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陈虞之故里行

精品 陈虞之故里行


作者:陈晓江 进士,633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482发表时间:2011-02-06 19:22:24

陈虞之故里行 南宋末代皇帝从临安南逃,元兵一路追杀到了温州瓯江口,在这危急关头,陈虞之组织故里兵丁,将元军诱入楠溪江,在芙蓉岩上建立南岩寨,与元兵抗战三年。最后弹尽粮绝,又闻小皇帝投海,陈虞之率领800将士跳崖而亡。
  
   南岩古寨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有一处标志性的景点——芙蓉岩。它与楠溪江“人间盆景”狮子岩比起来多了一份伟岸,与“亚洲第一石峰”石桅岩比起来又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
   芙蓉岩位于楠溪江中游芙蓉村西南面后山,距该村5里路。站在41省道芙蓉段远眺芙蓉,如黛山峦托着三个巨岩。山岚悠然缭绕其间,它们不正在诉述700多年前那段血腥、悲壮,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么?
   立秋后的一天下午,我们专程徒步攀崖探访古战场。从芙蓉古村出发,沿悠悠小溪一步步走近芙蓉岩,不时仰头瞻望,芙蓉岩像三片厚实的云向我们慢慢延展过来。岩脚岩下寺洞桥头,一对旗杆夹后的荒草丛里,安着民族英雄陈虞之夫妇的坟墓。
   陈虞之(1225-1278),号云翁,字止所,浙江省永嘉楠溪芙蓉村人。他是宋咸淳进士,始为扬州教授、淮东帅干,转两浙漕干,屡迁刑工二部架阁文字,迁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辟广王府记室参军,积偕承议郎。他善画墨竹,为后人留下不少好诗,是个读书人。国难当头,他赴温州江心屿与文天祥商议对策,最后他毅然选择诱敌战略。他率领乡亲与强大的元兵抗衡,于楠溪江口绿嶂洋首战打败元将乞答剌。后佯败退至家乡芙蓉村,建立南岩寨。他利用芙蓉岩的南岩制高点和险峻地势、茂密森林,与元兵周旋,拒守三年。最后被困南岩之巅,被断了粮水供给,又闻陆秀夫抱帝昺投海,便偕夫人将自己的眼睛与马的眼睛用布蒙住,扬鞭跳崖而亡。“时从死者八百余人,被执不屈者五十余人。”芙蓉村也被夷为平地,侥幸逃得了劫难的芙蓉人如残萍数点,流落他乡。芙蓉大宗有副对联描述当时境况:想当年抗元兵焦屠芙蓉惨矣血染瓦砾如火海,溯昔日扶宋朝殉节南岩伤哉泪湿衣襟似水流。
   元兵的杀戮并没有征服骠悍的楠溪人,楠溪人反抗异族统治的战争持续了整整一个朝代。《元史•石天禄传》载:至元十五年,戍守温州管军总管石兴祖出兵围剿林大年,斩首千余级,招辑南(楠)溪山寨归农者三万余户。
   陈虞之太正统了。他退到岩顶其实就违背了傍山依水的兵家法则。也许用现代人的眼光看,他应该选择打游击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他这种民族气节,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连元王朝皇帝都赞叹不已。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在陈家军殉国60多年后,元顺帝认为“有臣如此”,应“追锡一秩”,下圣旨极力褒奖陈虞之,芙蓉村得以重建。
   芙蓉岩分北岩、中央岩和南岩。三岩岩高二三百米,因形如纱帽又称芙蓉三冠。中央岩与北岩挨在一起,西面靠山,东面为绝壁。中央岩南面与之相距一里许便是南岩。南岩是个四面如削的巨岩。
   南岩古寨原有人工开凿并用铁生铸成的铁生岭,这也是唯一能够通向岩顶的路。抗元时为了防守撬掉若干步,上世纪文革时农民担心黄牛误上岩顶,把铁生岭彻底撬掉。相传原来抗元时沿岩壁用木头搭起临时栈道供人马通行,现已荡然无存,想必那些木头早被雨打风吹去。我们借助木梯上到岩壁,然后脱了鞋袜,四肢像壁虎一样紧贴岩壁手脚并用,爬向一段残留的石岭。斜向砌筑的石岭通向一个牛头颈似的岩凹。人好像蚂蚁一样在牛轭上爬。过了“牛颈”还有一条鲤鱼背似的险道,有一石级一人多高,是用一个个岩饼叠罗汉一样重叠而成的,人爬上爬下晃晃颤颤,两旁是深谷断崖。岩上部缺水,所幸岩上部倔强地生长着草木,两手可以抓住树枝柴草攀登到岩顶。整个岩顶有十来亩面积,最高处是一块光秃秃焦茶色的蛋壳形岩石,面积约100平方米。岩上部看不到任何用于战斗的工事设施,也没有零星小块岩石——在陈家军殉国前,任何可以打击敌人的物质,都被破釜沉舟式地投掷殆尽。
   一缕山风掠过岩巅,令人为之一爽。站在岩坦上仰望天空,碧空蔚蓝如洗。巡视四周,雁荡山脉与括苍山脉将这方天轻轻托着。鸟瞰之下,如带的楠溪江在溪滩树林间飘过来绕过去,白帆点点,形如莲花的芙蓉村历历在目。有诗云:三岩倒映中流柱,一水横澜浴日波。
  
   芙蓉古村
   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数百个,但在这些古村落中,芙蓉村无论在建筑布局、文化沉积和完整性方面都是屈首一指的。
   芙蓉村全由陈姓人聚族而居,全村500多户,2000多人口。芙蓉,即莲花。芙蓉古村地以花名,寨墙形如莲花,前有楠溪江腰带之水,后有芙蓉三冠纱帽之岩,四面群山拱揖盘绕;村内七星八斗总体布局,建筑群严整古朴,四水归塘,给排系统非常完善,古时有远道而来文人墨客赞曰:家住青山碧水间,峦翠澜光映照堂宇。村里耕读之风甚盛,历来“科名甲第,雀起蝉联,文武簪缨,云蒸霞蔚”,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车门是该村的东大门,我们从车门进村。车门占地一百多平方米,重檐挂柱,八字墙显得瑰丽古朴。它是古时公车停靠之处,象征忠臣之地的地位与尊严。该村历来文人学士入仕者多,贵客往来,但凡经过车门,坐轿来的下轿,骑马来的下马,乘车来的下车步行进门。进车门便是月台。凡是科举及第,做官还乡,高官贵客临门等等,大家在这里敲锣打鼓,热烈欢迎。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文人雅士也在这里赏月吟诗。月台北首是陈氏大宗。大宗占地一千八百多平方米,是供奉列祖列宗的地方。现在,许多东西都成为旅游资源,大宗中堂挂十八金带像,展出朝笏、朝服、黄金印,还有狮子香炉、旗瓶、三脚杯等老古董、各种米塑及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一起拿到这里“摆看”。届时族人欢聚一起,祭祖演戏,热闹非凡。
   长塘街,东起月台,直透追远书院、耕云宗祠。该街道两边纵铺两溜通长条石为轨,路心横铺砖头,中间弧凸像鲤鱼肚,路肩为蛮石砌筑,即牢固美观,又便于洒水。街路两旁保留不少古老店铺,有矸轩楼、南隐庄、长桥商号等。街南面一大水池,俗称长塘,塘中有亭,俗称长塘亭。长塘亭飞檐翘角,立在水中央,由两根条石架通南北道路。这里,芙蓉三冠倒映,垂柳飘拂,莲花盛开,妇女浣衣,亭中老翁胝足谈天,构成一幅绝妙的村居水彩画。当地有首民谣:天上天堂,地下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荡荡。
   路过耕云宗祠门台下,“耕云”两字乍看像是“耕耘”之误,导游为打消疑虑恰到好处地说:此乃是天上白云可耕也。游客竖起大拇指齐声说:高高高。
   芙蓉大屋芙蓉村西北角,人称“廿四上间,十八道坦”的正是此屋,电影《大屋的丫环们》也在这里拍摄。它分三退(进)四横轩,计正屋46间,红门黑柱,古色古香,宏伟瑰丽。内有24个上间(或叫中间、厅堂),18道坦,另有书院伙房十多间。屋前还有月台、龙道、辕门、照屏、花坦及上马墩等等建筑。大屋有前后花园,四周围墙,全宅占地二十四亩。这是清朝奉直大夫兼任州司马陈有佐的府邸,头门原有乾隆皇帝御赐的“司马第”金字匾额。
   司马第不仅是房屋规模大,而且在原料与构造方面都与众不同,别具特色。如龙道上的石阶条是鲤鱼背的,花坦选用天然鹅卵石铺的,聚星堂里的方砖是水磨的;大堂里的那条抬梁长三丈多,红门黑柱,窗是鱼鳞嵌的,头门锦屏雕塑有八仙过海图像。所有排水阴沟洞原来养有乌龟爬行疏通。司马第以屋大名闻全国,所以凡到楠溪江寻幽访古的中外游人,都要到芙蓉古村看看这座神秘的古老建筑。
  
   十八金带
   芙蓉陈氏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虞幕氏族。芙蓉村有详载自舜至今上下五千年血脉相承的族谱。春秋战国时,芙蓉陈氏祖先曾逃到齐国改姓田,族人田荣、田横略定齐地皆自立为王。其后裔至南北朝,陈武帝陈霸先建立南朝陈,其弟陈谈先一脉至唐朝有河南开封府陈忠。芙蓉陈氏尊陈忠为第一世祖,即宗谱内纪排名第一位。陈忠之孙陈夷行为唐朝尚书左仆射,位居相职。其曾孙昭文任福建禄事而迁居福建长溪赤岸(今霞浦县)。因福建战乱而温州相对平静,昭文之子居静迁温州瑞安长桥。再经五世有个叫陈拱的迁居楠溪大源腹地,开辟村庄过着耕读生活。村庄地以花名,取名“芙蓉”。陈拱迁居楠溪大源之前,一部分族人从福建迁居小源。楠溪大小两源共有陈氏八派,都出自河南开封府陈忠一源,历来谱牒共修。芙蓉村至宋朝盛极一时,陈氏房族自陈忠开始至今出过高官100多人,其中进士28人,芙蓉村民将其中位高职者,按辈份先后排名取前18人,号称十八金带。
  
   七星八斗
   芙蓉古村七星八斗源于风水营造,用于祈福禳灾,但不局限于单一效用,可以演变,还用于传递信息、战争防御、美化环境、供应生活用水、调节气温、消防、灌溉等多种功能。芙蓉村民将七星八斗演绎得淋漓尽致,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七星是指天上北斗七个星,即是大熊星座七颗明亮的星,把这七颗星用虚线连接起来,很像一把勺子或羹匙,本地有说像熨斗。七星的名字及对应位置是:天玑,月台底;天枢,长塘街顶;天璇,老屋园前;天权,下村街头;玉衡,车门外;开阳,殿根;摇光,牌坊下。前四个组成斗魁,后三个组成斗柄。它都建在村内主要道路的交汇点稍高于路面的方形平台。北斗七星均五行,以建四时,具有九星卦例。七星演化成八斗,幻化无穷。八斗就是建在村内东南西北中四面八方的水池,水池栽植莲花。
  
   黄金印
   寨门之上,高田之下,三步上,三步下,有金一大镬。
   楠溪山这首古老的民谣历来让无数人怦然心动。民谣的大意是芙蓉岩脚下的寨门与岩后面的高田之间藏着许多金子,只是这“三步上,三步下”的没有指定具体位置,让人摸不着头脑。人们费尽心机,选择了无数个有点特别的位置,然后三步上,三步下地探索,挖坑坑寻找金子,结果都落得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地下山。直到清末,岩下溪南村有个姓卢的樵夫砍柴时,无意间拾到一个南瓜蒂一般的黄金印。这个黄金印斤半重,芙蓉村民说这是祖先十八金带之一的陈虞之留下的帅印,便用1五升桶的大麦把它赎了回来。谁也看不懂黄金印上的文字是什么意思,芙蓉村民却一直把黄金印当祖遗村宝收藏。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专家蔡美彪鉴定,才知道黄金印上的文字是四个古老的蒙八思巴文“总把之印(tsuηpazijin)”。原来,这金印竟是元兵一个总把失落的帅印。
  
   保护古村落的群体
   1988年,楠溪江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村古是楠溪江最具特色的一项景观。芙蓉村作为楠溪江古村落群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最终会迸射出它那无比的光芒。芙蓉村退休老人陈时耀,老农陈中光等一批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组织芙蓉村老人协会全体会员在村里宣传,印发《芙蓉导游词》,为游客义务导游。村里购置消防器材,成立消防队。今年县政府在芙蓉村投资几百万元,于“五一”节对外开放,同时在芙蓉村开办文化旅游节。
   我们游历芙蓉村,正值该村修建追远书院。该书院分三进,泮池、仪门、龙道、明伦堂、讲堂、厨房、栈房、花园、竹林、假山一应俱全,是一座典型的古代书院建筑。在耕云宗祠前院,修复了古老的油车作坊。油车,曾是农民打油的主要工具,自从20世纪7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至今,打油人陈田横捐献了整套油车,使得油车被泥灰堙没二十几年之后重见天日,游客看了之后唏嘘不已,颇有沧桑之感。
   如今,大都市的星级饭店、豪华茶室,以土里土气的草鞋、蓑衣、斗笠等农家穿戴物作为装饰已不是稀奇事。旅游业的发展,使楠溪江一些古老作坊风光重现。草鞋王陈时凑重操旧业。草鞋王曾在楠溪江芙蓉村打了十几年的草鞋,名声远扬乐清、仙居等县,想不到歇业二十几年后,原先两三毛钱的草鞋在旅游节上竟卖十五元一双。
   我们有幸看到芙蓉古村的舞鱼龙灯活动。该活动是芙蓉村独特的风俗。每逢春节,邻近地方都是舞布帐龙的,惟有芙蓉村是舞鱼龙灯的。这是因为芙蓉是荷花之地,适合鱼龙活动,布帐龙会缠坏荷花的缘故,这也是上千年的风俗习惯。
   鱼龙是由龙珠二个,头鳌、二鳌、三鳌、鲳鱼、双连鱼、草甲、鲫鱼、鲤鱼、中鱼、金鱼、红鱼等十三档组成。整支队伍加上乐队及首事、参龙、联络员与副手,供蜡烛、挑担人员等共30人左右,其中七八个舞鱼的是小青年。舞鱼龙灯的节目有:双龙登门(开门),双龙团云(团云),双龙喷水(龙喷水),蝴蝶采莲(交剪),荷花盛开(四角),金龙摆尾(十字),群龙戏水(梅花),风摆荷叶(穿梭),二龙呈祥(回营)。
   芙蓉村民借旅游旺季的到来广泛开展以文会友活动,同时搜集整理古老的民谣,进行学术研究,取得不少成果。长塘街老太婆与媛主囡儿对唱的《鸟鸟》,让人感到时光倒流,其动听之极堪与《诗经》最优美的诗篇相媲美:
   鸟—鸟(音diāo—diao),
   你起得那么早干吗呢鸟—鸟?
   开楼门哎鸟—鸟。
   楼门开了干吗呢鸟—鸟?
   拔稻杆哎鸟—鸟。
   稻杆拔来干吗呢鸟—鸟?
   打草鞋哎鸟—鸟。
   草鞋打起干吗呢鸟—鸟?
   斫毛竹哎鸟—鸟。
   ……

共 50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专程徒步攀崖探访古战场,陈虞之故里行,重温700多年前那段血腥、悲壮,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沉郁凝练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史事,读来受益匪浅。推荐阅读,问候作者。【编辑:上官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207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竹        2011-02-06 19:23:08
  专程徒步攀崖探访古战场,陈虞之故里行,重温700多年前那段血腥、悲壮,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沉郁凝练的文笔,引人入胜的史事,读来受益匪浅。推荐阅读,问候作者。
联系QQ:1071086492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