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芙蓉外史》之《归宗记》(二十一)

  《芙蓉外史》之《归宗记》(二十一) ——第二十五卷 长庵与叔平


作者:陈晓江 进士,6337.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0发表时间:2011-02-11 21:12:32

《芙蓉外史》之《归宗记》(二十一) 第二十五卷长庵与叔平
   第一章上达之士
  
   一阵清晰纯美的泛音让陈长庵心如鹤舞。循着琴声,在大屋里找到正在弹奏古琴的陈叔平。他端坐在大屋的两间空屋基里弹琴——在这里弹琴的哪有不是叔平之理?乍看他双目微闭,一副自我陶醉的模样,长庵不忍心开声打搅。空屋基的瓦砾坦中长着几丛平膝盖高的马鞭草,长庵凑近一看,却发现叔平一脸的悲苦,还稍稍带点自嘲的味道,而远非自我陶醉:嘴角似搐非搐、似笑非笑的,那神态犹如女人垂坤,又像生痔疮又吃糠饼的男人大便不畅。
   长庵肃立一旁静听叔平弹奏《梅花三弄》。叔平感觉有人近前,有意使音色甜腻。梅花之清听起来竟有桃花之艳,长庵心态平和,微闭双目只过滤叔平的深情和赤诚。早就闻说叔平先生古琴弹得非常老辣,与师傅陈琴材先生齐名,成为陈韫山先生的再传弟子;而韫山先生梦游芙蓉洞,受荷琴羽士感化,所弹古琴,泠泠清响,有松风之调,令人尘气皆捐,今天能亲历叔平操琴也算不虚此行。待他一曲终了,长庵抱拳说:“叔平先生近来可好?”
   叔平抬头一看来客,竟是一位清癯雅士,若有所悟地说:“你就是那个刚从瑞安场桥过来的长庵兄吧?”
   “正是。还俗以后留发长胡子,大多数地方人都认不出来了。”
   “呵呵,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久闻先生精通易学,先生是不是运用邵康节的梅花易数测出今天我登门拜访的?”
   叔平说:“今天暖和,啊,天气转南了。”
   长庵说:“是啊,看样子还要下雨哩。”
   叔平斜视长庵一眼说:“我不愿提及‘康节’两字,一提及就想起大便不通。”
   他俩首次接触,可以说是目前住在芙蓉的文人中,最高水平级别的会晤。长庵理解了,说到“康节”就想到糠结——缺粮吃糠而导致肛门便结,这不奇怪,因为这世口该类事件太普遍了。“也罢,其实糠结也是定数,粮食不够吃则吃糠,吃了糠则大便不通。这跟邵康节的象数之学是相通的。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
   “正如邵康节所说的,历史经由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退化,将来还会出问题。看来最大的问题,还会出在粮食上,将来还会大‘糠结’”。
   长庵不语。叔平猜度长庵在思考什么,一时也不言语。上达之士相遇,静静地心心交流一下已胜千言万语。
   长庵抬头掠视空屋基隔壁房屋裸露在外的一榀梁柱,然后细看梁下的鸡舌。良久,他说:“可否再弹一曲?”
   叔平即抚弦再弹,一曲终了,见长庵作沉思状而未有反应,便寻思说几句得体的话以打破沉默:“弹琴讲究调气练骨,要心闲手敏方能传神,然愚兄屡有烦心之事,心不闲以致手也不敏,而人不得与琴和,手不得与弦和,奈何。”
   长庵回过神来,忙说:“客气了,能做到疾而不速,留而不滞当然更好。你能做到泛音清畅,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能相凌而不乱,已很了不起了。你的《西厢词》弹得好,《梅花三弄》却不敢恭维。《梅花三弄》三次冷音主题表现皆有不同:清冷、清润、清劲,其浓淡变化与水墨画中墨分五彩之妙相类。另外这张琴也不是很好。第二弦有沙音,第六、七徽徽位不准——这一点倒可以自己调节掌握。”
   “谢谢你的提醒。我自知有些地方弹得太死,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先生之过。你看我以前学古琴怎么学的,琴材先生要求我在黑暗中弹琴,他在暗处听琴,有音奏不准的,我就要挨戒方。至于这张琴,囊中羞涩啊,当年未能买好一点的琴,凑合吧。”
   叔平起身让坐,推琴给长庵。长庵当即弹了一曲。曲罢,叔平击掌说:“一曲《普庵咒》真乃普庵禅师的咒语,清朗方正,庄严平和而有活力,让愚兄美美地体验一番雄、骤、急、亮、灿、奇、广、切、清、淡、和、恬、慢之成乐之象矣。”
   长庵不愿浪费时间,直截了当地问:“听说叔平先生乐于种山,不知有何心得?”
   “见笑了。”叔平说,“刨食而已。”想了一下,觉得还是称呼长庵为长庵先生为妥,“长庵先生可有何指教?”
   “当年你与颜松先生创办的合作社怎么样了?”
   “呵,你说那个特产运销合作社呵,”陈叔平指了指地下,“浙保四团说我通红十三军,把我这两间屋都拆起来烧了,办社以后又说我为共匪筹措经费,这以后大家都疲于奔命,芙蓉乡合作社就散了。”
   “颜松先生现在怎样了?”长庵问。
   叔平转身意欲进屋端凳泡茶,却似乎有些心事。看得出来,时下叔平家境清贫,长庵为打破尴尬说:“为什么不出去走走呢?”
   叔平转身把古琴放回隔壁屋里,回头对长庵说:“咱们走走吧。”
   “走走,走走。”
   他俩长衫飘拂,手挽手地顾自一边谈笑,一边走路,似乎有些默契。
   叔平接上刚才的话题说:“颜松是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读研究生。回国后就得到国家的重用,正在家养病时办了芙蓉乡合作社,后来听说又升官了,还要写一本有关合作事业的书哩。”
   长庵深表惋惜:“当年芙蓉的特产运销合作社解散了真可惜,那可是咱们永嘉县有史以来第一个合作社啊。”
   “不过,社散产业还在。现在冯坑屯、上寮、下寮一带的杉树、油桐、毛竹长得多好呵,有机会我带你到上寮、凹头一带看看。”叔平若有所思,“只是下寮的杨梅不太好,长大了树荫大,吃风,大部分被台风刮倒了。高山风大,这一点当时谁也没有考虑到。”
   两人都不喜欢到热闹的坛场凑热闹,手挽手一路过长塘街往东而行。长塘街的闲人瞪眼看这两个穿长衫的先生,感觉有些不正常。芙蓉人亲朋相见历来都是作揖的,没有握手的习惯,如此手挽手的狎昵动作更是戏台小丑所为,近乎淫荡。他俩却全然不顾别人怎么看,过了车门,仍一路东行。
   长庵说:“我想冒昧地问一句,叔平先生,你那么喜欢在郑岙底开山种山,你的锄头挖着挖着,若是突然挖到一块狗头金,你该怎样处置?”
   雅士果然出语不凡,叔平暗自佩服。“我虽然在郑岙底一带种山,尤其在上寮种山多年,却不记得是否有过刻意要寻找金子的念头。你这一提倒使我为难了。我想想。”叔平认真地想了一下以后说,“现在想来……如果偶然挖着一堂镬的金子,或者一缸金银财宝,我看还是就地埋回去为好,就当没有发生这回事。这样起码人相安。我想……我如果得了那么多金子,我这一辈子肯定就算完了。”
   “佩服佩服。”长庵听了他这些话,私下里就已把他当知己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再一次拍拍他的肩膀说,“难得,难得啊。”
   “得了金子不仅自己完了,连下代也完了。”叔平强调说。
   这时,他们到了张大屋亭外那一排古老的苦槠树下,长庵企图不再东行,意欲坐在苦槠树下谈话,叔平却拉他继续东行。长庵想问他要去哪里,想想又觉不妥,就继续跟他东行,思考了“连下代也完了”的话,问:“先生的意思可是‘积家产以遗儿孙,何如诗书以培子弟?’”
   “不。”叔平说,“我也不屑于考功名。不要认为多识几个字,会做几首打油诗就算学问了,那些只看重科举功名利禄的人是荒唐可笑的。”
   “这种想法真不俗。”长庵说。“其实,历来文人不办实事,只知牙痛一样吟诵四书五经,真不知害了多少人啊。”
   “长庵先生,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让不让下代读书?”
   “这要看读书有没有用。书是不一定就要读的,我是一贯不让飞鹰……对了,现在改名继鹰,不让继鹰读书。我找不出他应该读书的理由,老婆骂我绝代相,我想她错了。人生忧患识字始,我们都因识得几个字而饱尝辛酸。芙蓉的腐儒们这样沉迷于读书积德,我想灾难离他们不远了——或者说已经开始了。”
   叔平觉得长庵说得在理:“我跟你一样,向来看轻功名利禄,家里一天三餐火烟透得起就可以,孩子着重是学点有用的东西。说起学问,其实什么都是学问。你说种田没学问么?那学问深奥得很哪。我初次种田,收成还没有种子多。”
   长庵说:“种田人讲话也非常深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典故可能都是种田人那儿来的。”
   “对呀,比如说锄头柞得勤或懒,什么意思?就是说锄头与锄头柄上的角度调整好,这里面有学问。铁锄板柞到锄头柄上去,锄板与锄头柄之间的角度小,人要佝着腰锄地,曰勤,人若是站直了,锄过来就会锄到脚指头上去,你必须猫着腰。锄头与锄头柄之间的角度大,曰懒,人只需挺直站在田里锄土。”
   “哟,还有这讲法呀?这还真是有用的学问哩。”
   叔平也更有兴致:“唔,大凡有用的东西都要学,都要问,学学问问,学问便出来了。”
   “你的诗写得这么好,也算个奇迹。”长庵恭维他。
   叔平客气地说:“哪里,闲来自娱而已。其实一个人的学问充其量都是相当有限的。一枚实实在在的黄金印,上面的字竟然没有一个人认得。连黄金印上的字都不认识,谁还自恃有水平么?”
   “黄金印的印款我见过,那字拐来拐去的确实有些怪,我怀疑它是比现存任何文字更古老的字。”
   “不对,若说古老,上古之人没有炼金铸印的历史记载。”
   “或者压根儿就不是汉文。”
   “哦,我怎么没想到?按这样说这印不一定就是芙蓉十八金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陈虞之及其将领的官印或帅印。这样说来事情复杂了。”
   长庵看叔平作沉思状,担心他会钻牛角尖,赶紧说:“管它复杂不复杂我们先不要管它好了,也许后人有人会作考证的。不管什么事想得太深奥了都不好,就是做诗也通俗浅显一点为好。”

共 36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长庵早就闻说叔平先生古琴弹得非常老辣,与师傅陈琴材先生齐名,成为陈韫山先生的再传弟子,今天能亲历叔平操琴也算不虚此行。长庵雅士出语不凡,叔平暗自佩服。【编辑:上官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竹        2011-02-11 21:13:19
  长庵早就闻说叔平先生古琴弹得非常老辣,与师傅陈琴材先生齐名,成为陈韫山先生的再传弟子,今天能亲历叔平操琴也算不虚此行。长庵雅士出语不凡,叔平暗自佩服。
联系QQ:1071086492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