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专栏·蓝天云隼】哲学遇到的麻烦

精品 【指间专栏·蓝天云隼】哲学遇到的麻烦


作者:蓝天云隼 举人,5727.9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71发表时间:2010-10-19 12:15:24

日前,与一位文友就新版《红楼梦》的褒贬现象抒发了一点个人感受,并获得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语言有障碍,文字会欺骗”。因为就目前一般而言,人与人之间还无法进行全息思维交流,必须借助语言和文字等“名相”来对客体的“实相”进行表达和描述,因而总会造成思想交流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对完全相同的“实象”进行思想交流,也会因“人”而异,绝不会得出完全相同的“语言和文字”描述。虽然如此,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真理”性的层面来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只能深陷哲学的思辩而不能自拔。
  
   哲学思辩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对无限时空的认识,而一旦以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时空产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和无奈,就会因谁先谁后的问题而纠緾不清。著名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即是如此。所以,我想我们还是暂时离开哲学的土壤,回到我们共同的祖先“老子”的怀抱里,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关宇宙和人生“实相”的端倪。
  
   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过的五位最杰出的大思想家:老子、孔子、苏格拉底、耶酥和释伽牟尼中,我们还是选用老子和孔子,因为他们的思想毕竟还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系统流传下来。再者,基于现代最新科学研究和天文观察,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不再支撑“基督”教义和“佛教”经义。因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物质也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完全相对的,宇宙间真正永恒的只有“道”。有关内容可参看我的《有关“无限”问题的思考》,结尾部分便是我的老师李航先生关于“绝对光速宇宙观”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基于“老子”和“霍金”的思想而获得的。
  
   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基于科学实证的思想观。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先祖,与其弟子柏拉图以及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等,成为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哲学的复活者,它们在西方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宗教统治下,重放光芒,也是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主的现代科学的胜利。毕竟我们相信实证,而不是抽象幻想。
  
   现在,牛顿的经典力学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现后,已经很难再支撑以此而发展的哲学。正如尼采说:“上帝死了”一样,霍金同样发出感慨:“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已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18世纪,哲学家把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研究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然而,19世纪和20世纪,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来说,科学变得过于专业化和数学化。哲学家把他们的质疑范围缩小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伟大哲学传统的何等的堕落啊!”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感知:在哲学的二元对立世界里,物质形式发展的再高级,可人类的痛苦依旧,皆是由此而造成的。一是二元对立,二是时空无限,三是哲学思辩。人世诸多矛盾、人生诸多苦恼皆因而起。
  
   “哲学”的麻烦来自于它对时间和空间均为无限的自觉认同,并在此土壤里自我繁殖。无论它如何变化成怎样的哲学原理和学术思想,依然脱离不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基于无限时空的一切思想,最终都将会落入“思辩”的彀中不能自拔。就如同宗教宣称“上帝”是万能一样,其实只要我们轻松地设问一句:“上帝能制造一块连他自己都无法举起的石头吗?”宗教便无言以对地陷入哲学的“二律背反”原理之中。这是哲学对宗教的伟大胜利。现在随着科学新观察的不断发展,相对论告诉我们:我们所处的宇宙时空并不是绝对的;量子论则告诉我们:我们面对的一切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无限”这一概念只是数学上的一个符号,而并不是我们的宇宙存在和行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就是数学本身,面对无限的问题,也会陷入悖论。
   例如:0=0
   1/无穷大=0
   2/无穷大=0
   结果:1=2
   这就是引用“无限”概念之后带来的悖论,而哲学正是基于无限时空土壤的思想总和。再次强调一遍:“以有限的生命时光,去思考基于无限时空里的问题,总会给我们带来迷茫和困惑。”如果说宗教是“绝对空间宇宙观”,那么哲学则是“绝对时间宇宙观”。而现在,绝对时空已经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破,时空不再是绝对的。那么,哲学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便再也难以维继哲学的成长。
  
   一切思想的究竟归一处,最终都要回到本源问题上来,即: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宗教要回答,哲学也要回答,科学更是在这个问题上乐此不彼。世界各大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这个最根本的问题,2500年前的老子同样是从这个问题入手的,老子采取了与现代科学相反的途径,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思维过程,获得了“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的认识,从而体悟出“道”的存在及其特征特性和对万物的作用。“道”是什么?老子在他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里有着详尽的描述。我个人感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人的认识,“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将人与天、地、道放在同一个层面上来思考,这是何等伟大的思想。这是宗教所不能比拟的,后来所谓的道教只不过是将老子奉为先师罢了,其思想深层的认识并不是一回事,老子是老子,道教是道教。
  
   如果将老子和孔子作一比较,那么老子的思想是思考宇宙人生实相的边界问题,而孔子的思想是思考宇宙人生实相的中间状态,而中间状态正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故而其成为千年主流思想也是符合现实世界的功利选择。尽管如此,老子的思想及其“道”的演变流传依然深远。千百年来人们对老子《道德经》的注解和理解可谓是层出不穷,各有妙悟。但其真相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老子到底想告诉我们些什么,他当年写这五千言时,内心的真实奥义是什么。这可能永远都将成为一个谜,无人知晓,其实也无需知晓。王弼有王弼的理解,陈鼓应有陈鼓应的理读,林语堂有林语堂的说法,王蒙有王蒙的新义。时代不同,思想土壤不同,对其知见也必然会不同。这没关系,通过对这些注解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加深对老子思想的认识,也是件不错的事。
  
   现在,我们又有了新的思想土壤,那就是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及其实证获得的直观认识,宇宙是有生有死的,宇宙是有所限制的,时空是完全相对的,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宇宙间只有光速是恒定的。有了这样的思想土壤,我们再来重新认识老子思想,发现它竟与之是那样的吻合。而且老子的思想里还有超越现代科学认知的内容,那就是对“道”的特征特性的诸多描述,以及对“道”超越时空和万物的感知。老子在科学条件极其落后的时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和感知,不能不说他是伟大的思想先知。他通过对人自身的观察,获得对天地及道的认识,与现代科学通过对天文的观察和思考获得新的宇宙观,从而指导人类建立新的人生观,可谓是跨越时空的相遇,大道相通,亦是一理也。
  
   先把老子放一放,再来说说孔子。说孔子不得不提到儒家,儒家将孔子奉为至圣先师,是汉朝以后的事,孔子在世时也是很不得志,生活的很栖惶,他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后世会把他抬得比天而高,配享神庙,泽被万代。但我们现在应该知道,孔子的真正思想并不是后世被统治阶层所利用的儒家思想,《论语》的思想是正确的,是符合新的思想土壤基因的,而历代统治阶层所主导的儒家思想只是传承了孔子部分思想的精华实质,而并不是完全的继承和传扬,儒家应该是孟子的儒家,而非孔子的儒家,到了董仲舒手上更是走了大样。有关这方面的比较,可能要花费较多文字,在此不作赘述。
  
   孔子的思想就像牛顿的经典力学一样,是研究中间状态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否定牛顿,他的经典力学在常状下依然是万物运转的规律性认识,只不过在研究物质微观和宇宙宏观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将“阵地”交给“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相比,也正如此。一个是研究宇宙与人生的边界问题,一个是研究常状问题,两者结合,便完美地向我们展示出人类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全息思想成果。所以,“孔、老”应是一家,而非后世的“老庄”和“孔孟”之论。
  
   历史在两千多年的流逝中,早已将“老子”原本思想束之高阁(客观来讲,《老子》的语言极为深奥,文字表达容易产生多义理解),也将“孔子”的原本思想改造的越来越像政治教条。大道不通,世有所累,两千多年的封建集权统治的余温依然让我们强烈感受。无奈何,世人只好从外来的佛法里寻找精神寄托,从变异的道教中去求仙,在西方的伊甸园里拜上帝,而早忘了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真魂”正在苍茫大野里孑孑独行。
  
   通过对人类思想的疏理,以及对现代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祖先那里找到我们需要的精神归宿和思想寻租。这不是感情用事,而是理性思维。可能带有个人的喜好和偏见,但在这样的母语体系里寻找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总感觉要比在其它思想体系里寻找,要更加的如鱼得水,快意人生。退一步讲,这些思想在极高层次上,也是与其它思想完全媲美的。更何况,运用基于现代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获得的“绝对光速宇宙观”这把尺子来衡量:佛教的思想大多都是“绝对时间宇宙观”的思想,部分依旧“绝对空间宇宙观”的思想;其它宗教也概莫如此。而哲学则是完全的“绝对时间宇宙观”思想。由于我们在哲学的土壤里生活的太久了,思考问题,运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思想,总会不自觉地要运用哲学的逻辑思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将哲学送入历史还是十分久远的事,未来可能会创造出脱离哲学土壤的“语言和文字”新品种,可惜我们是看不到的了。这样说,不是说佛教等宗教和哲学就没用了,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就如牛顿经典力学一样,在常态化条件下,依然是科学经典。宗教、哲学在不同的土壤里依然会作用人的思想,给与之相适应的心灵以慰籍。
  
   我们一直以来,总是将自身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形式来看待,总觉得自己是智慧生命,很伟大,要人定胜天,从而造成了与宇宙本体对立。老子所谓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就是将人放到了与宇宙本体平等的位置来思考,这可能是他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悟道经历的得到的结论。现在,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思考:将人作为宇宙的整体来思想,而不要分割开来,对立地去思考宇宙。我们本身就是宇宙的有机组成,就是宇宙的智能结构,就是宇宙的大脑(当然可能还有其它外星智慧生命,但亦可将其作为宇宙智慧的总体来思考)。这样一来,我们对宇宙的思考,可能也就是宇宙自身在回忆、在总结自身成长的“经历”。另外,这种“回忆”可能至起点处便中止,发现宇宙重要的法则(物理定律),就像我们每个人回忆过去时,想起了重要的事件和人,感悟出一些人生道理来。但我们不可能将过去的全部信息都连贯地回忆起来,这可能是受思维速度的限制。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宇宙过往的每一个细节,只能回忆起重要的片断。
  
   将人作为宇宙的有机整体来思考宇宙,就会将宇宙作为我们的“身体”来对待,就不会产生对立,而是善待,并以人文的关怀来面对自然。一种人性的宇宙观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种“人性宇宙观”与“神性宇宙观”(宗教)和“物性宇宙观”(哲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思想将会更加的自由,既不再受神的支配,无所作为;也不再因陷入物欲,而迷失思考的方向。而这更加自由的思想,也会在科学的发展上,指引我们更加智慧地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会主观地去伤害自己的身体。
  
   “人性宇宙观”不仅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在社会内部建立起合乎宇宙法则和自然之道的文明制度,也要以自然为本,遵循宇宙法则和客观规律,更加善待自然、关怀自然、和谐自然,从而将人类真正地纳入宇宙本体,与自然相洽,达之“天人合一”之境。
  
   “人性的宇宙观”同时也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尽可能地不要去伤害给我们的思想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肉身。因为这“肉身”不仅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也属于宇宙本体的一部分,伤害自身的肉体,也就是伤害了宇宙的本体。所以,一切有害于我们身体的行为,都是违背了宇宙的意志,必然会得到应有“反馈”作用。从而让我们的思想不得安宁。
  
   既然我们连自己的肉身都不应该去伤害,那么,更不能去伤害我们的思想。所以一切禁锢人类思想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合“天道”,违背宇宙意志的。因此,我们每个人之间互相关爱,彼此尊重,让各自的思想自由发挥,便在宇宙的宏观层面上找到了“神圣”的法则支撑。当然,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首先要合乎“天之道”和“人之性”。
  
   “人性的宇宙观”必将在人类的未来社会中,发挥出难以估量的价值作用,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目前社会的二元对立局面,让人类彼此之间更加和谐地相互作用,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人性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人类从“神治”到“权治”再到“法治”,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未来在“人性宇宙观”的作用下,必然会进入到“和为贵、礼之用”的社会,“仁、爱”将成为主导价值观。
  
   遥想未来的子孙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快乐生活,我们今天所承受的一切苦难都是必不可少的铺垫和积攒。我们伟大就伟大在这里。

共 526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哲学,宗教,道以及相对论,数学,量子力学,宇宙观等之间的辨析和挖掘研究,阐述了哲学在其纷乱中的伟大胜利和遇到的种种麻烦。作者以明晰平实的语言文字将一些难懂的现象和理论给娓娓道来,明白清楚。思维深刻,环环相扣,一一说明,文字功底深厚。推荐欣赏!问安亲。——菊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02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菊惆        2010-10-19 12:16:24
  “所以,“孔、老”应是一家,而非后世的“老庄”和“孔孟”之论。”亲说的在理啊。欣赏了。问安
王者的忧伤
2 楼        文友:杨月弯弯        2010-10-20 05:05:41
  问安 。
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喜欢与别人沟通的人。总是捧着一壶茶,伴着一盏灯,盘点人生的点点滴滴。
3 楼        文友:秋林        2010-10-30 12:09:04
  谁企图解说老子,谁企图探究其奥秘,谁就必然闹笑话。老子无他,休真修道的法门尔。
语境就是一切------荣格。
4 楼        文友:秋林        2010-10-30 12:10:07
  老子不是哲学,是常人将其庸俗化为哲学。
语境就是一切------荣格。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