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散文】秋收纪事(三篇)

绝品 【酒家*散文】秋收纪事(三篇)


作者:李锦恒 榜眼,2594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39发表时间:2010-11-20 09:29:38
摘要:农历八月的夕阳,红彤彤的,一点点地融入西方的天际,最后只剩下一片依旧熊熊燃烧的云彩,似在提醒着原野里劳作的乡人夜晚即刻到来。这时暮色在田野里一层层弥散,从四面八方向我涌过来。我骑着自行车,穿过一排排的白杨树和一片片的玉米地,从一条乡间小道拐向一条乡间小道,向着临近的几个村庄遥望着,可以看到每个村庄的上空笼罩着烟霭般的轻纱,朦朦胧胧,如梦如幻如同仙境,相似的村庄却不存在的家,更让我归心似箭!

【酒家*散文】秋收纪事(三篇) 十五的月亮
  
   农历八月的夕阳,红彤彤的,一点点地融入西方的天际,最后只剩下一片依旧熊熊燃烧的云彩,似在提醒着原野里劳作的乡人夜晚即刻到来。这时暮色在田野里一层层弥散,从四面八方向我涌过来。我骑着自行车,穿过一排排的白杨树和一片片的玉米地,从一条乡间小道拐向一条乡间小道,向着临近的几个村庄遥望着,可以看到每个村庄的上空笼罩着烟霭般的轻纱,朦朦胧胧,如梦如幻如同仙境,相似的村庄却不存在的家,更让我归心似箭!
   这次返家之前,只是笼统告知父母,近期会返家帮忙收秋,到家时间初步定为中秋节前几天。中途在省城下车时由于临时有事,不料竟停驻数天,匆忙中又给家中打电话说最晚必在中秋节下午赶回家中,反正不会在外度过中秋节,无论如何也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云云。待到再次踏上归程,无奈没有客车到达我们村所属小镇,不得已又在中途辗转倒车,此时的我,是从临近的县城辗转到别的集镇上的亲戚家,顾不得寒暄,匆忙中推着亲戚家一辆自行车开始向着我们的村庄进发。面对三十里的路程,两条腿开始使着无穷无尽的力气,一圈一圈地划着相同的圆。本来以为一堂课的时间即能抵达魂牵梦萦的家,谁知贪图走近道的我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轨道,与其说我在检视着一株株威武挺立的玉米,倒不如说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困住了我。小路拐上了大道,大道下来上了小路,直到路过一座桥时,才陡然认出那是中学时代每天晨操必到的桥,距离以前的母校大约两公里。这段鲜活的记忆不仅带我重温潇洒浪漫的校园生涯,更带我走向了归家的正确之路。只是,这路程还有八公里之遥。而我的腿,早已酸麻难耐,只想好好地坐下休息了。看看天色更深,路上行人已不多见,抖擞起精神,循着一条条数年前走过的路,梦回上个世纪的点点滴滴。
   我是从西边拐向北边围绕着半个村子到家门口的,一扇大铁门紧紧关闭,我下得车来,轻轻一推,大铁门自然闪向两侧,一声狗吠吓得我激灵一下,春天里抱养来的那条小黑狗如今已是雄风凛凛煞气逼人。正对着院门方向疯狂地拉动拴在项圈里的铁链子狂吠不止,我大声呵斥着,似是还记得我的声音,闷吼了两下就卧倒在地了。院子里到处是玉米,剥光的,带皮的,横七竖八地躺倒在地。我在吃水井边支起自行车,一边解着自己的行李,一边抬眼望向正房寻找父母的身影。父亲戴着烧火的草帽从厨房中跑出来,母亲胸前系着围裙双手粘满了面从西厢房跑出来,慌里慌张的,以为是谁进到我们家来了呢,抬眼看是我,一起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拿着行李顺势走向西厢房,母亲在案板上已做了一些火烧,旁边还包了十几个包子,芹菜肉馅的,圆嘟嘟的,顶部的图案是用手捏出来的环形褶,一圈圈绕成的,悦目而惬意,这种是我最喜欢吃的。这时父亲在厨房喊,锅热了,可以蒸包子了。母亲一手端起包子,一手端着火烧,走进厨房。我尾随着,想把烧火的父亲换下来,父亲说我不会烧,又说咱家的锅快,一会就熟了。母亲把包子和火烧放进锅内,又回到西厢房拿了几块包装精美的月饼让我吃,说是在集市上专门挑的,馅很好吃。我才想起我的行李包里还带回来几块月饼,忙取出来,父亲母亲各一个。蹲坐在灶膛前的父亲,拍打着双手,说这会团圆了才敢吃月饼,被母亲取笑说成“没出息”,买来好多天了都不知道吃,一直坚持着只有中秋夜等我回来吃了好。我的心头一震眼角泛酸,慈爱的父亲啊,那不是您的不舍得,那是您的一份信念,一份对我的担心和牵挂啊!锅很快就烧好了,这都是因为那些树枝截成的劈柴耐烧,火头旺不起烟。这些年来,虽然家里条件好了些,父母亲依旧用庄稼秸秆和树枝当燃料,灰烬集中起来撒入田地作肥料。他们两个在家做饭少,烧上几把火饭就熟了,省力省事,一个人就行,饭菜吃起来还挺香。
   按照以往惯例,火烧熟了以后,要先端给同宗长辈品尝,既是对长辈的尊重和爱戴又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祝福老人们身体康健能够享受一年里月光最圆最亮的时刻。那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端着自家的小馍筐,东家跑西家蹿,几乎挨门挨户的送上火烧。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婶,哥哥嫂嫂,刚跨进门口就大声嚷嚷着光怕人家不知道,有些人家接过火烧,然后就会拿上一个苹果梨柿子或者一把花生糖果一段甘蔗啥的塞到手里,显出人家的热情和对孩子的爱护。那些东西,对于大多数人家来说还是很稀奇的,所以转出人家的门就以为自己手中握着宝贝一般,高一脚浅一脚,慌里慌张地跑向自家的门,向父母报告着每次的收获,还舍不得吃,要给家里人分享或者放段时间再说。这时父母的笑容都是勉强的,酸楚的,说不出的痛。那时的火烧大多是烙出来的,甚少蒸的,往往太阳不落山开始,等连做带送差不多的时候月亮就升老高了。到后来,每家都钟爱蒸的办法,原因很简单,麻利,而且口感更佳。火烧一般两种口味,或甜或咸。甜的,则把糖裹在两层面饼之间,过热后融入面中,多是老年人喜食,早先多是红糖后来白糖;咸的,则是里面放入青菜如韭菜青菜之类,食用起来省得炒菜。要在每个面饼放入锅之前,一面或两面之上,做上图案才算是真的火烧。图案一般是由妇女用的顶针或是其他能够显现圆形的物事来代替,还有的干脆用刀在上面切上几条印痕,家家绘制的图案看起来无规则但却自有自家人认得出来,往往送上一阵火烧,自家的火烧便又回到了自家的饭筐里,给人好笑又无奈的感觉。祖上传下的规矩是不允许这样的,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哪一家开始,规矩就开始打破了,一些懒惰的庄户人家或许是未来得及做出火烧,但又不能不去送,所以便借助人家现成的火烧来彰显自家,这样的事情多了,邻居爷们的见面也尴尬,送火烧的那份美丽心情据遭破坏。同宗的一些老人便在一起商议,村里以后不必再相互送火烧,这一天随意安排,在地里忙活到几点也不会有人怪罪了。意见倒是很开明,也给农忙期间家家户户的“内当家”少了压力减了负担。各家各户不用到处串门,自家人团团圆圆的,想喝酒喝酒,想划拳划拳,开始与城市接轨,体现乡村节日的文明和进步。
   母亲趁我和父亲在厨房谈话之际,麻利地做了两样菜,一碟水煮花生米,一碟青椒凉拌苦瓜黄瓜,都是自家产的,后者是从菜地里现摘的,很是新鲜。我又打开带回来的酱牛肉,还有火腿,又摆了两碟。我把父母让到正座,没有酒,也不用说肉麻的话,边吃边欣赏着电视里精彩的节目。多年未吃过的火烧,温软可口的包子,用不了几个就填饱了我所有漂泊在外时对家的思念,一股股的温暖慢慢填充整个心灵空间。掐指算来,我已经有十年的光景未在家里度过中秋节了,如今守候着即将花甲之年的父母,内心深处浪涛滚滚,那银白色的发丝在灯光下闪烁着,那是岁月的漂染,是时光的印迹,是我往昔书写的诗行中跳跃最活泼的字眼,是我为写作苦苦思索时不断在脑中涌现的灵感,是我在黑夜中闭上眼睛还能看得见的故乡,是我在远方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孑然独行时的信仰,是我仰望天空泪珠砸痛双脚的信念……。这些比喻,远远不够,就是汲来大海之水也难以浇灭一直以来我内心渴望独白的强烈欲望之火,只想无时无刻都能燃烧,我宁愿在情感烈焰中涅槃永生!
   饭后,归家后的满足和幸福让我忘记疲惫,同父母一起把散落在院中的几麻袋玉米都剥光了皮,摊在院子里等着白天的日光烘干它们。给玉米剥皮看似简单,搞不好就会把两个大拇指指甲抠得辣疼辣疼的,若是戴上手套却又使不上力气。尽管我已有数年没有碰过这样的农活了,在父母的指导下,虽然慢了点,依旧热情万分。待到月亮爬上了树梢,几堆透着金色光芒的光棒子业已安静地在地上休憩了,一堆貌似很多的玉米皮子,只几下就被父亲拢在手臂之中,被扔在了院门外。剩下最后几个的时候,我挣扎着站起处处酸麻的身子,从行李包中取出相机,特意为在低头专注剥玉米的父母拍了几张照片,我想记录下这生命里最真实的劳动历程,最真切的生活体验。而后又围绕着院中几棵果树一一拍照,金黄色的甜梨微微抖动着,小灯笼一般的柿子在绿叶间摇曳闪现,在镜头里那么安详那么秀美,连房檐下垂下的老南瓜、长势正旺的芹菜和小葱也被我摄入镜头,成为我眼里实实在在的风景,等我离别故乡之后,这些都是我最温馨的怀念,最能让我的眼球寻找到不该遗忘的失落。不甘心的我,沿着五米多高的竹梯又攀爬上了屋顶,想要更近一步拍下今夜的月亮,那么圆,那么美,皎洁轻柔,今天终于把我带回了家,我更应该留下最清晰的影像,用一生的时间去珍惜和收藏!
   等到一切归于平静,偶尔有传来虫鸣和鸡鸣狗叫声,我已躺倒在阳光消毒后的被子里,安然地享受着回归故乡后很难得的失眠第一夜,体会着别致的幸福,很欣慰,很满足!
  
   我家的田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是没有田地的,在村里只能算是一个“黑人”(对没有户口的人的统称),吃的是父母亲和哥哥嘴巴里余下的口粮,可想而知,一个四口之家,父母是两个壮劳力,而哥哥和我两个半大小子,吃穿住用行,无一不是用金钱来衡量,金钱的来源无一不是用多余的粮食来出售,进而换取花花绿绿的钞票来体现,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把未来生存的希望和梦想寄托给了土地——围绕着村子四面八方的田地,不管是沙性的还是黏土型的,无论是盐碱地还是荒滩河坡,只要撒上小麦能够长出绿油油的麦苗,夏季里再打出一捧捧金灿灿的粮食,那就是最亲切的土地,就是养育我们的根。那个年代棉花总比小麦金贵,父母总是幻想着我们家仅有的那五亩多地上年年栽种的春播棉花在秋后换得高产卖个好价格,没有吃的可以到镇上粮店去籴,小麦或面粉都行,寻思着哪怕高价也总比自己种的划算。但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借助玉米甚至南瓜红薯来充饥,春天里吃榆钱与榆叶混合做的窝头和槐花或蒸或炒的菜,油水不多,辅以辣椒大蒜是吃的最为热火朝天的美食,填饱肚皮就是当时最大的幸福和满足。哪像现在,这些岁月深刻的记忆如今在城里成为一道独特的美食。
   我十二岁那年秋末,村里又重新划分了田地,从此我们便有了四口人的地,口粮上不再出现窘迫的局面,物质生活逐渐改善。我的记忆里开始存储几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西地、耷拉头、上岗、田堂门、老远地,一共五块地,少则几分地,多则二亩多,合计近八亩,于是就构成了我们家所有财富的来源。这些名字在村里不同人的嘴巴里,称呼往往却又不同,有的是与家家户户所处距离有关,有的是习惯性的称呼,还有的是在一些特定的事物周围来命名,总之不一而论,无论何种说法还是称呼,大人小孩都能迅即明白别人口中讲述的是哪一片土地,心里都清楚怎样从所处的位置最快到达那个地方。一般这些田地都是散布在村子周围,近的就在院墙外面,远的就在数里地开外了,环绕和拱卫着村庄,源源不断地从自身汲取营养来哺育村庄的每一个人。
   西地,顾名思义就能猜测位于村子西边,要跨过一座桥,被去镇上的必经之路一分为二,属于沙土地。村西头的庄户分得多一些,我们东头的就少很多了,一家几口人凑在一块也才几分地。西头的地头宽,可以随意种植,棉花、玉米、大豆、芝麻等,而我们这边的地家家户户都是红薯,从种上到收获,除了翻秧外,总共到不了地面五次,懒惰点的一年也去不了几次,不用灌溉和喷洒农药,完全靠天收。我们家有八分地,年年红薯,有几年或许是重茬的缘故,刨不了多少红薯,一块地完全被耽误和荒废掉。这几年不约而同地都种植上了玉米,密密麻麻地,阴森森的,更少有人去了。不过,村里每年开始收获和耕种都是从西边开始的,沙土地作物熟得早,地块小早种上早省心倒是最大的原因。
   耷拉头,是因河取名而来,整片土地位于村子西南,也有人称西南地。这一坡地东高西低,典型的“一头沉”。一下雨的话都哗哗地奔向大河而去,时间长了,大河窄了,地身长了,庄稼多种了。有时也会疏浚,结果挖来挖去,越来越窄,再加上上游常年发放水,一条河逐渐干涸,只有河沿上长着一些杨柳和丛丛野草。上岗,在耷拉头的上方,土地平整,都接近沙土地。主要为我们村东头人家种植,人口少则分得亩把地,像我们家两块地都分到二亩多。收过麦子,种啥成啥,经济作物是高产量,就连瓜果蔬菜也能大丰收。从记事起,这片地每年都有人家种植西瓜,瓤红皮薄,相比其他种植模式收益更多。一直以来都是村里最大的产粮区和产油区(棉花和花生),这几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渐萎缩,开始成为大蒜和三樱椒的种植基地。
   田堂门,言外之意就是在人家的门口,是指我们村东北一个叫田堂的村子南边的一片区域。说实话,还没有距离我们村近,这些应该都是自古口口相传而来。从我家院墙以东开始算起,有几百亩,黏土地。村东村西各占一半,中间被两大两小的道路分割开来。除了红薯和花生不能种植外(黏性土壤里的地下虫更多,很容易咬掉所有的果实,这都是经验之谈,后人不愿去冒险),其他如棉花、玉米、大豆都是年年换来换去的播种,各式庄稼参差不起,争奇斗艳。
  

共 10386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李锦恒是一个在网络颇有名气的诗人,读过其诸多的诗,深为其大气浑厚的诗风所赞叹。今日乍读其散文,不禁更是意料之外:其散文与其诗相比起来,更为纯朴深沉,里面蕴含的深深的情怀令人动容。一些细节刻画,于不动声色中,却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润物细无声”里,却自有春风化雨的清新自然。第一章里,作者写自己回乡历程,细腻,深情,里面涌淌出来的浓浓的亲情,不由人不深为动情。“我才想起我的行李包里还带回来几块月饼,忙取出来,父亲母亲各一个。蹲坐在灶膛前的父亲,拍打着双手,说这会团圆了才敢吃月饼,被母亲取笑说成没出息,买来好多天了都不知道吃,一直坚持着只有中秋夜等我回来吃了好”,这样的细节,虽是最日常生活的写照,却充满别样的情意,里面那种内在的力量,经由文字,给了你无穷的怅惘以及感动,想必每个做儿女的看了,都会心里一酸吧!而第二章中的“我家的田地”一节,作者深情地描述了生养自己的那一土地,让我们想起了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情一片全在字里行间,细细读来,不禁为作者对故乡田野的热爱之情而共鸣,深受其感染。而“我家的院落”一章,则从小处入手,表述博大情怀——小水滴折射出大风采,小小院落,岂不是故乡亲人们生活的剪影么?读完之后,就像作者结尾所说“有一种感动来自故乡,有一份眷恋来自故土,院落装饰了一个个神奇的梦,点点滴滴都是生活千姿百态的点缀。 ”,故乡,这一个生命的印记,就此刻在我们臂上,牢牢印上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恋。一曲故乡深情恋歌,一个游子炽热情怀,一片深沉感人乡情,一种动人真挚诉说。酒家特别推荐。——小人鱼在天堂【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12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0-11-20 09:30:33
  作者李锦恒是一个在网络颇有名气的诗人,读过其诸多的诗,深为其大气浑厚的诗风所赞叹。今日乍读其散文,不禁更是意料之外:其散文与其诗相比起来,更为纯朴深沉,里面蕴含的深深的情怀令人动容。一些细节刻画,于不动声色中,却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润物细无声”里,却自有春风化雨的清新自然。第一章里,作者写自己回乡历程,细腻,深情,里面涌淌出来的浓浓的亲情,不由人不深为动情。“我才想起我的行李包里还带回来几块月饼,忙取出来,父亲母亲各一个。蹲坐在灶膛前的父亲,拍打着双手,说这会团圆了才敢吃月饼,被母亲取笑说成没出息,买来好多天了都不知道吃,一直坚持着只有中秋夜等我回来吃了好”,这样的细节,虽是最日常生活的写照,却充满别样的情意,里面那种内在的力量,经由文字,给了你无穷的怅惘以及感动,想必每个做儿女的看了,都会心里一酸吧!而第二章中的“我家的田地”一节,作者深情地描述了生养自己的那一土地,让我们想起了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情一片全在字里行间,细细读来,不禁为作者对故乡田野的热爱之情而共鸣,深受其感染。而“我家的院落”一章,则从小处入手,表述博大情怀——小水滴折射出大风采,小小院落,岂不是故乡亲人们生活的剪影么?读完之后,就像作者结尾所说“有一种感动来自故乡,有一份眷恋来自故土,院落装饰了一个个神奇的梦,点点滴滴都是生活千姿百态的点缀。
   ”,故乡,这一个生命的印记,就此刻在我们臂上,牢牢印上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恋。一曲故乡深情恋歌,一个游子炽热情怀,一片深沉感人乡情,一种动人真挚诉说。酒家特别推荐。——小人鱼在天堂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2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0-11-20 09:31:44
  很喜欢李兄这篇散文,别有味道,尤其第一章,堪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3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0-11-20 10:55:33
  文章自然深沉,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眷念,真实生动,让人读来甚是感动。
   喜欢这样的安静的文。
   问好兄弟。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4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0-11-20 13:08:15
  一曲故乡深情恋歌,一个游子炽热情怀,一片深沉感人乡情,一种动人真挚诉说。
玉树临风
5 楼        文友:冰蝴蝶        2010-11-20 14:08:03
  故乡是一杯酒,故乡是一首诗,故乡是一幅画。故乡是一条长长的相思绳,永远牵着游子的心
中专语文老师,喜欢歌舞,迷恋写作,追求纯美事物.QQ号993884000
6 楼        文友:笑若灵舞        2010-11-20 17:14:38
  我相信,写诗歌好的人一定会写出很美的散文来,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问好李锦恒。
不管我坠入怎样的一个无缘,都要给我透明的羽翼,如果佛前也冷,它可以做我永久的披肩。
7 楼        文友:李锦恒        2010-11-21 11:43:05
   作者李锦恒是一个在网络颇有名气的诗人,读过其诸多的诗,深为其大气浑厚的诗风所赞叹。今日乍读其散文,不禁更是意料之外:其散文与其诗相比起来,更为纯朴深沉,里面蕴含的深深的情怀令人动容。一些细节刻画,于不动声色中,却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润物细无声”里,却自有春风化雨的清新自然。第一章里,作者写自己回乡历程,细腻,深情,里面涌淌出来的浓浓的亲情,不由人不深为动情。“我才想起我的行李包里还带回来几块月饼,忙取出来,父亲母亲各一个。蹲坐在灶膛前的父亲,拍打着双手,说这会团圆了才敢吃月饼,被母亲取笑说成没出息,买来好多天了都不知道吃,一直坚持着只有中秋夜等我回来吃了好”,这样的细节,虽是最日常生活的写照,却充满别样的情意,里面那种内在的力量,经由文字,给了你无穷的怅惘以及感动,想必每个做儿女的看了,都会心里一酸吧!而第二章中的“我家的田地”一节,作者深情地描述了生养自己的那一土地,让我们想起了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情一片全在字里行间,细细读来,不禁为作者对故乡田野的热爱之情而共鸣,深受其感染。而“我家的院落”一章,则从小处入手,表述博大情怀——小水滴折射出大风采,小小院落,岂不是故乡亲人们生活的剪影么?读完之后,就像作者结尾所说“有一种感动来自故乡,有一份眷恋来自故土,院落装饰了一个个神奇的梦,点点滴滴都是生活千姿百态的点缀。
   ”,故乡,这一个生命的印记,就此刻在我们臂上,牢牢印上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恋。一曲故乡深情恋歌,一个游子炽热情怀,一片深沉感人乡情,一种动人真挚诉说。酒家特别推荐。——小人鱼在天堂
  
   非常感谢鱼姐精彩的编者按。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8 楼        文友:李锦恒        2010-11-21 11:43:33
  小人鱼在天堂 发表时间:2010-11-20 09:31:44 [删除]
   评论内容:
   回复
   很喜欢李兄这篇散文,别有味道,尤其第一章,堪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谢谢鱼姐的鼓励和夸奖。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9 楼        文友:李锦恒        2010-11-21 11:43:53
  故事中人 发表时间:2010-11-20 10:55:33 [删除]
   评论内容:
   回复
   文章自然深沉,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眷念,真实生动,让人读来甚是感动。
   喜欢这样的安静的文。
   问好兄弟。
  
   谢谢兄长的支持。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10 楼        文友:李锦恒        2010-11-21 11:44:12
  玉树临风 发表时间:2010-11-20 13:08:15 [删除]
   评论内容:
   回复
   一曲故乡深情恋歌,一个游子炽热情怀,一片深沉感人乡情,一种动人真挚诉说。
  
   谢谢评论和支持。问好。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共 33 条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