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百花散文】支提遗风

编辑推荐 【百花散文】支提遗风


作者:水哥来了 秀才,134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37发表时间:2010-10-23 11:48:34

【百花散文】支提遗风 传说:西域佛国,有位天冠菩萨,一日梦见,东南方向有一处所在,深林幽幽,烟霞袅袅,山腰飘带,有如仙境。大师梦游此境,细看,佛光渺渺,与佛有缘.....
   之后,一路漂洋过海,千山万水而来,果然与梦中相近,大喜,兴建道场,颂经讲道,弘扬佛法,远近闻名!
   真叫:
   奇峰罗列涧溪潺,四季难分馥满山。
   览胜东南逢古寺,千年名刹不一般。
  
   我与支提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源于二十年前。因慕名支提山,我们组成“野战游击队”。翻山越岭,攀岩过水,辟径开路,蜿蜒而上,竟无坦路可走。但我们仍然兴趣盎然,一路寻觅游仙的足迹而去。眼看就要到达支提山境内,但见满山苍翠,奇峰叠嶂,山花烂漫,山果奇异,溪流潺潺,清澈见底,鱼儿上下穿梭,成群畅游,无惧生人。我等暗暗称奇,莫非此山中,鱼儿也得仙气,都修炼成精了!正谈笑中,不觉已到寺院山门。
   只见山门悬挂贴金匾额,匾书:“天下第一山”,乃明成祖朱棣敕赐。华严寺依山而建,檐高殿大,院内青香缥缈,念佛之声,萦绕山门,大有超凡脱俗之韵,颇具古刹之风,令人肃然起敬。寺庙僧人热情待客,端茶送饭。声称:“四海之内皆兄弟,来到佛门都是客。”我们一路奔波之劳累,被这一股暖流冲刷的干干净净。寺庙规模并不算宏伟,寺中土木皆有年头。在这深山老林之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来之不易。就说这一杯水,一顿饭,皆饱含寺庙僧人多少辛苦和汗水,来之不易!寺中一切用度,皆由挑夫挑上山。我不忍浪费一粒米,吃完饭菜,个人主动把碗筷洗刷干净,算是对寺中款待的回报。此山此寺,一切用度,皆不求回报,实属难得,我们受之,多年不得忘怀。如今回想,恍若昨天!暖暖之情,跃然纸上!
  
   如今,再上支提山,已然间隔二十年,一路上遐想无限,难猜支提,今朝是何等模样。我们一行12个人,挤满两辆汽车,直接就开到寺庙之山门口。此番故地重游,多了路途轻松,少于登山之情趣。可见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定数,所思所想,一言一行,皆有得失!我们进入寺中,照例烧香膜拜,一番礼仪过后,已到进膳时间。寺庙用膳厅,游人真不少,但井井有条。不同的是此间个个竟都慈眉善目,与世无争之景象。当地民风十分纯朴,寺中僧人,深受佛法教化,落落大方,极为祥和。我上前询问:何处付钱购票。只见僧人含笑回答:“寺中用膳一律免费,如施主心怀好德之心,请随喜。”我知道随喜就是随意,心里暖暖的说不出的舒服......
  
   回想二十年前的场景,一般无异,心中不禁称奇。可见当地民风,淳厚古朴,实在难得。神州大地,名山大川,不计其数。支提小山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若论民风、僧风,则天下少见!而今一些名山古刹,不免受世俗之气,早已商业化列为旅游景区。在山门口,搭起凉棚,坐收门票。越是名胜古迹,越是多坑蒙拐骗,利用善男信女信佛之麻痹心理,利用开光佛像复制品,哄抬高价者有之,连哄带骗者有之,豪取强收者有之。往往游客倒尽胃口,游山玩水之心,大打折扣,游客就算走进佛门净地,,也无法脱俗,更逃脱不了商业操作的引诱和污染。感觉佛门净地,也不过是山川之中又一游乐场馆,也就失去朝圣之热情!于是人们寻找心灵寄托的最后一块净土,化为乌有。他们只能带回失望和恶心回归现实!
  
   风风雨雨二十年的时间,着实不算短了。世间更是发生无数变故。逝者已去,生者已然“面目全非”。唯有此处,遗风不改!实在难能可贵!我带着心中的疑问,要在此山中寻找答案。
  
   当我们得知华严寺二楼藏经阁之中有宝,就恳请守经法师引路,并给予讲解。法师欣然允可,且听他娓娓道来:华严寺建于宋开宝四年,缘于唐高丽僧人,在此讲颂《华严经》而得名。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佛教五大名山。建寺历今已有一千多年,几经兴衰,寺藏四宝:千圣天冠菩萨铁佛、大毗卢千佛托、全藏经书以及御赐五爪龙云锦袈纱。唯独云锦袈裟,至今仍旧个谜。据前辈高僧回忆,七十年代初,华严寺僧人用120斤地爪干,从农民手中换回,颇具传奇色彩。后经明史专家鉴定,确定为明初朱元璋时期特有。如果此品当真如此,那这件袈裟必然饱含无数秘密,无数血雨腥风!可我还有不明之处!试想这深山古刹之中,竟有如此之多皇家御赐之物!历朝历代朝廷皆不忘或名!或赐物!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走出藏经阁,内心更加复杂的,思绪更加紊乱的。正值一头雾水,抬头望见弥勒憨态,笑我太傻。我独自一人,踱步大雄宝殿,面对佛祖雕像一双慈善的眼睛,能让我安静下来。佛祖是看非看,是笑非笑的眼神能洞察我的心思?我且闭目静思,希望能与佛祖,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就在这瞬间,我穿越了时空,恍惚之中,似乎与佛祖心灵感应。我问佛祖:“佛法果能普渡众生?”佛祖笑而不答。我又问佛祖:“历代多少善男信女皆来朝拜我佛,都能如愿以偿否?”佛祖笑道:“众生烧香拜佛,不过以求内心平静,平静才得以解脱”。佛祖又道:“众生求我,如愿以偿,当快乐!若非所愿,亦当快乐!”
  
   我明白了,我们来到这里,不是真能求得佛祖保佑。只是祈求自己的内心,不过是自己求自己罢了!此所谓:善男信女皆上山,以求佛祖保佑。佛祖抽身无术!岂能一一垂怜?其实佛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你信其有,其便有也!你不信其有,其去也!所以心中有佛,烦恼毋扰!心中有佛,内心得以解脱!求佛祖去我心魔。且不因心荒而许愿,且不因得意而还愿。不求来世,不论前世,只爱今生,此佛法之悟性也!我不禁感叹。那千年的红豆杉,你可知道沧海桑田,几番沉浮?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能告诉我,此山为何这样绿!绿得让我如此入陶醉!此风为何这样轻柔!轻柔得让人忘却俗事烦恼!
  
   支提民风僧风,已然如此。那佛法之风尚,历经千年,又当如何?我带着对佛法无比崇拜的心情,走入佛教的历史。对传承千年的佛教文化的理解,固然一知半解,对支提佛门《华严经》的认识,也只是冰山一角,无法悉数领悟。但有一点,我想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佛教与皇权之间的纽带关系。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沙门,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就华严寺而言,同明代最有渊源。种种迹象表明,建文帝极有可能到过支提!我猜想,那他一定是来拜见佛祖,请求佛祖的保佑。这个落难皇帝内心都在想些什么?是懊悔?是无奈?又是否对佛祖述说靖难之耻和朱棣的杀戮?还是在佛祖面前流露出复国的野心!这些只有天知道!
   更令人费解的是,郑和又来支提山做什么呢?他一个小小太监,不在宫中侍奉皇上,竟跑到离宫廷千里之外的地方。难道是来这里烧香拜佛吗?我想不是的,那他极有可能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是南京的那位永乐皇帝朱棣派来的。那朱棣心里如此放不下建文帝,还是担心建文的存在,对他还会造成什么威胁。那他一定是寝食不安,他要郑和踏遍山山水水,哪怕漂洋过海,远渡重洋,哪怕劳民伤财,错杀万千,决不姑息。当他得知建文于永乐二十一年去世时,绷紧二十一年的心弦,也随之断裂,与他的内心最大的“敌人”,同年奔赴黄泉。是碰巧乎?是心力交瘁乎?我恍然大悟,原来皇帝才是心魔之最大者!如果把皇帝列为功德圆满之最大者,那岂不是最大的讽刺!可见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而魔法与佛法之间博弈,为了共同的利益,最终走向妥协!
  
   走出华严寺。我看那山已不是山,看那水已不是水。放眼远眺支提山脉相连,山与山绵绵不断,不见尽头!突然感悟,这宇宙之中,你我不过是沧海一粟,今世有缘再次游山悟法,乃天地之造化。我心且放轻松,抛却世俗一切烦恼,竟发现世间万象,处处皆为胜境!我明白了这层禅意,心中轻松不少!犹如打开天眼,开门见山,我喜见万物吐新,呼吸空气,尽享自然之灵气,畅饮山泉,我得天地之精华,进膳素食,我可清淤去浊。我一路归来,精神气爽,身轻如燕。我健步如飞,心如腾云驾雾,意游万里河山!
  

共 31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推荐:文笔内敛厚重,词藻优美深动,行文井然庄重,技法圆润娴熟,作者对支提民风、僧风如此娴熟,对佛学颇有研究,见识博通古今。一直以来,我也喜欢去各种寺庙烧香拜佛,虽然我也会祈求得到佛主的保佑,但却不会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佛主身上,人始终是要靠自己的,到各种寺庙无非是去感知一个“静”字。信佛拜佛,佛却自在人心。感稿您的来稿,期待您下一篇更完美!】社长:相寻梦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相寻梦里        2010-10-23 11:48:59
  文笔内敛厚重,词藻优美深动,行文井然庄重,技法圆润娴熟,作者对支提民风、僧风如此娴熟,对佛学颇有研究,见识博通古今。一直以来,我也喜欢去各种寺庙烧香拜佛,虽然我也会祈求得到佛主的保佑,但却不会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佛主身上,人始终是要靠自己的,到各种寺庙无非是去感知一个“静”字。信佛拜佛,佛却自在人心。
2 楼        文友:相寻梦里        2010-10-23 11:49:08
  感稿您的来稿,期待您下一篇更完美!
3 楼        文友:相寻梦里        2010-10-23 11:49:39
  写出此文,需要一定的人生心境,问好,水果!感谢!
4 楼        文友:静月清荷        2010-10-25 20:05:06
  感谢水哥赐稿,问候来迟!
守一份工作,做一介布衣,写几篇拙字,成半个文人,几本好书,几首好歌,几个好友,几回好梦,舒卷随意中,便足了一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