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青春客栈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散文】孩提记忆

精品 【散文】孩提记忆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51发表时间:2011-03-11 12:23:01

孩提时代许多事情,想起来也怪有意思。儿时失笑的举措,少年金色的梦幻,都给我留下了难忘记忆。
   我的故乡在首都郊区,那里有无边无际肥沃的田野,有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那里有我纯稚的友谊和我天真的爱恋……故乡是我生命的摇篮,她给了我健康的躯体,也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希望和思考。随着时光流逝,我告别了烂漫孩提,走进了五彩社会,但孩提时代将永远让我留恋和怀念。
  
   01、记忆碎片
   我自我介绍的一些往事,最早从10岁开始,10岁之前我几乎没有记忆,勉强能够回忆起一些碎片,像发黄的老照片,只有一种时点影像,却也一样很深刻,不知道别人是否也这样。
   留在记忆深处最早一个影像,是在一个冬日清晨,我光身穿着破旧的棉裤棉袄,一个人站在村东葫芦塘西坡路口,看着阳光从冰面上折射来的光。当时身上感觉很寒冷,也很饥饿,早上肯定没有吃到饭。我两手交互揣在衣袖里,身子还在瑟瑟发抖。就这么呆呆地看着,对光的感觉却很温暖。
   不知为什么那么早起来,也不记得之后又做了什么,只记住这么一个时点,印象却非常清晰,现在想来那画面仿佛还在眼前,这是我开始记忆人生。这个画面说明了我当时基本状况:家里很穷,没有早饭,冬天只有一身破旧棉衣,我感到孤独寒冷,希望得到一点阳光照耀。开始了思考,却不记得当时在想什么。
   我出生于1963年,3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农村仍然很贫穷,肚子还不能吃饱,起码我家是这样。在我记忆里,只记得吃粗粮,每天都是窝头、玉米饼子和玉米粥,蔬菜也只有白菜、咸菜和芥菜缨,天天如此。我吃东西不受限制,本来也不爱吃,家里食量最大的三哥,总是被父母提醒不能再吃。这些记忆比较散碎,仔细想还有些印象,我当时瘦得皮包骨头,胳膊就象麻秸杆儿。
   哥哥们都大我较多,平时很少带我出去,只有在家里时能和他们闹,特爱听大哥二哥讲他们小时候,那应该正好是我出生前状况。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说挨饿,一说起来总是笑话三哥太笨,现在想来他当时也还太小。他们说到偷麦穗,生啃还没有长大的玉米,还有冬天去偷白菜疙瘩。这些当时我已觉得新鲜,听了还去尝试过,这才知道还有比粗粮更难吃的东西,庆幸自己生得不是太早。
   现在知道,文革开始于1966年,算来那时我才只有3、4岁,开始几年我没有什么印象,一些碎片记忆还是有的,只是无法确定具体时间。我一开始有模糊记忆,已经就在那个疯狂年代了,记得街上有队伍游行喊口号,还有一个人戴着纸做的高帽子,被人踢打得满脸是血。
   大人告诉我那是个坏人,我认识他是我们村里唯一的老师,甚至记住了他的名字叫潘朱毛。因为知道是坏人,心里没有同情,却也隐隐感觉他很可怜。那个老师模样我还隐隐记得,其实很普通一个人,后来一想起坏人,我总是第一个想到他。没等我上学,他已经不在村里,我一直不知道他后来是死是活。
   关于文革还有几个记忆碎片,一直留在我记忆里。一个是开大会斗争老地主,几个四类分子被倒背手捆着,跪在小学校前土台上,身上各压着一块大磨盘!每人身后都有人拿着棍子打,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台下好多人举着语录喊口号,还有人在台上控诉,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我搞不懂被斗的人做过什么坏事,只觉得做坏事下场太悲惨,心里怕怕的只有看,这种热闹多了也就渐渐习惯。
   我上学时,这种场面就少了一些,但还没有绝迹,到我上三年级开始有记忆,这类热闹几乎就没有了,我竟然莫名其妙地有点怀念。不是没有,只是激烈程度减弱,运动仍然很多。
   社员白天下地回来,晚上还要分组学习,一般是轮流到各家各户。我们家晚上也来过人,基本上就是读读报纸,更多活动就是相互嘻闹。那时就听过一些黄色笑话,我还听不明白,也不感兴趣,一般都是跟着大人胡闹一会儿,然后就慢慢地睡着了,很少等到那些人散场。
   文革10年,只是一开始比较疯狂,慢慢就减弱了,而且越来越弱,好像文革结束界线并不明显,这只是我个人感觉。
   我有了明确记忆之后,只记得两个人给我们忆苦思甜,一个是本村一个老头,另一个是村里老书记,那我都已是当笑话听了。那老头只讲给地主扛活,过年地主吃肉,长工们只能吃“小干白菜煮荤汤”。我当时却觉得已经不错了,我们家那时还吃不到。老书记是个老红军,不识字却很能讲,一讲就讲他们在解放战争中自己人互相误会打起来,听得我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10岁前我记忆里只有这些碎片,但这些对我性格还是影响很大,斗争环境使我从小能言善辩。我不喜欢打架却也不怕打架,打起架来总是下手很重,大概就是为了不给对手还手机会。记忆里那些血淋淋影像,总是让我害怕换位到自己身上,我当时好像就有一种情绪,与其这样活着,那还不如拼了这条性命,先让对手这样了再说。再后来也就不在这篇文字里说了,因为我开始有了清晰记忆。
  
   02、打草趣事
   我小时候特别淘气,总是憋着闹出点花样儿,就是长大成人的今天,我也总改不了幽默性格。那时我已经上学,不过充其量也就10来岁,在学校里觉得很不自在,总是盼着放学出去玩儿。那时农村孩子放学以后,大多去田里割草打菜,帮大人们干些活计。我在家里最小,没人指望我干什么,但有时为了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玩儿,我也背着草筐装模作样地和大家一起出去。
   那是夏末秋初的一天,上午一放学,我和张嘎、万成就背上草筐出村了。那时,田野里青纱帐正一望无际,我们来到一块棉花地边,望着那五颜六色的棉花花出神。棉枝上还挂满绿色棉花桃儿,为防止棉花落苓落果,队里三令五申禁止进棉花地里打草,可正因为这个禁令,棉花地里的草也就长得格外茂密,也更加诱人。
   我们三个悄悄一商量,便各自散开潜进了棉花地里。开始还算安分,过不一会儿就不行了,不但大声嬉笑,还用棉桃相互飞掷起来。那棉桃尚未裂开以前,水分很大,沉甸甸的,连枝折了往脚上一磕,棉桃便借着惯性流弹般激射出去,力道很大,这是我们儿时常作的游戏。
   我们闹得正欢,忽然从棉花枝叶之间,我发现有人远远向我们走来,来人正是张嘎大爷儿──现任生产队长!我吓坏了,赶紧趴在地上不再吱声也不再露面。张嘎和万成却还不知道,我当时也没法告诉他们,只有趴在地上心急。
   棉桃还在空中‘吱吱’地飞,队长离得很近了,我更干着急不敢喊。张嘎个子最大劲儿也最足,这时又‘啪’地磕出一个棉桃,竟是直向他大爷儿飞去!队长不及防备,被棉桃不偏不倚撞中脑门,疼得‘哎呦’一声大叫,赶紧用手捂住。
   张嘎、万成终于发现了他,他们也顿时都吓傻了,两人不约而同都呆在那里,张嘎终于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大爷儿,您干吗来了?”“我,我逮你们来了!”他那个当队长的大爷儿吼着,那只手却一直还捂着脑门。
   他们两个一起被队长带走了,我却侥幸漏了网,等他们走远一点儿,我也匆匆收拾草筐,猫着腰溜出棉花地。出了棉花地就不怕了,我绕个大圈儿迂回着迎在他们前面,故作惊讶地问他们怎么回事,接着又替他们俩说情,后来他俩也被‘宽大’了。看着队长始终不从脑门上放下来的手,我一直忍不住想笑。
  
   03、黄昏奇遇
   这是儿时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现在想来,我还有些心有余悸。
   秋末的乡村,田野里庄稼已收割殆尽,农闲之时,我和哥哥又重操旧业,扛着铁锹带好布袋,去收割过的田野里挖仓鼠。
   仓鼠是那种生活在粮仓或田野里的,尾巴很短的那种老鼠。秋收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活动在田野里,成片地糟蹋粮食。农民们对它们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听任它们把粮食运进洞里,去安稳地度过冬天,到来年再出来为害庄稼。
   它们储存的粮食很多,有的多达十几斤甚至几十斤!它们总是把偷来的粮食,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自己精心构筑的仓库里。那时人都吃不饱,它们却这么奢侈怎么行?所以每到秋收一过,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便四下出动,寻踪觅迹,专门去挖它们的巢穴,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粮食。
   那是一个深秋傍晚,我和大我几岁,但也只有十几岁的哥哥又悄悄出发了。在一处小渠边茂密的茅草丛中,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圆圆的洞口,“这么大的洞,”哥哥说:“一定有不少货。”
   我觉得也是,于是小哥俩抡锹干了起来。地洞却很深,还不断有分洞叉口,我们挖了足有半个钟头,天已经黑了下来,洞虽然越挖越扩,却又向纵深去了。我们都累了,哥哥把锹往地上一插,对我说:“你摸摸,看看离仓库还有多远。”我听了,毫不犹豫就把手伸进洞里去……
   触手冰凉,许多绳子般的东西在手指间穿来绕去。“长虫儿!”我一声惊叫,猛地甩出手来,随手就带出了几条蛇来!吓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很快从地上弹起来,也顾不上哥哥了,跳起来撒腿就跑!
   跑出去很远了,我才敢停下来回头看。见哥哥也在飞跑着追赶我,好像身后有千百条毒蛇在追着!“追出来了!”哥哥见我回头住脚,赶紧向我大喊。我更觉心惊,猛然觉得身边枯草里,也传来了“沙沙”声。我再不敢细看,又继续飞奔起来。
   后面声音却越来越大,忽然我被什么东西拦腰绕住!我当时都快吓昏了,回头一看却是哥哥。我们都顾不上说什么,哥哥拉着我继续跑。终于上了土路,一片枯黄的玉米叶子在晚风里轻轻移动,都吓得我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倒,还好这时已有哥哥拉着。我们一直在飞跑着,谁也不敢再回头!
   我和哥哥平时并不怕蛇,但这次事出突然,又赶上天也黑了,一时乱了方寸,跑回家后才发现,我们吓得连铁锹都没拿回来。当时还是有些惊魂不定,直到次日早上天光大亮了,我们才去找铁锹。
   远远地看见铁锹还在,插在地上像一条直立的蛇,但我们已经不怕了。走近了再看那蛇洞,只见洞壁被磨得特别光滑!不用再探,我们也知道里面已空空如也……这件事过去多年,却给我留下很深记忆。每次想起来,都有些脊梁沟儿发麻,人对蛇的恐惧,大概真的沉积在远祖而来的血缘里。
  
   04、上当受骗
   听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们说,我从小就挺聪明的,可是在我记忆中,却不知干过多少傻事,吃亏上当自己知道。因为幼稚无知,也因为贪婪和粗心大意。
   记得有一年除夕晚上,家里人聚在一起守岁,好像还来了几个客人。大家一边吃着花生瓜子,一边喝茶聊天。这欢快气氛也感染着我,我不时地出怪声、做鬼脸儿,逗得大家开心地笑,我当时还不够10岁吧。可没过多久我就累了,坐在妈妈身边,懒洋洋地靠在她身上。没有精神儿折腾了,嘴却还不闲着,又是花生又是瓜子地吃着,强睁着眼睛看别人说话,已经开始要迷糊了。
   就在这时,平时最爱逗我的三哥凑过来,把一粒东西放在我手里,一边说:“给你粒儿花生。”我心里一惊,心想还是小心为上!直到拿到油灯下仔细查勘过后,确认是真,这才放进嘴里。挺香!
   我很快就放松了警惕,一粒一粒吃着三哥送过来的花生米,后来索性把花生篓子也递给他。他剥着方便,我也吃着方便,好像也是满聪明。又一粒花生送进嘴里,我毫不犹豫地一口嚼下去,这次却又苦又涩!我“哎呀”一声吐了出来。一看,却是一粒又苦又涩的柑桔子!三哥正在旁边得意地笑。
   我狼狈的叫声让大家诧异,气急败坏的斥责,又引得众人开怀大笑,还因此给人留下一个笑柄。这件小事虽过去多年,我却一直记着,那以后我再不轻易受人恩惠,并总结出一条结论:只有不贪才不会轻易上当。
  
   05、元宵火把
   过了春节,就近元宵,商店里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现在的孩子们,准会吵着让父母去给他们买最好看的花灯。但在我们那时,乡村生活还很贫穷,元宵节大多是买不起花灯的,讲究的,也不过糊个纸灯笼了事。不过顽皮的孩子们,却发明了一种更有趣的欢乐庆典,那就是──元宵火把。
   所谓火把,实际上就是农家用过的炊炊把、笤帚疙瘩之类。孩子们一进腊月便开始搜集,到了元宵之夜,村里几乎所有孩子都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点燃火把,欢呼着迎着风奔向旷野。充满野性的火把狂欢就这样开始了。
   点着的火把迎着风,便燃烧得剧烈起来,不仅会烧出毕毕剥剥的声响,还会吐出红红的火舌。众多火把一起燃烧,远远看去就像一片光带,移动中火苗光影成线,相缠互绕景象煞是壮观。
   不过脚下田野渠埂交叉、坷垃遍地,孩子们都难免会摔跟头儿,但不论谁摔倒了,都会飞快地爬起来,手中火把却还是握得紧紧的。于是,欢快的火苗还时时忽上忽下,象许多蹦蹦跳跳的小火蛇儿。
   孩子们不时把火把高高地抛上天空,燃烧的火把便愤怒地吐出鲜艳火舌,划过一道道迷人光弧,有如流星闪电,划破乡村寂静,带来节日欢声。
   附近其它村子也有同样活动,各个村落火把交相辉映,节日欢声彼此相闻。有时甚至几个村儿的孩子,聚在一起举行联合行动,大队人马从一个村庄转移到另一个村庄,那声势就更大了。
  

共 15366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儿时的快乐烦恼记忆犹新。语句极富特色,还原了本色生活,再现了历史风情。少年在苦难中长大,在磨练中成熟。感情真挚饱满,看起来是几个片段,实际是是一气呵成,重墨厚笔书写情怀,深情厚谊尽显其中。让人感同身受,不由沉浸在快乐的童年。虽说贫穷一些,但也值得回忆珍藏,淘气里孕育着智慧,真实中蕴含着善良。感受时代的变迁,感怀年少的纯真。一篇值得回味的回忆录,欣赏,推荐阅读。【编辑:冰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0311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梅        2011-03-11 12:25:34
  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儿时的快乐烦恼记忆犹新。语句极富特色,还原了本色生活,再现了历史风情。少年在苦难中长大,在磨练中成熟。感情真挚饱满,看起来是几个片段,实际是是一气呵成,重墨厚笔书写情怀,深情厚谊尽显其中。让人感同身受,不由沉浸在快乐的童年。虽说贫穷一些,但也值得回忆珍藏,淘气里孕育着智慧,真实中蕴含着善良。感受时代的变迁,感怀年少的纯真。一篇值得回味的回忆录,欣赏,推荐阅读。
自幼酷爱文学,笑看世间百态,广交天下朋友,共谱华丽辞章!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