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梧桐合奏】楚歌的陈酿

绝品 【梧桐合奏】楚歌的陈酿 ——从“竹林七贤”到草色青青,浅析楚歌的文人情怀


作者:浅泠 进士,838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41发表时间:2011-01-03 16:31:39
摘要:楚歌(割鹿侯)好酒,这在朋友圈中是尽人皆知的。我总以为,这样的喜好渗入他的文字肌理,便是他的小说《琴曲酒狂》的由来成因——至少是其中最为现实的一个。当然,本篇说的陈酿不是楚歌挚爱的杯中物,而是弥漫在其文字里的悠远的醇香

【梧桐合奏】楚歌的陈酿
   楚歌(割鹿侯)好酒,这在朋友圈中是尽人皆知的。我总以为,这样的喜好渗入他的文字肌理,便是他的小说《琴曲酒狂》的由来成因——至少是其中最为现实的一个。当然,本篇说的陈酿不是楚歌挚爱的杯中物,而是弥漫在其文字里的悠远的醇香。
   《琴曲酒狂》是一篇以魏晋名士“竹林七贤”的生平事迹为蓝本的小说,以“七贤”领袖嵇康的被捕和被杀为主要线索,从另一位“七贤”的核心人物阮籍的视角来行文表述。《琴曲酒狂》细腻地再现了魏晋易代之际,血腥动荡的政治背景下文人艰难的生存环境。
   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作者着力表现的这一段历史本身(当然,这段历史有其再现的价值),而是作者借由小说再现这一段历史的深层次的思想因由。除却热爱与了解,应当还寄托了作者在这群千年前的文人群体(竹林七贤)身上获得的思想共鸣,以及想借此传达的一种穿越古今、不绝如缕的文人情怀。
   要从楚歌的这个“魏晋风骨”的故事里,挖掘出他赋予这篇小说的深层次的意义,就得先从“竹林七贤”的故事本身说开去。提到“竹林七贤”一般立刻会想到茂林修竹、纵酒狂歌、放浪不羁,果真这个以隐逸为特色的文人群体,就过得如此逍遥自在嘛?
   如果我们回溯一下“七贤”生活的年代,就不难发现事实的真相远不如我们期待得那么美好。
   “竹林七贤”生活的年代是魏晋时期,“民不聊生”、“血腥”、“动荡”是概括它的最好的关键词。正因为政局动荡不安,原本以“修、齐、治、平”为已任的文人,大多数无可奈何地选择隐而不仕,选择了(文化意义上的)江湖而不是庙堂。如是就有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大批隐于山林的文人。随着曹操之孙曹壑的死亡,曹爽与司马懿同时辅佐新帝曹芳,形成权力的双雄对峙格局。随着“曹马之争”的加剧,以及“高平陵之变”(又称典午之变,司马氏夺得实权的重要兵变)的发生,司马氏将曹爽一派夷灭三族,之后又平息、缴杀了全国各地的多处兵变,先后将拥立的几位魏帝或废、或杀。
   在这样动荡的政局里,文人难展其才,且时时有性命之忧,不得已只得退而为隐,与同怀“箕山之志”的真隐士们共同悠游于山野之间,史称“竹林之游”。
   “七贤”中,年岁居长的山涛,就是这样的文人代表。山涛有着不俗的政治抱负和过人的政治敏感。“夜半弃官”的故事,即是他在“曹马之争”的伊始,就嗅到了政治斗争的血腥气息,而做出的相当有先见之明的人生选择。而“竹林七贤”的千古风雅之所以能成形,便得益于他的这一“弃”。
   “竹林七贤”的三位核心人物中,除年长的山涛之外,还有《琴曲酒狂》的两位主人公嵇康和阮籍。“龙章凤姿”却“土木形骸”的嵇康,不但风姿出众而且多才多艺,更以其洒脱的心性成为当时的国民偶像。就连司马昭身边臭名昭著的走狗——钟会,最早都曾是他的“粉丝”,可惜后来因爱生憎,被嵇康奚落后怀恨在心。堪称“一代天骄”的嵇康无心为仕,一心向学,志在隐居,但他在文化界强大的号召力却令荡平四海的司马氏忌惮不已。这一切在《琴曲酒狂》都有含而不露的侧面烘托,细心体悟,可得三味。
   出身名门的阮籍被马司氏逼而为仕,而与司马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姻亲关系并且一直有着政治远见的山涛,出于各种原因主动出仕。他同时也力邀嵇康出仕,以便保全他的性命,因为司马氏早已将嵇康锁定为下一个目标(事实上嵇康也是司马氏称帝的最后一个阻滞)。山涛这一举动纯是一片好心,换来的却是嵇康洋洋几千字的绝交信(后世称《与山巨源绝交书》)。因为好友吕安的关系,嵇康被牵累入狱,又被钟会诬以谗言,最终嵇康被司马氏诛杀。嵇康死后不过几年,司马氏正式窃国建立晋朝。
   《琴曲酒歌》所展现的正是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事迹,在荒烟蔓草的时代背景下,小说从“七贤”谈玄醉酒、弹琴长啸的逍遥着笔,先铺陈点染出那份隐逸之美。接着转笔切换到嵇康的被捕,小说的氛围至此急转直下,有如画面的切割般笔法利落。小说的氛围由隐逸、悠然转眼变幻成黑暗、恐怖的紧张。嵇康临刑众人请命的场景、广陵绝唱的回肠荡气,都被作者还原得十分生动。
   嵇康死后“七贤”呈风流云散之态,多数被迫做了官。而小说中另一个线索型的人物阮籍,贯穿作品始终。作者为什么选择从他的视角来诠释整个故事?这一点相当值得玩味。这可能还要从阮籍的性格特性上着手。相比嵇康让人仰视的洒脱超然,阮籍这个人物更多的承载了文人渴望自由,却无从左右大环境的无奈的一面。相比嵇康的纯粹和单纯,阮籍的复杂和自我煎熬,显然更有文章可做的。相信作者将阮籍做为《琴曲酒狂》的主人公,也正是因为从阮籍身上看到了这一点,并有某种程度的思想共鸣。
   阮籍淡泊名利、率性、狂放、无心为官……他身上几乎凝聚了所有文人共有的特性标识。出身名门的他,不但有家学渊源,其父辈还曾是司马懿的同僚。他面临司马氏的屠刀时不得已被迫入仕,一度曾以“杨朱泣歧路,墨子悲染丝”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痛苦的屈从。他无心为官,更不愿为司马氏的暴政助纣为孽,因此以他自己放浪消极的方式来表现他的“非暴力不合作”。一度留下了“阮籍别嫂”、“醉眠妇侧”、“哭悼兵家女”等经典故事。这都是他大性情、大悲哀的展现。他在极度的压抑中,战战兢兢的自保,后人多将他的“穷途之哭”列为怪僻,实则是他长期压制天性后的异样的发泄。
   嵇康死后不久,阮籍又被迫为司马氏写了《劝进文》,这成为他一身洗不去的污点,最终他也正是为此抑郁而终。在楚歌笔下,他如同历史上的形象一样,有着文人的清高,也有着文人的软弱。他珍视生命,无论自己或他人的,这便是他所有不羁行为的注脚;可是他没有嵇康那样率性赴死的勇毅和果绝,没有足够的勇气正面的反抗司马氏。他一生如履薄冰的“走钢索”,他的身影是当时思想倍受压抑的一代文人的缩影。寥寥数千字,将历史风云、文化气节、人生取向、友情道义尽都摄入作品之中,而又出于那样浑融而毫不张扬的笔致,小说焉得不精彩?
   楚歌选取“竹林七贤”的故事,所看重的正是“七贤”所推崇的那种向往自由、反对礼教束缚的放达精神,以及对后人的深远影响。
   魏晋文人因为政治环境的残酷而处处受到掣肘,那么放之于作者本人所处的时代,当今的文人又处于怎样的境地?为什么做为当今文人一分子的楚歌,会跨越时空取得与先贤的意味深长的共鸣?或者我们可以以楚歌的另一篇现代小说《青青》为切入点,找到他眼中现代文坛和现代文人的影子。
   《琴曲酒狂》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14634 />  
   二
   不管是第几次读《青青》,都是怀着同样小心翼翼的心情,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把那书中轻盈剔透又无比脆弱的女子揉碎、碰伤。
   小说《青青》以静谧的乡村做为故事的背景(这个背景与《琴曲酒狂》中最初“七贤”的隐逸环境十分相似),讲述的是年青的乡村残疾女孩青青的一段青春与情感经历,或不如说只是一段未曾浓墨重彩、正式展开的萌动。小说中的乡土氛围营造得洗练而又到位,恬淡散逸,极美,与其对应的是生活在其中的女主人公青青的美。这样的美总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七贤”那些传世的艺术作品和他们所推崇的自由之美,自然之美,只是这样的美,在如今已渐渐音沉响绝。
   在陈健(男主人公)眼里,不经修饰的青青是“有着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清纯脱俗,这种美是久看不厌”。她不仅让陈健眼前一亮,也让读者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
   稍加修饰后的青青更是让陈健惊艳:“乌黑油亮的头发分成两个马尾辫搭在肩上,垂到胸前,大大的眼睛含着一池秋水,明亮照人,脸有些清瘦,鼻子嘴巴精致地坐落其上,显得恰到好处。淡绿色的衣服让她显得格外清爽,如同清晨从竹林吹过的一阵清风。”足见青青不仅是面目秀丽、体态轻盈,更是通身透着一股灵秀之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竹林”字样,出现了“淡绿”基调。不管是作者故意要在不同的故事中营造出意象群落,还是下意识的对飘逸出尘的七贤聚会之所的竹林,和那竹海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由衷偏爱,它的的确确从一篇小说“挪移”进了另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故事。既然青青是在这样不无象征意义的描写上走出,她注定与沈从文笔下翠翠、三三、箫箫式的天真健康的山野精灵式的女孩子拉开距离。她是负载着某种文化的力量,负载了某种作者的理想的。试看作品如何往下写。
   青青的美不仅是外形气质,她更有一颗美好的心,她善良、温厚,与父亲相依为命,勤俭的把持没有了母亲的家,对生活从未失去热望。青青的美,美在清新脱俗,亦如“七贤”的美,美在隐逸放达。美丽而强大的生命力从来就不限于人体本身,那些传扬千载的文字艺术亦有着同样的强大的韧性。
   青青幼年时不幸摔断了腿,落下终身的残疾,这让她倍受小伙伴的奚落,但她仍然渴望友谊,不顾被小伙伴取笑的烦恼,投身到伙伴们当中,陈健便是她儿时的玩伴之一。
   虽然碍于身体原因,青青早早辍学,她她并未放弃对书本和知识的热爱,在帮助父亲打理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之余,书本成了她最好的朋友,辍学又残疾的青青用另一种求知的方式,丰盈着自己的内心。
   青青的父亲疼爱女儿,尽管女儿有显著的缺陷,可是女儿的灵秀与聪慧他比谁都清楚,他舍不得委屈她。虽说,他也期望着早日为女儿寻一个好的归宿,但他仍然一再的拒绝了那些配不上青青的求婚者。
   青青原本宁静的生活,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改变。青青儿时的玩伴——邻居婶婶家的城里侄子——陈健,他的出现将青青平静如水的生活扰乱。
   青青并非不期待一份爱情,可是历过了太多世人庸常的同情与讶异的眼光后,她很明白她的美丽在世人眼中是残缺的,她日渐成长就日渐懂得,自身残缺的美让她无法获得一份圆满的爱情。青青的父亲也好,陈健也好,他们都是这个芸芸众生的世界里,那一部分可以或多或少的窥见青青的美好的人,如同那些一代又一代传承文化之美的文人。
   青青是坦然的,如同嵇康坦然的面对死亡,青青欣然的面对上苍赐给她的命运,安静的在父亲的羽翼下成长,并做好了陪伴父亲一生一世的准备。所以,青青虽然孱弱却也渐现葱笼之态,在她最好的年华里,那个她期待却又不敢奢望的人终于出现。
   陈健的出现搅乱了她原本平静的心湖,“青青的脑海里不时闪过陈健冲她微笑点头的样子。难道自己喜欢上他啦?就像书里写的一见钟情?人家大学毕业,又有好工作,自己在这山窝窝里,简直是天上地下,做的什么梦哦。”青青就这样不由自主的清醒的心动着。
   而陈健又何尝不是如此心动过,他有自己的漂亮女友,却依然为青青的清新灵动惊艳,不由自主为之沉醉。
   ——陈健摘下一朵红色四季玫瑰,顺手给插在了青青头上,说:“我这是借花献佛——花美人更美!”
   陈健并非真如登徒子一般的轻浮放浪,他的略显轻佻的行为举止,不过是那一份他无从抗拒的情不自禁。陈健是千年后的“阮籍”,他清醒的知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千年前的自由,是千年后青青那样不染尘俗的纯净,但是他却在面对着强大的现实时徘徊不定。
   对青青的那份感情,于陈健而言只能是现实生活里一段美好的小插曲,青青是他眉间心头偶尔闪现的一片绿草,而现实的生活和女友才是他真正的世界。陈健在小说里既象征着现实世界里被物化的那一部分,也象征着文人对纯粹的渴望,无奈现实却步步紧逼。而青青则对应着与之相呼应的另一部分,她美好纯净,身体的残疾丝毫减退不了她的光芒,她是现代的“嵇康”,勇敢无畏、从不后悔的坚守自己认为应该坚守的纯净。
   作者把《青青》的故事背景放在乡村,自有更深一层次的寓意。曾几何时,能容得下纯粹与自由的,便只有这僻静的乡村;甚至,借由《青青》的情节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容纳都已然百孔千疮,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她的不足与缺失。
   于现实世界的眼光而言,青青这个人物身上的瑕疵是被无限的放大的,青青处在一个不适宜她展示美,不懂得她的美和价值的环境里。可是,假使我们将目光再放远一些去看,我们能找到比乡村更适合青青的地方嘛?举目的繁华里,没有人容得下青青残缺的美,即便偶尔有陈健这样的男子懂得欣赏。但那依然是短暂的昙花一现,陈健终究还是要离开,青青最后陷入长长久久、不见尽头的等待里,但她也并不怨天尤人。到这里,我看到的不再止于文字表面的故事,而是文字背后属于作者的那一份坚毅与坦然,虽然这坦然里蓄满了无望。
   “青青经常傍晚站在屋前坡上看日落,有时候看着连饭也忘记做。鸡鸭在窝里叫着。月亮上来了,拖得青青的身影好长,好长。”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等来那个希望的身影的机会已然越来越渺茫了,但她却不感哀伤,用自己的方式维护自己的纯净的内心,和一份珍贵而又转瞬即逝的情感。对作者而言,这是一种不论你是否能够理解,我依然选择坚持的坚定。《青青》的小说写到这里,已经较《琴曲酒狂》中的文人的感知与共鸣有了质的飞跃。
   当月亮上来,一个轻盈而残缺的女子的身影被无限拉长,那是一幅残缺的,却仍然美的剪影,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结局,唤起人们对于美的无限珍视,更隐喻了文人在相对自由的现代政治环境里,依然要面对着文化领域日渐萎缩的现实——这一次的入侵者是商业和功利。当现代的“阮籍”们(以陈健为代表的群体)一去不回时,勇敢的现代“嵇康”的们(以青青为代表的群体)越来越孤单的身影还能守候多久?至此,楚歌的那一份文人情怀的隐忧已跃然纸上。
   《青青》这篇小说里的女主人公青青,一度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同样情节简单的小说,同样洋溢的纯美氛围,同样可人轻灵的女主人公,同样悠远无望的等待。
   可是如本篇在前面说的,青青又不同于翠翠和沈氏笔下的其他女主角。翠翠的等待源自天保的意外身亡。傩送无法再面对翠翠,造成了翠翠无止境的等候。翠翠的美好至少是有人懂的,而青青的残缺的美不仅守护者少,连意识层面的欣赏者也日渐稀疏。这样的差别透露出的,是一种弥漫在现代文人中的越来越深浓的孤寂感。
   《青青》这篇小说里并没有什么特别激烈的冲突,甚至陈健与青青之间的情愫也是淡而含蓄的,作者把这篇小说写得如散文一般的闲散淡然,情节的起落与跌宕不是作者追求的重点,作者着重表现的是青青以及青青所象征的文化群体的生存状态。作者没有彻底展现青青的个人悲剧,只留了一个有余不尽的尾巴,是否是作者对文化群体的未来还抱有期望和希冀呢?
   这样的行文之法看似平淡,却将小说的艺术境界拔高,使得文本展现的美可以被最大程度的接受。推而言之,爱读书的青青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处于脆弱文化环境下的文人群体,青青身上承载了很多正在逐步遗失的文化属性——比如敏而好学。
   《青青》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29486 />  
   从《琴曲酒狂》的竹林逸兴到《青青》的乡村田野,隐逸作为一种自由的象征,始终贯穿在两部小说里。如果说,楚歌从《琴曲酒狂》里掘取的是文人特性的横向展示,那么《青青》就是唤起他文人隐忧的纵向递进。
   “竹林七贤”的洒脱随性、追求超然,草色青青的乡土情怀、追求纯净,不管抽象还是具象,形而上的宁静,始终在作品中萦绕不散。

【编者按】《琴曲酒歌》《青青》都是割鹿侯(楚歌)的绝品文,构架出色,内涵丰盈,值得深入研究仔细赏析。浅泠之评,善于透过文章的纹理直接透析到其潜藏极深的内核,并从字里行间品砸出不寻常的韵味——从形式到内容的巧妙结合,从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联系到作者的文人情怀,穿花分柳,步步生莲,拿捏准确,每一处都梳理得井井有条,精细、精到而不乏精致地道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让读者更体会到原作佳妙的同时,也引发文人灵魂深处的共鸣,譬如挥之不去的孤寂感,譬如始终如一的坚守。我认为,思想的深度造就文章的深度,行文如布兵,浅泠选定“楚歌的文人情怀”做统领,使之成为文章的气脉,在文中暗香流动,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如行云流水,阐述问题深刻透彻,既有典型事例的列举,又不乏理性思考和分析,水乳交融。陈酿香醇,读者醉在楚歌的文里,也醉在浅泠的评里。不可多得的佳作,强力推荐。【编辑:秋梧飘絮】【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103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1-01-03 16:32:55
  《琴曲酒歌》《青青》都是割鹿侯(楚歌)的绝品文,构架出色,内涵丰盈,值得深入研究仔细赏析。浅泠之评,善于透过文章的纹理直接透析到其潜藏极深的内核,并从字里行间品砸出不寻常的韵味——从形式到内容的巧妙结合,从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联系到作者的文人情怀,穿花分柳,步步生莲,拿捏准确,每一处都梳理得井井有条,精细、精到而不乏精致地道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让读者更体会到原作佳妙的同时,也引发文人灵魂深处的共鸣,譬如挥之不去的孤寂感,譬如始终如一的坚守。我认为,思想的深度造就文章的深度,行文如布兵,浅泠选定“楚歌的文人情怀”做统领,使之成为文章的气脉,在文中暗香流动,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如行云流水,阐述问题深刻透彻,既有典型事例的列举,又不乏理性思考和分析,水乳交融。
回复1 楼        文友:浅泠        2011-01-03 17:01:39
  辛苦小秋了!谢谢
2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1-01-03 16:33:55
  强悍的文,强悍的评,相得益彰……以下省略N个形容词和感叹句,还是喝酒吧,不醉不归!
3 楼        文友:ran.t        2011-01-03 18:47:21
  从中梳理出这样的脉络,解读出作者本人也未必明确意识到的潜在内涵,难能可贵。
4 楼        文友:沈熙儿        2011-01-03 19:12:02
  浅师姐的文就像开启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引领我们去探寻楚歌笔下充满魔力的文字世界,欣赏美文,问好师姐和楚歌!
5 楼        文友:浅泠        2011-01-03 19:58:57
  谢谢师兄,谢谢熙儿!
6 楼        文友:戚寞        2011-01-03 21:26:43
  欣赏并问候浅泠 ,新年愉快!
新诗部落。
回复6 楼        文友:浅泠        2011-01-04 16:21:19
  问好,新年快乐
7 楼        文友:轩程        2011-01-03 22:57:07
  给浅师姐顶起~
卖文字的人
回复7 楼        文友:浅泠        2011-01-04 16:21:05
  谢谢小轩
8 楼        文友:割鹿侯        2011-01-04 14:24:12
  ^_^,浅冷写的非常好,让我非常那个感动,
文字荒原上的游侠http://blog.sina.com.cn/geluhou
回复8 楼        文友:浅泠        2011-01-04 16:20:54
  呵呵,问好楚歌。
回复8 楼        文友:割鹿侯        2011-01-10 09:54:27
  得了绝品,再来赞一个,哈哈
9 楼        文友:司药        2011-01-08 12:00:53
  从《琴曲酒狂》的竹林逸兴到《青青》的乡村田野,隐逸作为一种自由的象征,始终贯穿在两部小说里。 ———————————————————————————————————————药一直认定,读他人文字想自己心事,是与作者、与作品的互动和共融。正如本篇,泠精准地抓住“隐逸的自由”与楚歌共感纯粹、纯净的远与近、浅与深。或,正如楚歌所言,“我从来都是想简单的写故事,不想在浅冷的解读下还有如此的韵味”。是的,正是因了这份对饮的情怀,文字的酒香才更醇厚醉人,而使得“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的美妙意境无限地放大。有缘的文字需要有缘的解读。如果说,楚歌的原作某些情节、某些元素的处理还需进一步的拿捏,那么,泠之评就是导向,甚至是具体的“落刀”点儿了。
   浅之文评,最大的特点是,她总是能够以局内人、局外人的不同变幻,沉着冷静地切到作品“拔高”“拓宽”的脉络。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10 楼        文友:司药        2011-01-08 12:02:58
  从《琴曲酒狂》的竹林逸兴到《青青》的乡村田野,隐逸作为一种自由的象征,始终贯穿在两部小说里。
   ===============================
   药一直认定,读他人文字想自己心事,是与作者、与作品的互动和共融。正如本篇,泠精准地抓住“隐逸的自由”与楚歌共感纯粹、纯净的远与近、浅与深。或,正如楚歌所言,“我从来都是想简单的写故事,不想在浅冷的解读下还有如此的韵味”。是的,正是因了这份对饮的情怀,文字的酒香才更醇厚醉人,而使得“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的美妙意境无限地放大。有缘的文字需要有缘的解读。如果说,楚歌的原作某些情节、某些元素的处理还需进一步的拿捏,那么,泠之评就是导向,甚至是具体的“落刀”点儿了。
   浅之文评,最大的特点是,她总是能够以局内人、局外人的不同变幻,沉着冷静地切到作品“拔高”“拓宽”的脉络。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