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梧桐散文】学校

精品 【梧桐散文】学校


作者:赵付友 探花,1383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37发表时间:2010-10-20 12:06:56

学校是一个大家族。过去,他只有教室,厕所、围墙等,家庭成员少,结构简单。学校管理着仅有的几位组员,形式粗放,手法简单。成员们也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看四季轮回,听花开花落。数月的洗礼中,学校一年复一年地增加着自己的岁月,不断更新和添置着大门、教室、寝室、操场、餐厅、家属小区等新成员、新家眷。
   一、大门
   村小一般是没有大门的,没有大门也就预示着用不着门卫。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一无四有”(无危房;有教室、课桌椅、有围墙、有操场)工程。至此,村小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大门。学校有大门了,可是,村民和师生们并没有感觉到学校安装大门的必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学生娃都是本村本族自家的孩子,大家都是同一个姓氏祖先的后裔,骨子里流淌着相同的血脉,平时一日三餐还互相串门捞稀稠哩,何况一同来到自家学堂一起读书学习呢。按村民们自己的话说:不是村民和师生们的安全意思差,大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习惯养成了,学校建一个大门纯粹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自从“一无四有”工程后,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有了围墙和大门的陪衬,有了朗朗的读书声,村小才真正有了学校的模样。这样,每日负责为学校开大门、关大门的任务就无形地落在了校长身上。村民和师生都知道:每天第一个走进学校的是校长,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也是校长。
   不知从何时起,村小升格成了中学,学校的地盘由原来的2亩地,不断扩大到20亩。这期间,学校才开始有了大门,既然有大门了,但依然没有专门的门卫,大家看到日常负责开锁学校大门的除了校长外,又增加了总务主任。大家闲聊的时候,不少人认为:如今,能掌管着师生进出校园大权的就是学校最大的官和最有实力的官;再后来,学校的地盘开始由20亩向40亩的地盘延伸,不久,因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地盘扩展到了100亩。不到升入中学年龄的学生娃进入了中学的附属小学,到达中学年龄的学生被集中到了中学校园。这时候,学校的安全工作日益被重视起来,学校的大门也几经更迭、翻新。中学不但有大门,还开始有了专职的保安门卫,每当开关大门的时候,穿着保安制服的门卫轻轻一按遥控,铝合金材料的电子遥控推拉门就开始呼啦啦响动起来,或关或开,悠然自如,一切尽在掌控中。
   有几次上下班的时候,我轻轻地从学校大门经过。面对终于职守的门卫,我都给予赞许的微笑:学校大门,每天都在无声地为莘莘学子们展开了一片奔马驰骋疆场的原野,大门门卫,每天都在为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们捍卫着知识的天空的一片宁静和尊严。一天天的日子过去了,学校大门依然无怨无悔地吸纳一茬茬渴望求知的学子;一年年的春光远去了,学校门卫继续笑容可掬地送走学有所成、满腹经纶学生走上更高的学府。
   大门是走向学校灵魂深处的开始,大门是探秘学校内心世界的源头。每日从学校大门进进出出,我都有着不同的感觉。多少次我也曾被从学校教楼传出的朗朗书生所吸引,多少次我也曾被陶醉在知识海洋中的学子所感染,但每一次走出校园深处,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更深入地探究起学校教学楼的美轮美奂来——
   二教室
   留在我有效记忆里的教室,常常充斥着厚重的泥土气息,泥桌子、泥凳子、泥孩子是我在村小求学时最突出印记。村小的教室不透光,但夏季漏雨、冬季透风,低矮、阴暗、潮湿是其突出特点。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教室逐步被钢筋水泥组合成层层叠加的教楼后,教室的个数增加了,读书声增大了,文化氛围更浓了,教室的热闹劲也更高了。如今,国家通过实施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过去缺胳膊少腿、高低不一、长短不齐的课桌凳不见了,外观、长短整齐划一,高度因学生身高而异、座位因前后不同而可以自由调整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课桌凳填充其间,成了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按教室空间和实际需要而配置的电棒、节能灯代替了昔日的昏暗小煤油灯和两只25瓦的白炽小灯泡。夏有降温的风扇,冬有取暖的煤火炉(当然,乡下的师生依然渴望有朝一日也能像城市教室一样,同样享受到夏可降温冬可取暖、既干净又环保的变频空调的关照),教室后边,可热可凉的自助饮水机,随时可滋润师生们干渴的喉咙。白天,教室窗明几净、宽敞气派;夜晚来临,你站在校园外看由一所所教室组成的一层层教室,再看由一层层教楼组成的一幢幢教楼,高悬在每个教室的每只电棒都放电,满楼银光倾楼而下,皎洁的月光下,真叫你分不清哪是月光,哪是灯光。漆黑的夜晚,高高的教楼成为白色的世界,在周围村庄的衬托下,格外耀眼,端庄、稳重、气派中透出知足的书卷气息。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长年生活在校园中没有感恩思想的人,要让他体会出教室的博大胸襟来,体验出政府重视教育的满腔情怀来,不能不说会有一点不知从何说起的味道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几次,我与几位深受政府“三农补贴”恩惠的村民闲谈,大家赞叹最多的就是:政府给予我们农民兄弟太多的关怀,种地不交税,娃们上学不但不交钱,甚至还有生活补助。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哪朝哪代的帝王将相这样地关注民生?关心我们农民兄弟?每到动情处,常有上岁数的老人遗憾地表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让我回归到小孩时代,我一定第一个跑进学堂去读书!
   高高的教楼总是屹立在学校最突出的位置上,教楼旁树立起来的高高旗杆上,舒展开来的红旗在微风的吹拂下格外耀眼。葱茏的树木围成一个绿色的大栅栏,我总是幼稚地把它看成是系在勤劳的邮递员腰间的一个绿色包裹,里面储存着大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知识资源。从绿色的树丛中端详教楼的摸样,我还常常把教楼看成是一位上身穿着白大褂、下身穿着绿军装,脚穿解放鞋的睿智老人。我还曾经傻乎乎地给自己的弟子讲述:只有你走进了教楼这位睿智的老人的心灵深处,我们就能不断地探寻到教楼肚子中的一个个宝藏,聆听到教楼老人叙说给我们的迷人故事。
   教楼真的是一个睿智的敢于负重的老人。白天天不亮,他就开始把一个个学生招呼到自己的怀抱中来,早自习嘹亮的读书声,成了他老人家弹奏出来的交响乐。似瀑布落下深潭,似飞流冲刷沙滩,似钱塘潮漫过坝堤,似三峡开闸泄流。时而急促、时而低缓、时而高音、时而低音,把起伏的学生腔比喻成千人大合唱也好,把优美读书声说成是动人的旋律也罢。此时,只要你置身于早晨的教楼旁,你不想随口诵出两句唐诗宋词都不成!
   重阳节到了,这天早自习,我早早地来到教楼上。我当老师的,不为别的,一是为了给学生树立一个勤奋的榜样,二是为了真切地感受一下登高望远的感觉。站在教楼上,我手扶教楼栏杆,极目远眺,望日出,赏彩霞,看学校四周村庄房屋的静谧与安详、听附近村庄的鸡鸣和犬吠。村庄内外,缠绕在高高树梢上的袅袅炊烟,多么像一个身材窈窕的淑女,正含情脉脉地把修长的胳膊紧紧地挽在了情人的胳膊窝中。有时,我也曾幼稚地、肤浅地赞叹过:炊烟是大自然谱写出来的五线谱,飘零的树叶、翻飞的小鸟就是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现在想来:从教楼的每所教室里的门缝间、窗口中挤出来的读书声飘向太空,我不由地赞叹:最美的天籁之音永远是我们麾下孩子们的读书声。
   读书声作娇儿之态,书生朗朗高亢之时,我常常趋步向前,欲搂娇儿于胸前。等我走向教室,书声却趋缓起来,欲要远我而去。唉!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登上楼梯,漫步在走廊间,目标指向固定的教室。走廊没有山径之幽曲,竹木之幽径,但从每个教室中透出来的书声都带着一股童稚的生气,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轻快、飘飘欲仙之感油然而生。读书声浸着霞光也好,流淌在月光上也罢。我听来总感清晰。有时,静心细听,真还会听出许多层次:泉水绕树,清流拍石,黄河奔腾,钱塘潮涌。此情此景,你不得不为之动容,你不得不为之满腔热血!书声滤过丹田,冲走污垢,留下清净,品味遐想,令我陶醉!书声,就是教室的灵魂!
   正因为书声的灵气,正因为教室经常被书香气息所浸泡,只要一踏上教学楼的楼梯,我总会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奋进的心态,更会有一中风光无限好、更上一层楼之愉悦。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只有颜如玉。我从小开始读书,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又开始教学生娃读书,始终没有得到黄金屋,更没有亲眼见过颜如玉。但我既然教诲我的弟子们: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而学生期间,有老师的教诲,有同学的陪伴,徜徉于浓厚文化氛围的教室里,永远是一种遨游于知识海洋的最佳境界。
   夕阳西下。书,读累了;作业,完成了;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出教室,让疲惫的教室老人也轻松一下吧,我们一起手挽手、肩并肩,向恢复我们精、气、神的寝室走去吧。
   三、寝室
   如果说教室是一个睿智的敢于负重的父亲,那么寝室则是一位伟大慈祥的母亲。夜幕降临,学习一天的学子从教楼散去,稍事休息后,在悠扬的就寝号招呼下,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寝室走去。洗漱、整理床铺,悄悄地与室友们交谈着一天的收获或遗憾!在寝室管理人员的善意提醒中,在熄灯号角的督促下,慢慢地投入母亲的怀抱,进入梦乡……
   没有母亲给孩子讲灰太狼故事的絮语,没有母亲拍打婴儿入睡时温柔。既然是慈祥的,没有吹眠曲,也不需要摇篮曲,只要躺进你的怀抱,享受着你宽大臂膀的庇护,学习累了的孩子都均匀地呼吸着,如痴如醉睡得、又香又甜地做着自己的美梦;不一会儿,熟睡中的孩子们送出来一呼一吸的换气声、鼾声让空旷的校园显得更加地安详和宁静。
   夜,慢慢地深了下来。静、安静、宁静、寂静就成了寝室内外竞相出场的主角……
   看着学生都甜蜜地进入了梦乡,我不止一次地与同事们说过:现如今啊,学生们上学真幸福。每每说到这里,我就会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有幸从众多学生中考入了镇中学。当时,镇中学是在镇养猪场倒闭后的烂摊子上建起的新学校。因为招生紧急,学生都招进来了,可学生只有上课读书的地方,吃饭是临时搭建的小石棉瓦棚,唯独学生的住宿成了问题。为解燃眉之急,校长一声令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住进了猪圈。养猪场倒闭了,爱干净的师生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把养猪场清理个遍。既然养猪场门前的牌子变成了学校的牌子,此时的养猪场不但见不到一头猪,就是想见到一根猪毛也不可能。
   就这样,有的猪圈成了教师们的办公室,有的猪圈成了我们的寝室。课下休息,入住进这样低矮、潮湿的猪圈里,常常能让人联想起解放前被俘共产党员生活在渣滓洞的情景。因为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在这样艰苦的住宿环境中,我们多数时间是在背诵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氛围中入睡的。后来,早已参加工作并成为各条战线上骨干精英的昔日同窗好友,每逢同学聚会都会用解嘲的口吻回味当年中学时代的猪圈生涯。自古雄才多为难。也许是当年的猪圈寝室环境练就了我们今天猪一般老实、温顺的工作性格。想当初,我们住在猪圈里,却始终没有一位老师把我们当猪来培养,这恐怕也是我后来上师范、当老师的动机之一吧。寝,勤也,寝室,真乃勤奋之室也。
   如今,寝室还是寝室,寝室的地表面积不变,寝室的空间面积增大,寝室叠加变成了寝楼。钢筋水泥结构的房舍,不但透光、透气、透风,更是冬暖夏凉,随着国家对学校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提升,如今的教室、教楼都具有了抗震、防震功能。学校寝室安全问题提升一小步,尊师重教一大步,科教强国一巨步。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富强!
   学校是一个大家族,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习环境好是创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前提,而住宿条件好又是学习好休息好的前提,这就是教室与寝室的关系。当然,要保持一个强健的身体,健康的体魄,学校还有一个重要的场所——操场。
   四、操场
   操场是学校大家族中最活跃的分子,他又是学校最具活力的地方。热闹的校园,每天都是从操场上的沸腾开始的。
   天刚蒙蒙亮,只要学校自动广播系统中的起床号响起,舒展了一夜筋骨的学子们就会像鲫鱼要跳龙门似,活蹦乱跳地忙开了。起床、叠被、洗漱,系好鞋带,冲向操场。只等带操老师的口令一发出,各班体育班长几句“稍息,立正!报数!跑步走!”后,整齐划一的队伍就出发了。这阵势,若不是有校园做标识,若不是一身身学生服装的记号,说不定还真有说这是地方驻军在出操呢。其实,农村小镇哪来的什么驻军啊,只不过是中学生出操时气势和惊天地泣鬼神的跑操口令,总是给予附近村民一种气壮山河的气概。
   这天早上,我带领学生正常出操,每天早晨额定的2000米还没跑完,一个附近的村民就冲破门卫的阻拦,非要找校长理论一番不可。为其原因,对方回答:学生每天早晨高亢的出操口号,打搅了我们村民的美梦。骑马坐轿,不如黎明睡觉。学校和村民都是友好邻邦,相互谦让、共建和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有学生一出早,就会惊扰村民大哥的美梦呢?
  

共 97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别致而饱含深情的散文,作者以朴素的笔触讲述了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变化更迭的学校的种种,大门从无到有,简陋到现代,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孩子,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希望,教室从低矮到敞亮,宿舍、操场,都从简陋至极到渐渐的规范,这中间变迁的绝不仅仅只是硬件,还承载了太多岁月的甘苦,而做为教师,做为这一切变化的鉴证者,那份感慨与深情更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深切,朴实而动人的文字,欣赏推荐——编辑:冽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02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冽枫        2010-10-20 12:07:21
  一篇别致而饱含深情的散文,作者以朴素的笔触讲述了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变化更迭的学校的种种,大门从无到有,简陋到现代,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孩子,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希望,教室从低矮到敞亮,宿舍、操场,都从简陋至极到渐渐的规范,这中间变迁的绝不仅仅只是硬件,还承载了太多岁月的甘苦,而做为教师,做为这一切变化的鉴证者,那份感慨与深情更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深切,朴实而动人的文字
000
2 楼        文友:冽枫        2010-10-20 12:07:40
  问好赵老师,感谢你一如既往的支持
000
3 楼        文友:赵付友        2010-10-20 13:37:00
  感谢冽枫编辑,辛苦了。
爱好写作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