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散文·旗帜】湘西最后的湖南巡抚

精品 【散文·旗帜】湘西最后的湖南巡抚


作者:胡可南 秀才,201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57发表时间:2010-09-24 05:12:53

花塘官厅动工修复差不多有一年多时间了,我是近邻却一直没进去看过,前段时间去了趟张家界和凤凰,回家后因有事路过官厅,便拐进还是破破烂烂的大院里看了一下。前清两代帝师、北大和北师大前身京师大学堂总学监朱益藩的定园还是老样子,而他大哥朱益浚的大宅正加紧时间进行抢救性修复,昔日官宦之家的排场从恢复的高墙黛瓦之中显现出来了,这一下子,上百年的历史云烟扑面而来。
   朱家在清末算得上是有名的仕宦之家,一家子父子三人都是进士,举人竟有六七人,其后人有同盟会的,外交官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近现代史当中朱家人物会时不时地冒了出来。最出名的当然是朱益藩,今天的史学界对这位前清遗老极为推崇,称其为北京秦老胡同的大义遗老,对主子不忘旧恩,一大把年纪从江西山沟里跑到京城教育还很小下了台的皇帝,为清室跟民国政府力争优待条件。江西老乡张勋拖着辫子请他喝酒要复辟他不赞成,袁世凯拉拢他许以江西财政官员肥缺位子,他也不出来,9.18事变,消息19日传到京城,20日一早这老头跑到天津情绪激动地劝说溥仪在民族存亡之际不要依附日本人。从此后他就不跟溥仪跑了,也明告家族子侄不得到伪满政权弄饭吃,自己则上街挂单卖字去了。这种骨气为世人首肯,其光辉却淹没了当家的大哥。
   大哥叫朱益浚,字莼卿(1847.5-1920.3),1877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1880年原要签发四川梓橦县任知县,因路远改签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知县,从此开始了在湖南30年的官宦生涯,而极大部分时间在湘西,从知县干到知府、湖南学务处提调、辰沅永靖兵备道,湖南巡抚。驻节湘西凤凰时,辛亥革命爆发,老道台何去何从,民国政府已成立,大势已去,早已奄奄一息的清廷还存幻想,把湖南提法使、巡抚的大帽子给他,指望一个老头能在偏于蛮荒的湘西搞出点声响来,然而大厦已倾,只是徒费功夫。
   今天的凤凰古城,兵备道衙门正对着坚固厚实的城墙,墙里墙外游人如织,墙外江水潺潺,清流浣衣濯脚,游船来往穿梭,河滩上人们穿起土家、苗家的盛装留影,扮成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强蛮骄横的国军司令、妖冶妩媚的蒋军女特,一切是那样的古朴新奇刺激好玩,这为古城披上了光怪陆离的色彩。导游小姐讲解,沱江里最热闹的时候是端午划龙船,兵备道衙门把鸭子抛入河中,一江精壮下河抢鸭子,这风俗延续到今天。辛亥革命爆发,哥老会首领,苗族人唐力臣和革命党人田应全组成光复军攻打古城,但谋事不周,攻城失利,一百多人死于非命。清兵到处捉拿谋反者,在寺庙前以打卦的方式决定被捕者的性命,阳卦生,阴卦死。革命者退守山林,再联合湘西各地力量,田应全假造官印张贴布告,扰乱几千镇竿兵视听,一个月后呼啸而来,朱益浚接革命党人的劝降信,心惊胆颤,遂退出凤凰城,回到江西莲花厅,凤凰光复,挂出写上“汉”字的白旗,革命成功。
   这是凤凰古城的一段光荣历史,朱益浚是个反面人物,当时革命党人要杀猪宰羊,斥其为满奴,猪就是他了,羊是杨让梨,曾任清兵游击,与朱互为表里据守湘西要为清廷效忠。旅游文化讲得生动,文学色彩浓,朱道台是杀人如麻刽子手,行为可笑又胆小如鼠,这跟历史事实有点出入。1909年,朱督师四川救急途径永顺,知府金蓉镜是有名的酷吏,对湘西匪祸恨得牙痒,跟老朱说,不杀万人不足以平息。朱听闻知事情紧急,湘西将血流成河,便密参之自代知府,避免了一场对湘西的屠杀。据守湘西,反对光复,他认为当时的新军难以成大事,心怀鬼胎者大有人在,地方将不能自保,遂通电湘西诸县坚决抵抗。其时出任湖南巡抚的是余诚格,特请湘西黔阳黄忠浩任巡防驻守长沙城,杨让梨也从湘西驰援,后把住进入湘西的要道辰龙关。革命军攻打甚烈,黄忠浩被擒,拒不归顺,推之小吴门斩首,余诚格挂出汉字旗,虚与周旋,从后门脱逃寻找水师不得,遂沿江走江西退避上海。杨让梨手下有人动摇,也被擒杀。湖南震动,旧官僚胆颤心惊,家小哭哭啼啼。湘西抗击唐力臣见效,朱益浚撑起了湘西局面,湘西诸县一时胆壮,湖南不可一日无主,清廷就加封其为提法使和巡抚,军政大权一肩挑。人们以为最后的巡抚是余诚格,其实是朱益浚,但局面还是没支撑多久。朱本不想在湘西杀人,可在危局之中还是做了金蓉镜早就想做的事。
   史称朱是从湘西洁身而退,名节与性命家室都保住了,如何从险像丛生之地脱身却有不少说法。光复军一封逼降信使他恐惧打开了城门,这是一说;有湖南辛亥革命回忆录讲其闻谭延闿主理湖南,谭为湖南茶陵高陇人,离莲花只二三十里之遥,姻亲关系走得亲密,谭也是晚清士大夫出身,主张君主立宪,革命党胜利却与立宪派走在一起,看谭的面子朱便交出湘西;另有说法是朱家门生故吏偏天下,新派人物多出于朱氏兄弟,再说田应全父亲曾是贵州巡抚,他本人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成员,而朱益浚的侄子朱念祖留学日本也是同盟会成员。清末时期,经朱家兄弟的选拔推荐出国的人才有不少,这些人后来成了维新派人士,成了革命党。永顺土家族彭施涤就是其中之一,彭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后来成了湖南教育四老前辈。这种上层微妙的关系,是朱家兄弟有幸从事教育种下的善果,在新旧交替、党派迭出、性命攸关时帮了大忙。而朱益藩年谱上记载,隆裕太后逊国诏书下达,才给湘西对抗的局面解了围,这应是关键之处,朱家兄弟性格耿直,尽心职守,守旧明大事而不见风驶舵,是诏书公布天下才知皇差没有办不下去的必要。湘西交出去,官员们进退有序,溆浦知县夏芳圃守了几天,新政权还不派人来,夏仍守着一直等到办理了交割手续才走人。守城成功保全了自己,也保住了很多在古城经商的外地人。那个时候你不杀人别人杀你,湘西是强者为王的天下,造反者领教了朱的厉害才想到劝说之策,大家和平解决。我们可设想一下,如朱益浚顺应光复,扎根湘西,与大小山寨结盟,那朱很可能成了民国的老军阀,可历史不容设想。朱一家老小回江西,还是出了问题,其母受了惊吓,加上归途劳顿,在茶陵舟中病亡,朱密不发丧,回家后安顿定当后才告知兄弟,一家人才全部回到莲花开始丁忧三年。
   母亲发丧,经学大师,湘学泰斗王闿运送来挽联:“三子同时作考官,盛事曜儒林,棣鄂光荣传桂藉;一柱南天如敌国,教忠承母训,版舆安稳到莲花。”上联是说兄弟三人在儒林的荣耀,1897年大弟朱益藩放湖南会试主考,二弟叫朱益湛,举人出身,任职广东丰顺知县;下联说朱益浚,其能力是在南国撑起一片天,其忠来自母教,其万幸是在险恶之中车驾平安回到故土。朱家兄弟在湖南有一则轶闻,老弟作主考,官衙士绅设宴,把朱益藩恭送到主席上,暗地里要看朱家兄弟笑话。大哥在,老弟怎能坐在上头,何况朱益藩敬兄如父,老父朱之杰是咸丰九年的进士,过世早,全靠大哥教学馆帮衬家计。没想到朱益藩把自己的官袍披在主席上,反转身把大哥拉去上坐,官位亲情尊卑两不误,这叫披袍让席。朱益浚官小,诗文比老弟好,在士大夫之中有声誉,一首昆仑七律诗引来不少文人唱和,其中有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王先谦,湖南才子诗人而又哀叹名士一文不值的易顺鼎,剁了指头点蜡烛供佛的诗僧八指头陀,书与老婆均不得外借的文字版本学家叶德辉,叶一气和了200首,可见湖南文人对朱的看重。在清末朱在湖南有分量,其在湘西为清廷奔走的确能起到稳定一方的作用。昆仑是雪峰山最古老的名字,不是今天的昆仑,又叫梅山、楚山、会稽山,过去称入了梅山教是为邪教,神巫迷幻直追屈原时代。古昆仑山横亘湘、黔、川、鄂边境,涵盖了现在的武陵山脉,中华地势借此登高上了一个台阶,直上云贵川藏高原。这是战略要地,但又是历代统治者甚为头痛的地方,神秘美丽却不依从王道,贫瘠蛮荒而崇尚自由勇猛,质朴厚道却又隐藏着凶狠残暴,巫风弥漫典型的原始生态文化情调,对歌小调悠扬悦耳却不容你谈情说爱,抢了女人回去受用就是。上古传说是蚩尤不敌黄帝退守其地,三苗原在洞庭鄱阳之滨;秦人镇守镡城之岭控制南疆,百越之族躲入山中,南北朝陶侃征服五溪蛮,五代彭瑊来自朱益浚家乡吉州,建立土司王朝顺延八百年,清改土归流,驻营屯垦之策还是难以施行王道,湖南人历史上被称为荆蛮、蛮荆,湘西最为典型。朱益浚是罗霄山脉莲花厅人,秦汉时期也属三湘之地,从罗霄到雪峰山,地缘风俗、战略要塞有相似之处,土匪强梁的事是一样的,只不过教化早一点,两地都是清朝的厅,厅者多为边关要塞之所,湘西山民很多是江西迁徙过去的,派朱去镇守湘西是选对了人。但在一个朝政腐败行将没落的时候,要稳定蛮荒实在是太艰难了。湖南士大夫与之吟诗唱和对他寄希望过高,这些人也多是旧时代的人,注定一起要成为时代悲剧人物,这些人骂新党为反贼,骂农民运动为“痞子运动”,后被毛泽东斥为劣绅。
   凤凰光复,当地乡绅和革命党主政,一切照旧,把总还是把总,原是官差的守兵照常到衙门领取饷银。北京赶走了一个皇上让日本人沾了空子;湘西赶走了一个道台,一个巡抚,从此湘西匪事愈演愈烈,山民似民非民,亦匪亦兵,亦官亦盗,强人摇身一变成了民国将军。赶走朱益浚的唐力臣从军成了将领,回到家乡却被何键指示加以通匪名,唐只有饮恨自杀。湘西解放时,湘西有十万土匪,为剿匪死了几千人,光47军就有一千多名将士长眠于这块土地上,这真是一片让人理不清道不明的苦难杀戮之地,还是你不杀他,他就灭你,刀枪剑棒里过日子成了风俗,叫土匪文化。当时是叫贺龙去解决家乡问题,可他知道家乡的复杂性,全民皆匪,谁该杀谁不该杀实在难,只有让林彪的四野去。贺龙曾邀请毛泽东去湘西,毛笑着说小心你那里的人用蒙汗药把我翻到。
   朱益浚在湘西曾大建三王庙、昭忠寺,借神巫注入儒家文化想教化一方。处决造反者在神庙前以打卦为准实为可笑,但紧要关头面对如此多的犯人,又是神巫盛行之地,以巫治人,让神来决定生死是没办法的办法,乱世救局捞根稻草也是希望。这些情景沈从文有过描述,造反是针对衙门和外来客商,没想到失手了,乡绅出面找到衙门协商不要滥杀采取了这种怪诞的办法,这还真救了不少人的命。沈从文那时只有九岁,家人也参加了造反,很幸运躲过一劫。他亲见头颅堆在那里,耳朵一串串的。取首级计军功古已有之,明朝戚继光用此法激励将士奋勇斩杀倭寇。割耳朵是为简便行事,有时却可以留下活口。有人说,朱益浚不胜不狠,自己的人、外来的人就要遭殃,这是事实,黄忠浩、杨让梨就是例子,朱能从凶险之地脱身有很重要的因素也是用了湘西强狠的手段,对手不得不让,双方都不想让更多的人身首异处。
   书生杀人是时代使然,作诗却别开生面,他在湘西一个叫茶卑的地方写道:“云中雁语看无影,墙外香来觉有花。人正愁对我偏笑,山邨到处好桑麻。”笔下的湘西多美,没那些血淋淋的残忍。从湘西回到莲花有十年的闲适生活,他有时吟吟诗,写写字,字是公认的好字。有一首晚年的诗云:“物理人情皆自得,仰天一笑万缘清。晚凉便自出郊坰,贪看良苗十里青。偶把钓竿矶上坐,鹭鸶彪过水心亭。”从后面的句子里看出,下野的巡抚大人还有点壮心不已的意思。
   朱在家建了大宅院,恢宏气派,不失巡抚之家的威严,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为啥把院墙建得如此之高,四围高达八九米,见不到窗子,超出了中国西北豪门的高墙,这只要想想他在湘西的经历就可以理解了。可高墙并不能保全家业,1929年制造马日事变的许克祥部追击红军,闯进朱家宅院,将财物宝贝抢劫而去,以致文物流失到海外,朱益藩致电老蒋,提出抗议;1933年湘西土匪出身63师师长陈光中进驻朱家大院,将大院又是洗劫一空。陈光中在莲花也使用了古老的杀人手段,老百姓冲着被红军打败的63师喊了句:“活捉陈光中!”他拿红军没办法却对喊话的村子老百姓下手,杀108人,割耳朵以计数,五块大洋一只。解放后他又上山做了土匪,后被四野剿灭,这冥冥之中似有一些历史的巧合性。朱的后人此后无以为依,只有靠投奔扬州亲戚过日子。可值得一提的是,红六军团前身17师曾在朱家进行组编,湘赣苏区苏维埃政府、省委在朱家成立,统辖二十多个县市,这朱家大院可称得上是“南天一柱”了。老主人朱益浚是怎么也没想到在他家后来发生了那么多与国家兴替有关的故事。
   朱益浚故去,同是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作挽联称颂:“一掌障封疆,尽世如公,何处能容移国盗;寸丹悬禁御,孔怀有弟,不堪重读望京诗。”这自己人评自己当然很高,都像朱益浚那样,何来窃国者;孔怀有弟,兄弟情深,老弟还在北京为主子效力,时政很让人揪心。在时代激烈变迁时,泥沙俱下,士大夫难做,有变革求新法者,有苟且偷生者,有窃国谋利者,有退隐山林者,有尽忠报效者,名节在此时更容易显现。变革维新是时代主流,但很多人很迷惘盲从,对遗老而言就更难了。朱益浚竭尽职守能全身而退,留下血腥让后人评说;朱益藩耿直尽忠,似愚非愚而不丧国格人格,大是大非问题上分寸把握得很好,这为朱家挣回了不少脸面。

共 510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偶然的一次相遇,便掀起了轻柔的面纱,厚重的历史在此露出了冰山一角。朱氏一门人才济济,官厅大宅气势恢宏,文章史料详尽,文风厚重雅致,文笔流光溢彩,既有回顾,又有反思,推荐阅读。【编辑:军警之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10-09-24 18:59:53
  看古迹须得胸中藏历史,如作者这般于一片恢复的官宅里看出上百年的历史风烟。朱家兄弟在作者挥洒自如的笔墨中栩栩如生。朱溢藩的骨气与至孝令人过目难忘。
2 楼        文友:沧桑岁月        2017-05-03 15:51:02
  看国作者的文章,不知道作者是哪里人?在这里也问好作者,祝愿作者创作愉快。也同时感谢作者对我们湖南湘西这个神秘而又充满传奇的地方的关注,向作者致以最崇高的致敬!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