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精品散文】刘恪:从洞庭湖启航的“红帆船”

精品 【精品散文】刘恪:从洞庭湖启航的“红帆船” ——全国著名先锋派作家代表刘恪足迹


作者:一碧无垠 秀才,128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59发表时间:2010-10-08 20:37:52
摘要: 从大众的角度看永远找不到他作品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双层寻找:首先寻找刘恪文本所探索的人与事存在的价值以及赋予这种存在的特殊感性方式。然后再从小说的历史和未来坐标系上寻找刘恪及其文本存在的意义。

2009年1月17日,立春的北京还寒风凛冽。北太平桥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却气氛热烈,刘恪诗学论著与当前诗学走向研讨会名家云集。高度评价刘恪先锋写作实践与文学理论思考实践加以集中提炼和提升,建构起颇为严谨厚实的文学理论或诗学体系。而让人遗憾的是,当下对深奥的“刘恪”的认知远远不够。这位中国先锋小说写作代表,因长篇小说《城与市》及《梦与诗》,文学理论《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及《先锋小说技巧讲堂》的问世而如日中天。尽管其小说的深涩、忧虑、隐晦引起很多争议,但他文字中呈现的独特的意境,深入人心的美感,不经意间总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和震憾。评论界再尖锐的评论家,也不得不承认刘恪作品的魅力与文学价值。
  
   三跃瓶颈口解剖职业内涵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都说人不可三心二意,否则一事无成。刘恪几十年以三栖生活方式三驾齐驱居然各领风骚,似乎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三种职业,三种写作方式,三次人生跳跃,冥冥中总经过“三”后,有一个质的飞跃。
   身兼三种职业,作家、编辑、教授,他用有限的精力,创造了无限的奇迹。写作:十几年完成五百多万字的创作;编辑:成功培养并推出了很多文学新人;教书:理论专著接二连三,发聋震聩。奇迹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任何奇迹的创造都有残酷的一面:自虐式的投入。
   刘恪的个子不高,微微倾斜的双肩背着一个休闲包走南闯北。跟人说话轻言细语,语调缓慢而平稳,外表一副随和、谦逊而又悠闲的样子,跟他接触后才知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人:率直。正是内外这种特有性格的反差赋予了他特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他在先锋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
   刘恪成长在渔舟轻摇、芦花飘絮的钱粮湖农场,美丽的风情赋予了童年内向的刘恪,一双发现童话般奇异世界的慧眼。尽管刘恪初中就读一年,便因各种原因辍学。头脑聪明而爱书如命的他不久就招收进钱粮湖一中当了一名教师。举教鞭4年,他常常感觉自己知识的贫乏,由此萌生求学的念头。年青的他第一次面临抉择。最后他还是毅然在别人质疑的眼光中,走进了考场,并顺利考上湖南师范大学。
   舍得,舍得,人生先舍才能得。第一次选择的成功,让他走出了洞庭湖,开始了文学路上不屈的航行。
   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去水电部八局当了名记者兼编辑,当时还没有做作家梦。一心一意跑记者,埋头做编辑。后来,他征得水电部同意创办了《江河文学》,任编辑部主任。八十年代,编辑是一个让人羡慕不已的职业,地位也高。刘恪骨子里湖洲孕育的基因又开始沸腾。他认为文学是一个深不见底的世界,仅仅一个本科水平,还远远满足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尽管去鲁迅文学院进修过,他仍感觉求知的渴望让自己常处于不安状态。1988年正是他在《花城》发表的中篇小说《猎人家族》开始产生影响的时侯,他没有乘风而上,却跑去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的研究生班。这次是人生第二次冒险,要毅然决然得多。随着文学素养水平的加深,他看任何事物都如折射镜,反射出独特视角,深遂了他多年的编与写。
   作为一名编辑,他富有伯乐情怀,积极推出新作家:许刚,冯炬明,冉正万,为他们组织作品研讨会。特别是冉正万,从小在煤矿长大,刘恪发现他后,将他带出来。不断鼓励和帮助他,让他一步步走上作家之路。
   家乡情浓,家乡情重。一名湖湘人无论走向何方,始终走不出巴陵山水的呼唤。远航多年的刘恪,带着厚重的作品归来,也带来了对故土文学发展的殷殷关注。2004年,他用慧眼识英雄的眼光,发现了湖南几位少壮派文学新秀,作品很有特色,文学功底也深厚,却鲜为人知。他在《芙蓉》杂志策划,成功推出了“新湘军五少将”,活动轰动全国。作为资深编辑与策划人,他是成功的,而作为先锋写作代表之一的刘恪,低调且沉默。无论什么光环,他都理性地解读一切而至于身外。
   他在解读自己曾经历过的职业时深刻地说道:教师与编辑来看,编辑表面看高尚得多,为人作嫁衣的职业,但也有弊端,编稿完全按你的主观意识去做。所以,编辑的文学素养与文学鉴赏能力要高。他笑言:教师倒是一个活职业,接受知识,传播知识。教书针对的是学生。只有将死的知识变成灵活的,培养出人才,才是真正的教师。很多人问刘恪的写作经历与体会。他认真地说:很多次机会能当专业作家,但到现在没有。他始终认为作家是一个自私的家伙,将自己的东西、经验和精神安排一个去处。所以,作为一名作家必须保持着对现实对社会一种评判和抨击的精神,用批评的方法,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持有严肃的态度。这是他对作家的定位,对多年作品的解读,也是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
   也许正是基于对这几种职业的透彻理解,没当编辑后,有次朋友建议他再拿教鞭,他立刻欣然赞同。人生的第三次跳跃便是去河南大学当了一名文学教授。几十年后,刘恪再回忆走过的路,感觉自己奇特的是:很多地方跟别人不一样,每到一个瓶颈口时,不管未来都会跳一下。刘恪他3次从瓶颈口跳出的经历解剖了对3种不同职业的内涵。
  
   三驾其驱提升作品文学价值
  
   刘恪萌生了写作的念头,是做编辑多年后。心中蠢蠢欲动的创作激情让他不由自主为自己的文学拿起了笔。写作与“三”的缘份,是他三种写作方式都能驾轻就熟。他脑海里一旦有个念头蹦出来就去做,并要做得尽善尽美才罢休。
   八十年代,先锋写作风靡一时,他对先锋写作还没什么特别的概念。当热衷于先锋写作的一批作家销声匿迹后,他却异军突起,作品迅速火爆。到了九十年代,他在先锋写作阵营中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作品浓厚的文学功底,语言的意境,以点扩面的涟漪般的描述方式,让人目眩神迷。
   1989年长江楚风系列中篇小说:《红帆船》、《山鬼》、《砂金》、《寡妇船》出版。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中篇小说《红帆船》引起轰动。次年6月2日,《十月》杂志社和鲁迅文学院共同组织京津两地评论家召开“刘恪作品讨论会”。
   10月,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楚风小说《寡妇船》并获华东地区图书奖。凭借楚风系列作品,他奠定了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创作激情如涌泉而发,作品一发不可收。策划大师从不为自己策一把,乃是沉默的。他只用作品说话,用奇异的文字去诱惑读者欲罢不能。
   1997年,他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三峡刘恪专题生活体验片的拍摄。他的作品已开始引起各种评论与争议。随后,他边工作边潜心长篇小说的创作。1998年3月完成了最巨影响力的先锋长篇小说:46万字的《城与市》。在2004年专家评定中,居全国长篇排行第二名。
   作品多元叙述者的设立和多重叙述视角的“交叉”,带给小说朦胧、暧昧而又紧张的艺术效果。他将故事诗性化和心理化的处理,忽略故事本身的重要,吸引读者的是故事引发那些情绪,那些思想,那些疼痛,牵着读者一步一步陷入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中。其后两年不到,他又完成了《梦与诗》三十多万字的残酷创作。历来不爱吃大鱼大肉的刘恪,真正是一名为文学而歌的苦行僧。二十几年,写过五百多万字的刘恪,怎样渡过了他的黄金岁月?他的总结精言是:苦不堪言,乐在其中。
   刘恪掏空生命的精力去完成几个长篇后,开始短暂的停息,进行短篇小说与散文的创作。笔触《博物馆》便获芳草文学一等奖。大部分散文收录在自选集《耳镜》中。“耳镜”这个隐喻,用他自己的解释说,就是用耳朵去看,以听觉为镜子,带有通感的意思。这部文学创作(小说和散文)和文学理论各占半壁江山的个人近年自选集,于无形中向读者敞开了解读刘恪创作秘密的一道山门:他本来就是一位徘徊于形象体验与理论沉思之间的人。
   而后不久,他的写作风格再次发生转变,向理论转型。小说的创作极大数来源于天赋的灵性与灵感,而理论创作靠的是硬功夫。这需要深遂的思想和全面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领域的知识丰富自己,并融会贯通。
   上天是公平的,刘恪沉迷书海博览群书,让他理论书不是完成是完美归系。他记得当时写完《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在湖南《芙蓉》杂志连载。一个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如发现新大陆,欣喜万分,便决定出版成册。当时理论书处于最低迷期,考虑风险,只出了3千册,谁知没出3个月便一销而空。天津一个女读者,寄钱到河南大学,请刘恪买一本再寄给她。他哈哈大笑着说:别人写小说引来粉丝,自己很搞笑的是,理论书收到的读者来信最多。最后,出版社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只得原版追印了几千册。
   也许有这本书作底,也许《先锋小说写作技巧》更胜一筹。这次是他一边写,出版社干脆一边排,刚写完,《先锋小说写作技巧》就出片印刷五千册上市。
   这本书一经问世,给文学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著名作家王一川看后深为震憾并评论:刘恪来自洞庭湖畔的鬼精灵式体验和北方雪原的冷峻思辨及自身的先锋实验一道,交织出三元化奇效。以罕有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对人们向来视为畏途的先锋小说从理论到技巧都大胆破译、纵情感发,实现了中国人在先锋小说技巧这片神秘区域的奇妙的处子航。首度为先锋小说诗学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体验式与思辨式交融的理论框架,其贡献不可估量。
   刘恪谦逊地说自己只是“一个行走于小说与理论之间的写作者”。这种双重身份意味着天赋,意味着修养和境界,意味着有效的文学通行证。也是感性和理性、想象和逻辑、诗与思三者的完美结合和体现。
   刘恪自己做梦也没想到理论作品会卖得轰轰烈烈,读者如此之多,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形之中又赋予了他一个作家的责任感。目前正赶写《中国当代小说语言》,这本书属2009年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图书。
   而有一个渴望让他如此焦虑,那就是家乡洞庭湖的呼唤。那存在他生命中最长久的两样东西:湖水与芦苇,带着波涛时时飘荡在眼前。少年刘恪夏日的傍晚总爱坐在湖边草地上,看太阳掉在一排一排绿色的芦苇墙上,叶尖锋芒地扫着太阳的边缘,扎出阳光的血,点点滴滴染绿苇。他便拔出芦苇心,吹出一首青草与水波涌动的旋律,从此盘旋在刘恪生命中挥之不去。刘恪一直认为,洞庭湖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好地方,其中深藏了不知多少的文学题材。让他魂牵梦萦值得为它真正的价值一涌而发一次,他计划近快完成心中酝酿很久的“洞庭湖湿地”三部曲,平息心中的冲动带来的焦躁不安。
  
   三地藏书创造精神家园
  
   2008年11月,刘恪收到岳阳第二届书友会的邀请,手头正有几万字的书稿等着完成,他还是赶了回来,哪怕只停两天。在茶楼小小的包厢里,十几个爱书者有幸围成一圈,看刘恪套一件针织毛衣,捧一杯茶,身子微微向前倾斜,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地闲聊般,聆听到他藏书经,仿如倾听家中和蔼老者在诉说家常,温和、平常、亲切,却让每个听者受益匪浅。
   略带暗淡的灯光下,刘恪谈到书时平静的脸上满是自豪。正是这次书友会让看过刘恪很多书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记者,知道他是一个藏书家的秘密。他的藏书到底有多少,自己也没统计过,从湖南、河南到北京,横越三地,家里全是书。
   刘恪从小喜欢书,那时家里条件不大好,但只要有钱马上跑去买书。从十二岁便开始藏小人书,从此开始对书痴爱的“三步曲”,走到哪买到哪藏到哪。只要听到谁说哪里有好书买,便赶去哪里,成了一种无法克服的“坏毛病”。
   有一天与一个朋友到书店,看到的都是好书啊,拚命买。抱出来付完钱一看口袋里根本没留搭车的钱。两人上车与公交车售票员交涉半天,最后另一个朋友在下车的站牌等着付钱才得以回家。有时,刘恪一个假期,就要花掉5千多买书。他还有一个很让朋友们头痛却乐不可支的爱好,只要发现有好书,一准推荐朋友们买,他们买了才放心。很多朋友被他带成了书虫,他们便常常笑骂他:自从认识了刘恪,口袋里便没看到过钱,全变成了穷光蛋。而刘恪看到适合朋友用的书,他一定会慷慨买下来送给他们。别人高兴得跳,他也开心地大笑,却不管口袋里还剩多少,明天的早餐在哪里。穷书生,乐在书中。
   喜欢干净整洁刘恪还有个习惯,书买回家也有三步曲:先将书都清洗一遍,冠名为给书“洗澡”;再将所有的书都翻一遍,强化在脑海中;然后才细心按类摆放。摆也有很多讲究,就是什么书得平放,什么书得倒放,什么书到什么时候得翻个头,其细致到了呵护的地步。别人笑他,比对情人还好。他立马说:那确实,书是最好的情人,没有一个情人比书更长久。一个真正的爱书者和藏书家,是会将书当着自己最好的情人去呵护的。
   刘恪对书的选择也于对情人般的挑剔。他认为藏书有很多学问,知道了藏书的本质,才能明了藏多少书,藏什么书,有时该淘汰一些什么书。他不藏的书有三大类:一辈子不接触的科目不藏,对自己无益的不藏,没有价值的书不藏。朋友们骂他书迷、书痴、书虫。而正是书海,让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从不进任何娱乐场所的刘恪,独守寂寞而不虚空,沉浸在自己充实平和的精神世界,作一名文学守卫者。他独守清贫,注定要为书孤独而行。
  

共 62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深刻细腻的笔下,一个真实的、受人敬重的中国文学新浪漫主义、先锋派的掌门人刘恪的文学之路,赫然显现在人们眼前。一篇耐读的报告文学。【编辑:心的浪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09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冷月        2010-10-08 23:28:44
  从这篇文中,让读者对刘恪老师有了个全面的认识。进取心是刘恪成功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缘于他的敬业精与博爱。特别感动刘恪的伯乐情怀的那一段。我想正是有了这些因素,才有刘恪之后的发展,在每一个领域有其不同凡响的突出表现。问好:)
2 楼        文友:依是幽兰        2010-10-09 19:42:57
  问好浪子哥的朋友无垠妹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