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虎年末尘封的记忆

  虎年末尘封的记忆


作者:杰中 秀才,1313.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79发表时间:2010-12-26 09:14:10
摘要:尘封的记忆 街道 集市 庙宇 变迁

虎年姗姗走来,却又即将匆匆离去了。看到祖国六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我浮想联翩。当我仰望矗立在镇中心小学校那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这偏远山乡,看到了人们今天的现实。家乡彝汉人民,在祖国六十二年的行进路上所经历的生活变迁,引起了我那尘封的记忆。
   解放前,我家乡四川省甘洛县田坝镇,只是一毫不起眼的小镇,也是全县百分之六十多彝族中少有的汉族聚居地。生活在这小镇中的汉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少数民族。家乡解放后,我从能记忆的时候,就依稀记得,这镇上有一条南北向曲折的街道。还在我还不能连贯说话那样年纪的一天晚上,隐约记得骑在伯父的脖子上,到了正街。正街的房屋,用木柱和木板建成的青瓦房。家与家的邻居山墙,也没砖块砌成和土墙堆积,就用木板镶嵌在木柱间隔开。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防震性极好的民用建筑吧?到那晚上正街的夜市,灯笼摇晃,人头涌动,热闹异常。各种小吃摊前,烧腊(卤肉)金黄香浓;各种有标记的面食点心,酥软香甜,诱人至极;黄白皮色的梨,让人垂涎欲滴。除了肉和食品的香味外,夜空中那清油灯冒出的油烟,也混杂在空气内,让我这高高在上的小孩,不时也会发出“阿嚏!”声来。好像伯父给我买了肉食、点心、水果后,我俩才回家。虽说这幼小的记忆是模模糊糊,但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在曲折街道的正街北端,有一宽大的街中庙宇,也不知是供奉啥神仙的处所。只是听大人们叫它——转运站。也许因为这庙,正处在正街北端转角处,也许是人只要绕庙转转,就会交上好运的原因而得名吧?还是孩童的我和一些小伙伴们,那时还不到上学读书的年纪。因为幼小的心灵,存在传统的说教,很怕鬼神。所以,平时不敢轻易到这庙里玩耍。好不容易到有一天,伙伴们和我鼓足勇气,但仍提心吊胆地走进了这庙里。当我走上石台阶,一进高大的庙门,首先见到的是光线明亮的几十平米院坝。院坝后面,便是宽大的庙宇房舍。奇怪的是,院坝和庙宇的房舍,居然没有隔离物。让人站在空旷的院坝里,就能看见庙宇的大厅。大厅中,不知道有多少根约80公分直径的圆形木立柱,就是最短的前面立柱,至少不低于4米吧。有小伙伴发现了在一些立柱上,有凿穿的约0.6毫米的圆形、正方形孔。我们就踮着脚,在立柱两端互相窥视。也是人太小,当你将眼贴着方形孔看对方,只能看见对方是黑乎乎的,光线都被挡住了,哪儿能看到人影呢?但在这幽深的庙宇里,除了立柱外,也只有地面和房顶。庙宇,似乎已经无人管理。更看不到有何种神像的供奉,有香烟的弥漫,有虔诚的礼佛人了。
   傍正街东行40多米处,一条不大的南北走向的河流,我一直叫它——甜河。在我那童年的记忆中,河水终年清澈见底,水中鱼影穿梭。就是夏天雨季,也不见河水的混浊狂暴。那像泸定桥一样,用鸭蛋粗细的铁链搭建的铁索桥,横跨河面。每逢镇上赶集,来往桥上的人和驮马,便熙来攘往。马背上驮来的农产品、蔬菜、甚至小孩,也加入到这闹市中来。赶马人边挤进人头攒动的街道,边吆喝“马来了,马来了!”的呼喊。那沿街小贩们的叫卖,那混杂的鼎沸人声,那艰难行进的马和赶马人的吆喝,似乎给这原本就热闹的街道,更凭添了几把火红的掺杂。
   这火红的掺杂,将街市的红火场面,推进了红火的各民族和谐氛围中。无论你是汉族或彝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这偏远贫瘠而又红火的街市,用熟或半熟,甚至只略知一二的汉语,在买卖中讨价还价,也很少能见到面红耳赤的争吵。就连那些只能说片言只语含着话的赶集彝族,也用用手势夹杂着断续汉语,在互相猜测着对方价钱的高低,直到买卖的成交而喜笑颜开。一种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也相互感染并传递给了来这火红街市中的人们。
   当我上小学了,春夏秋季的时候,也跑到铁索桥上,手扶红褐色的护栏铁链,在桥上行人来去时,感受那桥面的微微晃动,沐浴那凉爽的微风习习,俯视那桥下奔涌的流水和流水激起的雪白浪花,寻觅那水中倏然一晃而过的黑色鱼影,久久不愿离去。有时候忘了按时进校,甚至出现旷课。这也难免老师会恪尽职守,上门向家长“告状”。有这冒天下之大不韪,也难免父亲对我采取棍棒相加的“法西斯”教育。因为父亲始终认定一座右铭:黄荆条下出好人。正由于我这似乎不肖的行为,享受一下皮肉之苦,那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吧?也正因为有老师的“告状”,父亲的“法西斯”教育,让我从皮肉之痛触及了自己的灵魂吧?从此我就改过自新了。稚童,有多少能在自己家长的棍棒下坚贞不屈呢?而且,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传承,数千年来,都在教导着我们。除非你是那茅坑里的石头,或是脑残,才可能冥顽不化吧?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痛哭流涕、洗心革面后,也有笑逐颜开时。那就是在夏天,第一次勇敢尝试,从铁索桥护栏外,跳下四米来高的桥面,跌进水中的惊魂失魄。成功在虽然呛了几口水,可在小伙伴们面前,也有傲视群雄的英雄气概而得意忘形了。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这种豪气,可惜也成了过眼云烟。看看今天的家长们,谁能这样让自己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尝试在这样的天然水域中去潇洒一会呢?那还不把孩子爷爷奶奶跳出心脏病,把孩子母亲跳进医院病床点滴吗?孩子要学跳水,可别冒生命危险,那就到游泳馆吧!哪儿是绝对的安全。生命诚可贵,孩子价更高。何况,现在独生子女,那不有太上皇的美称光环庇护吗?孩子们没有黄荆条的摧残,只要有黄金条就能实现愿望,家长们何乐而不为?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不是今天我们随处可见的绝对安全吗?
   小时的我,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开头的共产主义生活。三天一小队宴,五天一大队宴的幸福享受。也经历了不到几月后,便开始吃糠咽菜的磨练。以致后来自然灾害时期的吃树皮、草根、白粘土的充饥。回味那儿童期便秘时的痛苦,至今还心有余悸。看到大炼钢铁时,逐渐减少的满山葱绿,雨季褐色河水的奔腾怒吼与肆无忌惮,人虽还小,可也有过杞人忧天。担心或许有一天,奔腾咆哮的河水,淹没了这家乡的房屋、街道。当投身在文革洪流中,坚持复课闹革命后,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广阔的农村战天斗地,才知道汗滴禾下土,粒粒盘中餐的艰辛。这一切往事,无不历历在目,烙印铭记。
   直到1979年的春风,吹暖神州大地,已到而立之年的国家,再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息。今天的五星红旗,指引着中国人民昂首挺胸,踏上世界经济舞台;今天的五星红旗,映红了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今天的五星红旗,带给了孩子们的幸福甜蜜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谐。你还能不为有这样强大祖国,走向民族复兴而弹冠相庆吗?
   我家乡那历经沧桑的古朴街道,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正街的一部分木框架房,陈留着让人们回味它曾经的兴旺。虽说现在正街,也没有原来那样多摩肩接踵的人,冷清了火热壮观的场面,大有今非昔比的感叹。但谁能说转移到街道南面新市场的物流兴旺,还比不了原来旧正街的繁华呢?就像家乡那褐色的铁索桥,不已变成了水泥桥,永远摆脱了风雨飘摇的境况?家乡的山,恢复并超过了50年代的葱绿;家乡的水,正回归到他原本的清纯、甘甜;家乡的孩子们,正展露着享受免费教育的幸福笑脸。
   民生关爱,乐业家园;和谐盛世,山翠天蓝;民族同心,国泰民安。回忆家乡六十多年来变迁的岁月,看见祖国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国旗更红,国力更强。华夏复兴大业,一定会在13亿人民的手中托起。展望我们的前行路,必定阳光灿烂!

共 29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往昔的记忆,对比现在的生活情景,让人顿感沧桑巨变。对过去年月的回忆,写得十分细腻朴实,唤起人共鸣。【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12-26 09:14:36
  以往昔的记忆,对比现在的生活情景,让人顿感沧桑巨变。对过去年月的回忆,写得十分细腻朴实,唤起人共鸣。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杰中        2010-12-26 10:47:51
  谢谢!
幽默与严肃共存。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