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菊韵☆文学评论】看花回来撷几枝

精品 【菊韵☆文学评论】看花回来撷几枝 ————浅议赵明安《看花回来》散文集


作者:杨牧之 秀才,2902.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01发表时间:2011-01-28 20:12:18

【菊韵☆文学评论】看花回来撷几枝 朋友问我:“何为散文?”我答:“散文是天使的翅膀。”这答复显然是在避拙取巧。认真解释散文,知道它是区别于诗、骚、曲、赋、骈以外的一切散体文章,当然不包括小说和剧作。细查,知“中国是散文的国度”(古代散文鉴赏辞典、以下同)“其写作实践,几乎和中国文字——卜辞和金文的源始一样悠远”。随历史、文学的发展,现代的散文则专指与小说、诗歌、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需有完整的故事性,不要求语言的韵律性,以散得开,收得拢为能事,达到形散神不散的境地。
  
   书录这些“定义”于此,是要找到一个“法度”,散文的法度,来评判《看花回来》这部作品,感觉这样的方法才正确。
  
   可是,事与愿违。赵明安的散文从题材上说天上地下,说古道今,涉猎十分广泛;从写法上看,则抒情写意,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议论风生;如一匹脱缰之野马,硬套,是套不住的。
  
   于是想到,还是说点对于散文人的认识吧!或许这个话题能道出一点新意来。我以为写散文的人固然要有宏博的知识,但若无变通的本领,这些知识放到生活里也是无用。这样说来,搞学术、教育、经史研究,刻板的人就写不好散文,尤其抒情散文;因为它“剪不断,理还乱”,如一个烫手的山芋黏在手里,让人无所适从。写散文固然要有细密的观察详尽的描述,但若没有敞亮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以及仁爱之心那他的这些优点就只适合去写小说或没完没了的连续剧。散文是最为讲究简约的,传神的。“标新立异三春树,删繁就简二月花”应该是创作散文之要道。我们知道人是由灵与肉组成的。如果我们把小说比作人的躯体,那么他的灵魂就是散文。灵魂是要飞翔的,散文不正是天使的翅膀吗?
  
   心理阴暗的人是写不好散文的。因为散文需要记叙,记叙需要诚实;散文还要抒情,抒情的人那得有情可抒才成。所以说一篇好的散文写出来一经发表,它就带着阳光的透视和温暖,带着花的芬芳和感染。这哪里是心怀不轨、不诚实的人所能做到的呢!
  
   《看花回来》的作者赵明安,现在就实实在在的把一本散文集放到了我的书桌上。他是诚实的人,他富于个性、富于同情心,个性和爱心使他执着的去说“茶花”“桃花”“木槿花”“萱草花”“铜草花”,也说“红叶”和“青蔬”,还“在孔林里漫步”去“黄山看云”在“东湖黄昏”里梳理“香花岭记”“紫草潭记”“腾龙洞记”——他把这些花呀草呀移植在他的稿纸上形成文章,这一篇篇文章就阳光起来了,透明且鲜活起来了。
  
   他看花,使我想到花神秋翁;他写记,使我想到徐霞客。赵明安是个务“花”的汉子,他把他的爱心和汗水投入到有味的写作中,他不但收获了满园的春色,他还获得了灿烂的阳光。我以为像他这样的人才配称作散文人。
  
   《看花回来》这本散文集是作者献给读者的四束花。累计文章61篇。多数文章以游记的方式写了湖光山色,花草精神,当然还有人。赵明安笔下的女人让人难以忘怀,男人呢?除过长着美臀的明子外,男人他写得不多,但读着他的文章,时刻都能感到男人的存在,这男人其实正是他本人。
  
   这是一部记载行走的书。
  
   在《睡眼的蝴蝶》中他写到:“蝴蝶并不知道‘翩翩’一词是因他而生。‘蝴蝶……从来就是美的化身。’”
  
   “百花一盛开,春光一明媚,蝴蝶就会飞来。”
  
   “把蝴蝶做成文化标本,庄周是第一个。”
  
   “我曾在南方高速公路上与一群蝴蝶相遇。”
  
   “北京灵山蝴蝶博物馆有一千余种蝴蝶标本。”
  
   文中介绍蝴蝶形态、生命过程、习性、趣事和品类。这样原本充斥学术味的题材,让他这样一叙述,不但有了可读性,而且有了趣味性、知识性。这不正是我们平常说的“蕴教育于娱乐中”吗?
  
   写散文是应该具有饱满的热情的。不论是讽物言事、指点江山、还是抒情写意,热情不够温温吞吞藏头缩尾不行;没有热情言他而不及内里,冷眼以对鸡虫更不行。因为你连自己都打动不了,又怎能打动别人呢?
  
   赵明安是个热力十足的活火山。他的热情看似处在“休眠期”,但在他的字里行间缭绕着的蒸腾之气无时不在炙烤读者。他写屈子:“屈原性本高洁,他宁与花香为伴,不与俗人为伍。在诗人的日常生活里,诗人之种花赏花,不仅悦其姿色,而且知其神骨。他歌颂兰花之绝世,歌颂菊花之傲霜,歌颂桔树之坚贞,看似言花实则言己,已是人花两不分了。”
  
   屈原如此,写花的赵氏明安亦如此。
  
   他笔下的川端康成说:“花未眠。显然,一个成人说了谎话。人非花,怎么知道花未眠呢?花朵无语,是因为她沉睡了,沉睡在自己的怒放里。”(《千重谎花》)在这里,花已经有了灵性,有了爱情,即便她沉睡了也是沉睡在自己的“怒放”里,她不幸福吗?这样的认识和体恤,没有热情那是写不出的。
  
   要作好散文还得有广博的知识,没有知识怎么谈天说地呢?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参与生活,还要干预生活。”也就是说,不但要主动的去探索生活,创造生活,而且还得不断地向生活学习,学习我们原本不知道的或不甚明了的东西。否则写出的散文就缺乏“含金量”,不能给人以教益。赵明安文化积淀之厚重,于下文可见一斑:“由古人花茶制作的焙、焯,我突然想起了一位中文系教授谈散文创作的话:‘汉语言的韵味是由一个个字和词来点染的,它必须讲究文字的密度、厚度和温度。’由此看来,写散文与古人制花茶,似有相通之处。哪个字该‘焙’,哪个字该‘焯’,哪个词该‘煅’,哪个词该‘焖’自有它的精妙所在。”(《焙花焯香只为茶》)
  
   诚如赵明安先生所言,文字词汇是需要“焙”“煅”的。写好散文有热情、肯下力还不够,还得有才情。才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智慧、敏捷、风度及修养,才情是机械运转的润滑剂,是幽默、胆识衍生出的风情。有风情的作者作文,一开口就“吊人”:“我去玄都观时,大雁南飞,大雁是不可能看到了。而观里的千树桃树犹在,我从江南千里迢迢而来,还是要去看一看那片传说中的桃林。”(《玄都观的桃花》)
  
   寥寥五十二字。说了“雁”“玄都观”和“桃林”。此处雁飞去了,“不可能看到了”——给人留下遗憾,同时把人“空”了起来,一转笔说到桃树上:“而观里的千树桃树犹在”,怎么样呢?作者说他“还是要去看一看那片传说中的桃林”。看就看了,他是怎样把读者的阅读欲调动起来的呢?从时空上讲,他是“从江南千里迢迢而来”的,来干什么?来“看传说中的那片桃林”。于是这片桃林有怎样的传说,值得作者“千里迢迢”赶来?作者营造的气氛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求知欲,让你不往下读都不行。而这“气氛”的形成又是由“江南”“千里迢迢”这些“焙”干“焯”好的字词形成的。
  
   时空之于散文往往很重要。试想你一个远行之人站在船上向你的爱人挥手,你爱人听着船的鸣笛望着你渐行渐远的身影不禁潸然泪下……为什么?是因为彼此产生距离了,人与人的时空拉远了,前途未卜,你不能不牵肠挂肚,泪流两行。说俗了,散文大家往往在你不知不觉中牵着你走,在给你“造势”给你“煽情”,而你,只能意会到,却不明白就随着人家走了。
  
   一篇好文章,它最大的“好”,便是作者善于营造一个庞大的气场,将读者笼罩起来,让读者感动、兴奋,难以释怀;能够接受作者的观念和意见。有这样本领的作者在如今的文坛上并不多见。
  
   而赵明安先生就有这种本领。
  
   《看花回来》一书的文章节奏与力度
  
   标点符号之于散文的重要,如同休止符之于音乐。对于音乐,在一部曲谱中哪里应该停顿,停几拍;哪里该强,强到什么程度都有音符清楚地标示着。而在一篇散文中,那些人人都能看到却不是人人都给予充分注意的标点符号,大多失去了它的分量。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分量,也就在读者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中丢失了。
  
   正是这些“情感符号”巧妙的使用,方才把握了文章的节奏,使文章有了呼吸、生命和活力。可以说这“节奏”绝不亚于一部成功歌剧节奏的成功应用!
  
   老实说以前在网上读赵明安的文章,我正是浏览着看的,所留印象泛泛,现在想来在网上读文章一是因为不能系统的了解他,二是面对电脑屏幕总有看电影的感觉,一待曲终人散,印象也只停留在几个突出的点上——心劲很难沉得住。
  
   现在读着他的这些文章,篇幅尽管不大(也不可能大)却有着品尝荔枝的甘甜,始祖鸟的苦涩,饮莲花茶的“不胜香美”,还有灞柳沉沉的离情,隐在腊月·正月里的乡恋,还有难抑伤感的关于“陌上花朵”的回忆……
  
   我读着这样的文章,认识了他曾经历过的那些人与事,也认识了他。我在想是怎样的酷暑与风霜之刃雕凿了他,剔去了浮浅与彰显的棱角,使他能够这般安静的讲述他的故事?处惊不惧,受宠不媚,无不表现在他隐而不发的情感世界里,表现在他的文字的描述中。除过他对生活的体验与积累,再就是他掌握文字,把握节奏的本领!
  
   这“本领”使我不由想到古代军事家的布阵,想到《孙子兵法》这部书。遣词用字成文,把脉用药配伍;调兵、遣将、布阵同为一理,文人、武士、国医同为一家。高下全在使用上。使用得巧妙为技巧,使用得大气为智慧。在《焙花焯香只为茶》一文中,他谈了对茶的认识、花茶的制作,其精细处恐怕一般以茶为生、以说茶而自诩的人也要惭愧了!他引《罗钟斋兰谱》《群芳谱》《茶谱》《清稗类钞》引的是学问与佐证,而由茶的制作转到文学创作上,则是“触类旁通”的独到心得:“倘若焙得精,焯得好,如此这般出炉的文字,应该有花茶一样的温婉,鲜花一样的芬芳。”“如今的花茶不过是花和茶的简单混合物,没有了古人‘焙’与‘焯’的绝妙手艺,无论如何也品不出古人谓之‘口吻生香’的境界来的!”
  
   在《洛阳三叠》的三节文章中,写的是游记之感怀,你觉不觉着似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脆音玉声,拨动《十面埋伏》琵琶之铿锵?
  
   这里的笔墨是粗线条的,是浓缩之笔。这又不由使我想到画家叶浅予笔下的速写,每根线条都带着生命的律动,每个停顿都是舞者明媚的眼眸;还想到丰子恺,他笔下的人物木讷,甚至憨厚,而于这“木讷”“憨厚”中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底色,看到了生命的原本。其实这是若愚的大智,而赵明安的文字风格则兼具了叶先生的传神丰子恺的智慧。
  
   《洛阳三叠》一组文章是这样,《驿路折花》五则小文更是这样。依据不同的素材,选用不同的文法,使之跃然纸上,使之熠熠生辉。《驿路折花》的文风很像史记的文体;《洛阳三叠》的文风则像流行音乐人陶喆的歌子《susan说》。是轻摇滚,但节奏把持得不能再好。如此说来,《驿路折花》就是音乐中的“快板”了。
  
   文章需比较着看,看不同作者各具特色的风格。据说,有一天苏轼问他的一个幕士:“如果把我的词跟柳永的词相比会怎么样呢?”那个幕士说:“柳郎中词,只会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檀板,唱‘大江东去’”。这个小故事说明苏轼和柳永的词风格不同,柳词婉约,苏词豪放。
  
   而针对一位作家的艺术风格而言,有如一位武艺高强的武术家,大刀使得,花剑也使得,长枪舞得,袖箭也了得,这之间的比较不是要比哪件兵器使得好,而是看他的整体艺术“风格”。这“风格”即武林中常说的“路数”,发报人的“手迹”。
  
   以上所言,全说在一个“节奏”上,没有“节奏”就没有风格。有过影视拍摄经验的人,或是干过导演工作的人知道,“节奏”对于表演是多么多么的重要:那滴泪滴早了不行,晚了不行,流多了不行,流不出还不行;这和文字使用的轻、重、缓、急、多、少、快、慢、浓、淡、干、湿一个样儿,和画国画写书法一个样儿,都得用心来做,来处理。否则,就成了事倍功半,混乱不堪了。
  
   说到赵明安的“快板”式的《驿路折花》,就想到他的“慢板”式的文章。这些文章以游记为主。一边记过程,一边说学问说典故,说得慢条斯理一点儿也不急,这感觉我曾在阅读《燕山夜话》时感受过,而读他写花的那些文章,其笔触与情怀我又在杨朔的文章里感受过。这感受不但使人惬意,而且使人感到亲切。
  
   就一篇文章的自“身”而言,也是有着“粗描”和“细写”的区分的。粗时几笔带过,细时工笔刻描。好赛一位技艺高超的工艺大师雕出的“同心”象牙球,一层套一层,层层能转动,层层出精彩!
  
   “节奏”发自心灵,出于修养。硬学只能是“仿”,是赝品。
  
   说到力度,很难在书中摘句引词来加以说明,因为赵明安有力度的语言太多。
  
   我想赵明安是深谙文字“节奏”规律的作家,也很会“焙”“焯”他的文字和词汇。文字不考究不研磨不行。我们知道“推敲”二字由来的典故,可见一篇文章有时动上一两个字,它的成色便有了大的改观。“跳下河”与“跃下河”显然不同,前者可能是救人或自杀,而后者纯粹是展示是娱乐生命!
  
   我曾经接过一个电话。那时我还在一家企业里吹喇叭办小报。电话问:“我舅在吗?请叫一下!”我沉重地说:“他,不—在了!”他啊了一声就把电话扔了。本来我下面还有半句话的:“他上午就进城去了。”但他没容我说完就把电话扔了。
  
   第二天,老王见了我,脸阴得要下雨,不理我。“何故如此呀?老王同志?”我问他。他恼火道:“你干的好事!我外甥把花圈都买了,幸亏事先来了个电话!”
  
   可见,一个“了”字都是不能随便使用的。
  
   放下这样的例子不表。生活中闹出如此笑话的例子有许多。还是说“力度”吧!什么是力度?打个比喻,如果我们把“节奏”比作一张硬弓,把字词比作箭矢,力度就是这弓箭的射程,以及穿透靶心——打动人心的力量。说到这里,我还想向大家推荐两篇轻重不同的文章,文章之轻轻得像琴曲的咏叹,它就是这本书中的《陌上的花朵》,它轻得像童话,像熟睡的婴儿,像柔弱的陌上的花朵,像梦……可是当她醒来,“她把七彩斑斓的花环放到了妈妈的坟头上”,这结局让我忍不住流了泪。重的文章题目叫《少年像一只始祖鸟》,这个故事是讲一个少年与女人接触的故事,“少年是一棵新竹”“女人就是那一场知时节的‘好雨’”“青涩的浆果被动的承受着好雨滋润”的故事,你没有必要去问这是卢梭的故事还是伯格的故事,抑或是作者的还是我的故事。起码我和作者是被深深地抓住了,感动了,“这一切并不来自丰满的乳房,滚圆的臀部或健壮的大腿”“而是一种邀请。”——生命的邀请。这个邀请和被邀请的故事被赵明安牢牢地抓住了,他讲给我们听,讲得动人,听得心跳……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一本净化心灵的书;它是一部使你受益匪浅的教科书,是一架助你攀登的阶梯。

共 577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围绕散文人应具备的素质这一中心论点,一线串全文,引出该文学作品的理论品析。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通过严谨活泼的细微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鉴定和认可。作者精细阅读作品,通过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做到点面结合,且深浅结合。彰显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了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在研究评论对象、掌握文艺动态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得出评论的目标了,重在作品价值,重在社会需要,重在个人研究,确定恰当适宜的角度,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出发,呈现给我们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阐释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性,把握其艺术形象不同的特点及表现方式,然后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作品写意者的人生价值和道德情操,看到了他那崇高的人格美、人性美。这便使我们在探索现实与历史、现在与未来,以及人生价值何在等诸多深奥的哲学问题中,获得了最通俗的回答,并用这种回答给迷路的现代人指明了方向。感谢作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欣赏精彩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氛围天地,一个如花似画的写意境界,体现着如此美妙得传神的高品位学术性!我们领略了作者精辟深入的典型解析,受益匪浅!问候作者!【沙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128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11-01-28 20:19:16
  作者围绕散文人应具备的素质这一中心论点,一线串全文,引出该文学作品的理论品析。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通过严谨活泼的细微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鉴定和认可。作者精细阅读作品,通过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做到点面结合,且深浅结合。彰显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了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在研究评论对象、掌握文艺动态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得出评论的目标了,重在作品价值,重在社会需要,重在个人研究,确定恰当适宜的角度,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出发,呈现给我们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阐释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性,把握其艺术形象不同的特点及表现方式,然后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作品写意者的人生价值和道德情操,看到了他那崇高的人格美、人性美。这便使我们在探索现实与历史、现在与未来,以及人生价值何在等诸多深奥的哲学问题中,获得了最通俗的回答,并用这种回答给迷路的现代人指明了方向。感谢作者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欣赏精彩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氛围天地,一个如花似画的写意境界,体现着如此美妙得传神的高品位学术性!我们领略了作者精辟深入的典型解析,受益匪浅!问候作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1 楼        文友:叶雨        2011-01-28 20:19:42
  我给沙砾粘贴上了,辛苦了,沙砾小妹!
2 楼        文友:叶雨        2011-01-28 20:20:13
  读这样的文评使人长知识,受益匪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3 楼        文友:叶雨        2011-01-28 20:20:16
  读这样的文评使人长知识,受益匪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4 楼        文友:叶雨        2011-01-28 20:20:18
  读这样的文评使人长知识,受益匪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5 楼        文友:叶雨        2011-01-28 20:20:21
  读这样的文评使人长知识,受益匪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6 楼        文友:叶雨        2011-01-28 20:20:25
  读这样的文评使人长知识,受益匪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7 楼        文友:沙砾        2011-01-28 20:29:21
  我们读出了文学评析中如花般芬芳香馨的赏论,尽享文笔流畅传神之美。我们陶冶在您生动韵味且有节奏感的精彩评析中,仿如听一场美仑无比的文学欣赏讲座。我们佩服您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厚精髓的文学涵养。欣赏学习了,祝您安好!
清新淡雅,云水环绕,世界万物,一切自然
8 楼        文友:※疏影※        2011-01-29 23:12:50
  欣赏学习了!问好杨老师!顺便问一下,老大你是不是在刷屏呀,哈哈……
回复8 楼        文友:叶雨        2011-01-30 07:19:32
  不是刷屏式我网络不好,怎么也发不出去,可谁知道发了这么多呢?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