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打烂红“石头”   

编辑推荐 打烂红“石头”   


作者:岳檀 举人,465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51发表时间:2010-08-18 17:33:48

1962年,正当三年困难时期,我们考入县立中学。上年,全县还有公办中学五所。这年,除县中和另一所中学外,其余均改为民办。仅留下的两所公办中学,也每所只招两个初中班,每班限定55人,招生数是历年来最低的。所以,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然而,在校门里等待我们这些幸运儿的,有个和校门外社会上相同的问题——饥饿。每月33斤的口粮,在共和国的供应史上,也许并不算低,但在副食只有一点清水煮萝卜的情况下,对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十四五岁大孩子来说,又显得多么不足啊!家境富裕点的同学还好,每星期回家改膳改膳外,还可带点“高质量”的干粮补贴不足。像我这样家境差的同学就惨了,即使能从家里带点干粮,也多为康皮、蒲根面一类缺乏营养的代食品,吃后也只能扩充肚子的容量和增加排泄的负担。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几乎整日都处在少精没神的饥饿之中。尤其是上到临吃饭的最后一节课和自习,很难学习到心上,总在度分如年期待下课铃声,好尽快吃到那份可怜饭。我曾挨南窗而坐,窗户下面的玻璃上为防学生受外面干扰刷了白灰。我根据开饭时日影在玻璃上的位置用指甲轻轻刮掉一点白灰,作为标记。日影离标记远时,尽量克制自己用心学习。日影将到标记的前几分钟,便收拾起课本、作业本、文具,做好下课准备,铃声一响,就尽快离开教室。如轮到自己值日,便更迫不及待,恨不得箭一般射出教室去排队打饭。
   说那时的饭可怜不仅表现在量上,也体现在质上。好长一段时间,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粗粮只供高粱面。大概是炊事员人手不够吧,粗粮从不细做,四五两高粱面捏成上小下大近乎半个椭圆一块,蒸熟了事。这东西既顽又硬,同学们名之曰“红石头”。由于个头大,时常蒸不熟,吃起来就更加逆口。大概是过于饥饿的原因吧,不少同学难以下咽的“红石头”,我却吃得津津有味。回忆起来,其味道绝不亚于现在席宴上的大鱼大肉,即使火候不到蒸得半生不熟,吃时胶口粘牙生面气,也从未舍得扔过一口。稍微嘴细点的同学就不同了,经常抱怨“红石头”难吃,半块半块扔掉的事也时有发生。意见由班生活委员而学生会直达校领导,源源不断地反映上去。终于,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主持工作的邢副校长狠狠批评同学们抛扔可贵食粮的同时,宣布向“红石头”开刀。记得邢校长情绪颇为激动,说:“红面捏成那么大一块,又顽又硬,还经常夹生,能怪同学们吃不下去吗?人手不够来不及细做,捏成两个小的总可以吧……”
   邢校长的讲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将这次改革称之为“打烂‘红石头’”。
   校领导的意图很快得到贯彻,一块大“红石头”变成了两块小“红石头”。这一变,蒸不熟的情况少了,应该说是有所进步的。但不知是心理原因作怪还是咋的,一些食量大经常饿肚的同学总觉得两块小“红石头”合起来不及原来的一块大,感到吃了亏。一次,同学们闲谈中提及此事,我一本正经地说:“大石头往开打时是要溅掉些渣子的,少掉的那些肯定是打烂时溅走了。”同学们听了忍不住发笑。现在想来,说不清这究竟是幽默还是悲哀。
   说实话,我还真想再尝尝当年那“红石头”的味道。但估计现在高粱经过品种改良,产量固然成倍翻番,品质却大不如前,即使再蒸成那种个头的“红石头”,恐怕也远远赶不上那时的“风味”了。再说,一旦像传说中朱元璋坐上龙椅后重喝“翡翠白玉汤”,虽是原汤原汁,却找不回当年那种感觉,岂不是得不偿失?思虑再三,只好作罢,还是让它深深藏在心底的记忆中吧!

共 13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文字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饥饿,那感受相信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到的。平实的文笔让历史再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呢?【编辑:月下笛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月下笛声        2010-08-18 17:34:40
  父母常和我讲起这些事,心酸的。哈哈,问好!
让文字融入生活!
2 楼        文友:夏冰        2010-08-18 20:16:34
  让人难忘的记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会有别样滋味在心头的。圆熟的文笔,老道的文风,读来别见意味。问候先生!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