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文学评论】救赎与挣扎

绝品 【菊韵☆文学评论】救赎与挣扎 ————评陶然中篇小说集《摆渡的人》


作者:纪开芹 探花,1501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31发表时间:2010-12-23 20:26:38
摘要:陶然作品我看得不算少了。或许同龄,或许阶层大体相近,读他的文字有闺友密谈似的亲切。《摆渡的人》多个篇章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早就有心想借这部小说练习书评,又恐亵渎了文本,迟迟不敢下笔。看过文友对陶然文字的评论,中肯,精辟,惊讶于他们对陶然作品的了解如此透彻。对于我来说,作者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有朦胧的美,但也仅限于雾里或是水中。然而正统的书评大约要牵涉到作者简历、写作背景等等,不过在此只能忽略不计了。

【菊韵☆文学评论】救赎与挣扎 陶然作品我看得不算少了。或许同龄,或许阶层大体相近,读他的文字有闺友密谈似的亲切。《摆渡的人》多个篇章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早就有心想借这部小说练习书评,又恐亵渎了文本,迟迟不敢下笔。看过文友对陶然文字的评论,中肯,精辟,惊讶于他们对陶然作品的了解如此透彻。对于我来说,作者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有朦胧的美,但也仅限于雾里或是水中。然而正统的书评大约要牵涉到作者简历、写作背景等等,不过在此只能忽略不计了。
   如此种种啰嗦无外乎为自己下面的评作拐弯抹角,迂回环绕似的解释,虽废话连篇,于我却稍觉心安。
   《摆渡的人》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了青少年的生活轨迹。一共包括三个部分,《此岸篇》、《渡口篇》和《彼岸篇》,计九个中篇。
   小说中牵扯到的人物较多,但都无可避免地烙上迷茫的印记。在青年走向成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生活向他们露出各色面孔,或善意的微笑,或恶意的捉弄,甚至会有牛头马面似的狰狞。正如作者所说:“以‘此岸’、‘渡口’和‘彼岸’的顺序排列,意在表明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的‘回望’。虽然来路上有些风景,其实已不忍再看。”《摆渡的人》便是这么来安排情节了。仿佛一个旅者背着重重的行囊,一路疲惫地走来,休憩的时候,回首走过的岁月,这其间有辛酸,有快乐,有痛苦,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惆怅。所有天真浪漫、风花雪月的往事如零落的花瓣,旋转在岁月的风雨中,早已不知去向,留下的是那些关于花瓣的美好念想。
   《摆渡的人》实则是反映了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人生的岔道口处的选择和挣扎。他们有的人迷茫,不晓得前方的景致。有的人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终究是徘徊的,徘徊在现实和浪漫的缝隙间。有的人则完全失去奋斗的动力,如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没有了罗盘,没有了方向,乃至于沉默,消陨。当然,后者是最为让人痛心的。心痛中包含无奈,无奈中带着叹息,叹息中融入思考。
   于是,我从《摆渡的人》想到路遥的《人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但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路遥在《人生》的首页这样引用柳青的话。高家林和《摆渡的人》中的主人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在迷途中挣扎的青年,都拥有花一样的梦想,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人生有时候如对弈一般,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摆渡的人》描绘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是现实社会中特定的一群中产阶级(多为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许多都是文化程度较高者,都是有思想,有分析能力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地位特殊,所处的环境特别,所以他们往往不能摆正位置。他们一方面要摆脱校园生活在心底的影响,一方面又要正视现实,审视自身,极力融入社会,走向社会。于是,在断层期间,在新旧交替、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如何一步一步趟过这条人生的河流,陶然在小说中已经间接告诉了我们。从经验出发,列举各种不同形态的生存方式,对于刚刚踏上社会或者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借鉴,观他人而自知。如《论语·里仁》中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别人的行为方式或许能起到“镜子”的作用。借明镜以自鉴,安然度过这个断层期应该是陶然写作此书的终极目标所在。
   陶然是关注现实的,但同时也是超现实的。在这个断层期中,年轻人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
   《摆渡的人》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说是某段时期,某个地域年轻人的缩影,典型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着读者,引导我们去挖掘人物形象的内在涵义,探讨他们存在的价值。
   最震撼人心的形象在我看来是《浩然之死》中的吕浩然。他本是一个善良的,很有涵养的,甚至是很阳光很随和的男孩,谁也想不到他能彻底抛弃红尘,毅然决然走上不归路。“他的死既不悲壮,轰轰烈烈,也不哀感顽艳,悱恻缠绵,只是平静如水,洋溢着淡淡的书卷气。”整篇小说中没有对吕浩然进行直接的描绘,而是全部通过侧面烘托——此人在小说一开始时就死了。陶然采用烘云托雾的手法,在对别人和吕浩然的交往中逐渐展现他的性格特点,层层深入,逐渐剥离那层罩在吕浩然身上的神秘外套,最终揭示出吕浩然之死的原因所在。
   “他厌倦了节节退让,他主动放弃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他所不喜欢的花花世界。”其实在吕浩然的心目中,世界本是美好的。他是一个对文学狂热的年轻人,多愁善感,对写作情有独钟。他不爱运动,身体一直不行,他自己说他一年有三百四十天是不健康的。于是,身体在百无聊赖中逐渐被摧毁,思想更是消沉,跌落不起。
   其实我们认为吕浩然也在试图做出改变。他也微笑着去观灯,和同学聚会,喝酒吃茶,一起看电影,他的潜意识中对人生有一种挣扎,一种救赎。他想融入社会,想和所有人一样为平凡的生活忙忙碌碌,但是骨子里的清高、忧郁、古典的气质还是把他和众人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以至于越挣扎,越反感。每一次热闹过后,都是一种归寂后的沉默与懊悔。这正如陶然在《书吃》中所说的那样,“——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于是在种种徒劳的挣扎过后,他终于意识到“也许自己像庄生梦蝶般的,正在古代的榻上做着现代的梦,一个既长又折磨人的梦。不然他同古代不会这般默契,对现代不会这般抵触。”写到这里,故事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他必然会亲手结束这个梦,因而他的死就成了必然。一种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的悲哀扩散开来。他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当然,小说并不一味的消极,沉沦。在艰难的选择面前,每个人总有百分之三十三的希望。一份归于失败,如吕浩然,一份归于平静,还有一份则归于成功。
   相对来说,《堡垒》中高清的前途就充满了光明。《堡垒》是一部温暖的作品。虽然小说一直用极其压抑的笔触来写,但灰色的格调中总会透出一点亮光,仿佛浓荫下洒落的阳光,虽然细碎,可也斑驳成动人的风景。
   小说《堡垒》中的高清是一个温和柔顺的姑娘。她生活的环境单一而纯净。学校有那么多友爱的同学,家中,即便是“阿姨”也对她客客气气,对她悉心照顾。虽不是自己亲身母亲,但赵阿姨体贴入微的关心也让高清偶尔会漫上一股融融的暖意。可是,在高清的心底一直是有一份隔阂的,来自对外界的警戒,对家庭的警戒。她把自己包裹在一层厚厚的面具之下,处处行事都表现得小心谨慎,考虑得细致周到。可是,青春是张扬的,是充满欢笑的,是带着蓬勃的朝气的。高清虽然很腼腆,很内秀,很淑静,但在耳濡目染了寝友所作所为之后,在她们的感染下,高清终于活泼起来了,幽默起来了。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她和一群活泼的女孩久居在一起,自然会生发出许多感慨。她开始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当她走出个人狭小的圈子时,她才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先前隐藏在心中的阴霾销声匿迹。她笑,她哭,她也爱。展现在她面前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先前,她仅仅作为“多余人”的形象存在。她的形象不同于俄国文学中的贵族青年,愤世嫉俗却无动于衷。但在某种程度上,高清也或多或少地充当了“多余”的角色,仿佛是一块被人遗忘的小山村,属于青春的所有离她都很遥远。
   但她最终融入了学校这个大家庭,融化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她原本坚冰一样的心逐渐融解。她的心中也有朦朦胧胧的感情,但小女生的娇羞让她将这份感情隐秘地藏在心底。只是在后来得知这份感情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时候,失落、伤心才一股脑儿袭来。其实,不管怎么说,生活总是波澜起伏的,跌宕才能形成动感的美,一成不变、水平如镜的生活虽然没有痛苦,也缺少快乐。
   也只有在经历了这次小小的感情挫折时候,高清才突然间明白了爱,也明白了赵阿姨对自己的关怀。
   小说到此打住了话题,“她把‘赵阿姨’喊成‘阿姨’,那是她还一时转不过弯来。相信不久她就会叫‘妈’了。”这是一种暗示,带着明媚的成分。作者用淡淡的、欣喜的语气给小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乍一看起来,很有点中国古代文学中“大团圆”似的结局,其实是似是而非。不管怎么说,是让人欣慰的,同时也长长舒了口气。高清在经历过种种思想的挣扎之后终于化险为夷,平稳地掌好人生这艘航船,没有让它在情感的狂风巨浪中打翻。虽然,她还没有渡过彼岸,还没有看到彼岸的风景。我们不难想象以后的日子里,高清将会以怎样豁达的姿态与人相处,施乐于人。
   所以我们说,高清在和思想作挣扎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走进生活,走向尘世繁琐。“堡垒”一词可以解释为“围城”,这里和钱钟书小说《围城》又不同。钱老把婚姻比作围城,进来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可总的说来却都有隔离的含义。高清一直在心中竖起一座无形的堡垒,把自己与世隔绝起来,所以,单看小说名字就足见作者用心良苦了。小说对高清的心理刻画非常成功,重点通过高清的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情感历程,从而让读者剖析出她矛盾的心理,她的心路成长痕迹。高清是明智的,她的明智在于她始终能够冷静地、客观地分析所遇到的种种困惑。如果,没有那些细致入微的自我反省,高清或许也会和吕浩然一样,在经受了情感的折磨之后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不舍离开社会。但是最终她战胜了心魔,用一种平和的、健康的心态对待成败得失,爱与被爱。这,或许也是高清式的自我救赎方式吧!
   《摆渡的人》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每一个形象可以说都代表了某一类人。虽然在人生的关键时期许多年轻人在命运的困顿中迷失方向,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也试图救赎自己,试图做出种种改变,试图接纳社会或者说让社会接纳他们。如果说学校是一棵大树,那么他们就是那枝头上的落叶,在脱离母体的怀抱时,犹犹豫豫,辗转在未知的方向中。化作春泥,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是任生命凋谢零落他处,这两种选择其实是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每个人都要在这个多姿多彩、光明又黑暗、简单又复杂的社会中生存、闯荡、奔波,都在这里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说得严重了,适者生存的道理我们所有人都明白。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角度的转换,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社会必修课,而分数怎样,则靠自己去感悟了。
   在《摆渡的人》这本小说集子里,陶然也着意刻画了姜鸿这个人物。《我和姜鸿及其他》成功塑造了姜鸿这个人物形象。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很有点像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采用复式线索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一条是姜鸿和同学的交往,一条是姜鸿在实习的律师事务所所做的一切。这两条线索交替着出现,看似平行,但是细想却总有一个交集。主人公姜鸿的故事是小说的结构主体,其间穿插了苏文清的故事、郑鹏的故事、谭欣的故事、各个律师和实习生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既是现实的又被赋予某种超现实的东西,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空间。在每一个故事中,自我都和超我发生矛盾,互相争执。“我”是现实的,而“姜鸿”是超我的。所以我在生活中学会察言观色,而姜鸿只能是心无城府的毛头小子。在刚刚踏入社会的姜鸿身上,有不谙城府的纯真,又逐渐形成一套不太明确的但确实很实用的人生观、价值观。他模糊地懂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便是在断层这个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所以,一方面在姜鸿的心中还存有学生时代的诚挚,一方面又多少沾染了世俗的习气,于是这两种人生观纠结在内心,表现为自我和超我的矛盾。
   陶然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恰到好处地为主旨服务。“我”通过姜鸿把内心、精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我”思想历程的演进,“我”情感态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真切反映在姜鸿的旁白中,很有点像电影中的画外音,打破镜头的束缚与限制。做一个理性的人还是感性的人,庸俗的人还是清高的人,始终困扰着“我”,使“我”一直在思想的边沿苦苦挣扎。生活需要理性,生活也离不开庸俗。可骨子里的那份唯美却不允许,于是,“我”和“姜鸿”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互相制衡地、互相牵制地相处在一起。其实,姜鸿分明是“我”在精神上救赎自己的方式。如果没有姜鸿,“我”最终会堕落成一个庸俗不堪的小市民,最终会失去那些美好的感情,走上“我”最不屑走的很大众化的道路。
   “我”能够和“姜鸿”和谐相处,平安无事,就是最大的成功。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最温暖的地方,一道最绚烂的风景,像香山的枫叶,像二泉的月夜。它们是火热的,是幽雅的。但是,社会不能单单容纳这么多的美好。美丽和龌龊是孪生姐妹。有光明,就会有黑暗。行走的过程中,接踵而至的有善意微笑,也有恶语中伤。如何面对,如何周转,如何保护自己自然会让我们深思。“我”和“姜鸿”把这么多的矛盾合二为一,确实是了不起的胜利。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是成功的,或者说“姜鸿”是成功的。他终于安然度过人生这条河流,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社会,能够理解、宽容万事万物存在的合理性,直面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而不再迷茫,不再格格不入。
   《摆渡的人》集中描写了这么一群“精神上的摆渡者”,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之秘的更高层次的揭示和探索。作者把断层时期的各种矛盾投射到一部分知识青年的身上,给他们罩上时代的光环。其实每一个人物形象无一不是作者深思的情感的载体。陶然的小说在很多时候都注意到了内心的矛盾冲突,将浸透了情感液汁的文字泼洒在众多主人公身上,同时也渗入了怅惘与忧郁的切身感受。小说中处处浸润着作者惯用的疏淡隽逸的调子,力图在最短的篇幅中全景式的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其思想性和时代性都是极为鲜明的。《摆渡的人》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感情是真诚的、悲悯的。而其新鲜的题材,完整的结构,流利而华美的文字又让这部小说获得极高的社会价值,以至于在我心中沉淀,再沉淀……

共 55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虽然没看过陶然的这部中篇小说集,但看了作者的书评后,也对《摆渡的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主要是作者的书评写的很到位,起到了导读的作用。一本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是因为书中融入了社会上备受瞩目的东西,或人或事或环境,不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陶然这部小说把关注点放在一群特殊的群体身上,有深刻的意义。书评就陶然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抓住几个重点人物加以分析,归纳陶然小说的主旨所在。指出全书的宗旨意在引渡,那些年轻人在人生的渡口所做出的艰难的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自我救赎,书评都详细分析了。从而可以看出《摆渡的人》作者陶然的良苦用心。一本好书可以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一篇好的书评也能给人激起渴求读这本书的欲望。能够围绕一个论点,找出小说集的核心加以论述,是这篇书评的最大特色。结尾对陶然这部小说集的写作特色简单做了总结,并把内心的感触融入其中,这样,就使得书评带有随笔的味道,而不再那么严肃了。好文推荐给大家欣赏。【叶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2023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10-12-23 20:56:28
  虽然没看过陶然的这部中篇小说集,但看了作者的书评后,也对《摆渡的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主要是作者的书评写的很到位,起到了导读的作用。一本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是因为书中融入了社会上备受瞩目的东西,或人或事或环境,不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吗”。陶然这部小说把关注点放在一群特殊的群体身上,有深刻的意义。书评就陶然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抓住几个重点人物加以分析,归纳陶然小说的主旨所在。指出全书的宗旨意在引渡,那些年轻人在人生的渡口所做出的艰难的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自我救赎,书评都详细分析了。从而可以看出《摆渡的人》作者陶然的良苦用心。一本好书可以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一篇好的书评也能给人激起渴求读这本书的欲望。能够围绕一个论点,找出小说集的核心加以论述,是这篇书评的最大特色。结尾对陶然这部小说集的写作特色简单做了总结,并把内心的感触融入其中,这样,就使得书评带有随笔的味道,而不再那么严肃了。好文推荐给大家欣赏。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2 楼        文友:叶雨        2010-12-23 20:57:48
  澜澜的书评写的很老道,文学功底相当的深厚。读书要用心读,这样才能悟出书中的精髓,澜澜做到了,并且写出来这么高水平的书评,值得大家学习欣赏。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2 楼        文友:纪开芹        2010-12-24 16:56:50
  谢谢姐姐!辛苦了。
3 楼        文友:lo.vekim        2010-12-23 21:13:09
  佳作,就应该配这样的好评。赏!
回复3 楼        文友:纪开芹        2010-12-24 16:57:27
  谢谢明月捧场。欢迎!
4 楼        文友:ran.t        2010-12-23 21:18:29
  感谢微静,一本几年前的拙作,看得这么细,还有这样一篇文字。感动,握手。谢谢叶社!
回复4 楼        文友:纪开芹        2010-12-24 16:59:15
  感谢的应该是你,冬日里坐在暖阳中看你的书是一种享受。很喜欢你的文字。呵呵……
5 楼        文友:浅泠        2010-12-23 21:28:19
  精彩的评论,欣赏学习
6 楼        文友:山林原野        2010-12-23 21:35:48
  解读通透,文思斐然,洋洋洒洒五千言,《摆渡的人》整体构架、大致轮廓便可窥见一斑了,然兄的作品确是值得用心品读。赞!:)
风是摇摆长裙的舞者,雨在冲刷尘埃的沉积,丰满华彩的人生总是曲曲折折......
7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0-12-23 21:39:45
  好马配好鞍,好评配好文。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8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0-12-23 22:30:13
  强悍的评,来自用心的品读,欣赏学习,顺带问好。
9 楼        文友:※疏影※        2010-12-23 23:06:11
  写的真好!我也想看看这部书了!问好澜澜姐姐!
10 楼        文友:江山爱美人        2010-12-23 23:09:49
  罗素说人生就像一条河,而我觉得用路来比喻更为恰到好处。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上难免会遇到风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沟沟坎坎使人困顿有之,迷惘有之,“挣扎”“救赎”,不仅仅是两个词,在精神层面上,它意味着两种状态,是重要的必修课题。
   小说精彩,文评精彩。
喜欢江山
共 27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