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散文天地】小窗幽幽四则

精品 【散文天地】小窗幽幽四则


作者:欣雨文萃 进士,10295.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34发表时间:2011-01-07 23:58:14
摘要:对《小窗幽记》读书体会笔记。

小窗幽幽之(一)千古绝唱
  
   “崔护之花”,是明*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用一短句,浓缩的一段古时情话。这句“崔护之花”,让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情诗。
   唐代诗人崔护在清明节那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因为口渴,寻到一家农户讨碗水喝,偶遇一美貌少女,此时少女的面颊被院中盛开的桃花映衬得分外娇艳。崔护向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过后却久久不能忘怀少女的美丽容颜。第二年清明,崔护又来到少女所住农舍,却只见桃花不见美人,原来少女竟因思念他抑郁而逝了,崔护的心顿时悲恸,遂得诗一首。一位仙人有感于此,便让少女复活,成全了一桩美好姻缘。桃花于是成了这动人爱情的见证。
   崔护在诗中写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对于情感和爱情的真心流露和感慨,歌颂了古代一见钟情为情而死的千古绝唱,感人至深。只有经过生死考验或者历经穷酸潦倒时,仍然至死、至穷还双双倾心相爱的人,才能领悟真正的爱情个中深切的感受。
   《小窗幽记》中的这段话写到:
   “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明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韩翃之柳,崔护之花,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令后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讬之语言,寄之歌咏;而奴无昆仑,客无黄衫,知己无押衙,同志无虞侯,则虽盟在海棠,终是陌路萧郎耳。”
   其中列举了好几个古代悲美的爱情故事:
   “韩翃之柳”,说的是唐代诗人韩君平的爱妾柳氏在战乱中被番将掠走,同在官府的虞侯许俊帮助韩君平把柳氏抢回来的故事。
   韩君平给爱妾写道: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爱妾回复: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这首著名的词名叫《章台柳》,它的著名不是因为词藻多么华丽,而是因了里面那个曲折的爱情故事。
   “汉宫之流叶”,也是由一首诗而出名的:
   汉宫之流叶,指的是在红叶上写的红叶诗。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在路过皇宫边的御沟时,捡到一只红叶,红叶上题有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近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后来,卢渥将诗呈现给皇上,宣宗感动于深宫的宫女情感上的失落,于是命令放出部分宫女,而那位在红叶上题诗的宫女,就配给了卢渥。
   深宫幽怨女,有这样的文采和对生活的追求,对情感的追求,配与卢渥也可谓是佳偶天成。
   “蜀女之飘梧”说的是:
   任继图与已故丞相李林甫的孙女李云英结为夫妻。婚后任告别云英赴西蕃任职。适值安史之乱,任回家时妻已不知去向,遂与友花仲清赴京应举。途经大慈寺,思念妻子,于壁上题《木兰花慢》词一首。此时云英流落到尚书牛僧孺家,被收为义女。云英和牛小姐游大慈寺,见壁上之词颇似丈夫手迹,便赋和一首,写于梧桐叶上,愿风将此叶吹给丈夫。任果接到此叶,益发思念妻。应试后,任得文状元,花得武状元。牛小姐在彩楼择婿,彩绣抛中武状元。成亲之日,任、李二人随新郎、新娘得以重逢。(出自元代李唐宾的话本《梧桐叶》)
   还有一个版本:
   《全唐诗》中收录的一首《书桐叶》写作背景应该属实。据五代时金利用《玉溪编事》记载,前蜀尚书侯继图,出身于书香世家,年轻时终日手不离卷,口不停咏。在一个秋风四起的日子,他在成都大慈寺的楼上倚栏观景,忽然有一片梧桐叶飘落而下,上面题诗一首:
   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
   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
   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
   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
   侯继图大为惊奇,他很喜欢这首诗,就把这片树叶保存在衣箱里。五六年以后,他和一位任姓小姐结婚。一天,侯继图吟咏此诗,夫人听到诗的前句后,不由急切地询问,这是当初我在绵州作的书叶诗,你怎么会知道的?侯继图也一样激动,就让妻子当场默写全诗,结果竟和他保存的树叶上的诗句完全一样。这个故事之不可思议在于,秋风居然能把树叶吹到四百里外?
   后面的“奴无昆仑,客无黄衫,知己无押衙”等等,也都是一些古代文学上的艳事。《昆仑奴》说的是一个昆仑奴为主人抢来一位所爱的女子;“客无黄衫”则说的是传奇《霍小玉传》中,将负心郎劫持去见霍小玉;“知己无押衙”是《无双传》传奇记载的古押衙帮助无双和玉仙客成为夫妻的佳话。
   这些故事,都是让有情人羡慕不止和太息的,的确感人至深,没有经过生与死的考验,真的不能深刻地理解、领悟其中的情谊。可以说,这些故事都是千古绝唱!
  
   小窗幽幽之(二)地狱苦海
  
   《小窗幽记》,比较认可的是明朝陈继儒撰写。主要是以格言警句小品为主。现存七卷,标题为:集醒、集情、集峭、集灵、集素、集景、集韵。据说还有集寄、集绮、集豪、集法、集倩等五集丢失。
   《小窗幽记》的格言小品玲珑剔透、短小精干、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隐居在昆山之阳(就是山之南),后来在东佘山建屋居住。陈继儒很有文采,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绘画鉴赏,书法以苏米最为见长,史称“颖异”。他的艺术造诣为当时之冠。
   在第一集《集醒》中,他写道: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少一徇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
   他认为:扰攘尘嚣的“市朝”,拘谨庸俗的礼教,都是苦海,他向往和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这是一种高远超脱的审美人生。正如他上面的的这段话说的:
   居住在山林中是很快意的事,但如果对山居生活有了贪恋,那就同俗世一个样了;欣赏收藏书画当然是高雅的,但如果迷恋,就和商人一样了;饮酒作诗是非常快乐的,但如果屈从他人的意志,就如同身陷地狱一样难受;好客是人与人交往的宽容,但如果被粗俗的人骚扰,就如同掉进了苦海。
   他说出了一个辩证的道理:什么事情如果超过了一个“度”,事情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极易走向反面。如今,对于权、财、酒、色,尤其是有许多相应的条件的人,不正是由于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或者懂其道理又贪恋不能自拔,最终受到腐蚀而陷入苦海地狱吗!所以他又说: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金帛多,只是博得垂死时子孙眼泪少,不知其他,知有争而已(财产多,留给儿孙的是不停的争夺,失去亲情);金帛少,只是博得垂死时子孙眼泪多,亦不知其他,知有哀而已。”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所以,正如《红楼梦》中对元春的判词:“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不管是已经陷进去的,还是可能会陷进去的,都赶紧抽身吧。我常常想: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如果贪了一些些、一点点马上收手,可能会安安生生过日子,日子比别人还不错,可是总自以为聪明,或者思想着“就再来一次”而不能自拔。
   还是得说《红楼梦》中的道人唱的那首《好了歌》,要好好琢磨呀: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有人说,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那道人怎么样说的呢?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我却认为,这是辩证法的诗句,除去虚无思想,用正确的思维好好想想,就知道,生老病死、酒色财气都是虚的,到一定的“度”,一定的界限,就得“了”掉,不“了”掉,一定走向反面。
   因此,《小窗幽记》又说:“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懂得“了断”、“了结”、“了了”,才解其中味。
   因此,要知道幸福和苦海、人间和地狱只有一墙之隔,你推倒了这堵墙,就坠入苦海,坠入阿鼻狱!因此,人生在世,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道德情操,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离世而去的时候,才不会因为做过憾事而死不瞑目,才不会因为做过贪腐或者害人的事,走了时,为入地狱而满脸惊恐。遵从一个德字,到了天年,一定会安安静静、安安祥祥、毫无憾事地闭上双眼,远离了地狱苦海。
  
   小窗幽幽之(三)风流得意
  
   有人在网上问我:人家的书名叫《小窗幽记》,你为什么改为“小窗幽幽”啊?其实,我不是手误打错了字。“幽”,我取其深远、幽深、沉静、深思、幽思的意思。晚上,睡觉前,屋里静静的,楼房南面百十米就是铁路线,偶尔从窗外传来一两声火车拉鼻声。躺在床上读古书,在这样的环境,正是沉思古代幽远文化深意的时候。因而,也就有了“书海夜航”而得到的一些笔记晒到网上。
   但是,读到一些东西,总是不由地浮想联翩,大概,这也算是一种风流得意的事吧。风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韵事,大都当作贬义词。其实,风流,还比做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比如:风流潇洒、文采风流、儒雅风流、风流倜傥、名士风流。我可不是作为一夜风流、风流债、风流韵事或者卖风流等等不属于情感而发生的事情议论的。理解《小窗幽记》这篇文字,很有点意思。
   《小窗幽记》中有一段话:
   风流韵事,则才鬼独胜顽仙;
   孽债为烦,则芳魂毒于虐祟。
   说白了就是:有举止潇洒,风雅浪漫的情趣,那么,有才气的鬼魂都胜过冥顽没有灵气的神仙;说到感情孽债的种种烦恼,美丽的女子芳魂要比凶狠的神鬼还要厉害。这段话的意思可以让人联想很多,很多……
   风流得意,并不能因为有某种名声就可以认可。风流得意,必须有名有实,名如其人才行。木木呐呐,没有一丝一毫的风流气质,都谈不上潇洒,何来风流得意?即使是冥冥中的鬼神,只要具备风流意趣、闲情逸致,也可以说是风流得意。所以,人不仅要有实实在在的名相,还必须有实际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风流意趣,风流得意,对于男女之间,应该是存在感情的事,也就是有了一段感情,却因为误会或者机遇、外力或者命运不能走到一起,就形成了折磨感情的孽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惶惶无所依托,或者由情生怨,进而由怨生恨,整天处于入魔如痴当中,任何人知道了都无从帮助解脱。由于内心不能自己开释,必然会失魂落魄,如果因此而得了精神病,甚至忧郁而亡,这不就是欠了一份孽债吗?成了鬼魂也一定让欠债的害怕!
   当然,即使是这样,感情的焦灼也是值得同情和歌颂的,如古代那些传奇和韵事话本。当今的傍大款、找二奶、日记门中的攀高官要钱财的,都不能算作风流得意。他们都是现世报。尤其是那个因分手而雇凶杀死二奶的,一定会遭到鬼魂的追索,不是么,已经铃铛入狱。
   至于情人间,即使是婚外情,能不思索取、情深意长、安于本分的维持一种如赵四小姐、知音小凤仙那样,真情永存、关爱无限。更重要的是他(她)都有一颗真诚的心为你排忧解难,又不失古风古韵。“山青青,水碧碧。……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难寻觅。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今生不求同衾帐,但愿来世续姻缘。我倒觉得是最应赞扬的风流情感,在世时确实应该称作风流得意。比那个索取孽债的厉鬼又高雅了许多。
   《小窗幽记》还有一段:
   初弹如珠后如缕,一声两声落花雨;
   诉尽平生云水心,尽是春花秋月语。
   这段诗说出了曾经拥有的浪漫,曾经的风流得意,啊,落花时节下起了秋雨,出落下的雨滴像珠玉弹击,之后有如绵绵的丝线毫不绝断,似乎要将平生似水柔情一下子倾吐出来;仔细谛听却又都是春天的百花绽放、秋天的月朗星稀那么倾心的情话。
   心中恋于情,感受到的外界处处都是情。就是秋雨落花声,也在倾诉着对良辰美景的眷恋。悠悠细雨,滴落在美妙的花瓣上,令人心碎,触景生情,不由得使人联想起自己曾经拥有的浪漫,细细品味,温馨仍在心头,这岂不又是另一种的风流得意吗?
  

共 61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四篇笔记散杂结合,古今相通,通过谈论作者阅读《小窗幽记》后的感受,既讲述了情深意重,历经磨难的千古绝唱,又指出人应该有“度”,有“德”的处世哲学,还论证了真正的“世间风流”之所在,更于文末点名为官之人理应恪守的为官之道。全文纵横捭阖,博古通今。作者睿智的思辨像一颗颗闪亮的明星熠熠生辉。推荐阅读。【编辑:王青苔】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10108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青苔        2011-01-08 00:15:29
  这四篇笔记散杂结合,古今相通,通过谈论作者阅读《小窗幽记》后的感受,既讲述了情深意重,历经磨难的千古绝唱,又指出人应该有“度”,有“德”的处世哲学,还论证了真正的“世间风流”之所在,更于文末点名为官之人理应恪守的为官之道。全文纵横捭阖,博古通今。作者睿智的思辨像一颗颗闪亮的明星熠熠生辉。
小说迷
2 楼        文友:王青苔        2011-01-08 00:15:45
  感谢赐稿梧桐。问好作者。
小说迷
3 楼        文友:秋梧飘絮        2011-01-08 10:22:47
  佳按配好文,相得益彰,赞。问好欣雨,问好青苔。
4 楼        文友:玉树临风        2011-01-08 14:36:40
  世间真正的风流得意,是纯正的、美妙的、深沉的、生生留恋的情感,和那种玩世界、玩感情、玩人生、玩他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玉树临风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