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不对称胜出》第七章 南进的争论

编辑推荐 《不对称胜出》第七章 南进的争论 ——朝鲜战争那些未曾揭秘的细节


作者:耕天耘地 进士,9757.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43发表时间:2010-12-31 17:04:28

志愿军又一次取得大胜,中国国内热情高涨,游行示威,欢呼雷动,天安门通宵达旦庆祝胜利。《人民日报》更是推波助澜发表头版头条消息《中朝军队发起新攻势,光复汉城向南急进》,社论满怀激情地发出呐喊:“向大田前进!向大丘前进!向釜山前进!把不肯撤出的美国侵略者赶下海去!”
   志愿军官兵也是求战心切,大家普遍认为,打美国鬼子比打蒋介石还容易,现在胜利了,就该乘胜追击,快打、快胜、快回国。有的更是信心满满地说,从北到南,一推就完,消灭鬼子,回家过年。
   国内军内这中过于乐观的情绪,忽视了志愿军面临的严重现状。事实是,志愿军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从三八线至三七线100多公里,由于双方反复残酷的拉锯战,房子全部烧光,老百姓跑得一个不剩,连口水都找不到。志愿军原来就单薄的补给线,又向南拉长了200公里,就像一根不堪负重的细线,已经几乎断裂。不要说防寒的衣物和弹药,就连生存最起码的粮食都送不上。二次战役的伤兵还未恢复,三次战役又增加了一大批手脚被冻得发黑的伤员。虽然美军还在不断后退中,但是,彭德怀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险。国内不了解情况,志愿军战士也不是太清楚整个的全部敌我战场态势。然而,尽管美军确实溃退了,但他们并没有整军整师地被消灭,志愿军打的只是击溃战,美军的实力还在,海空军优势还在,他们这样大踏步的后退会不会是一个阴谋?会不会等志愿军主力部队南进到汉城以南,再来一个仁川登陆?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追击。
   停止追击的命令第一个被惹恼的,是苏联驻朝鲜大使兼人民军总顾问拉佐瓦耶夫,他怒气冲冲地找到彭德怀,指责彭德怀下达停止追击命令是右倾,世界上哪有打了胜仗不追击的总司令?美军已经被打的丢盔卸甲,如果此时乘胜追击,美军必然会崩溃。
   彭德怀面对这位吵嚷不休的外交官,耐心地向他解释,认为他的想法不切合实际,歼灭联合国军不可能仅仅凭借两三次战役就能达到,希望速战速决就像希望一口吃掉一个苏联大面包一样,肯定行不通。
   拉佐瓦耶夫不能说服彭德怀,愤怒地大吼:“我要告你,我要向斯大林告发你,要对你撤职查办!”
   彭德怀一挥手说,悉听尊便!那意思就是说你看着办!
   但是,彭德怀不想得罪这个不知进退的人民军总顾问,连忙把拉佐瓦耶夫的情况向北京的毛泽东报告。毛泽东也赞成彭德怀的判断,志愿军继续向南追击危险很大。他立即把彭德怀的意见转达给斯大林。
   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斯大林确实是有战略眼光的,他很赞赏彭德怀在朝鲜战场上的高超指挥艺术和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所以,他对拉佐瓦耶夫在朝鲜对志愿军的战役指挥指手画脚十分不满。他对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说:“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积累了丰富战争指挥宝贵经验,有相当高的战争指挥艺术。彭德怀按照毛泽东的方针,在朝鲜打的十分出色,他应该算得上出色的军事家。我们亲爱的拉佐瓦耶夫同志却在彭德怀面前指手画脚,大发雷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个没有教养的家伙,立即将他调回来严肃处理,这样才能消除毛泽东和彭德怀对我们的误会。”
   停止追击令惹恼的第二个人不是旁人,是朝鲜的最高领袖金日成。金日成专门来到君子里中朝联合司令部,劈头就质问彭德怀为什么收兵。
   彭德怀说,志愿军入朝这样短的时间,连续进行了三次大战役,将联合国军赶到了三七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金日成默默听着,不好说话,因为他确实没有资格说话。人家派部队来帮你打仗争地盘,你不光不供应弹药,连吃的都不给,雇人家打工,吃自己的不管穿,这要放在当今,早炒他的鱿鱼了,他还来找后账。
   彭德怀面对金日成的质问,有一点激动,他说,我们没有制空权,粮食弹药棉衣都供不上,战士们在这样寒冷的冰天雪地光着脚、饿着肚子,你叫他们怎么追击?虽然我的战士有钢铁般的意志,但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的父母千里迢迢把他们交给我彭德怀,我不能拿他们的生命开玩笑。再说,据情报,敌人退到洛东江是想利用天然屏障,诱我南进,聚而歼之。
   金日成态度有些缓和,但仍然坚持要志愿军继续南进追击,他实在是太想吃掉南朝鲜,奠定他的朝鲜大王朝了。他要求志愿军边休整边追击,就是不能歼灭敌人,解放城镇乡村,扩大领土也好啊。
   彭德怀说服不了一心想占领南朝鲜的金日成,将毛泽东刚刚发来的一封电报交给金日成。电报说,如果朝方同志认为不必休整补充就可以前进,则我们同意朝鲜人民军单独前进击敌,并可将中朝联合司令部指挥的人民军交给朝鲜政府自己指挥。志愿军则担任仁川、汉城、三八线以北的守备。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打的太苦了,要打你自己去打吧。不过,毛泽东的电报没有说得这样明显。
   金日成实际上也看出了电报的言下之意,但他仍然不想改变他的想法,还是要求彭德怀命令志愿军继续南进。
   彭德怀有点恼火,失去了耐心,明确告诉他,那只好由你们人民军自己南进吧,你们向釜山方向打,你看怎么样?
   金日成立即否定人民军自己南进的提议,说我们上次打釜山吃过大亏,这绝对不行。呵呵,自己的部队是命,人家的部队不是命。
   彭德怀说,你们打不行,我们打怎么就行?我一再告诉你不能追击,你就是不听。你以为我们不想结束战争吗?不想回到祖国想在这里挨饿受冻吗?战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实际上,彭德怀不能说,金日成挑起朝鲜南北战争以后,曾经一度占领汉城,继续向南推进。当时,中国政府就告诉他,你的战线太长,要防止背后被切断,防止美国介入在仁川登陆断你退路,可是,金日成见胜利在望,不听中国的忠告,一味难进,结果被麦克阿瑟在仁川成功登陆,金日成兵败如山倒,连首都平壤也丢了,部队也被打散,不得不哀求中国出兵。如果志愿军进入朝鲜晚上个十天半个月,朝鲜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就要改写了。
   可是,尽管彭德怀已经把话说道底了,可是金日成还是不同意志愿军就此停止前进。正在僵持不下,斯大林撤换拉佐瓦耶夫的电报到了。电文指出,强行南下的观点是错误的,彭德怀是久经考验的指挥员,天才的军事家,他指挥的志愿军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
   有斯大林这番话,金日成终于无话可说。
   要说这个金日成,也真是惹祸的老奶奶。就连志愿军战士们也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朝鲜男人裤子不大裆大,房子不大炕大,国家不大惹的事大,金日成肚脐眼不大心眼特大……”这个顺口溜说的是事实,可是许多志愿军战士因为这个顺口溜受到处分,甚至有一个解放战争中从国军部队俘虏过来参加解放军的班长,因为传递这个顺口溜被发配当挑夫,每天挑着上百斤的物资跟着部队跑,气得他一肚子邪火,背地就骂娘。
   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以后,对金日成是个刺激,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像中国一样,取得全朝鲜的统一,于是不断向斯大林要求支持。那个时候中国是不赞成朝鲜采取战争手段实现统一的,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不能帮他做什么,中国的台湾还没解放,国家还没统一,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西南地区土匪如麻,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政权还不是太稳固。粟裕领导的攻台大军万事俱备,只等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就可以直取台湾。中央确定的攻台日期是1950年7月。要是金日成能够忍耐半年到7个月,台湾就被攻占了。中国就会实现真正的统一,省得现在人家动辄就拿台湾跟中国说事,掐着中国的脖子,堵着中国进出太平洋的通道。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还得让人家先说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套话,要是人家不说,你还得谈判打官司,你说郁闷不郁闷。就这还不算,几十年来,朝鲜向中国要吃要穿要喝要用,乖乖给它没事,稍有怠慢它就和中国的竞争对手眉来眼去,暗中使绊子,耍手腕,逼你就范。这就是个无赖国家,典型的流氓无产者。
   再者,金日成越过三八线攻下汉城的部队,也不是他自己的部队,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的部队。当时,有不少朝鲜人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日本投降后,他们就参加了解放军。1949年5月,朝鲜人民军政治局主任金一访问中国,代表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要求中共中央允许4野中由朝鲜人组成的部队回国。总共返回朝鲜的有3个齐装满员的甲种师,而且他们原来装备的武器弹药、机枪大炮,也都让他们统统带到朝鲜。1949年7月返回朝鲜两个师,1950年5月返回一个师。当时朝鲜总共才有5个步兵师,从中国回去的就占3个。这让金日成觉得底气十足,跃跃欲试,不顾中国劝告,发起了向南朝鲜的攻势。南朝鲜那些娃娃兵,根本不是这些林彪麾下四野的虎狼之师,骄兵悍将的对手,一口气就把汉城拿下了。可惜,金日成及朝鲜政府战略上目光短浅,指挥上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终于被美军拦腰一刀打成残废。这才使中国不得不取消解放台湾的部署,转而去朝鲜救火。历史就此改写,中国从此和台湾骨肉不能团聚。
   为之一叹!

共 34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战场上,指挥者英明的决策,能够减少更多的伤亡,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追击。这种决定,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果断,而这些,却让金日成等急功近利者很是鬼火,这真是,拿别人的命不当一回事。【编辑:幻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幻新        2010-12-31 17:05:00
  战场上,指挥者英明的决策,能够减少更多的伤亡,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追击。这种决定,体现了一个军事家的果断,而这些,却让金日成等急功近利者很是鬼火,这真是,拿别人的命不当一回事。
生活给了我源泉,我在生活里歌唱
2 楼        文友:司药        2011-01-02 18:45:27
  战场上的争论,首先关系到的是将士的生命,其实才是战事的走向。可惜朝鲜最高统帅很难想到这一层。而昔时因为我们国家濒于崩溃的国力、因为援朝的巨大负累,只能把攻克台湾的可能变成永远的遗撼。
   历史已成定局。以史为鉴才是正道。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