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方女作家看中国,走向世界

精品 西方女作家看中国,走向世界 ——整理20世纪之三


作者:海天居士 举人,32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410发表时间:2008-11-25 12:02:50

赛珍珠(1892——1973)年,美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编辑、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1938年,赛珍珠主要因创作了《大地》这部小说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此她一直成为美国文学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她一生中一共创作了85部作品,其中包括小说、传记、儿童文学、政论小册子。
   她是一位颇有争议性的女作家,长篇小说《大地》是三部曲《大地上的房子》中的第一部,它的第二部是《儿子们》、第三部是《分家》。美国的评论界对她的作品很不以为然!对她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甚有微词,甚至认为她根本上算不上是一个作家!认为赛珍珠写成真正的书并不多,仅有的几部书也是草率和肤浅去写作的。西方评论家批评她写《大地上的房子》续写《大地》的后两部作品只是为了赚钱,借了第一部小说的名气及荣誉而矣。她的读者群主要是在欧洲和东方,然而鲁迅先生对赛珍珠的《大地》同样的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看她的作品,毕究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无足怪。”
   也难怪鲁迅先生要批判它!《大地》是描写中国农民落后的社会生活状况的,问题是作者在某些章节中用欣赏的口吻描写了当时农民的愚味,展示他们的落后意识和不良习俗。这对于每一个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原谅的、难以理解的,拒绝接受。
   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尔亚州西部,父母均是传教士,她出生五个月后便随父母来到江苏镇江,直到17岁时才回到美国。因此她是先学会了汉语,然后才说英语。就其创作风格而言,赛珍珠总是采用叙事的形式而不是戏剧的形式,也就是说,她讲述的是编年史式的生活,没有谋略,也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许多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显现复杂的创作技巧!她的故事只有一条线索,而且把一个家庭,而不是一个人作为一个单位。她自己也说:“不是《圣经》式的,而是中国式的”,她采用中国式风格来创作中国小说,这一点无疑是非常肯定的,我们在她的文章中看不到凝重的段落和矫情的修辞,她行文清晰,一切服从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这种中国式写作风格最适合于用来表达丰富和真实的情感。
   《大地》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民“王龙”经历传奇式暴富的故事——他因天灾被迫失去土地,带领全家到南方行乞谋生,在某城市恰逢战乱与饥民暴动,他被人群挤入队伍,一地主意外地把他当作“义军”,交出了大量钱财给王龙。于是王龙回家去反过来成为了地主。小说的重要意义在于王龙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故事的最后他听到两个儿子偷偷商议要“卖田”时——王龙怒火心中烧。他用发颤的声音骂道:“啊,没出息的孽畜,田也好卖的么。”他哽咽着,“我们从田地里来的,我们还得回到田地里去。你们保住田地,才可以永远生活下去——谁也抢不掉你们的。”说着老泪纵横。他俯下身去抓起一把泥来,把它紧紧挰在手里。
   如果我们还在批判王龙这小农的心胸狭隘与胆小怕事意识,那么赛珍珠描写的王龙老婆“小兰”更是个对大地的力量神化代表——(阿兰生育了个男孩后)几天后,阿兰又回到田里和王龙一起干活了。她把孩子放在地上,哭了就喂奶给他吃。从她肥大、蜡黄的乳房里流出了雪一样白的乳汁,奶水直往外流,流入泥土的奶水滋润着松软、黝黑的沃土。小孩吃了这样的奶长得胖呼呼的,脾气也很乖。他从母亲的胸脯吸取了无尽的生命。
   主人公王龙经历了结婚、为父、欢乐、痛苦、人性的脆弱等生命历程和体验。作者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强调了人类生存受到土地永恒的左右这一道理。肥沃的土地创造了价值、勤劳、节俭、责任等美德!它的意义还在于中国式的代代相传的子孙轮回概念!放在今天去看,我把它安放于本篇首段开头,意义重大。大地,坤卦象,象征女性,有母亲仪德,继往开来……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戏剧家和电影艺术家,1914年4月4日出生于越南嘉定。于1939年与作家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后因感情不和离婚;1942年与《共产主义》一书的作者迪奥尼•马斯特罗结婚,保持了15年夫妻关系,曾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但于1954年因对当时国际共运中的某些事件持不同看法等原因脱离法共。她于1996年3月3日逝世,人们称她为“文学的女魔术师”、“不同寻常的人物”,给她的创作予以极高的评价。在她70高龄时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情人》是她最重要的作品。
   《情人》以一位老年叙述者的口气回忆了半个多世纪之前,在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一位白人少女的生活以及她与一位华裔青年之间奇异的恋情。在这本书中,作者除了以惊人的率真和坦诚展示了殖民地悲惨而令人绝望的生活,描绘了一个少女奇特的爱、恨、欲望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她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一类范式,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叙述者对不同时期的回顾作为一个个片断交织在一起,连接这些片断的不是传统小说所强调的逻辑和理性,而是叙述者的情感和流动意识。杜拉斯在答法国《新观察报》杂志记者问的时候,确证了这种创作方法。她说:“我是一节一节,一个时间一个时间地写出来的,从不考察它们之间在时间上有多少联系。可以说我是不知不觉地使它们之间有所联系。”以我观察,这正是我们在首章提及的“现象学的思维范式”。语言具有和谐饱满的节奏和诗歌般的韵律,作品分段频繁,段落一般不长,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非渐进式的,似是平行式。摆脱了平板客观叙述的文本,既是小说,又具有诗歌和散文的某些特点。但愿读者能看一看这部小说,体验它的创作结构,这一篇能让你更清楚这种有区别于逻辑学思维范式的现象学思维范式的运用。
   《情人》一出书就日发行量达万册!在我国就有现行译作五到六个版本。这本书出自作者心灵自语,却包含世态炎良,小说故事里有关爱和欲包含着的是它对死亡、存在、永恒等人类主题的阐述,它是杜拉斯晚年对过往岁月的一次深情的,颇有哲学意味的回顾。她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本人的生活。成名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那个以西西弗斯般的勇气抵挡海水的妇女实际上是她母亲的化身;1954年的,《林中岁月》则以她的大哥为原型;其它像《印度之歌》(1957)、《恒河上的女人》(1973)等也多取材于她少女时期在殖民地的所见所闻。《情人》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题材则直接来源于作者少女时期在西贡的那段生活。在1991年她还写过一本书《北方的中国情人》。两本书有着某些相似处。
   托尔•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所罗门之歌》描写的主角是男性!它是美国黑人文学里程碑式作品,是继赖特的《土生子》和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以后的最佳黑人小说。在《所罗门之歌》的创作经验下,1988年写成《娇女》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1993年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里森于1958年与一个牙买加建筑师结婚,婚期后为了逃避不幸的婚姻,她加入了一个小的作家团体,她初露才华。于1967年离婚后任出版社高级编辑,早期作品如所有的黑人作家那样,莫里森的笔锋直指向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问题,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黑人早已是完全的自由人了,曾经的奴隶和蓄奴制只是灵魂里深沉的历史伤痛。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已经不再是黑人运动的最主要抗争内容。在新时代里,黑人开始要求反对白人的“精神奴疫制”了!而《所罗门之歌》便是艺术地回答如何去何从去光辉黑人文化和创作黑人精神的问题。
   还是以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所罗门之歌》,胡欠桓〈译本序〉的分析来探讨这部小说吧——……年轻一代黑人完全是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的,当他们沉溺于远较父辈为多的社会权利和物质享受时,却更可能受到白人腐朽文化的侵蚀及戕害。其中虚写的白人种族主义的罪恶,是为了突出实写的黑人民族自身的力量。按照作家的构想,只有让黑人恢复本民族古朴纯真的风范,才能彻底摆脱白人世界:“精神奴疫制”的桎梏。美国黑人要想实现内部的团结,找回失去的尊严,就必须珍视并扬弃自己的文化遗产,以崇尚自然抵御现代邪恶,以黑人民族主义对抗白人种族主义,以脱骨换胎的新生洗浴苦难往日的尘垢……
   托尔•莫里森正是包含着黑人民族这种“原旨主义”的激情去写作《所罗门之歌》的。它的小说旨在修复从黑人文化,文化传播的断裂及持久性中的地域和物质空间则是一种历史的隐喻。小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艾丽斯•沃克(1944——)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代表作《紫颜色》。先听听她提出的尖锐责难声吧!“为什么妇女做了有男人气概的事便会遭到非议?为什么男人总是英雄而妇女只能是荡妇和叛徒?”作为一个有色人种的女性,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斗士,艾丽斯•沃克道出了千千万万黑人女性要求平等与解放,要求重新确立属于她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心声。沃克相信神秘主义,她认为自己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某个神异的世界。《紫颜色》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它着力描写了一群黑人妇女打破男权压迫的桎梏,成长为独立自主、个性完善的新女性的斗争过程,同时也揭露了男女之间严重的不平等状况以及性别歧视这一世界性问题,成功体现出沃克作为一个黑人妇女主义者的种种思想观点。《紫颜色》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小说采用起源于18世纪英国的书信体裁。书信体裁最初为查理生在小说《帕美拉》中所用,之后深受女性小说家们的欢迎,沃克利用书信的形式为西莉和耐蒂姐妹找到了表达自我的途径。西莉姐妹30年来所留下的信札,写就了一部受压迫妇女的血泪史。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西莉文笔拙稚,文字间保留了大量黑人特有的语法习惯和美国南部的俚俗方言,透露出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而耐蒂的非洲来信语言优美流畅,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生动的风情画卷。相比之下,耐蒂的文字显得较为理智和冷静,流露出对乌托邦式美好生活的向往。两种不同的语言相辅相成,讲述着几代黑人女性的动人故事。从左拉、尼尔、赫斯顿到50年后的沃克!美国黑人女作家们的努力使读者透过女性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现代著名作家,因母亲死亡患上了忧郁症,投河自尽者!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有过介绍。伍尔夫从传统小说着重于外部世界和人物行为过程的描绘转到揭示人物内心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上,这便是一种意识流写作手法,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创作中广泛使用“意识流”手法,突破时空的限制,精心布局,并大量动用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节奏、象征等手法。伍尔夫不仅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为女权主义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是,她特别关心妇女的地位和权利,不时撰写争取女权主义的思想,她的许多思想都被称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代表作是《一间自己的屋子》。“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一定要有钱,并且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为了证明她的观点,她运用了女人超异巨细的想象能力带领呓语般的意识流水穿插历史去考究。“我”想象假如莎士比亚有位极富有才华的妹妹朱迪思,她向往着像哥哥一样成为一名戏剧家,她的命运会是怎样?她一定是年仅19岁就被许配给了街坊里一位羊毛商的儿子;为了逃避婚姻,她出走到达伦敦,但是却处处碰壁;她去剧院找工作,受到男人们的嘲笑;一位可怜的演员兼经纪人收留了她,却使她怀了孕;最后她被迫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16世纪,一个女人若是有特殊的天才,一定会发狂、自杀、或最终其生活于村落外一所寂寞的小草屋里,半象女巫,半像妖魔,被人怕,被人笑”。另外传统的贞节观念令妇女甚至迟至19世纪仍隐姓埋名,或用男性化的假名发表作品……“我”大吃一惊地发现男子撰述有关女性的书汗牛充栋,而妇女所写的关于男性的书却寥寥无几。所有的教授、社会学家、小说家和新闻记者都在写女人……旧的文学形式根深蒂固;文学中充斥着男性话语,找不到可供女性使用的公用的语句;她背后的文学传统是如此短暂且不完整,结果对她的写作无甚助益;而且在写作过程中,怒气常使她离开小说去表现私人的悲苦,她的天才永远不能充分地表现……“我”想到两性之间最自然适意的就是合作。那是否脑子里也有两性?是否它们和谐融洽时,脑子才能充分发挥所有的官能?写作应该成为一种无性别的艺术,心灵要有男女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艺术的创造……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的观点对抗男性中心主义,而且解构性别二元对立论。不过,伍尔夫文章中也有自相矛盾之处,她说“任何作家写作时想到自己的性别就无救了”,但是她又在鼓吹女人要有独特的女性语言、风格、题材!
  

共 1293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对赛珍珠、玛格丽特•杜拉斯、托尔•莫里森、艾丽斯•沃克、弗吉尼亚•伍尔夫、玛丽•汉斯迈克拉夫、西蒙娜•德•波伏瓦等西方女性作家其人其作的介绍,以及对其作品内容跟思想的梳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西方女性文学的大世界。这是一篇能够增长读者见识的好文章,推荐阅读。【编辑:邬海波】【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邬海波        2008-11-25 12:07:39
  这文章显示了作者厚实的学养功夫,问好海天居士。
以真情打动读者,用灵魂感知世界。
2 楼        文友:军警文学        2008-11-26 11:12:48
  这篇文章值得一读!问好海波和海天,都辛苦了!
3 楼        文友:溪洋        2012-10-04 01:53:28
  佳作欣赏,问好,祝福!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4 楼        文友:侯学间        2015-09-12 18:37:49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