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兰乡镇

精品 兰乡镇


作者:劳英 秀才,295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52发表时间:2011-01-06 19:56:24

兰乡镇是南方一个美丽的小城镇。她坐落在郁江之畔。她面临郁江,背后是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九高山。这九高山是兰乡镇的制高点。站在九高山的山顶上,可以把这个小城镇全收眼下,一目了然。
   兰乡镇和对河的两个圩镇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三个圩镇组成三日一圩。今天是这个圩镇的圩日,另外两个圩镇就是空日;明天是那个圩镇的圩日,另外两个圩镇就是空日。就是这么样轮流着,一天复一天,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
   每到圩日,其他圩镇的人或周围的村民,都争先恐后地来赶圩。人们把自己认为多余的或是想用来换取钱币或物品的东西拿去卖,换取自己需要物品回来。那些专门经商的小商人、小贩子,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总是一大早就起来。今天急急忙忙的,大包小包的从这个圩镇买回自己认为廉价的东西。明天又急急忙忙的,大包小包的赶到另外一个圩镇,出卖自己认为有盈利的商品。
   圩镇出卖的大多是一些农产品。比如,柴、米、油、盐、蕃薯、芋头等等;还有一些农用工具。比喻,犁、耙、铲、锄等等;还有日用商品和一些简单的首饰。来赶圩的人,除了去做生意的人之外,还有一些村民,一些没事干的,闲得无聊的老人或妇女。他(她)们都是想用一元几毛钱,搭个横渡到对河去散散心,凑凑热闹,吃一碗热汤圆或一碗新鲜汤粉什么的。小小的马路上,人们你挤我,我挤你。单车、摩托车你碰我,我碰你。使得这条小小的马路也车水马龙了。一时间,摩托车的“嘟嘟”声,人们的嘈杂声,加上小摊贩的叫卖声,使这个本来就窄小的圩镇沸腾起来了,翻天覆地了。
   据说,在解放前,这里的盐都是从北海贩过来的。兰乡镇是水陆交通要道。这里聚集了去钦州、北海担盐的人们。由于当时陆地交通落后,到钦州、北海贩盐只能靠人担。担盐的人都被称为“担盐脚”。“担盐脚”都是一些穷苦人。他们都非常辛苦。每天早上天未发亮就出发,去到钦州、北海贩盐,然后担到各个圩镇或乡村叫卖。他们一天要走一二百里路。每天总要到深夜才能回到家。兰乡镇很热闹。这里四面八方的来客很多。做生意的人也多。除了几间较大的店铺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粮店、食杂店、日用百货店、饮食店等等;还有街头街尾摆的摊。
   水果摊、猪肉摊、青菜摊、盐摊等等,数不胜数。特别是盐摊,更是多得摆成了行。
   这些担盐的“担盐脚”不但担的辛苦,而且吃的更苦。他们吃的是从家里带出来的,用薄薄的竹片织成的,一种叫“宴箪”的竹盒子装着的少少的米饭和一些木薯片或木薯糍粑。这里的人们管吃饭叫吃“宴”。把装饭的饭盒子叫“宴箪”。他们吃的菜只是一两条小小的咸鱼。或者是几块手指头大的,薄薄的咸菜。等到这些“担盐脚”从一二百里路担回来的盐交给盐摊的老板,拿到极微薄的工钱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三更了。妻子和孩子都已入睡。看见熟睡的妻和儿,又不忍心叫醒,只在自己孩儿的脸上亲了一下。第二天,天还未亮又得出发了。怪不得以前有人说,有些“担盐脚”的孩子六七岁大了还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一面。这事一点也不假。想想那个时候,真是可怜天下穷苦人啊!
   兰乡镇有几条主要的街道。有新兴街、复兴街、河边街等。在解放前,这里有几家比较大的店铺。一些是经营洋纱的。大包小包的洋纱经常堆满一大屋。这里有好多工人,经常出出入入。把那些大包小包的洋纱搬进来又搬出去。非常热闹。这些店铺的大门都是铁拖龙的,非常坚固和安全。一些店铺是经营日用百货的。这些店铺是最热闹的。因为是经营日用百货,是人们日常必须的东西,所以自然热闹。一些店是经营布匹的。有各种各样的布。有棉布、丝绸、缎子。有做西装的、衬衣的、裙子的,种类非常齐全。这里是有钱人经常出现的地方。特别是那些小姐、太太、年轻的少妇们,整天都集中在店铺里,叽叽喳喳,说说笑笑的。把各种布料挑来挑去。那些穷苦人家,绝对不敢往店铺里迈进一步。因为他们在家里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到这样的店铺里买绫罗绸缎呢?他们只能在家里用自己的双手种的黄麻纺成麻丝,织成麻布,做成衣服穿。穷苦人穿着麻布衣服,冬天冷得头都缩到肚子里,冷得全身发抖。有人唱歌道:“冷飕飕,冷飕飕,满身都是络麻头。”
   兰乡镇有一个码头。码头相当热闹。这里有很多客船,有货船;有火船,有机帆船;有民船,有打鱼船。这里是当时广东和广西的交通要道。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多得连火船都满座。有时甚至还要加班船。客人中有出入做生意的,穿西装皮鞋的老板。他们手中拿着皮鞭,指挥着工人装卸货物,搬运货物。皮鞭有时不时地落在工人的身上,抽打着工人。那些背着货物比自己的身体还要大,还要重的工人就在老板的皮鞭下艰难地劳动着;有普通人那样衣着简单的小商人和小贩子。他们手中拿着大包小包的货物,也匆匆忙忙地上落在码头上;有一些衣着整齐的学生,小姐什么的。他(她)们小心翼翼地,生怕别人弄脏自己的衣服、鞋袜似的。
   那些渔船都是天天在河里打鱼。渔民们除了自己用鱼网打鱼外,还用“打鸦”的方法来打鱼。打鱼鸦也叫鱼鹰,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捉鱼的鸟。打鱼鸦非常精灵。当它们站在渔船上看见水里有鱼游过来的时候,它们就立即飞过去,用自己长长的嘴把鱼啄住,然后飞回渔船,把鱼放在主人的鱼筐里。此时的主人,对着听话的打鱼鸦就高兴得乐呼呼的。
   那些民船大都是住人用的。它是渔民的家。船上的男人大多出去打鱼。留在船上的大多是妇女和小孩。妇女是留在家里看家的。她们每天到岸上买菜,回到船上煮饭。她们还在船上养猪和看管小孩。她们每天把猪喂饱以后,就用河里的水把猪和猪栏冲洗干净。船上的猪是用绳子绑在船仓里养的。洗猪栏的水照样流到河里。船上的人也在船上往河里大小便。他们认为靠岸的河水是脏的。所以,他们总是把船开到河中间去打那些他们认为干净的河水放到水缸里,留着食用。船上的小孩都用一根竹筒绑在背上。竹筒上装有铃铛。人一走动,铃铛就响起来。这时,大家就知道小孩是否在船上,是否安全。如果小孩掉在水里,竹筒就会浮在水面,小孩也不会沉在水下。这时,大人就会把小孩救起来。
   兰乡镇是个热闹的小城镇。白天除了有商人来来往往做生意的叫卖声,有人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有学校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有渔民的“打鸦”声,还有码头上火船的“嘟嘟”声;晚上有人们“嘻嘻哈哈”的说笑声,有戏院里传来的唱大戏声,有打麻将的“啪啪”声,有酒醉鬼的吆三喝四声,有小孩穿着用铁钉钉在木屐上在大街上拖来拖去发出来的“啪啪”声。这些声音交汇在一起,成了一曲喧哗的奏章。这个奏章的杂七杂八的声音,一点也不比乡村里清脆悦耳的交响曲好听。实在令人感到有点“闹里有钱,静处安身”的感觉。
   写于2011年元月6日

共 26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似水流年,安静地叙来,兰乡镇的全貌便在我们眼前了。从古至今,这样的圩镇连续不断,繁荣了一方,富足了一方,让人们欢欣鼓舞,各有所得。文字平易,很好的风格,欣赏。【编辑:夏冰】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101070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1-01-06 19:56:52
  似水流年,安静地叙来,兰乡镇的全貌便在我们眼前了。从古至今,这样的圩镇连续不断,繁荣了一方,富足了一方,让人们欢欣鼓舞,各有所得。文字平易,很好的风格,欣赏。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劳英        2011-01-07 09:49:08
  谢谢夏冰编辑的按语。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感触很深。旧社会穷苦人去做“担盐脚”受尽苦难,力尽艰辛,早出晚归。他们吃的是木薯片,穿的是络麻头。新社会穷人翻了身。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在欣欣向荣的日子里,人们赶圩买卖生活用品。优闲的老人还赶圩吃上一碗滚烫的新鲜肉粉呢。
相信自己的努力
3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1-01-07 19:10:45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玉树临风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