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菊韵☆游思漫记】寻秘莫高窟

编辑推荐 【菊韵☆游思漫记】寻秘莫高窟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8发表时间:2010-11-09 13:41:09

【菊韵☆游思漫记】寻秘莫高窟 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并在那里创造了辉煌,使得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好吧,那我们就到敦煌去。
   这次我们是沿丝绸之路倒着走的——由新疆向甘肃。从乌鲁木齐上火车,欣赏了戈壁风景,睡觉至凌晨3点,火车在哈密站停靠时,老想着要吃真正哈密瓜的我,睡意朦胧中突然醒了,翻身从上铺跳下来,鞋子都没有穿好,边走边蹬,下车看去,空荡荡的站台上只有一辆车子,上面装满哈密瓜,一个小伙子躺在上面睡觉。把他喊醒,讲价,10元一袋,一袋3个,自觉不贵,欣然买下一袋。下车时可麻烦了,本来拿的东西不少,这又添了累赘。没有办法,我们轮流提着上汽车、到宾馆,才松了一口气。休息的当儿,切开哈密瓜品尝,嗨嗨!!真是应了那句话了:看景不如听景,见面不如闻名。可能摘得八成火候,所以并不如想象的好吃。后来了解到,真正的哈密瓜并非哈密出产。不过,到达敦煌后的喜悦心情把这一丝不快冲淡了。
  
   早晨7点40分到达敦煌站,才知道这里距敦煌市还有128公里。
   敦煌火车站原来叫做柳园,后来可能要打敦煌牌,就改名敦煌了。其实,改不改名,并不能影响敦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倒是这一改,反而让人有一些莫名其妙和上当受骗的感觉。
   上汽车颠簸了三个小时,到了敦煌市。下午,顶着强烈的阳光,到莫高窟寻秘。
   敦煌的名头很响亮,但最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是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敦煌的。那就是从一幅油画的作者,了解了敦煌。作者是常书鸿先生。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敦煌这座人类艺术宝库在浩劫后能得以保存并获新生,常书鸿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常先生于1944年初就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敦煌艺术研究所转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先生继续担任所长。他的一生从此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敦煌的“保护神”。而另一个人物,名字如诗一样的樊锦诗,是我在读到的一篇文章中,知道了在戈壁沙漠里,还有一个女人为敦煌的生存,奉献着青春以及生命。他们都说,敦煌的大气之美,令人折服;敦煌的莫高窟,有巨大的吸引力;敦煌石窟的现状,让他们平生使命感。他们孤独的守卫着敦煌石窟艺术,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敦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们不离不弃的责任。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敦煌百年庆典上极力称赞樊锦诗,他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敦煌的艺术魅力,产生的诱惑是致命的。以至于,在包括我在内的世界上很多人,都会选择到这里,看一看神秘的莫高窟。我当然更是迫不及待地渴望走近她,亲近她,目睹她,哪怕一天一个小时一秒钟。仿佛冥冥中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我,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机会。
   对历史遗产的诱惑,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而敦煌莫高窟这种世界顶尖级的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头上笼罩着神秘的光环,她的种种传说,对我来说已经心仪已久。而余秋雨先生的两篇文章《道士塔》、《莫高窟》中行云流水的描写、历史沧桑的浓笔重彩,更增添了巨大的吸引力。
   前秦建元二年有个叫做乐樽的和尚,在神情恍惚中,看到金光耀眼(我认为他走到这里,又累又饿又渴,精神虚弱,眼冒金星),于是,决定了敦煌的辉煌。历史选择了敦煌,既有偶然也是必然。
   对她的了解,可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有的人穷毕生精力进行研究而方称入门;有的人临摹壁画几十年还讲功力不够;曾有多少人去试图揭开她的神秘面纱,但都仰天长叹,惜岁月不能假以时日。
   随着导游走进了黑黝黝的石窟,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巡视着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个时期的壁画和彩塑艺术,感受历史流光溢彩的光耀,体味不同朝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仿佛在那个时空中飘荡,携飞天者共舞,与众菩萨对坐,暮鼓晨钟,烟雾缭绕,烦恼解脱,精神升华,天人合一。
   既来寻秘,必有疑惑。仅所能看到,就有若干:敦煌无山,纯为砂丘。然其砂丘之中,凿洞而能历千年不垮,其洞大者几十平米,是为罕见。细细观察,沙石之间密实坚硬,如水泥砂浆浇筑,如何形成,未作考究。
   历代所有大佛,皆木架草绑,其高者30多米,坐卧如意,端庄慈祥。古艺术家是如何解决比例协调的,令人叹为观止。
   佛教圣地,收留了一个道士,此为一奇。是否有一只无形之手,专门安排此人专为发现和破坏而来?不得而知。他是愚昧还是无知?他是有功还是有罪?我想,任何事物都要从两方面去分析。试想,如果没有他,恐怕那些宝物可能仍然不为世人所知,敦煌还将淹没若干年。那个年代,大清没落,外强凌辱,国已不国,兵荒马乱,流失的珍宝恐非敦煌一个地方,连故宫的宝贝都被盗卖,更何况边远偏僻的敦煌?
   我非历史学家,只是发个人一些感慨,孰是孰非,自有历史作出评断。敦煌的魅力将永久不衰。我看到,很多石窟已被封闭,看来,石窟已经不堪重负,游人太多了,全世界的游客都慕名而来,人满为患,在一个洞窟就有两个或者三个队伍,究竟是谁在讲解也听不清了,只听到一阵阵嗡嗡声,敦煌石窟似乎发出了哀哀呻吟声。我很清楚,就是这个现状,还是常先生、段先生、樊锦诗等极力保护的结果。
   石窟中已经不允许拍照。非拍照的话,标价每平方24万元。乖乖,就是不让拍照嘛。洞窟内阴暗无比,导游用手电照明为我们讲解。我们看到的无非是手电筒晃来晃去,所指向的模糊影子。导游说,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日本人就已经全部把能拍照的都拍走了,日本人知道这个东西的价值,他们还知道这些东西今后的发展。即便樊锦诗们不遗余力地建设着数字敦煌,但也比日本人完了半个多世纪。可恶的日本人!他们为什么就有先见之明?
  
   我庆幸来到此地,我庆幸还能看到石窟艺术。我不知道,石窟艺术还能走多远?

共 22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敦煌的概况小学时就已经学习过,知道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那时只是死记硬背的表象,真正知道敦煌是在北舞上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排练了一个古典舞蹈“飞天”,为了更好的理解飞天优美的造型和飞舞的神韵,导师找来敦煌的资料片让我们观看,敦煌那神秘又苍凉的美一霎那就抓住了我的心:千佛洞里造诣精深的彩塑佛像、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的鸣沙山、弯曲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的月牙泉、神秘莫测的雅丹地貌、优雅安详的飞天神韵都一一深刻印在我的心里,敦煌,成了我梦寐已久想去的地方,可是这个愿望却至今还停留在梦想里。品读刘春老师的游记,没有过多对敦煌的景观刻意描写,却从敦煌的现状发出了危机的呼唤:“我庆幸来到此地,我庆幸还能看到石窟艺术。我不知道,石窟艺术还能走多远?”是呀,敦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块瑰宝,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无法保护,如果再不珍惜,那么我们的后代也许只能从资料片里看敦煌了。赞!欣赏推荐!【编辑:疏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疏影※        2010-11-09 13:42:13
  敦煌的概况小学时就已经学习过,知道那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那时只是死记硬背的表象,真正知道敦煌是在北舞上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们排练了一个古典舞蹈“飞天”,为了更好的理解飞天优美的造型和飞舞的神韵,导师找来敦煌的资料片让我们观看,敦煌那神秘又苍凉的美一霎那就抓住了我的心:千佛洞里造诣精深的彩塑佛像、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的鸣沙山、弯曲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的月牙泉、神秘莫测的雅丹地貌、优雅安详的飞天神韵都一一深刻印在我的心里,敦煌,成了我梦寐已久想去的地方,可是这个愿望却至今还停留在梦想里。品读刘春老师的游记,没有过多对敦煌的景观刻意描写,却从敦煌的现状发出了危机的呼唤:“我庆幸来到此地,我庆幸还能看到石窟艺术。我不知道,石窟艺术还能走多远?”是呀,敦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块瑰宝,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无法保护,如果再不珍惜,那么我们的后代也许只能从资料片里看敦煌了。欣赏了!
2 楼        文友:※疏影※        2010-11-09 13:44:28
  羡慕刘春老师的游历,真想插上一双翅膀,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敦煌,我的梦想哦!
3 楼        文友:纪开芹        2010-11-09 16:00:31
  关于莫高窟,关于丝绸之路,我觉得很神秘呢!
中国作协会员
4 楼        文友:紫橦        2010-11-09 18:04:28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历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敦煌之行,感慨颇多。在见证着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敦煌的现状令人担忧。曾看到过一篇报道,据有关专家、学者对沙漠化的论证,敦煌将在未来50—100年之内完全消失,听着让人多少有些担忧和心痛。但不管事实怎样,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保护自然,多爱敦煌每一天,让它永远活在我们的面前和心中。
万物有序,享受生命的过程。
5 楼        文友:紫橦        2010-11-09 18:05:17
  欣赏刘春老师的文章,问候老师冬安!
万物有序,享受生命的过程。
6 楼        文友:叶雨        2010-11-09 18:56:02
  追着刘春大哥的笔,我们又来到了敦煌莫高窟,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充满神奇又神秘的古建筑艺术。看罢,意犹未尽,真有亲临一次的感受。好文欣赏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