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军警聚焦】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精品 【军警聚焦】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作者:一孔 进士,109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1发表时间:2010-12-30 14:45:01
摘要:与职业有关,与生活有关。

由于工作关系,最近连续听了几节课,上课的都是优秀的老师,课堂都是很精彩的,感触也颇多,有必要梳理一下。
   对于圈内的人来说,听课、上课、评课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通常的听课作为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无非是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上课的人在上面展示各自的风采,听课的人在下面认真观摩、体悟,结束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给予中肯的评价和善意的建议,这样一来双方都有所收获,那么活动自然也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听课的类型也分为几种情况,有随堂听课的,就是事先不和老师打招呼,直到上课前征得老师同意后直接进去听一下,这是领导们喜欢的做法,有点微服私访的架势,让老师们防不胜防。一般的老师们都不太喜欢,但又不好回绝,因为你尽管不舒服,可如果你拒绝的话,给别人的感觉好像你真是做贼心虚,只能让你进去,可心里始终是不痛快的。还有一种是公开课,就是让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组织一般人认真地听,再研讨一下,这样的课,一般的准备都比较充分,课不会太次,研讨的时候,上课的老师颜面上也会过得去,最终一般的都是皆大欢喜。
   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我是畏惧听课的,总是觉着出道时间太短,教学相当的生疏,站在上面,面对黑压压的、且没有表情却有着各种标签的老师及领导心存畏惧,心理素质跟不上,由于任务安排,只能硬着头皮上,最后貌似非常虔诚地听取着别人的点评。好在长者都还通达,就是再不好,都能混个三七开的定性,然后推杯换盏,一团和气。一来二去,我似乎也变得通达起来,好像是与听课者形成一种默契,也就不再太在意别人的听课。
   凭心而论,起初我是极不喜欢教书的,接受相关教育的时候也非常的不配合,师范三年没做一件与教书育人相关的事情。走上岗位之后,性格迟疑,没有推倒重来的勇气,也就将就着教书,我的一帮同学也有跳槽的,也有考学的,他们是有魄力的人,我显然不是,所以也就注定着一辈子在这个圈子里。倒没有什么后悔可言,性格决定命运,我的现状只不过是在为我的性格买单而已。
   在不可能改变命运的前提下,我只能做好眼下,既然教书了,就应该把书教好,就像结婚,既然已经把婚都结了,那你只能把日子过好,换个动听的名词叫做先结婚后恋爱,我估摸着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后来在教书中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还算称职的教师,善待孩子,善待课堂。谈不上驾轻就熟,也能算对付了。
   但是,我依然不喜欢被别人听课,原因是这种听课形式化的因素太多,总是几张熟识的面孔,说着同样的话,无关痛痒的,对自己没有什么启发和帮助,我甚至揣测,因为安排来而不得不听的人自己未必就乐意,像背书一样评课,我想他们自己也应该觉着没有什么意思。我的有一位老师是非常不屑于被被人听课的,只是因为别人在听了他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之后说出了五个字:字写得真好。那个老师当时就说,你应该去书法培训班——结果是不欢而散。
   老师是个性很强的人,我们是不敢当面质问的,心里有一些想法是雷同的。不过老师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说,听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听过了要有话说。否则一是会被别人看轻,二是自己坐那儿也憋屈。我的类似的一个例子是在我上课的时候,后面的一位长者睡着了,睡得很香,下课铃把他吵醒了。我的反思是的确我课上得不好或者是中午的酒劲太大,而且后一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因为晚餐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再喝了。
   都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现在要规范许多,借个胆子,在听课之前是不敢喝酒的。听课之后话也多了一些。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吧!
   要命的是后来我也需要经常听别人课,我至少要做的工作是听课前不能喝酒,二是听的时候要非常地投入,然后仔细地记录,使得在评课时不至于仓惶。这叫小心驶得万年船,所以还真没有出现什么出格的事情。不能回避的是,年轻还是有年轻人的锐气,想法激进一些,起初的时候,我是特别推崇随堂听别人课的,总是觉着那样可以提醒别人要每时每刻都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课堂,碍于情面,没有什么拒绝,原因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及到的。可能有一点好处,就是真能发现一些问题,而当问题摆到面前时,我突然发现是自己的错误,那样的尴尬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我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老师应该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下工作?或者说这样做对老师是不是真正地做到了内心的尊重。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倾向很强烈的国家,我们的有一些人特别是领导责任感是很强的,总是想通过一己之力来改变许多,澄清寰宇。搞行政的不放心属下,做教育的不放心老师,于是突然袭击成了许多人的嗜好。由于在某些方面不够对等,我们做属下的、做老师的在面对这种情况特别的紧张,心里的压力很大,可能是一个好局都能让你弄坏了,更何况,人无完人,何来完美。
   对等是一个很平常的词语,是我们自己非常向往的一个人与人相处的规则,可当机会出现时,我们自己却又轻易地抹杀了这种对等,不让老师心甘情愿地被听课,那么这样的听课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随堂听课最不好的地方就在于缺少对老师的尊重。
   我们经常反思教育这样那样的问题,恰恰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被尊重问题,不错,工资加了,待遇好了,可这是全部吗?这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教师是相对纯粹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教师身上属于知识分子的属性是最多的,行政上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教师不信这个,教师很多时候非常幼稚地认为,我们只是分工的不同,校长是管理的,咱是教书的,教书的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所以村长见到书记要表现得很敬重,教师见到校长未必如此。这是好事,如果连教师都是一批应声虫的话,我们的孩子将来恐怕也都学会了奴性而缺失了个性。社会谈何发展,民族何来希望?
   可是我们的传统太根深蒂固了,对权力的本能的膜拜甚至让人的卑微的举动成为一种下意识。遇到当官的,尽管和你没有任何瓜葛,我们会心存敬畏。反过来,遇到发财的滋生的却是相反的情愫,仇富也是一个很有地域特色的词语。我懂得不多,就这方面来讲,我的言辞也只能到此为止。
   单就工作而言。我一直不能苟同的还有我们考量老师的工作标准,都知道不好衡量老师工作的成败优劣,因为,教育是针对人的行为,而人是复杂和多元的,可我们的管理者却喜欢用一些数量化的指标来考量老师,比如,作业必须要做多少次,考试必须不能少于几次,家访要达到多少次,辅导要达到多少次,多少多少分要达到多少人,在这个行业里混了二十年,始终云山雾罩,多做一次作业就好吗?多考一次试就好吗?多考一分和少考一分区别在哪儿?可没有人反对,我们大多的管理者都把他们当做金科玉律,还用这些标准来把老师分成三五九等,然后据此发放绩效工资,于是教师的工作量始终在加大,学生的负担也在始终加大。
   对于老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而言,套用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多,只有更多,我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反正依此标准的话,教师被束缚在教条的框架内,人家那么要求,你只能那么做,属于你自己的活力、独特的体验乃至创造力就只能搁在一边,这叫识时务、顾大局。再说,谁还有那个心气与精力,疲于应付都已经相当够呛了。
   我不是发牢骚,相反地,我一直坚信教育是一味良药,我的最浅显的理解是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中的几个基本要素是自尊、自主、平等、爱人,可这些要素从何而来?
   我摒弃了随堂听课的形式,我在我的范围内百分之一百地尊重老师,总是在他们非常愿意的情况下听课,而且不应该是唯心的,这样一来,老师们能做认真的准备,老师的课堂上亮点很多。老师上的时候有成就感,我们在下面听得也很舒心,在交流的时候,当一股脑的优点涌向授课老师时,老师反倒有点不自然了,要求大家说一些不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来更好地改善自己的课堂,我们都知道,授课老师的要求是真诚的。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面对学生,表扬是一味良药。其实,面对老师以及和老师一样的成人,大家都需要表扬。表扬暗合了人始终渴望被尊重、被认同的潜意识。不过大家都不能接受的是过度的吹捧,夸大的言辞,否则适得其反。不过政客好像不在其内,我们经常听到非常出格的颂扬,那些台面上的人物却能心安理得地承受,局外人身上都起鸡皮疙瘩,难怪有些先辈总是喜欢丈量某些人脸皮的厚度。
   哎!还是收敛一点吧,一张口就容易伤人,没办法!
   不过,我来没有伤害同行的意思,所以我的听课意见总是力求适度,好处自然要说,个人的看法也会提一些建议,谋求别人的认可,这样双方都很愉快,我本人也不至于那么被别人厌恶。
   而让我写这篇文字的一个动机就来源于我的最近几次建议。共性的东西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地方是面对堆积而来的职业倦怠感,我们还有多少激情。
   我特别留意下意识,前天在听了几节课之后,我的脑海里居然冒出了一首歌的名字《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看似毫无关联,实则不然。上课的都是非常成熟的老师,就想戏剧演员,唱练坐打绝对是过关,课上得也很精致,孩子们学得也很扎实,听课的老师们一致叫好,在那个老师反复要求大家提建议的时候。我说了我自己的例子,起初教书的时候,年龄不大,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打闹,整天扎在孩子堆里,关系特别的好,虽然课堂上有很多不足,但是那样荣辱与共的氛围是天然的。我记得,有一次上公开课的时候,孩子们知道,公开课对老师很重要,他们在课堂上特别给力。回答问题争先恐后、一个比一个声音大。虽然,对于内行来说,课的好坏与学生声音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与学生的积极程度关系也不是绝对的。但纯朴的孩子却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回报老师,下课之后,他们还跑到我面前炫耀,我表现得怎样怎样,让我收获着难得的温暖。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所谓经验的丰富,开始把教学变成了一种掌控,孩子就是手心里的孙悟空。就是这种掌控,让我们之间的距离在疏远,而同时让我们慢慢泯灭了激情和动力,对职业产生了很强的倦怠感。老师在上面胸有成竹,孩子们在下面亦步亦趋,拘谨起来,课堂变成了老师们的独角戏,属于孩子们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小,我觉着自己看似成熟,实则在退化。这种成熟仅仅是来源于技巧,而这种退化则体现在爱心的逐步缺失,渐而烦躁,渐而时常的挫败感,甚至都觉着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例子是真实的,我的感悟也是发自肺腑的,相反的,我听过的年轻老师上课时虽然在节奏的把握,点滴知识的渗透上难免有纰漏,可是他们自信、张扬、真心地爱孩子,这是我极度羡慕与推崇的。可几年后他们会不会步入我们的后尘呢?
   不止是教书,人的成长也走着一样的轨迹,年轻时张扬而自我,长大后谨慎而妥协。为什么不能融合在一起?如果现在的我既像原来那样完完全全地喜爱孩子,又能很好地把握技巧,那应该要好许多。
   爱,对孩子们的爱可以重来吗?
   我一面在议课,实质上已经变成了自言自语了,我想这是个具有普遍性质的问题,也是可以打开思考之门的问题,至少,我进入了思考。
   我们的这种倦怠从何而来,为什么激情在我们身上逐步流失,爱心在我们的血管里洒落,这不应该是生理现象,可能与我们量化---实际是僵化的管理模式有关,机械化的考量只能以机械化的方式去应对,也可能与我们的教育非常明显的行政化有关,行政化的特点就是你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去做,还可能与我们人到中年之后生存的压力有关,生活的压力需要你必须扛起居家生活的责任。
   喧嚣的车辆,忙碌的脚步,伪善的微笑,嘶哑的嗓门。社会是一副复杂的油画,再也看不到干净的《清明上河图》,那是黑白的中国画。
   华灯初上,歌舞升平,路边的电线杆上靠着一个个失意的旅人,财富的鞭打,权力的欺压,醉酒的我们找不到回家的归程。
   我们知道,我们不应该躁动,可是我们属于我们自己吗?
   生活的幸福在哪儿,是在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之间寻找一条绿色通道。
   可,有吗?我对那些毕生热爱教育的人顶礼膜拜,我像朝圣者那样崇敬着他们,因为我无法抛开杂念,我做不到把百分之一百的经历倾注在我的工作上,更不可能达到我们的先贤陶行知先生那样迅速地脱下博士袍走向田间地头,因为难得,所以陶先生才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才成为所有教书育人的人职业准则。
   想想他们,我的身上有着一种深深的原罪感,可很多时候,觉着自己也只是一个光说不练的把式,所以,我依然要走向课堂,赞美老师,并且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洗礼自己。
   毕竟孩子们是无辜的,许多烂账不应该让孩子们去买单,许多苦果不应该由孩子们吞咽,享受欺压孩子们的快感的人全部是变态狂。孩子们是永远的弱者,他们必须生活在爱与阳光之中。
   曾经写过一篇文字《男人三十五》,无非是表述步入中年之后的困惑与思考。一转眼,三十六要和我再见了,再见之前,我的感触是我应该活明白了,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那么我们把他搁在一边,不去管它,不合理地东西自然有天下为公者去劈波斩浪。我们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在我们的范围内,做一点正确的事情,比如好好工作,比如爱自己的和别人的孩子,眷顾自己的(当然只能是自己的)家庭。推而广之,面就会大许多。
   走吧!还是要唱着歌去上班。

共 52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开始看到题目,以为是有关爱情的内容,“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却是对“教育”二字,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自己的见解。是更宽广的大爱。“我们被什么磨去了热情,反正我们对工作无法热爱。”当代教育的弊端。一声深重的叹息,透着思索的锐意。感谢来稿。 推荐。[编辑:雪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203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琦        2010-12-30 14:59:47
  开始看到题目,以为是有关爱情的内容,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却是对“教育”二字,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自己的见解。“我们被什么磨去了热情,反正我们对工作不能热爱。”深重的叹息,透着思索的锐意。感谢来稿。
昨夜听雨难入眠,明朝歌舞醉他乡。恍若一梦惊醒起,千愁万绪无从理。
2 楼        文友:        2010-12-30 20:22:55
  呵,终于看到帅哥老乡文了,问好:)
小蚂蚁
3 楼        文友:        2010-12-30 20:44:15
  忽然觉得教育与写作也有共通之处的:如果只剩下了技巧而失去了情感,又怎么可能会有优秀作品的问世?
   这篇文是作者对从事多年教育的担忧与思考。他站在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角度,指出当代教育的弊端。希望摒弃机械的最化形式,让爱心真正融入教育。
小蚂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