿的钱精装后,却惊人地发现,这东西已经不属于老百姓了,具体说,是连进去的资格都没有了。如何不涨价,或者门票免费,让申遗惠及老百姓,让老百姓享受到世界遗产带来的好处,才是申遗的关键所在。
   其实,门票的收益只是景区收益极小的一部分,涨价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些所谓的“资产”是自然资产,都是属于地方政府和国家的,不像民居属于私人财产。属于国家的财产说涨价其实并不算多好一件事,我觉得借助这些自然资产,去有效地拉动当地其他产业才是关键。想做好旅游拉动经济不单是人气、消费受众这么简单,反倒是大家来了住多久、停留多久、消费多少,在这段时间里面能否挖掘出这个地方的灵魂魅力才是最具核心的。国内申遗活动的种种怪现状不仅受到民众诟病,如今似乎也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例如,申遗成功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立即表示门票不会涨价。登封市政府也称,下一步将会考虑对嵩山历史建筑群的部分景点实行免门票。事实上,由公共财政花钱保护自然和文物资源,这正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而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地方不仅政府不掏钱,还要从中赚取大量利益,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错误的。
   (2010-08-1304:24:03)

共 33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很显然,申遗不是为了涨价。为了涨价而申遗,那是一种假申遗,与申遗的原本相背离。政府以及景区相关人员,应该对此提请注意,不要把费尽力气做好的事情变了味道。【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08-15 08:07:15
  很显然,申遗不是为了涨价。为了涨价而申遗,那是一种假申遗,与申遗的原本相背离。政府以及景区相关人员,应该对此提请注意,不要把费尽力气做好的事情变了味道。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