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嘉峪关漫记

精品 嘉峪关漫记


作者:欣雨文萃 进士,10295.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04发表时间:2011-01-02 01:31:04

初夏,重上嘉峪关,忽然觉得有些异样。虽然来过多次,大概重视情感的人们都是这样,每上来一次都会因为时空的不同、对关楼陌生或熟识程度的不同、人的素养和经历发展变化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感觉和思考,不同的神情显露出个性的绽放。
   我在山下喊停了车,步行而上。灰蒙蒙的戈壁就像一座无边的看台,看到了远远走来的关楼,仿佛从心底里追求的更为本色的真实,祈求这灰色城墙承担起红棕色城楼之功过,能够闪烁出愈加多彩的光荣和梦想,能够出现在高于实际的心灵世界中。
   纵横捭阖的英雄和引领历史的伟人,浴血戍边的战士和默默劳作支前的平民,在这样弥漫着硝烟和愉悦而远去的历史长河中,突然跳到了我的眼前,我才发现他们一直没有失去光泽,轰轰烈烈奏响绝唱也罢,平平凡凡才是真也罢,宏大的史诗原来不会嘎然而止!
   记得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从北京分配到这戈壁上的机场工作,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看看上学时课堂上讲到过的“长城西起嘉峪关”的模样。当时还是朦朦胧胧的刚刚褪去孩童衣壳小青年,走在上山的窄小的土路上,头一直向上盯着关楼,直到上得关楼后,头脑中把这里的长城和城楼与北京的比较,心中只是觉得失望,不到二十分钟转完了,想到的是“原来如彼”!当时,看到那些城楼内壁上的某某到此一游的涂鸦,不由得动了“文情雅兴”,在墙上涂上了一首诗。那时只是觉得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是这样,好像是雅兴,没有现在保护环境和古迹的概念,大概还会觉得是高尚的哦,现在想来那纯粹是一首打油诗而已:
   千里迢迢来峪关,
   上山容易下山难。
   一圈城墙两座楼,
   白白花了五分钱。
   那时,到关城参观,每天上午下午各开一次公共汽车,城墙上转一圈二十分钟足矣,即使照几张像也不会超过一小时,怎么下去呀?走。因此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那时关墙上只有两座城楼,关内什么都没有,东门外只有一个戏台,年轻,好像觉得没什么看头。那时我参加工作后因为在航校成绩是前三名,加上提早一个月正式值班,因此定级时比同学们高一级——正排级,63元5角,因此,门票五分钱已经觉得贵了,要知道一根冰棍才三分钱,奶油的五分钱,所以说“白白花了五分钱”,就觉得不值此行。现在,经过历史对于我的塑造和洗礼,嘉峪关在我的心中,一天天高大起来,深感当初那首也叫诗的幼稚可笑。
   为了体会过去的滋味走着上山,突感失却了过去的味道,真可谓:西域已现清平乐,书生何来说物华。路,已经修成了水泥大道,在过去长满了芨芨草和红柳的半山坡,也修起了一道围墙,原来古老的隘口和新建的城墙连成一层屏障,挡住了仰视城楼的视线,于是,隘口好像就不那么厚重和古色古香。进了隘口,最先跳进眼帘的是平坦的停车场和一排新添上的平房,仿古的,不知道属于仿哪个朝代。历史的法则是严酷的,可是我不懂得这里的气氛中渗透着什么样的感情,让智慧和人格的延伸去评说吧,需要历史的公正,更需要历史性的温情。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因为,明代把王朝界线定在了嘉峪关。
   嘉峪关距今已有638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择这里建关城。嘉峪关东接酒泉、西通玉门、背倚黑山、南望祁连,是险要的咽喉要地。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逐渐添加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耗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具有军事、驻扎、生活、后勤、娱乐、文化的综合要塞。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所以关城内有游击衙门、军营和官员家眷住所、水井、马道、仓库等一应俱全。关城东门外有戏台、文昌阁、关帝庙等。城墙上,在内城,瓮城上分别建有嘉峪关楼、柔远楼、光化楼,共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楼阁。其中瓮城上的楼阁在晚清时被土匪烧光,现有的是近年复建的。另外还有外城、罗城,属于防守需要。烽墩和长城与关城连联远去,说起来话就长了。
   我的漫记不想当导游,倒是因为重上嘉峪关,引发了我对于屹立关楼檐下的远思,看着楼下扎根的草,飞翔中的苍鹰,游弋在关下湖泊中的草鱼,还有夏季迎风摆动的马莲花,冬季弥漫天际象下沙子一样的斜风疾雪,以及远处却在这样晴天下显得近在咫尺的雪山祁连,近处又似乎含蓄了远古气息万古不竭的九眼泉,这些充斥着脑际里的无限追思和遐想……
   想到六百多年前,一群群山羊,背上驮着五六块墙砖,不分年月地向着关城修建工地运送;一队队骆驼背负着粮食和水给修建关城的军士们送给养;山下的村庄百姓们架起了锅台,用九眼泉水浸泡着远从南方运来的糯米,为关城砌体准备灰泥。这些没有在诗人们的诗词中描绘过的场景,却在平平凡凡的战士和百姓手中,竖起了这样一座雄伟的城关,还有在砖块、工牌上仅仅留下一个姓氏的工匠,多么伟大的壮举发生在荒芜、干旱、疾风、高原大碛上。远在汉唐,西域直到贝加尔湖都是中华的属地,西域三十六国向着宗主国进贡,大中华的版图遥远集纳了数十上百个民族,就是这块土地,融合并沉积出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关楼,一切险要关隘都离不开山。古代的兵、马、战车,面对一夫当关的关口是很难得手的。嘉峪关正好修建在祁连和黑山之间,嘉峪关关城依黑山傍讨赖河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站在嘉峪关西楼上,向西望去,展现在面前的是广漠无垠近乎平坦的无边戈壁,直奔玉门关。向南看,长城从关楼起经河道向南,封闭了峡谷。所以西来之敌或者商贾驼队马帮,必须从关楼的瓮城检验入关,别无他路。瓮城连在主城西边,有两道城门,向西的城门是入关门,入关受检查后从南门进入外城墙内而东去进入内地。如果发现来者不善,进入瓮城后,面西、向南的两道城门立刻关闭,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营造得很是先进科学。
   统观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战争史。因为,从春秋战国到1949,整个中华大地在2300多年中,发生过大大小小1800多次战争,大一些的、持久的战争,大都发生在中原和西部,其中西部的战争都是统一和割据之间的博弈,于是,从远古的大月氏西逐葱岭到胡马飞来班超出使,从汉代的断匈奴右臂到唐朝的公主外嫁,战争与和亲轮番上演,都是为了求得一片安宁。也是中华文明融合少数民族的历世壮举,于是,“远人熏化来,款关无虚夕”。“疆年争战除,万里烽烟绝【徐养量(嘉峪关漫记)诗句】”。烽火硝烟的战场,风雪弥漫的雄关,使得我踏上关楼马道开始,便和中华情思融合到了一起:在黑山的陡峭沟壁深处凝望石壁上古老却有着浓烈生活气息的摩崖石刻,在讨赖河边静听河岸一侧火车轰鸣而过的铮锵节奏,追寻大戈壁上驰骋沙碛穿越大漠的戌边雄师,寻找丝绸之路上商旅遗留的五铢钱,从生命的第一次涛声迭起,到今天嘉峪晴烟渐次褪去而红日东升,都给予我一生向往、极为充实和力量的旧地故情、炽热温馨。这历史上演绎的生生死死、分分合合、远涉偏安、成就大统,不正是关楼揭示的民族生命真相吗?落叶归根的生命本质催生着平安的永恒。那连绵千里的祁连雪山冰晶洁白的毡帽映照着关楼,融化的冰水在讨赖河中跳跃着奔向东方,初夏的热浪被祁连的深情所沉静,使得在哄闹市井染上不洁嗜好的人们,在嘉峪关楼上享受着风浴的时候,吸吮着母亲河的奶水,不啻感到在伟大的长城脚下和关楼之上显得那么的屈尊。
  
   嘉峪关有着许多美丽奇特的传说。记得我在一九八零年《甘肃文艺》三月号上发表了一篇散文《河西怀古二则》,其中一则《鸟鸣壁》说的就是嘉峪关的传说:
   《鸟鸣壁》
   据说,在嘉峪关城的北墙下,能听见千百只山雀共鸣——如果你抓起沙碛中的小砾,向墙的高处扔去——
   据说,这是因古代一天城门早闭,飞临西门要进关的山雀冻死在了关外。这雀鸣就是那徘徊着的不平的灵魂——
   西来的山雀啊,你们是汉唐的兄弟,还是从波斯远道而来的亲朋,是哪个镇关将军把你们拒于关外,视为妖精!
   振鸣吧,不死的精灵,古老的土壁就要颓坠,纵然再加万仞,也难挡来往于西极的天马和山雀飞行。如今,城门洞开!
  
   这首散文诗写于改革开放之初,内容也就攀附了那个时代的回音。于是,祁连雪之顶,流下了串串热泪,长城墙之侧,颤动出更动人的音弦;讨赖河水捧出了涓涓墨汁,千里飞来的山雀,为人们送来了诗词悦耳的平仄和韵脚。历史的战乱还历历在目,荒芜的戈壁承受住了苦难的岁月;啾啾的欢声像初嫁娘心中蹦跳的激情,嘉峪关这明代的西极终于成就了历史的见证。洞开的城门,改写着风骚独具的踹踹情怀。
   你走上去:嘉峪关城光化门,也就是从东边上山进入关城的第一个城门楼。这个光化门内城墙北侧,已经被众多游客抛撒石子沙碛打得一个个小坑遍体鳞伤了。只要在地上抓一把隔壁沙石,向高处的墙体抛去,在石子接触墙体又落下的一霎那,就会听到“啾啾啾“有如鸟儿鸣叫的悦耳声音,这就是鸟鸣壁。
   嘉峪关的建成,实际上是明代无力经营西域的见证,放弃了西部,纵容了众多地方割据政权。当然,西域的政情经历了上千年的周折,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没有坚定的信心,没有克服大自然困楚之决心,没有大中华意识和民族共荣的崇高念想,就做不成稳固江山。
   遥想历代历朝,经过了怎样的艰难曲折:
   上溯到汉代,西部和北、东北部一直是匈奴的地盘,经过汉几代征伐,加上匈奴内部纷争,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汉朝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并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均在今甘肃敦煌市西)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所辖的小国前前后后有五十余个,史称西域三十六国。武帝时,西北增加了河西走廊和西域都护府。后来的东汉,西域几经失而复得,西域都护府曾两度置废。延光二年(123年),东汉才又置西域长史府。
   这就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刻下的第一缕浓浓的痕迹。是中华民族青春的岁月,也是秦皇汉武解开了的大一统那深深嗜睡的梦乡。信心百倍,壮志豪情,这里,见证了一览无余的民族的活力,也给后世历千年的伟人们掀开了原以藏伏着的历史序幕。
   后来的三国和隋朝战乱不断,许多地方割据政权蜂拥而生,直到北魏和后来的西魏,西域一带才大致被北魏统一,其西界达到焉耆(今新疆焉耆)和鄯善(今若羌)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地区。
   可谓是,西域有华夷,地大尽仇怨。最绚丽的祖国生命还没有到含苞欲放的时刻。
   唐朝,在西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唐朝就收复并开拓了疆域。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大破颉利可汗于阴山,东突厥灭亡,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达到了贝加尔湖以北,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也扩大到了"阴山以北六百里",超出了今国界。到贞观十四年灭高昌,政区扩大到今新疆东部。随着军事行动的胜利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服从,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单于(云中)、安北(瀚海)、安西、北庭、安东、安南六个都护府和若干边州都督府,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因此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经抵咸海之滨,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但这并不是说唐朝的统一范围一直有那么大,因为达到最远点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例如,唐朝控制咸海以东是在龙朔元年(661年)后,但到麟德二年(665年)就撤回到了葱岭,实际上只维持了三年时间。开元三年唐朝又扩展到葱岭以西,天宝十载(751年)唐将高仙芝的三万大军在怛罗斯(今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被大食(阿拉伯)击败,唐朝的疆域又退至葱岭一线。北方自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灭薛延陀,置燕然都护府,辖有今内蒙古河套以北、蒙古和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周围地区。但到仪凤四年(679年)突厥再起,就撤至阴山以南,也只维持了三十二年。所以尽管开元、天宝是唐朝的黄金时代,但它的疆域极盛阶段却已经过去,六都护府的控制大为削弱,有的已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倾全力对付,驻守西北的军队全部东调,吐蕃就乘机攻占唐朝西北部领土。大中二年(848年),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南)人张议潮驱逐吐蕃守将,收复沙州。到大中五年,张议潮率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归入唐朝。这样唐朝的西部疆域恢复到了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河西走廊和关中又连成一片。
   唐朝,西域的生命,虽然因美丽而忽而短暂,但是这短暂却是格外美好。一统之花是应该赞慕的。
   到了宋朝的西北疆界,就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阴山一线,连嘉峪关都没有划入辖区范围。以后,西部陆续在金、西夏、辽的管理中。传说中的祁连玉夜光杯也失却了夜光,马上民族文化低迷,为曾经过眼滔滔的西部罩上了一层云和雾。
  

共 1255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篇洋洋洒洒的漫记,视点独到,史料翔实,有记述,有感悟,并有新意,富深刻性,读来获益匪浅。【编辑:夏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102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1-01-02 01:31:40
  一篇洋洋洒洒的漫记,视点独到,史料翔实,有记述,有感悟,并有新意,富深刻性,读来获益匪浅。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欣雨文萃        2011-01-02 09:45:50
  这段的句子缺一个标点符号,又马大哈了!【“嘉峪晴烟”还是引用明·戴弁诗,就足以见教:其嘉峪晴烟烟笼嘉峪碧岹峣】:请改为:【其嘉峪晴烟:烟笼嘉峪碧岹峣】。请在百忙之中予以改正。还是上次提出的建议:最好能有发表后的文章自己能再次“编辑”的功能,别的网站都有的,以利修改错误之处。万分感谢!今后注意!谢谢!
因眼睛问题已删除数百全部好友有事可飞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