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北宋文学家和他们的仕途(6)

编辑推荐 北宋文学家和他们的仕途(6) ——欧阳修篇


作者:陟云子 举人,563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50发表时间:2010-12-30 19:08:24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师致仕。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仗义执言
   欧阳修祖籍庐陵,但却出生在四川绵阳,后来又随着父亲欧阳观迁往江苏泰州。他母亲并非正室,与父亲年龄差距达三十岁,所以当欧阳观以五十九岁的年龄去世时,郑氏才二十九岁,那一年欧阳修四岁。好在他有位忍辱负重的母亲。郑氏为了将欧阳修培养成才,立誓守节。她亲自教导儿子读书,因为家里贫困买不起纸笔,就用芦管当笔在地上描画,让儿子学习写字。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欧阳修矢志不移,练就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而且由于他颖悟非常,过目成诵,刚到成年便已有了很高的声望。宋朝开国初年文风继承五代,大都为骈偶之文,文风不振,墨守成规,缺乏新意。欧阳修在随州发现了唐代韩愈的文稿,深受震动,于是苦心孤诣,潜心求索,准备将来在文章上能和韩愈并驾齐驱。
   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参加了进士考试,那一年知贡举的是晏殊。欧阳修才学是没的说的,不过最终才得了二甲第二名,不由有些失望。按照他的成绩,欧阳修被外放到西京当推官。据说这个安排和他的长相有些关系。欧阳修长得并不俊美,耳白过面,唇不覆齿,还是个近视眼。主考官晏殊有些看不上他,却因为他岳父的关系不好公开排斥,这多多少少影响到了他的成绩。不过后来有相士这样评价欧阳修的相貌:“耳白过面,名闻天下;唇不覆齿,终生遭谤。”不过结合欧阳修日后的境遇来看,这两句话还真没说错。
   欧阳修是文人出身,不久便凭借文章结交了尹洙和梅尧臣。这几个人之间相互酬和,又时常写些议论朝政的文章,所以声名传得很快,很快欧阳修三个字便誉满天下。不久便被选进朝廷,担任馆阁校勘,这也是一个馆职。
   范仲淹因为议论政事而被贬官,百官大都觉得可惜,纷纷议论相救。只有司谏高若讷一个人认为范仲淹该贬。欧阳修看不下去了,就写了一封信责备高若讷。指责的原因很有意思,叫不知人间羞耻。乍一看这两者之间没什么必然联系,但欧阳修就是这样振振有词地为范仲淹辩护,高若讷没有办法,便将此信转给了皇上。仁宗皇帝不能厚此薄彼,于是欧阳修也获罪贬官,外放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去做县令,后来又转为乾德(今湖北光化)县令,武成(今河南滑县)节度判官。范仲淹后来到陕西去上任,征召欧阳修为掌书记,即为帐下的高级幕僚。但欧阳修的确不是一个寻常人,他笑着将可能到来的提拔机会推掉了:“我原先那样做也不是为了私利,还是同退不同进为好。”看欧阳修这样,范仲淹也没再坚持。过了很长时间,朝廷才恢复欧阳修馆阁校勘的职务,后来又当上了集贤院校理。这也是一个馆职,负责国家典籍的整理工作。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终获重用,宋仁宗下令让他主持谏院。
   欧阳修出任此职的历史背景是,仁宗正在锐意改革,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等一大批富于改革精神或同情革新的官员走上前台,纷纷担任要职。仁宗还决定增加谏官,启用天下名士,欧阳修是众望所归,在备选之列中排名第一。仁宗为了做出表率,每次大臣进见,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询问他们到底该做些什么,欧阳修自然也在被问之列。当时新政逐步推行,需要作出决定的事很多。欧阳修担心出现所谓的小人和君子之争,所以对仁宗多次提起过这一问题。
   事实上,这一问题是有前车之鉴的。当初范仲淹被贬到饶州的时候,欧阳修、尹洙、余靖等人因为替范仲淹申白冤屈而被逐,被时人目为“党人”。从此,所谓的朋党政论就开始了。欧阳修为了替自己辩护,写了一篇《朋党论》。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强调,君子和君子是因为志同道合而结成朋党,小人和小人是因为共同利益而结成朋党。但小人的朋党是不能称其为朋党的,因为他们以名利和厚禄结合在一起,当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时就互相暂时勾结拉拢。但等到无利可图的时候他们反而会互相残害,即使是亲戚也不互相保护。但君子则不同,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是道义。他们奉行忠信,珍惜名节。将他们放在一起才有可能同舟共济。在文章的末尾他建议皇帝,要用这样的君子朋党,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大治了。
   欧阳修的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他将人群单纯地分为君子和小人两个类别,明显有主观武断成分在内。人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是不同的,很多人功过参半,能仅凭一点就判定他们是君子或小人么?另外,欧阳修明显是把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当成君子,其余的人则一概排斥成小人,这就有点乱扣帽子的意味。别人不说,就是欧阳修本人,日后极力弹劾战功赫赫的名将狄青,能看成是君子弹劾小人吗?狄青出身行伍,英勇善战,是有宋一朝不多的军事人才之一,且待人宽厚,深受士卒爱戴。他担任枢密使可以说是相当理想的安排。但欧阳修、文彦博等人就是看狄青不顺眼,一个文人朝廷中怎么会出来赳赳武夫呢?最终还是将狄青排挤到陈州,导致狄青郁郁而亡,这种毁折人才之举能说有利于天下大治吗?
   但不管怎么说,欧阳修在任期间,还是比较敢说话的,仁宗对他的表现也很满意,亲自赐予他五品朝服,并且回头看着侍臣们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上哪里去找得来?”没过多久,就提拔为同修起居注,又主管起草皇帝的诏令。按照惯例,这个职务是需要进行考试才能获得的,但仁宗了解欧阳修,下诏命特地允许欧阳修担任此职。
   二、出使河东与再论朋党
   后来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自从宋朝和西夏开战以来,一些人为了节省军队的开支,就主张将麟州(今陕西神木)废除。欧阳修力陈不可,他指出,麟州是天然的险要之地,一旦撤销麟州的建制,必将导致西夏势力的深入,那么河内(今陕西一带)的百姓就无法居住了。不如分出麟州的军队,分散到河内的各个要塞,遇到危急时可以相互接应,平时也省去了辗转运输粮草的麻烦。正是由于欧阳修此议,才将麟州保存了下来。欧阳修在出使途中观察到今山西北部一带土地荒芜,人口稀少,便建议迁移人口去开垦种植。结果这件事拖了很久才实行,结果朝廷每年能多得几百万斛粮食,但因赋税过重,人民无法忍受,欧阳修又上奏免去了十几项这样的赋税。
   欧阳修出使回来,正好赶上保州(今河北保定)屯兵作乱。于是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的身份前去处理这件事。在向仁宗告别的时候,仁宗明确地告诉他:“你不要做长久留在外面的打算,有什么话就说吧。”意思是还想听听他对朝政有什么看法。欧阳修是这样回答的:“我在谏官任上就应该评论朝政,现在我已经不是谏官了,再评论朝政就是越职了,这时有罪的。”仁宗说:“没关系,只管说,不要因为是外官就不讲了。”欧阳修这才粗略地谈论了自己的看法。到河北上任以后,乱贼很快被平定,大将李昭亮、通判冯博文私藏妇女,欧阳修毫不客气,先将冯博文抓来关在监狱中。李昭亮这下害怕了,乖乖地放出了所有私藏的妇女。在处理屯兵善后的工作时,欧阳修发现这样一件事:屯兵一开始作乱时,官府曾用投降不杀的诺言将他们进行招安,然而招安后却将他们统统杀死。另外还有被这些屯兵裹挟作乱的两千人,本来已经分别编制,隶属到各州郡去了,但是担任宣抚使的富弼却突然后悔,想将他们在同一天里全部杀掉。碰巧欧阳修和富弼在内黄(今河南内黄)相遇了,半夜里富弼屏退左右,悄悄地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告诉他,这个想法行不通:“灾祸没有比杀死投降的人更大的了,更何况是杀死胁从的人。万一哪个州郡没听从你的命令,那出现变故可不是小事啊。”富弼一听,就打消了这个计划。
   没过多久,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当初被提拔起来的杜衍等一大批大臣纷纷被贬官。欧阳修因此愤而上书,指出庆历新政的主持人物并没有犯什么应该被免职的罪过,并且强调小人想要将正直的大臣一网打尽,就必须用专权的名义来陷害他们。因为只有大臣专权才是最威胁皇帝存在的行为,想不罢免都不行。欧阳修还在奏章中说了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的不少好话,想将他们保下来,但此举却遭到了小人们的记恨,不久他们就利用欧阳修的一件私事将他扳倒。
   欧阳修有个妹妹嫁给了张龟正,生有一女。但不久张龟正即去世,欧阳修可怜妹妹,便将妹妹和外甥女接到家里。时张氏年七岁,内翰伯见而笑云:‘七岁正是学簸钱时也。’欧词云:“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怜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簸钱是当时小女孩玩的一种游戏。张氏长大后嫁给了欧阳修的远房侄子欧阳晟,但不知怎么搞的,张氏和家仆陈谏有了故事,被人发现后送到开封府。张氏却突然揭发欧阳修和她有不伦之情,于是连同前面的那首词都成了证据。到底真相如何我们无从得知,最终结果是欧阳修很受伤,不仅受到名誉上的打击,还被降为知制诰,出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欧阳修在滁州住了二年,先后又徙扬州(今江苏)、颍州(今安徽阜阳)。后来恢复了他龙图阁直学士的官衔,不久因为母亲去世,欧阳修回家去职。等到服丧期满,才再次被任命为流内铨,这是一个掌管京城七品以下官员注册、磨勘等事务的官员,有基层人事的任免权。欧阳修在外已有十一年,加上流言的打击老得很快,仁宗皇帝看到他头发都白了,便嘘寒问暖,很是周到。一些先前打击过欧阳修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很是惶恐,生怕欧阳修再被启用,于是便伪造欧阳修的奏章请求仁宗清洗内宦中那些挟持恩宠、为非作歹、非法获利的奸徒。这份奏章的内容公开后,立即在宦官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纷纷诬陷欧阳修,甚至要把欧阳修外放同州(今陕西大荔),后来仁宗听从了吴充的建议才得以终止。
   三、历官中枢
   欧阳修迁翰林学士,负责编撰《唐书》。后来出使契丹,在招待宴会上契丹国主用四名贵臣掌管宴会,并对欧阳修说:“这不是常设制度,而是因为你名声大才特意为你准备的。”
   嘉佑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而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都喜欢写一种险怪奇涩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一向讨厌这种文风,力图将其矫正过来,在考试前便严申考场纪律,要求言之有物,平易自然。但还是有人写了太学体,结果被欧阳修一概贬斥。这件事结束后,这群被贬落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拦住欧阳修的马头高声责骂,连街上的巡逻队都无法制止,这些人甚至还将庆历年间欧阳修的“盗甥案”翻出来大肆造谣。不过欧阳修这次主持考试,毕竟还是发现了不少人才,像文学之士有苏轼、苏澈、曾巩,理学之士有程颢、张载、朱杰庭,政界人物有吕惠卿、曾布、王韶、吕大钧等,都是此后王安石新党及元祐旧党的中坚人物。因此被视为欧阳修科举改革的一次巨大胜利。
   随后欧阳修晋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开封府尹是宋朝变换最快的岗位之一,从960年宋朝开国到1105年,共有近二百人次担过此职,平均每人不到一年。连大名鼎鼎的包拯也不过代理知开封府一年零三个月。欧阳修继承了包拯治理开封府的经验,用简明便易、遵循法则的方法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十个月之后,改任群牧使。等《唐书》修撰完毕,欧阳修又改任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在翰林院的这八年,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时黄河决口,北京(今河北大名)留守贾昌朝想要掘开横陇故道,让黄河往东流。还有个叫李仲昌的人,却准备把河水引入六塔河,朝廷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欧阳修就说:“黄河水流本来就多泥沙,下游堵塞了上游就一定会决口。黄河的决口不是不能堵上,故道也不是不能恢复,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开挖横陇故道工程很大,且难以成功。而六塔河河道狭窄,容不下这么大的径流量,沿河的德、棣、滨、博几州一定会遭受灾害。不如增高河堤,疏通下游。”应该说欧阳修的办法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但总比那两种异想天开的做法要好。不幸的是,当朝宰相陈执中支持贾昌朝的意见,另一位宰相文彦博支持李仲昌的意见,欧阳修的话没人听,最终酿成了河北的大灾难。
   发生了这么大的失误,作为执政者的宰辅理应承当责任。但陈执中在谏官上书论述他的过失的时候仍然采用拖延战术,想将这件事压下来。欧阳修上书皇帝,积极弹劾陈执中,奏疏中关键的一句话是“皇上拒绝采纳忠告,庇护愚顽的宰相,给您的声名带来连累。”欧阳修说完这话没几天,陈执中就被免去了相位。欧阳修在此时弹劾的另一个人就是出任枢密使没几年的狄青。虽然欧公不是第一个出言的,但在狄青去职的过程中他的话分量最重。这在中国历史上一向饱有争议,狄青曾参与指挥多次重大战役,如征伐西夏、评定侬智高等,为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狄青没有出身(进士及第),所以在一班文臣中始终抬不起头来。按照《宋史》的记载,似乎是狄青以武人入于两府,很有威望,有点威胁到皇权的意思,欧阳修出于好意请求让他出任外官,让他得享天年;另一种说法则是欧阳修对武人抱有成见,迫切需要将狄青排挤出朝廷。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绝非国家之福,毫无炫耀之处。狄青出知陈州之后,很快就郁郁而亡,去世年龄尚在政界中人所谓“五十芳龄”之列,可以说是北宋军界的一大损失。

共 80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世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作为一个仗义执言的人,一个为民众竭尽心力的人,却屡遭小人的恶意中伤。读史鉴今,其义自现。【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12-30 19:08:49
  世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作为一个仗义执言的人,一个为民众竭尽心力的人,却屡遭小人的恶意中伤。读史鉴今,其义自现。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