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青春客栈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杂文】人生价值和意义永恒:生儿育女

编辑推荐 【杂文】人生价值和意义永恒:生儿育女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570发表时间:2011-03-15 12:50:19
摘要:人际关系概论之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作者引

两性结合走到一起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一般自然而然,有人以子女为爱的结晶,因而百般呵护、溺爱骄纵,把他们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也有人认为他们是性的副产品,说他们是“讨债鬼”,当作负担累赘勉当其责;更多人直观地以此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但很少有人更深入地思考,为什么两性结合就会生儿育女呢?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把它上升到哲学高度,可以发现其中更深刻道理。
   假如不能生儿育女,那人类生命属种就无法延续,个体生命都只是过程,一个个过程结束了,没有血缘子女传继,那人类这个物种还不在地球上灭绝吗?真的这样,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本能的狡计,知性的超越!因此实现生命属种传承,两性结合实现生育,是人类生命进化本能选择,如此可以实现遗传优化,这决定于“存在本能原理”,不如此生命就无法延续发展,这是混沌哲学本体论结论。
   从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而言,子女是我们血脉传继,它在狭义上构成具体生命价值和意义永恒,这种永恒广义到人类属种,那我们生命价值和意义,也就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生命过程了。当我们超越了自身狭隘,其实很容易发现人生价值和意义永恒,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悲观主义。
   我们不断进取不是为了生死轮回,我们是为了子女、为了自身血缘更好延续,以个体生命为基点,人生价值和意义在血缘和社会纵横两个方向都可能广延到永恒,人类文明正是如此代代相传,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我们没有忘记那些圣者先贤,假如我们足够优秀,子孙也不会忘记我们,这还不是我们生存和奋斗的理由?
   由此我们明确,生儿育女是不该推卸的责任,我们理应对此负责,不但应该两性结合生儿育女,还应该尽可能优生优育,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社会!生儿育女,不仅是为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更是要把我们不断优化的血缘传递下去!
   造就一个伟人需要一个家族几代人努力,造就人类更辉煌未来,需要整个人类不断地优化传继!这不是迷信,而是血缘传承必然规律。生儿育女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子女不仅是爱的结晶,也不仅是性的副产品,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不能当子女是祖宗,也不能把他们看成负担累赘。不过生儿育女确实很累,总是更多地从上向下负责,这感觉起来有点不公平,但任何人都承上启下,在血缘传承过程中也就公平了。
   生儿育女的必要性,这里不作更多说明,读者有兴趣可以参照我其它文字,关于优生优育,我也有很多文字作过专门论述,这里简而言之。
   在造就子女人生命运上,优生和优育意义都很重大,成功起点于优生,它对人生早期影响极大,早期人格形成知性惯性,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在相对绝对意义上,性格决定命运。优育比较优生,对人生影响更为重要,优生和优育(这里主指胎教和早期教育)一起造就人格基质。人生之初它们作用大体参半,开始于血缘传承,逐渐重于环境教育,而且继续教育在其后越来越重要。综合人的一生,后者作用更大,也更能体现生命主动。如果从父母的角度看待优生,那人生就会更多地体现出生命主动,我们强调优生重要,人生命运却并不因此悲哀。
   关于怎样优生,许多人在做专门研究,其研究成果都可以参考,我这里只想在更根本问题上作一点提示:那就是生儿育女时机,要尽可能把握在生理和心理综合权衡最佳状态(不只考虑生理,也要考虑心理)。我们直观发现,子女在人格基质上,一般主要传承孕育当时状态,最好生理、人格都比较成熟时孕育子女,这可能保证子女人格基质,作用大体可占到一半,如此后天教育起来也会事半功倍,其效果不言而喻。
   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权衡,也可以在夫妻间互补,老夫少妻也是一种选择,传说孔子就是老夫少妻所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山本五十六也是其父56岁那年出生,一般年龄差异也不要过大。理想状态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女性25到30岁比较适宜生育,这种年龄搭配更容易实现优生。这不能反过来,子女生理基质(如线粒体)主要传承于母亲,这是只就优生而言。
   人格基质开始于血缘遗传,环境作用逐渐强大,一般在0—6岁完成,这一阶段二者综合作用大体参半,包括胎教和早期教育。人格基质是人格形成基础,以此为内容开始形成人格,一般到14岁基本人格定型。人格定型后将很难改变,这就是人常说的本性难移。难移不是再不可移,只是这之后要改变性格习惯,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人生之初的教育尤其重要,但一般人往往最不重视这个阶段。
   这一阶段一般父母都不够成熟,孩子带孩子大多觉得很好玩,如此造就的人格基质也就可想而知了。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0—3岁更是奠基的关键,可是有多少人重视优生和早期教育了?子女优生奠定基础,子女教育也是越早越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近忧不正因为在前地没有远虑吗!
   说明生儿育女的必要性,这是分析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前提。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生儿育女,对子女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接受过程又很容易陷入亲情迷惘。这也有两种比较极端状态,一是对子女过分溺爱骄纵,把子女宠成纨绔子弟,一是疏于教育不负责任,更有甚者还会伤害遗弃。我们明确了生儿育女是我们的必要责任,那在处理与子女关系上就应该恰如其分,子女是我们血脉传续,父母理应负生、养、育之责,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这几个方面,才算较好地完成了责任,这要看现实地处于怎样阶段。
   一般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人格基质,这一阶段以优生和早期教育为主;第二阶段是独立人格和习惯培养,一般在孩子6──14岁之间,这一阶段主要是基本能力训练和人格素质训练,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第三阶段则是独立锻炼,从14岁延续到孩子成家及其后一段时期,主要方式是责任实践,不要粗暴干涉子女选择,但要让子女学会对行为负责。一切在前的都已经不可改变,未来却永远在我们手中,“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处于怎样阶段都可以有所作为,一般有作为总比没作为好。
   优生优育最早从选择配偶开始,它甚至应该上溯到考察配偶上代、甚至上几代直系甚至旁系血缘状况,相关分析我们在夫妻一节已作说明,这里只就优生优育方面作具体考察,那主要是指生理和心理方面综合权衡。比如身体素质状况,有没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心理素质综合状况、家族人格品质传统等等,这些都可能直接影响后代。最新生理学研究成果,孙子都可能直接遗传祖父记忆片段。
   应该怎样选择不需再说,但这里不要过分苛求,起码该比照自身条件,找不到配偶那也就谈不上生儿育女了,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优秀家族需要不断代地血缘积累,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我们的环节上,起码血缘素质能有所上升而不是下降,那我们就算是没有愧对祖先!
   选择配偶之后就是具体应该怎样优生,这我们前面已经说明,它包括把握受孕时机和必要胎教,孩子出生之后就是早期教育,其重要性已经一再强调。儿童营养方面这里不想说得太多,市面上许多这类书籍可以参考,不过怎么说的都有,千万别乱了方寸。
   我在这方面研究不多,只知道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母乳喂养,再怎么说这是生命延续本能造就的自然状态,那应该是最科学的营养配方。此外还有一种直观,那就是锻炼婴幼儿眼睛的灵活性。眼睛是心灵之窗,直接关联儿童右半脑发育,但因为生理原因,它在婴幼儿时期难以尽其所能地得到锻炼,需要人为地加强。
   科学研究发现人脑被利用率很低,说明人类还有巨大潜能没有被开发,其中主要是右半脑部分,这与早期锻炼有很大关系,本身就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究竟应该怎样开发呢?那要随着人类科学发展不断摸索,当然已经了解的就要去做,训练眼睛灵活性肯定对开发右半脑有利。
   大脑潜能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类举一个西红柿的例子,科学家试验发现,一株西红柿培育好了,结果可以达到几百万个,这个数字触目惊心!既然父母一般都是望子成龙,那么对儿童大脑的潜能开发就非常重要。当然人不是西红柿,直接生理养育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和思维形式教育。我们养育子女,不仅是想让他们长得茁壮,更要培养的是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简单强大方向不定只是基础。
   怎样进行早期心理素质和思维形式教育呢?在儿童阶段我以为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儿童天性本我,小孩子自私那是智商高的表现,这要给予明确肯定,但同时要反向说明,不要鼓励其向小聪明方向发展。小聪明大笨蛋,那是对生命资源的严重浪费。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这种教育为时过早,要知道孩子是一张白纸,一切都是这么学习而来,能因为孩子不会说话就不教他们说话吗?那样孩子可能永远都不会说话。先入为主的教育尤其重要,一个人终生都无法改变母语思考,这不是一样道理吗!许多道理孩子可能都不明白,但这种教育非常重要,它将构成潜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生。人格教育应该和教孩子说话同时进行,言传身教成为习惯,慢慢地就会产生作用。
   二是儿童时期要消弥固执,固执也是天性本我而来,但与自私恰好相反,那是智商低的表现,先入为主地还容易克服,不要让孩子的固执得逞。不许固执还不能扼杀孩子逆反思维,逆反思维不同逆反心理,它是对创造力的基础性锻炼,本身就是记忆(智商主要构成)的重要手段(另一手段是重复影像),这可以为孩子未来的长大成熟、事业成就,奠定性格和能力可能性基础。思维形式教育非常重要,要培养孩子“太极归零”疑问式创新思考,这比一般内容教育重要得多,人生之初尤其如此,很多人这一阶段创造力已被扼杀,只会学习永远都将在人后面亦步亦趋……
   有关早期教育当然还有很多方面,但上面说的两个方面比较重要,许多父母不了解婴幼儿特殊状况,过分施教效果不是很好,或者可能还会产生负作用。比如刚会说话的小孩子就教他们背诗词,那对将来他们的兴趣趋向可能有影响,但在个体优势还不确定时,这样做就有点过了,而且古体诗词常有消极情绪,对孩子未必是好事。孩子不比大人,还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因此挤占了其它教育时间和空间,那对婴幼儿发展极为不利。婴幼儿教育内容方面必须注意基础性,历史故事和纯粹语言文字方面可以考虑,这些毕竟将来一切发展都用得着,总之基础性越广泛越好。
   早期教育具体方法读者可参考我相关文字,主要是基础性和思维形式培养,还包括创造机会让孩子认识社会。一般小孩子还是送幼儿园比较好,可以同时施以特殊家庭教育,但最好不要因此剥夺孩子接触社会和玩耍的机会。孩子终将在社会形式下生存,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偏差,孩子就可能输在了起跑线上。
   孩子性格基质大体形成以后,继续教育依然很重要,或者说这将更重要,5、6岁左右开始形成人格雏形,它将随着年龄增长渐趋定型,孩子独立之前,对它的巩固和改造都有重大效果。一般教育方向与早期教育大体一致,只是要根据他们的兴趣、优势和社会发展方向综合权衡,可以逐步具体,甚至展开某些特定方向的目标培养。
   如果孩子已在14岁之后,改造人格要加强力度,用以克服已经形成的知性惯性。我一直以为,少年时期可以进行必要体罚,童年时期没有必要,客观上他们也承受不了,青年时期这种方法又不是很客观,也容易激发他们逆反,那时最好是说服教育,说服教育不力必须以责任去约束他们,直到让他们接受必要法律强制。
   综上所述,子女独立之前的教育,理应以早期教育为重,但现实人们对这一阶段的教育最不重视(一般也只重视生理方面)。许多家庭常把孩子交给隔代长辈抚养,这一般不够理性,一是教育模式落后于时代发展,二是容易造成父母与子女亲情变异、错位,这对孩子未来发展,以及未来家庭关系都非常不利。
   尽管为人父母之初,一般家庭正处于相对艰难阶段,我还是建议为人父母者,要尽可能把子女留在自己身边抚养,哪怕送托或者上幼儿园,总是能和孩子较多接触,可以亲自进行早期乃至成长教育。子女独立前的成长过程,从家教重于社会教育开始,逐步过渡到以社会教育为主,但整个过程父母都要重视,最终配合社会(开始是学校,逐步扩大范围),把子女教育成可以健康自立的人。
   生命过程从完全被动开始,主动性逐渐强大,尽管血缘遗传和早期环境不能自主,作为父母却可以为孩子主动选择和营造,那归根结底也属生命主动。这种主动甚至可追溯到新生命诞生之前,且即使血缘遗传属性可能性存在缺陷,6岁之前通过早期影响,父母也可以在一半程度上为子女奠定人格基质。那之后生命主动不断加强,通过培养教育引导,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好子女人格。
   在基本人格构成上,早期环境和早期教育,较之血缘属性可能性遗传更为重要。“抱养孩子都会起码渗透进养父母一半血缘!”超脱血缘狭隘,我这么说一点都不勉强,早期影响构成人格基质将溶进基因,再传承时也就参构了遗传属性,同时直接或间接影响更下一代早期环境,这种影响将随着血缘绵延不绝。
   在儿童教育阶段,还要特别强调不可过度,过度培养可能以损害健康发展为代价,胎教和早期教育相当于扣地膜,再过就是揠苗助长了。
   现代所谓“神童”教育极不可取,那就像泡豆芽,开始可能有成效,比埋在土壤里的豆子更快发芽,但继续生长就会出现问题,这本身就构成成长挫折──起码需要某种再适应过程。人工育苗可以,但不可过分,起码适当时候就要移苗,别为了追求“神童”效应,终于断送孩子健康发展,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共 52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确实,生儿育女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然而这也不是那么容易能够做到的。在培养孩子的几个阶段中,父母需要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早期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形式的教育,但是不能心急而进行揠苗助长,这样只会耽误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培育孩子的方面,是一个重要的里程。欢迎投稿青春客栈。【编辑:徒留纸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徒留纸上        2011-03-15 12:57:06
  作者将生儿育女作为人生价值和意义永恒的来阐述这个重要的道理,很引发人思考,徒留纸上在这儿拜读了。
曾用名 小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