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唐太宗新传(一)

精品 唐太宗新传(一)


作者:天山雪松 白丁,4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52发表时间:2010-08-23 21:19:18
摘要: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出身于兵家的李世民生就一副铮铮铁骨,家庭给了他豪迈,妻子带给他文德,似乎他所生长的环境要把它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时刻都在等待着时代的召唤。 炀帝即位以来,李渊家族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李渊得以步步升迁并在宦海中得到历练。而李世民也因家庭的变化而变得少有城府而干练,于他而言,帝国的雄风正催生着他纯正而又伟大的梦想。

第一章 出身
   出生及家庭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598年1月28日),李世民出生于李家“武功之别馆”,他是李渊的次子,他的降生令全家上下沉浸在喜悦之中。
   其时,天下承平已久,隋朝在杨坚君臣的治理下日趋强盛,由于岁岁丰年,文帝在天下兴建七大仓,积聚的麦稻足够十年之用。因此,贵族出身的李世民成长在歌舞升平的优越环境之中,并不知道柴米之贵、百姓之穷。
   《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载:“太宗四岁时,李渊前去岐州,一位相面书生见到李渊身后这虎头虎脑的孩童后说道:‘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听后非常高兴,遂取其“济世安民”之意,为次子取名曰:“李世民”。
   这日后功开华夷、威震八荒的帝王有着不凡的家世,究其远祖,第一个光耀门庭的便数其曾祖李虎。李虎生者逢时,因追随宇文泰东征西讨,开创了关中局面,官拜西魏太尉,位极人臣。稍后,李虎又佐周代魏,成为北周八柱国之一(注:八柱国是宇文泰改制以来西魏至北周最具实权的军事领袖),位及荣贵,死后追封唐国公。
   李虎子李昞袭封唐国公,拜北周御中正大夫。李昞虽无赫赫战功,但却保持着贵族官僚的身份。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即李昞之子,李昞早死,李渊袭封唐国公。隋文帝杨坚执政时,李渊的职位并不特别显贵,先后担任过千牛备身、刺史和郡守等职。
   而李世民的母系一族同样出身于大贵族家庭,其外祖父窦毅也曾官拜八柱国。其母窦氏的身世却颇具传奇色彩:因窦家与北周皇族有密切的联姻,因而两家世代为亲,北周武帝宇文邕即是窦氏的亲舅舅。窦氏小小年纪就长得聪明伶俐,武帝看在眼里,心中甚是欢喜,因而“养之(指窦氏)于宫中”。在皇宫中成长的窦氏,深受皇家生活的熏陶,一天天地出落得聪敏毅顺、落落大方。等长到了婚龄,其父窦毅认为此女才貌双全,“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
   于是,窦家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与前来求婚的贵族子弟相约:“持二箭射雀,各中一目者得为贤婿。”或许是姻缘吧,唯独李渊于众人中持二箭各中一目,遂与窦氏成婚。史载:“窦氏聪明能干,善于书法,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婚后,她成为丈夫李渊的贤内助。
   血统及因循
   按史书上的记载,李世民“状貌类胡”,其体貌特征为:浓眉、深眼、胡须微卷、脸部线条硬朗、身形矫健、英俊而不失勇武。许多史学家也说李唐源于胡族,陈寅恪先生更是直陈李世民的母系一族源于鲜卑。
   笔者并不知道李世民的脉中流着什么血,只知道他生长在魏晋以来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其时,胡汉合流,许多漠北民族在几百年的动荡与融合中渐渐被中原文明所同化。大抵李世民也不可能保持一个纯正的鲜卑的、匈奴的或者是汉族的血统了,而这或许正是他的优势所在?!
   北朝至隋朝是一个天下扰攘、戎马生郊的大动乱时代,贵族官僚中流行尚武的习俗,如“北周公卿,类多武将。”随着帝国的开边与征伐,许多贵族效命疆场,建功立业。为继承家族的荣耀,贵族家庭的教育也往往以骑射为主。前已叙及,李世民出生于军事贵族家庭,因而这种尚武的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一、可以练就强健的体魄;其二、形成刚强的性格。史载:“李世民少好弓马,不精学业,骑射技艺精湛绝伦。”因此,他是具备了一个优秀武将的先天条件的。
   让我们再放大视野来看看李世民出身的关陇集团:自宇文泰开创关中局面以来,多所创制,逐渐形成了以府兵制、均田制和贵族联姻为基础的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一统(具体指北周统一北方、隋统一全国及唐统一全国)。这一集团也产生了许多不世出的名将,如韦孝宽、杨忠、达奚武、史万岁、韩擒虎等。
   前辈们的英雄事迹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李世民,另一方面,由于身处上层社会,家庭的富足和视野的开阔又使得李世民的心理期望极高;而这一切在一个侧面也不断塑造并形成着他追求完美和不屈的性格。
  
   第二章 少年英姿
  
   成长及家变
   公元605年,隋炀帝继位,改大隋年号为大业,以表达这位帝王建立不世之功业的决心。同时,他也一改其父隋文帝的执政方针,欲效秦皇汉武故事,隋朝由此开始进入了一个奋发的年代。
   然而,这位新皇帝好大喜功、奢华铺张,隋朝政坛的风气也为之一变。
   窦氏看到了家庭的希望,她劝丈夫李渊多多搜集珍玩、宝马及猎鹰,不时用来进献给炀帝。此举正中炀帝下怀,渐渐的,李渊进入了炀帝的视线和脑海。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炀帝为政少谦,而要求臣子绝对服从,开隋以来的一批重臣已经无法贯彻他的思路了,炀帝需要撤换一批班底成员。而李渊的优势在于,他本人军事本领过硬而且又是炀帝的表兄,于是炀帝慢慢的加深了对他的信任。大业中,李渊的官位得到了升迁,先后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年少的李世民跟着父亲出潼关、进中原、上河东,初步开阔了视野。
   十五岁时,母亲去世,这令少年李世民非常伤心,因为母亲是他最亲近的人,是母亲教习他书法并时时在身边教导他做人的道理。然而,丧期完毕之后,这个家庭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因父亲李渊忙于任上的公务,无暇管教孩子们,于是李世民开始野孩子一般的四处玩耍。这期间,他常常约集一些伙伴出去骑马、射箭和打猎,闲下来还常常博戏,倒是过了一段无拘无束的日子。可是,李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毕竟为父的要为儿子的未来着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李渊的办法就是先给儿子成一门亲事,好让小媳妇儿来管管这个野孩子。十五六岁的年龄,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个孩子,可于古人而言,已经到了婚龄。李渊于是把世民儿时定下的亲事提了起来,对方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
   关于这段姻缘,据说最初却缘起于长孙氏的伯父长孙枳:因长孙枳自小就见识了世民母亲窦氏的聪慧与果敢,据此认为窦氏所生的儿子中必有奇子,不可以不与李家谈婚论嫁。但究竟是因为门第还是自己的儿女中没有合适人选就不得而知,总之长孙枳最终极力说服自己的亲弟弟长孙晟与李渊结成了儿女亲家。而这个长孙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个“一箭双雕”的英雄人物,隋朝开国以后,他因对突厥的离间与征伐为隋帝国西部边疆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被隋文帝杨坚封为右骁卫将军。
   只可惜,长孙氏年纪尚幼时父亲便已离世,因不能见容于异母长兄而被寄养在舅父高士廉家。这高家却是渤海望族,从曾祖到父辈历任北魏、北齐、隋朝显官。而高士廉本人则素有才望,颇涉文史。因而,长孙氏虽是武将之女,却深受高氏门风的熏陶,史载:“长孙氏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
   十六岁时,李世民随父亲前往高家接亲,去见他未来的妻子。其时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聪敏的长孙氏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初见长孙氏,她那粉红的面颊和婀娜身姿令这个小小少年眼前一亮,他下意识地感觉到:“今后可以天天和她在一起了,嗯!”……
   礼节性的程序很快就走完了,不久,长孙氏就被接到了李家与世民成了婚。婚后,他们过着甜蜜的生活。
   新婚的日子总是令人忘却烦恼。而另一边,怕也有其他的忘却了……
   可是,长孙氏却非等闲之辈,他很快就把握住了丈夫的心机,她一边是李世民的贤内助,另一边她也一直鼓励着自己的丈夫依凭自身的才干早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于李世民而言,长孙氏是他的结发妻子,他对长孙氏的感情是纯真而无杂念的,长孙氏从高家带来的崇文的门风深深地影响着他。或许正是从此开始,这个“尤好弓马”的武将世家子弟开始注重读书的作用,即便他成天摔打在马背上下,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
   读兵书,意天下
   大业初年的隋帝国是最为意气风发的年代,炀帝热衷于四周征伐,因此边疆战事频仍。这一时期,炀帝北服突厥、东御契丹、南取林邑、西灭吐谷浑,同时派裴矩经营西域,开通东西贸易通路,国家一度达到极盛。
   国有战,用兵将。西巡归来的炀帝又大肆征兵,准备东征高丽,并诏令关中地区十八岁以上的果敢勇毅之士前赴军营……
   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令李世民再也无心游荡了,他恨不得自己马上就长到十八岁。但是,在长孙氏的鼓励下,他开始用功读书了,不过他读得基本上都是兵书。尤其爱读的有两卷,一卷《孙子兵法》,一卷《孟德兵法》。他对《孙子兵法》用功尤勤,还经常沙盘推演,派兵布阵,仿佛自己就是一个将军。
   可是,好动的他还是不能满足于伏案读书,他多次向父亲提出要求,要父亲带着他上战场,他要亲自去搏击杀敌。曾几何时,汉将霍去病勇冠三军的故事令他非常着迷,为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气概所倾倒。少年李世民已经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初露锋芒
   世民虽已成家,但婚姻并没有成为他事业的羁绊,长孙氏又深识大体,她也在积极鼓励丈夫出去建功立业。
   大业十一年,由于雁门事变,十八岁的李世民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这年四月,隋炀帝北巡至汾阳宫避暑,李渊则奉诏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讨捕辖区内的群盗。八月,炀帝出巡北塞,一向称臣的东突厥始毕可汗,突然率领数十万骑兵来袭,将炀帝一行围困于雁门郡。此次,始毕带来了突厥精兵劲旅,一路猛攻,雁门仅剩孤城一座,情势万分紧急。炀帝命人将诏书系于巨木上投入滚滚的汾河水,急令天下募兵前来赴难。
   李世民得知消息,积极应募,隶属于将军云定兴麾下。这支队伍临出发前,少年李世民直接找到云定兴,建议他多张旗帜、多设战鼓以为疑兵,然后将行军路线拉长以造成援军众多的假象,并全速前去解围,云定兴采纳了他的意见。
   结果,始毕的侦查部队探知情况后立即上报,始毕果真认为隋朝的大批援军已陆续到达,于是命令军队北撤解围。
   这一战,初次展现了李世民机智灵活的才华,也使他认识并体会到运筹帷幄、谋定后动的巨大功效,但突厥的兵马之盛也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映像。
   帝王的隐忧
   雁门兵变象征着隋朝霸权的衰落,受到惊吓的炀帝因此对北方的防务开始重视了起来。
   其时,坊间开始流传着“李氏将兴天下”的图谶,并且越传越广,炀帝听到后大为恼火。为断绝天下人望,炀帝毫不犹豫地屠灭了大隋开国第一重臣李穆满门。李渊也听到了图谶,可他就像是一只惊弓之鸟,这“李”字,他可是沾了边儿的。炀帝不会怀疑到自己头上吧?看来只有远离政治漩涡了……
   大业十一年,李渊自请出任太原留守,以防备突厥并讨捕群盗。
   炀帝对自己的表兄倒不是特别猜忌,甚至还小有点儿瞧不起,因为他曾当众戏谑李渊为“阿婆面”,令李渊好没面子。不过,北方也确实需要一个守边的将领,这年年底,李渊得到诏令前往晋阳赴任。但是,为了防止李渊擅权,炀帝又任命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以牵制并监视李渊。
   大业十二年,李世民随父亲到达太原。因为虎子虽小,可已有战争经历,办事又干练,李渊当然乐意将他带在身边。
   然而,不曾想,这里竟成为父子二人命运的转折点。
   受王命,挥军北向
   大业十一年三月,魏刀儿在上谷自称历山飞,拥众十余万,北连突厥,南寇燕赵。次年四月,别将甄翟儿率众骚扰太原,隋将潘长文被执杀。北部的义军已将成为汹汹之势,李渊即为太原留守,便责无旁贷地率兵前往征讨。此时的李世民,紧密追随父亲北向讨贼,几经战阵,已经开始逐渐成长为一个年轻的骑兵将领了。
   有一战,起义军部众两万余,而李渊只带领步骑五六千。激战刚刚开始,起义军就以优势兵力包围了李渊所部,致使李渊首尾不顾,一度陷入困境。正当李渊左冲右突而无法突围时,李世民率领所部轻骑兵一路猛冲,从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口子。此时,他精湛的骑射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史载:“太宗以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拨高祖于万众之中。”不久,步兵又援至,李渊父子内外夹击,大破起义军。
   之后,年轻统帅李世民又相继镇压了一些小股义军,他军事上的才干得到了锻炼。可是,面对起义军的汹汹来势,他也深感力不能支,王命实难为。这个年轻人不免向父亲发起了牢骚:“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
   于是他也不再那么积极的冲锋陷阵了,而是整日在晋阳城中结交豪杰之士,喝酒和博戏又开始占据他的生活。不过,晋阳虽不大,却也是卧虎藏龙之地,李世民在这个时候就结识了刘文静、刘弘基等才俊英武之士。
   而此时,杨隋的天下已渐渐凝聚着一股股暗流,大隋已经是一只病入膏肓的骆驼了……

共 48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部历史小说,由于作者注重对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引经据典,使得这部小说很厚重,很有历史的深度,小说重现了当年历史情景。从小说开篇的介绍中得知,这李氏一家能得到江山,自有其历史渊源。确实,能得天下之人,是离不开祖宗的根基。再有,李世民能成为帝王,也与他的妻子有莫大的关系。如同现在人所说的,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李世民背后的这个女人就是长孙氏。这应是一部卷帙浩繁惊心动魄的小说。期盼着继续。【编辑:月儿常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月儿常圆        2010-08-23 21:44:24
  相信这是一篇力作,期盼着。
痴情于文学,向文友学习 在纸媒及网络发表文章二百余万字
2 楼        文友:潇潇夜雨        2010-08-25 02:32:55
  来读,一篇史事小说的开篇,从唐太宗的家族背景陈述到历史的必然,你就不得不信。客观的外因必定要导致内因的导向,开篇做到了。从这一篇看,这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好读物,祝你成功。问好作者。
文学爱好者
3 楼        文友:晋忻李        2010-08-25 22:46:59
  期待精彩继续。
晋忻李
4 楼        文友:郑力萍        2010-08-31 20:37:20
  长孙氏挺有心机的,如果没有他,也许李世民将不会是唐太宗
一直想流浪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