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化之途

编辑推荐 文化之途


作者:云台文经 举人,372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1发表时间:2010-10-27 20:33:38

文化之途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把我近三年来的所思所想,全部发到了江山网上。发的顺序有些乱,原稿顺序是1、科举制度是是非非,2、盘点儒家文化,3、程朱理学的作用,4、现代新儒学,5、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另类人,6、中国文化之源——《易经》,7、宗教对人们思想的影响,8、中国人性与中国人情观。下面我再将书的开头和后记一并发上就算彻底完整了。虽拖泥带水但感情真挚,虽笔力欠佳但力图说的明白,希望没有浪费网友的宝贵时间。若能给你们提供些参考就已经使我受宠若惊了,假如能引发你们一些更深层的思考,那就更是我烧高香了。我们都是一些文化人,这也是我给这本书起名为《文化的思考》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在思考,文化人在思考,社会就在思考。
   文化之目的在于进化人类之本性,而社会之命运又决定于掌权者之本性,所以文化研究是为社会服务的。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返哺人性。人类创造文化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文化返哺人性则使社会更加和谐,人类更加幸福。这是人类——文化——社会的正确关系,也是我研究之目的所在。人类一再倡导的“惩恶扬善”思想,虽历经几千年却举步维艰,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惩恶扬善之正途。俗话说:邪恶邪恶,是先“邪”而后“恶”,所以要消灭恶就要从控制邪开始,控制邪的方法就是要剖析人性,使人性走上良性轨道。
   加油!人类的明天会更好。
  
   高文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儿时家庭的贫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母给他取名叫高文化,就是想让他别象自己一样没文化。文化上了高中,觉出文化这个名字有点俗,再与高姓合在一起简直俗不可耐,就改名叫高文桦,文桦比文化多了些书卷气。他对这个高姓不是没有动过改的念头,何况小同学还不断拿他开玩笑,直接叫他高级文化。甚至有些同学搞恶做剧,故意拿一些难题去问他。开始文化没明白过来,就实话实说自己不会做,小同学就笑开了,你那高级文化是怎么高的?改叫低级文化吧。所以他就想连姓一起改,只是刚一出口就被父亲骂了个狗血淋头,不孝子孙,并说再胡言乱语就将他逐出高家,与他断绝关系。从此,高文化也就断了改姓的念头。只是高文桦没叫开,大都仍习惯叫他高文化,何况两个名字本身在发音上就没什么区别。他也算争气,从小成绩就比较好,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他20岁那年考上大学,进入高等学府。只是毕业分配不算理想,做了一名中学教员,加之自己又喜欢涂涂写写,工作之余,渐渐与文化越走越近。
   后来又渐渐发现只要与文化一搭边,这人就活得憋屈又窝囊,不说待遇不咋的,整个人在社会上的形象就差一大截,你看,在官场就有一句话叫做: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跟着宣传部,经常犯错误。在官场尚且如此,何况在职场中混呢。这种不争气的形象又会使待遇加速下滑,以至于就这么酸不溜湫,软软踏踏。走进课堂,连尊重教师这种职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再往社会上一放,就象脸上贴着标签一样显出那么一种不招人待见的穷酸相。就说教师工资吧,教育法明文规定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可是政府部门就能给你想出个理由偏偏低于公务员工资一大截。这不是明着政府在做违法的事吗?可是谁又能把政府怎么样?现在人们仍是挤扁了头去争当公务员,官本位思想何其严重!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深圳迅速崛起。曾有南方人教育孩子用“你不努力学习,将来让你去当公务员、做领导”之说,好象公务员一夜之间成熊市了,没过几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激增,据说有的地方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比达500:1,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坚挺的仍是公务员,前几年只是暂时现象,而且也只是极个别地区。现在年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走报考公务员之路,研究生、博士生也多来凑热闹。这到底是怎么了?国家不就是想招几个办事员吗?怎么会吸引这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就业机会少?还是公务员有着某种利益拉动?这不仅使他想起了隋朝出现、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的科举制度。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曾吸引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读书人前仆后继为考功名走上一条不归之路,为什么?因为考上了直接就当官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最低也是县处级的官(七品芝麻官嘛),现在考公务员不也是为踏上仕途而努力的吗?考上公务员也只是个办事员而已,怎么就拥挤成这样?看来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历史上曾把科举制度批判得体无完肤,认为它是摧残人性的吃人制度,现在为当一个办事员都如此煞费苦心,我真为我们的后代担心,也为斯文扫地感到痛心。中国,你把当官的捧得太高了!(瞧他的酸劲又出来了!)
   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去一旦考上则鸡犬升天,荣华富贵相伴终生,福及上下几辈,一辈子都有享不尽的福。现在是一旦考上公务员就有了当官做领导的机会,可以享受前呼后拥、众星捧月的诱人待遇,工资薪水当然也很优厚,这和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状态何其相似?说好听了叫上进心,说不好听了叫投机心,劳动再也谈不上光荣了。工人叔叔成了下岗工人,充其量也只能在再就业上弄点什么,苟延残喘吧;农民伯伯沦落为农民工,出力流汗工资还没保障,谁还会去说劳动光荣?真成了坐办公的体面又舒服,当领导的地位加实惠。他不仅又想起了前几年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学校门前水火两重天》。大意是说,职专技校在每年暑期前后,毕业生供不应求,有大量工厂来招收技工,而且待遇也不错,学生往往没毕业就已经定好了单位。可是学校在高高兴兴送走一批毕业生的同时,却不得不为下一期的生源煞费苦心。因为招生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其中一位专家在谈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时说,家长学生宁可选择读高中上大学,也不愿意去上技校这是明智之举。因为技校读的再好,将来也不过是个工人,顶多是高级工人,大学毕业就是人才,是坐办公室搞管理、做设计的,孰好孰坏不是一目了然吗?不分配也没关系。这实在是鄙视劳动行业的典型。人们只是把上学作为一个跳板,所谓的知识根本改变不了命运,利用知识这个跳板来改变命运才是根本。这和科举制度有什么两样?那么科举制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制度呢?怎么会已经被取消这么多年了仍阴魂不散、时常附体呢?文化与从事文化行业主体的文化人什么时候变得低下不招人待见了呢?自己的名字就叫高文化,真有点生不逢时的感觉。他决定查一查文化的根子。
   他打开电脑,在百度里输入“科举制度”四个字,敲一下回车键,开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寻根历程。
  
   后记1
   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从西部雄伟的峻岭高原天然屏障直至东海之滨,既宽广浩荡又舒缓绵延,上抵漠北,下至南海,东西北南纵横万里。阔大胸脯拥向太平洋。海疆辽阔,岛屿五千。疆域之广、据位之佳,雄居亚洲之首。北国冰雪风光,南国雨雾景致,东部旖旎,西部雄浑,山川壮美,气象万千。东土开天时光沉淀,造化多样而广蕴资源;西北寒潮东南暖流,云雨交汇而滋润沃土。山泽汇聚,物产丰富。黄河长江,茫茫九派,孕万物育苍生……。这是上苍的赐予,这是民族的幸运。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哲圣贤和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不息追求,为中华民族绘制出一幅幅美好社会蓝图;我们历史上英武大帝以超人意志,雄图伟略,坚韧不息地统一起这幅员辽阔的万里江山;我们的仁人志士先驱们成仁取义,用鲜血染成了一个民族独立社会安定的国家;我们的父辈们衣衫褴缕、喝稀粥、吃咸菜、佝偻着身子背负重荷,建下这片可供繁荣发展的基业;我们受益于所有为这个民族生存发展而艰辛地开创、奋斗、牺牲的人们。
   面对这片厚德载物的土地和血脉所系的民族,我们怎能不无比珍爱她?最为甚者又怎能去糟蹋她?可以想象,我们的先人仍在冥冥中不安地祈祷、我们的后人还在未知中茫然地期待。为了所有这一切,我们能否彻底改革社会弊端?只要你深深地爱这个民族,你将无怨无悔地去做。这是真正的崇高,这是人性的最美。行动吧!让我们用“牺牲”来祭奠先灵美好后人,让我们无愧于这片厚土,让我们无愧于历史和未来!
   后记2
   感谢因特网以及众多网民的贴子,特别感谢百度网站,是它的搜索功能让我瞬间就找到了我需要的资料,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不忘记那些曾给过我灵感和智慧的人们。
   这里需要说明的下列三点:一、将法家并入儒家的观点,中国的封建历史正是儒法合一(也叫外儒内法)的历史,正是儒法合一才使得中国人和中国这个民族有了与其它民族质的不同。比如中国人一盘散沙,但从未被征服,中国命运多灾多难,历史却绵延不绝,从未出现断裂;二、否定黄老之学的存在,只是个人观点;三、加上了高文化这个人物有些非此非彼的感觉。这有两个目的:一是可以遮丑,这是用一名中学教师的眼光来看问题,所以有些说浅显了或偏颇了,请别较真;二是可以增加可读性。必竟是历史文化多了点,谁没事会去看那些个与世无补的破烂什?也有的朋友让我看原著,我看不懂不说,还浪费时间,也没必要皓首穷经去搞原著研究。我自思自己文化功底浅,学习别人咀嚼过的东西已经使我受益非浅了,研究原著还是让给那些专业人士吧。
   感谢百度网词条搜索功能和《于丹心得全集》,是百度网给我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使我及时方便的加以学习应用,《于丹心得全集》里关于孟子心得、老子心得、墨子心得、韩非子心得、荀子心得等诸多心得给我提供了大量资料,我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真的是于丹教授的心得,我有些怀疑,但又确实不知道除于丹教授外还可能是谁的心得(因为我买的是盗版书),所以把谢意一并送给于丹教授,如果她知道还有谁的功劳,就让她去分配吧(浅笑)。易中天教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视频也使我受益非浅,在此也表示我的尊敬和感谢。

共 38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关于人类、文化、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的阐述,关于《文化的思考》一书的绍介。语言活泼,自然,见解个性,有致,读来会心。【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江河        2010-10-27 22:42:06
  关于惩恶扬善的思想,我倒想起了苏东坡考状元时的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我觉得文中充分表达了古代文化人对惩恶扬善促进人性进化走上良性轨道的认识和思考。
日月经天,江河纬地,参赞天地之化育,体行亘古之大道。
2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0-10-30 17:02:38
  惩恶扬善,本身这种提法就有了问题。如果恶是过街老鼠,还用得着去这样哟喝吗?如果善是人类精神的崇高追求,还用得着去扬吗?提出惩恶扬善这种说法,就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承认了恶的嚣张和拔扈,也默许了善的柔弱和无力。这是人类精神的大悲哀。
愿作云中台上客 一画文章经纬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