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梧桐散文】在现代的文字里复兴传统的美

绝品 【梧桐散文】在现代的文字里复兴传统的美 ——浅析ran.t小说中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


作者:浅泠 进士,838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752发表时间:2010-10-29 09:44:41
摘要:我总觉得为文之人难免有其固有的写作风格,而且总会与个人的阅读习惯相关。ran.t的阅读视野由传统到现代,由东方到西方,由通俗到高雅几乎无所不容,并一贯的秉诚“不问雅俗,只论优劣”的阅读和创作方向,因而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日痕月影》式的英雄侠义,复有《艳尸》式的艳异凌厉,更有《寄生者》式的关乎人性的深刻剖析

【梧桐散文】在现代的文字里复兴传统的美 我总觉得为文之人难免有其固有的写作风格,而且总会与个人的阅读习惯相关。ran.t的阅读视野由传统到现代,由东方到西方,由通俗到高雅几乎无所不容,并一贯的秉诚“不问雅俗,只论优劣”的阅读和创作方向,因而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日痕月影》式的英雄侠义,复有《艳尸》式的艳异凌厉,更有《寄生者》式的关乎人性的深刻剖析……
   但无论哪一种文风,无论哪一种文体,作者无一例外的运用其细腻的文笔,和让人几乎觉察不到情节在流动的自然无痕的行文技巧,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阅读美感。作者的创作方式已然注定了他无论进行哪一类型的创作,都会揉合从架构到语言,从情节到内涵的全方位的绵密深厚的模式。
   在作者的武侠作品里我们看到的除却侠义还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妙的架构技巧。在作者的民国传奇中我们在欣赏到曲折紧张、峰回路转的故事的同时,仍不难窥见作者对人性深刻的剖析。作者笔下,雅俗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这或者正是他所追求的状态,在雅俗之间寻到一条共通的路,改变“下里巴人众人合,阳春白雪曲和者寡”的阅读现状,让通俗里有艺术的高雅,让高雅中渗透进鲜活的可读性。
   作者的作品,除却融合了雅俗之外,还试图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之间取得更大规模的融合,并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尝试。在这些风格多样的作品里,有一个主题一直是相当突出的,似乎作者特别偏爱,不惜用许多完全不同的情节来一次次强化、深化这意涵。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我们可以从作者不同时期的小说里,清晰的看到作者探寻两者关系的痕迹。
   这篇小文,借着作者的几篇小说,试图在字里行间探寻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契合点的轨迹:
  
   一、对传统文化没落,步向衰亡的忧虑
   《演戏》是作者的一个小短篇,看似是用极其含蓄隽永的笔法,讲述一个简单到几乎来不及展开情节的未遂的、可能的爱情故事,可作者真正的用意全不在此。情之为物于作者而言,不过是一种载体,甚至调剂。
   以唐冲为代表的青年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以及当下的商业流行文化的咄咄逼人的态势,才是作者念兹在兹,想要表达的重点。而以大学老师邱燕清为代表的这个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日渐弱化,力不足心。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忧虑,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小说借教授古典戏曲和中国文学的女讲师邱燕清,排演教学缩水版的《牡丹亭》事由,详细的展现昆曲之美,引出男主角唐冲(学生)和他的同学们,以及这群年青人对传统文化的漠然之态(背后隐含的是比漠然更严重的弃绝)。如斯美好精致的古典艺术,却生生的被冷落和嘲弄。
   在邱燕清眼里,唐冲是难得的适合《牡丹亭》的年青人,扮相与天赋俱佳。可这样一个“好苗子”最后也不免让她失望,《牡丹亭》终是被卡拉OK打败;尤其是先前排演《牡丹亭》的女主角,一边去唱《波斯猫》,一边在这边敷衍着唱着《牡丹亭》的段落,这描述将优雅与浮华放在擂台上直接对擂,优雅、缓慢的昆曲不可避免的败给轻快浮躁的流行曲。
   唐冲唱K哑了嗓子,演出《牡丹亭》以惨败告终。唐冲原本在那一帮听《波斯猫》、唱《我的地盘》的个性青年中是显得很有个性的,也一度是邱燕清眼中最接近古典的传承人选,可是,他终究没有逃开被商业大潮同化的命运。
   文尾,邱燕清觉察到寂寂的寒意,那是对传统文化复兴无望的寒,而读者恰恰如董老师一般,看见邱燕清“优雅而失落,看着她深深寂寞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里。”这时的她已然化身为那寂寂然老去的传统文化,曾经辉煌灿烂,那般优雅美丽,可偌大的校园里(整个世界?)就只有一二“董老师”能发觉那种美。
   (《演戏》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691) />  
   而作者的中篇《浩然之死》同样的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没落甚至步向衰亡的极度忧虑。作者用了一个五万字的中篇来写这篇小说,分量可见一斑。
   小说本身有着相当强的实验性,吕浩然的死是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寓言。
   这篇小说与作者大部分的小说背道而驰,没有一个连贯的故事。由于吕浩然一开始即已自杀身亡,情节就借由吕浩然的中学和大专时代的友人以及家人的回忆,来不断的添加完善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最后又附上主人公生前的一些日记,进一步深入到吕浩然的内心世界。这种手法,颇似西方经典《蝴蝶梦》,又有几分像金庸《碧血剑》中对金蛇郎君的描述。
   从字面上,正是这些片断完成了人物由外而内的塑造,而文中无时不显现的是人物身上的深刻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西文化之间的、现代与传统(尤其以传统文化被现代文明的迫压为重)之间的矛盾。
   吕浩然自杀的原因,从小说开篇就做为一个悬而未绝的悬念出现,事实上又暗藏了一些线索,当然是要读完全篇,回过头来才能发现这些细节竟是“线索”。作者是这样作出暗示的:“……忽然又想起这种做派仿佛香港明星翁美玲,不熟读张爱玲的人,不知道他是模仿罗杰·安白登”,轻轻一笔点染,已然提醒了列位看官,不要只将主人公的自杀当单纯的自杀来看,个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与象征。
   小说明里的线索是用三个人的回忆来完成对主人公的塑造,暗里却是用三个段落,来层层递进的分析吕浩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可能的死因。
   从吕浩然中学同学元晔的回忆里,读者认知了一个看似豁达、快乐的吕浩然,并隐隐约约的觉得他绝不仅仅只是乐观、开朗,应该还有更深一层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中学同学的回忆隐隐带出的是他对于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的皈依。
   而他的大学同学彭士超显见的更加懂得吕浩然,就如同吕浩然知道他的爱情和小小梦想一般。他懂得文学、传统文化对于吕浩然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他感应到了吕浩然和传统文化的同一性。
   和吕浩然友情深厚的五人中,彭士超是最——可能也是唯一——懂浩然的,所以在论及吕浩然的死因时,其他人表示不解,唯独彭士超说“他表面上无忧无虑,其实一肚子心事”。当彭士超说出他猜想中的关于吕浩然“自觉落后于这个时代”的理由时,却遭遇经营律师事务所的另一好友郭昌明的不屑。彭士超几乎要和郭翻脸,事实上,他的猜测完全正确,吕浩然和他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现状,正是后续乏力、跟不上这个时代。
   (说段题外话,这一段落里的几个人物,作者费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他们的工作现状和内心世界,这让我想起作者的另一个中篇小说《一人有一个梦想》。《一》不仅着重的表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的冲突,还就严肃文化与嬉皮现象等进行了精彩的探讨,而那篇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几乎就是《浩然之死》这一段落里几个人物的个性的延展与扩容。因为《一人有一个梦想》涉及的文化现象之多,需要另辟专篇进行评析,此处不再赘述。)
   在表弟小峰回忆的段落,着重的补缀了吕浩然的成长历程,将吕浩然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彰显和突出了,对他的脾气个性,与人相处的独到之处也都生动展现。这样的视角,的确只能来自于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弟。
   吕浩然生前的朋友寄回的部分“浩然日记”终于让他的心路历程豁然而现,呼应了文首的自杀寓言。吕浩然的死也许从寻常人生的角度来看一直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可是,如果我们将这小说当成一个寓言,当成一种象征来解读,则吕浩然的死是非常真实的,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真实,充满无奈,回味无穷。
   吕浩然所代表的那些传统文化所面对的现实是如此的强大而咄咄逼人,以至于“传统”无处伸展自己的触须,最终只得无望的断裂。吕浩然在古意盎然、纤巧绮丽的古典传统的灯饰下一一闪过,做着最后的缅怀,最后却被困于一“座”庞大的“现代”,或者正是这样的现实意象的折射,才促成了他要及早的结束那个对他来说过于漫长残酷的现实之梦。
   事实上传统文化早就是在以一种怀旧的、梦幻般虚无的方式苟延残喘着,早已奄奄一息,所谓的“自杀”不过是提前结束一种宿命,不过是再也寻不见出路后的一种必然走向。吕浩然死了,呈现出的是作者要借由主人公的命运表达的对精美、纯粹但又软弱、适应能力差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一种茫然无措。当粗糙却健壮的“现代”一点一滴蚕食优美的古典,当传统被一再的异化,那么痴迷并等同于传统化的吕浩然,他的希望能在哪里?吕浩然的死透出彻底的无助,散发出彻骨的寒意。他表面上越是乐观,越是豁达,越是清醒,他的结局就越是悲怆,越让人惆怅。他看清了这一切,却无力改变,于是选择结束。这也是一种张爱玲式的“苍凉的手势”吧!
   当然,作者写这篇小说并非表示他对于传统文化复兴就真正绝望。相反,他仍然抱有一定的期望。小说可以说是诊脉并开方。诊脉,他看清了传统文化走向衰疲的现状以及因由。开方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用这样的方式提前预演了死亡,希冀由此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并不表示顽固,精粹的部分理该继承发扬,但未必不能继续改良,使之更适应于时代的。作者之用心,可谓良苦。
   (《浩然之死》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550&page=5) />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角力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既然有传统衰疲的态势,那么正盛的文化模式与传统文化之间必定就有一个互相角力、彼此吞噬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惨烈的,在作者的中篇《玉碎》里,再现的就是这样的文化角力。
   小说的艺术风貌并不像内涵那么悲壮。《玉碎》的主人公陈诗瑶和冯超,是两个极具意象的人物,陈诗瑶诗情画意、轻灵无尘,更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她就是活生生的传统文化的范本。她兼有传统文化的美,也有传统文化的脆弱和过份的洁净。作者借由这个人物又一次集中的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美好剪影。
   而另一个主人公冯超,他能懂得陈诗瑶身上所有的好,如果说陈诗瑶是活在今时的“传统”标本,那么冯超就是眷恋并能欣赏传统的今时文化人的代表。他懂得传统的珍贵,并试图保护和发扬;但是如前所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角力与摩擦的受力者却恰恰都是他。他一方面要承受商业的霸道强大,一方面要忍耐传统的无比脆弱和挑剔。
   最终他在二者之间试图取得平衡点的希望破灭,反而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作者将这种拉锯的过程,意象成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生活矛盾。最后,冯超在力竭之余试图放弃脆弱的、灼伤他的传统向商业的现实妥协,却又发现自己心里与传统早已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亲缘。
   小说的结尾,象征传统文化的陈诗瑶落败——被广告牌砸中生死未卜(饶有意味的是,广告牌上写着“海内皆知音,投资若比邻。一种对经典诗词的曲解和歪用),正是对传统文化现状最好的隐喻。而冯超对与陈诗瑶的那些过往的念念不忘,也隐含着传统虽然暂落下风,却仍然有着一些些复兴的可能。
   (《玉碎》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11641) />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发展的可能
   如果说,小说《玉碎》的结尾是作者给我们留的一点关于传统复兴的残念,那么短篇小说《故事》,就明明白白的给了我们一些复兴的讯号。相比以上故事,这个《故事》实在提供了难得的亮色。
   这篇小说不足四千字。字面上看似是在透过瑶瑶的眼睛阅读太婆的那些“拍一拍都是灰尘”的故事,实则是通过太婆与瑶瑶相隔三代的一老一小的相处,交织出一世的温情,两般令人感叹唏噱的人生;小说背后的深意却又是另一番的光景,新旧两种文化在故事情节掩映下激烈的交锋、融合、新生。瑶瑶与太婆之间那些被她忽略的,看似琐碎得永远不会完结的亲情跟摩擦,一直以顽强的姿态进行着。太婆会躲猫猫似的不厌其烦:同样的“京酱肉丝”、同样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不断重复上演,瑶瑶的抗拒正是因了这无休止的重复。直到太婆突然的溘然长逝,一切才戛然而止。前一秒瑶瑶还在死命的抗拒太婆做的让她吃到烦腻的“京酱肉丝”,还在逃难似的逃避太婆那些“霉迹斑斓的故事”,后一秒当瑶瑶第一次意识到需要太婆时,太婆却悄然的停止了呼吸,空气里只余“京酱肉丝”的余香一阵阵漂过。
   作者如此近距离的展开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以近乎电影里画面切割的手法,将读者的情绪起落掌控得如此精准,这样的表述方式拥有直达人心的情感冲击力,以至于读到太婆的呼吸停了时,我才惊觉自己对作者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化的描述是完全不设防的。突然而至的失去让人不由自主的红了眼眶。那不止是对一个生命消逝的怜惜,还有一种浓浓的亲情忽然被抽离的空洞,以及我们对一度以为会恒久存在的美突然消亡的惶恐。
   小说从老小两代摩擦、抗拒又相互依恋的关系落笔,将那份隶属于生活的温情、细碎描绘得真实细腻,将瑶瑶的“爱情”与太婆的人生互相巧妙的嵌入彼此,又适时的脱钩;一篇小说、两段截然不同的女性人生,本应以互相交错、互相鉴证的方式呈现,却因了瑶瑶的抗拒与反感,她们的世界无法真正融合,最终以太婆孤单逝去为结局。没有了太婆絮絮叨叨的叙说,这一次瑶瑶从老去的“朵云轩”的纸张里,终于读懂了那些被她一度忽略的悠远、苦涩、起落跌宕的美。太婆(本是瑶瑶的太姨婆)的一生从“才子佳人”的月下私奔开端,却屡屡遭遇不幸与挫折,直到老年仍孤身的依附于瑶瑶的父母。自从她的姐姐和侄女逝去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听她的“才子佳人”,看她的水袖婉转,爱她的“京酱肉丝”。
  

【编者按】陶然作品所达到的高度相信已被众人所认知,然而象浅泠这般冷静透彻的分析文字编者还是第一次看到,可以说是对陶然诸多原作完美的剖析。从总体的概括到细入骨髓的对脉络的一一梳理,不仅让读者对原作有了更新更高妙的认识,还让读者感到了分析文字艺术上的美感。分析文字很难达到艺术与理性的融合,但浅泠做到了,并且做的扎实而稳健,相信,她已对陶的文学作品有了刻骨铭心的感悟。这是最重要的。欣赏并推荐。【编辑:味道】【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029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alun123321        2010-10-29 09:45:06
  陶然作品所达到的高度相信已被众人所认知,然而象浅泠这般冷静透彻的分析文字编者还是第一次看到,可以说是对陶然诸多原作完美的剖析。从总体的概括到细入骨髓的对脉络的一一梳理,不仅让读者对原作有了更新更高妙的认识,还让读者感到了分析文字艺术上的美感。分析文字很难达到艺术与理性的融合,但浅泠做到了,并且做的扎实而稳健,相信,她已对陶的文学作品有了刻骨铭心的感悟。这是最重要的。欣赏并推荐。【编辑:味道】
小说作者,笔名味道,味道文章,味道啊味道,alun123321
回复1 楼        文友:浅泠        2010-10-29 09:57:24
  谢谢味道,辛苦了
2 楼        文友:alun123321        2010-10-29 09:45:26
  问好浅泠,太震撼了
小说作者,笔名味道,味道文章,味道啊味道,alun123321
3 楼        文友:轩程        2010-10-29 18:55:11
  解析的真好~~问好~
卖文字的人
回复3 楼        文友:浅泠        2010-10-29 19:40:15
  感谢,问好轩程朋友
4 楼        文友:灵魂先锋        2010-10-29 21:57:41
  让人叹为观止的评论。太专业了!漂亮!
灵魂独舞社长id
5 楼        文友:常州孙玉伟        2010-10-29 22:03:32
  感谢编辑一直以来对我的文章的辛苦编辑和指点,拜读大作,异常惊艳。梧桐社团果然藏龙卧虎。
6 楼        文友:司药        2010-10-29 22:23:20
  不论雅俗,只问优劣。
   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化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探讨。
   这两点,是始终潜行于ran.t作品或明或暗的主线路。
   ran.t作品对于心存的忧虑,并非做单纯的愤青状,而是以既是旁观者又是当事者的角度,又诊脉又开方,尽可能地用常态的方式予以展示,让人容易受感而深思,顿悟。药极愿意应和泠之倡议:希望更多热爱文字的朋友,能更深切地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并更多地予以继承和弘扬。
   泠随同ran.t所做的文字,已远远超出以事论事的文本意义。药钦佩学习仰视。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7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0-10-30 16:54:46
  严谨而精准的剖析,不仅让读者领略了陶然的高屋建瓴,而且展示了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欣赏。
8 楼        文友:浅泠        2010-11-10 11:15:58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9 楼        文友:晋忻李        2010-11-10 22:07:32
  别开生面的分析,不是挚爱文字的人不可能做得到;拜读本文,对陶然的作品和浅泠的思辩功夫,都油然而平添一种敬意——让人不能不刮目相看。堪称一绝。
晋忻李
回复9 楼        文友:浅泠        2010-11-11 14:14:38
  问好老师
10 楼        文友:夏冰        2010-11-10 22:20:14
  陶然的小说,浅泠的评文,相得益彰,皆令人叹服!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回复10 楼        文友:浅泠        2010-11-11 14:14:47
  感谢夏编
共 23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